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門]桂辛湯
薛氏桂辛湯,下痰飲,散風邪,止涎嗽,聰耳鼻,宣關竅,利咽膈,清頭目,解冒眩,進飲食。
鄧左丞方。
桂(去粗皮)細辛(去苗土)幹姜(炮)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二兩)各三分)上件除半夏外,搗羅為粗末,再同拌勻,每服二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第六門]宣肺散 錢醫産家方,盛公紀傳。
白茯苓(四兩)幹姜(一兩半,炮)五味子細辛甘草(炙,各二兩半)人參(一兩,去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臨卧服。
[第六門]治寒氣拍着 語聲不出。
官桂(去皮)桔梗杏仁(去皮尖)上等分為細末,用杏仁研膏為丸,桐子大,含化立效。
[第六門]調降湯 升降氣,治壅,甚妙。
人參黃(蜜炙)白芍藥白茯苓陳皮(去白)甘草上六味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有痰,加半夏、生姜;清頭目,加川芎;氣壅,加紫蘇。
[第六門]定喘飲子 诃子(三兩)麻黃(四兩,不去節)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大錢,用水二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滓,入好臘茶一大錢,再同煎散,本方隻兩味也。
[第六門]五味子湯 治寒喘五味子湯,侯博古方。
滁陽高司法名申之,每苦喘疾,發甚時,非此藥不能治。
橘皮(三兩,去白)甘草(一兩半,炙)麻黃(四兩,去根節)真北五味子杏仁(各二上為粗末,水一盞半,藥末二大錢,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如喘甚,加藥末,入馬兜鈴、桑白皮同煎;夏月減麻黃一兩。
[第六門]五味子切散 治肺虛寒,理喘下氣。
務觀郎中娣忽發喘嗽,服諸藥皆不瘥,得此方三服遂愈續方》(陸務觀,紹興府人)。
幹姜(炮)甘草(炙,各半兩)陳皮(去白,三分)桂茯苓五味子(各一兩)上為切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熱服。
[第六門]治實喘方 氣虛而喘者不可服。
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為細末大麥面上二味等分,和令極勻,以濃煎柳枝酒調下立定。
[第六門]葶苈丸 大治肺氣咳嗽,面浮目腫,喘促,睡卧不得,步履艱難,小便赤澀等疾。
漢防己貝母(,令微黃)木通(各一兩)甜葶苈(隔紙炒,令紫色)杏仁(去皮尖及雙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根白皮湯下,不拘時候服。
徐七香原家方,名防己丸,無貝母、木通,添桑白皮,四味等分,同為末,白面糊丸。
治喘,安吉知縣張術孟野說宣肺湯。
細辛甘草(各一兩)防風(二兩,去蘆)麻黃(四兩,不去根節)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第六門]觀音人參胡桃湯 治痰喘,《夷堅己志》第三卷。
新羅人參(一寸許)胡桃肉(一個,去殼,不剝皮)上煎湯服,蓋人參定喘,帶皮胡桃斂肺故也!又方,洪内翰夜直,壽皇宣谕方。
胡桃肉(三個)生姜(三片)上臨卧食之畢,則飲湯三兩呷,又再嚼桃、姜如前之數,且飲湯,未行動就枕即愈。
[第六門]治喘并痰嗽 白礬(飛過,研)五味子(為細末)上每服各抄一錢,以生豬肝火上炙熱,蘸藥,食後臨卧服。
漢陽公庫兵黃六者,舊苦此病,百藥不效,于嶽陽路上遇一道人傳此方,兩服病不複作。
續增 [第六門]治嗽 章教授傳。
款冬花(一兩,懷幹,别碾)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懷幹,各一分)鵝管石(半兩,上各修制了,入乳缽中一處研,令極細,每服一錢許,五更時以蘆管旋吸入咽喉中,服訖仰卧,以吐涎沫為效,忌生冷、油膩、鹽醬等物,宜淡食二日。
[第六門]神禦散 治痰盛喘乏,咳嗽不已,華宮使傳。
禦米殼(去頂蒂隔,蜜炙,細切四兩)款冬花(去枝)佛耳草甘草(炙)人參陳白(去白)阿膠(蛤粉炒)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各一兩)上事治淨秤,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肥烏梅一枚,拍碎,同煎至七分,去
