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内,令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幹收之,須是五、六月内做上用南星、半夏曲餅子二兩,淨香附子一兩,同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後臨卧姜湯下。

     [第六門]化痰丸 治停痰宿飲化痰丸。

     人參(去蘆)白茯苓半夏(湯洗七次,别為末,極細)白術桔梗(切作小塊子,姜汁浸,各一兩)枳實香附子前胡甘草(各半兩)上為細末,用半夏、姜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送下。

     [第六門]玉塵散 治痰飲,出《千金方》。

     桑白皮(自取東向未出土者,淨洗二兩)桔梗(三兩)半夏(湯泡七次)南星(沸湯七次泡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一方加北五味子各等分 [第六門]破痰消飲丸 治一切風,一切飲,其效甚速。

    何自然中丞傳。

     青皮(洗)陳皮(洗)川椒(炮裂)京三棱(灰炮碎用)莪術(灰炮碎用)良姜(濕紙裹,煨)草果(面裹炮,各一兩)半夏(三兩,湯泡七次)上并焙幹稱,為細末,水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幹,每服五十丸,姜湯或熟水下,不拘時候。

     [第六門]治痰茯苓丸 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右時複轉移,由伏痰脘停滞,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滞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後人謂此臂痛乃痰症也,用以治痰無不效者。

    茯苓(一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半夏(二兩)風化樸硝(一分)上四味為細末,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下。

    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二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于茶盞亦不能舉,隻以此藥治之,皆随服随愈。

    世間所謂痰藥者多矣,至于立見神效,未有如此藥之妙也。

     [第六門]滌寒湯 橘皮(二兩)天南星草果子(炮,去皮,各四兩秤)上咀,每服四錢,姜二十片,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第六門]南星湯 楊梅卿傳。

     南星半夏枳殼桔梗防風(去蘆)甘草(生用,各半兩)赤芍藥(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第六門]新法半夏湯 郭醫傳。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每枚切作兩片,用白礬一兩,碎之,沸湯一碗,乘熱浸半夏一晝夜,湯洗去礬,攤幹,一片切作二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銀盂中沒頭浸一晝夜,卻于重湯中頓,令姜汁幹盡,慢火焙幹,為細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餅子,曝或焙幹,炙黃勿令丁香白豆蔻仁(各半兩)上八味為細末,每服抄一錢,先用生姜自然汁一匙,調成膏子,入炒鹽,沸湯點服。

     [第六門]三倍丸 木香(一兩)青皮(二兩,去白)半夏(四兩,湯洗七次)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姜湯下,不拘時候。

     [第六門]破飲丸 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利。

    漳州周判官柄傳。

    白術(一斤二兩)幹姜(炮)肉桂(各六兩)赤茯苓(七兩)旋複花(八兩)枳實(二兩)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第六門]搜飲丸 宇文尚書方。

     每用木瓜一枚,切下頂作罐兒去瓤,用生白礬、半夏曲等分為細末,填在木瓜内,卻以原頂蓋定,用麻縷紮縛,于飯甑上炊兩次,爛研,以宿蒸餅為丸,不拘多少,但和得聚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湯下,不計時。

     [第六門]倍術散 治酒癖痰飲倍術散,季成弟屢服有效。

     白術(二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上咀,分作三服,水一大碗,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髒腑微動即安。

     [第六門]芎辛散 治壅塞痰盛,清頭目。

    辛醜年葛丞相作正言苦此疾,逾月語音不出,服柴胡之類亦去,醫者雲是燥,用此藥數服而愈。

     川芎細辛防風桔梗白芷甘草羌活(各一兩)桑白皮(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姜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七分,不饑不飽時溫服。

     [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