卷之八

關燈
心疾脾疾 [第十門]香附散 治心脾痛不可忍香附散。

     高良姜(去蘆,炒)香附子(去毛,炒,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米飲調服。

    吳内翰宣和壬寅得此方,即修和,次日登舟,舟人妻病心痛欲死,吳以半碗許飲之即愈。

    二味須各炒,同炒即不效。

     [第十門]姜橘丸 治中酒惡心,心脾病嘔逆等疾。

     生姜(一斤,去皮,切作片子,青鹽一兩,淹一宿,焙幹)甘草(一兩半,炙)陳皮(一兩上為細末,煉蜜和,杵千下,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細嚼,鹽湯下,不拘時候,或空心含化亦可。

     [第十門]治心脾痛不可救者 任和卿知縣方。

     桂心為末,白湯點服,酒煎尤妙,調亦可。

     又方,當歸良姜二味為細末,煎服。

     又方,李德翁知丞傳。

     香薷葉薷,廣韻音柔,石上生細葉如針者好茴香炒上二味等分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熱酒調下。

     [第十門]紫沉煎丸 治虛寒,積冷伏滞,陰氣膨脹,心腹痛,兩脅刺疼,防悶,治之如神。

    鼎州郭以此藥得名,成家緻富。

     沉香(一兩,細末,煉蜜半斤煎五、七沸,别貯)阿魏(一分,酒半升,研化盡)沒藥(一兩,搗碎,酒半升,研化盡,入阿魏酒内)巴豆霜(一分,酒半升化,先入銀器内煮十餘沸)砂(一兩,酒半升煮,化其石,入巴豆酒内,熬欲如稀糊,次入沉香等三味,一處熬成膏,後入下項藥末)硫黃(滴水研極細)槟榔木香胡椒青皮(去白)人參(去蘆)高良姜(水煮六、七沸,曝幹)官桂(各一兩)幹姜(三分)丁香(半兩)朱砂(半兩,别上除硫黃、朱砂外,先用諸藥為細末,次入二味研勻,入前膏,搜入臼,杵三、二千下,丸 [第十門]治心痛 寒邪乘于心包,甚者吐酸水,其吐有時。

    郭宅心方,王順伯運使傳。

     枯了白礬(半兩)木賊(半兩,去根)人參(一分,去蘆)上為細末,醋湯調下,酒服亦得。

     [第十門]立應散 治急心痛神效無比立應散。

     高良姜(一分)五靈脂(半兩)上二味為細末,每用一錢半,以醋一茶腳調勻,用百沸湯投半盞,連滓急服神效!又方,荔枝核燒灰存性,為細末上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集驗方》用醋湯調下一錢。

     [第十門]治心脾疼 錢觀文方,留都錄名用光傳。

     當歸(八兩)白術(二兩)上為細末,沸湯點服。

    或作粗末,加棗子煎服亦可。

     又方,魏丞相方,趙從簡傳。

     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為細末,米飲調下,服者無不作效!又方,程庶幾道傳。

     大天南星(一斤,約三十四、五個,六月初五日切片用,生姜去皮,爛研罨一宿,每天南星一個,用胡椒二百粒同研細,丸如橄榄核大,焙幹,須六月六日合)上每遇發時,以大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内,濕紙裹煨熟,白湯空心送下。

     又方,葉道人傳。

     真蛤粉(一錢,炒)桂(去皮,一錢)幹姜(炮,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第十門]學究丸,治丈夫心脾疼 并小腸氣痛,婦人脾血氣痛立效。

    陳寺丞傳。

    片子姜黃五靈脂玄胡索石菖蒲(各一分)全蠍(三、七枚,微炒)紅娘子(二十七枚,去翅足,本草謂之莎雞)巴豆(七枚,去殼,不去油,别研,旋和要極勻)上為細末,酸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

    大夫小腸氣疼,茴香鹽湯下;心脾痛,茶清内點醋下。

    婦人血氣痛,姜醋湯下。

     [第十門]治心脾疼 陳行之學谕方。

     上等江茶(五文)生硫黃(五文,有牆壁者)上同研細末,以熱湯調,臨發時服可以除根。

     [第十門]治心脾痛 及治婦人一切血刺等疾。

    滁陽趙使君方。

     良姜(一兩,油燥勿令焦)白芍藥(一兩,洗淨)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米醋半盞,煎至七分,熱服,或用醋湯調下亦得。

    胡氏方,用赤芍藥,良姜不燥,熱米飲調下。

     [第十門]治暴心痛不可忍者 石菖蒲(一兩)良姜(半兩,等分亦得)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菖蒲湯下。

    或作散,米飲調下亦得。

     又方,良姜(一兩,實者,隻如骰子大)巴豆(二錢,去殼)上二味同炒令黃色,去巴豆,隻取良姜一味,碾細,熱酒或湯調下二錢。

     又方,五靈脂(一錢)幹姜(一字)上為細末,熱酒調下。

     [第十門]手拈散 治脾痛手拈散,此藥極奇,孟公實傳。

     草果玄胡索五靈脂沒藥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葉石林遊山至一小寺,頗整潔,學徒亦衆,問僧所以,仰給者答雲:素無田産,亦不苦求于人,隻貨數藥,以贍其間,脾疼藥最流雲:草果玄胡索,靈脂并沒藥,酒調三二錢,一似手拈卻。

     [第十門]治血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