鄧左丞方。
桂(去粗皮)細辛(去苗土)幹姜(炮)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二兩)各三分)上件除半夏外,搗羅為粗末,再同拌勻,每服二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第六門]宣肺散 錢醫産家方,盛公紀傳。
白茯苓(四兩)幹姜(一兩半,炮)五味子細辛甘草(炙,各二兩半)人參(一兩,去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臨卧服。
[第六門]治寒氣拍着 語聲不出。
官桂(去皮)桔梗杏仁(去皮尖)上等分為細末,用杏仁研膏為丸,桐子大,含化立效。
[第六門]調降湯 升降氣,治壅,甚妙。
人參黃(蜜炙)白芍藥白茯苓陳皮(去白)甘草上六味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有痰,加半夏、生姜;清頭目,加川芎;氣壅,加紫蘇。
[第六門]定喘飲子 诃子(三兩)麻黃(四兩,不去節)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大錢,用水二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滓,入好臘茶一大錢,再同煎散,本方隻兩味也。
[第六門]五味子湯 治寒喘五味子湯,侯博古方。
滁陽高司法名申之,每苦喘疾,發甚時,非此藥不能治。
橘皮(三兩,去白)甘草(一兩半,炙)麻黃(四兩,去根節)真北五味子杏仁(各二上為粗末,水一盞半,藥末二大錢,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如喘甚,加藥末,入馬兜鈴、桑白皮同煎;夏月減麻黃一兩。
[第六門]五味子切散 治肺虛寒,理喘下氣。
務觀郎中娣忽發喘嗽,服諸藥皆不瘥,得此方三服遂愈續方》(陸務觀,紹興府人)。
幹姜(炮)甘草(炙,各半兩)陳皮(去白,三分)桂茯苓五味子(各一兩)上為切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熱服。
[第六門]治實喘方 氣虛而喘者不可服。
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為細末大麥面上二味等分,和令極勻,以濃煎柳枝酒調下立定。
[第六門]葶苈丸 大治肺氣咳嗽,面浮目腫,喘促,睡卧不得,步履艱難,小便赤澀等疾。
漢防己貝母(,令微黃)木通(各一兩)甜葶苈(隔紙炒,令紫色)杏仁(去皮尖及雙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根白皮湯下,不拘時候服。
徐七香原家方,名防己丸,無貝母、木通,添桑白皮,四味等分,同為末,白面糊丸。
治喘,安吉知縣張術孟野說宣肺湯。
細辛甘草(各一兩)防風(二兩,去蘆)麻黃(四兩,不去根節)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第六門]觀音人參胡桃湯 治痰喘,《夷堅己志》第三卷。
新羅人參(一寸許)胡桃肉(一個,去殼,不剝皮)上煎湯服,蓋人參定喘,帶皮胡桃斂肺故也!又方,洪内翰夜直,壽皇宣谕方。
胡桃肉(三個)生姜(三片)上臨卧食之畢,則飲湯三兩呷,又再嚼桃、姜如前之數,且飲湯,未行動就枕即愈。
[第六門]治喘并痰嗽 白礬(飛過,研)五味子(為細末)上每服各抄一錢,以生豬肝火上炙熱,蘸藥,食後臨卧服。
漢陽公庫兵黃六者,舊苦此病,百藥不效,于嶽陽路上遇一道人傳此方,兩服病不複作。
續增 [第六門]治嗽 章教授傳。
款冬花(一兩,懷幹,别碾)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懷幹,各一分)鵝管石(半兩,上各修制了,入乳缽中一處研,令極細,每服一錢許,五更時以蘆管旋吸入咽喉中,服訖仰卧,以吐涎沫為效,忌生冷、油膩、鹽醬等物,宜淡食二日。
[第六門]神禦散 治痰盛喘乏,咳嗽不已,華宮使傳。
禦米殼(去頂蒂隔,蜜炙,細切四兩)款冬花(去枝)佛耳草甘草(炙)人參陳白(去白)阿膠(蛤粉炒)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各一兩)上事治淨秤,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肥烏梅一枚,拍碎,同煎至七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