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時候。

     [第六門]治痰飲 快捷方式趙從簡方。

     白茯苓半夏(湯洗七遍)上等分,各切如小豆,每服稱三錢,水一盞半,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第六門]二賢湯 方勺字仁聲,嘗着《泊宅編》,論治痰當以橘皮為主,須用真洞庭陳者,其方去白取紅一斤,甘草,鹽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焙幹,搗為細末點服。

    又古方以橘紅四兩,炙甘草一兩為末,湯點,名曰二賢湯,以治痰極有驗。

    世醫但知用半夏、南星、枳實、茯苓之類,何足以語此,外舅莫強中服之,腹痛利下物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舊苦食後胸滿之疾,豁然頓愈! [第六門]細辛五味子湯 細辛白茯苓白術人參甘草(炙)幹姜(炮,各一兩)五味子(三兩)上為飲子,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第六門]治遠年痰飲 發作有時,諸藥未效者。

     丁香枳殼(麸炒黃)木香(各二錢半)半夏(湯洗七遍)縮砂仁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半兩)上件七味并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可斷根本。

     [第六門]吳仙丹 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重昏眩。

    常子正中丞方,馮仲柔知丞傳。

     白茯苓吳茱萸(湯泡,去沫)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候,熟水吞下,酒飲亦可。

    中丞苦痰飲,每啖冷食飽,或睛陰節變,率用十日一發,頭疼背寒,嘔吐酸汁,即數日伏枕不食,如之遂不再作。

    每遇飲啖過多腹滿,服五、七十丸,不三、兩時便旋已作茱萸氣,酒飲随小水而去。

    前後痰藥甚衆,無及此者。

    楊梅卿方隻将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細末拌之,候幹,每服百餘粒,湯酒任下。

     [第六門]星附湯 全蠍(一錢,炒)附子(炮,去皮臍)天南星(炮,洗去灰,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姜十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澄清,放冷服。

     [第六門]快活丸 常服消食化痰,養生之家不可缺,韓子髦方。

     枳殼(一兩半,炒)桂(一兩)桔梗半夏(湯洗七遍,各二兩)上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姜湯下。

     [第六門]丁香五套丸 傅公實方,其子宣贊安民傳。

    夫胃氣虛弱,三焦痞澀,不能宣行水谷,故為胸臆之間,令人頭目昏眩,胸膈脹滿,咳嗽氣急,嘔逆腹疼,伏于中脘,亦令臂疼不舉,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于脾,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化水谷,又令腹中虛滿而不食也,此藥主之。

     半夏(一兩,切破)天南星(一兩,每枚切作十數塊,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三、四兩,碎,調入水内,再浸三日,洗淨焙幹)幹姜(炮)良姜白術茯苓(各一上十味為細末,用神曲一兩,大麥二兩,同碾取末,打糊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滞,化飲食,辟霧露風冷,山岚瘴疠,不正非時之氣,但是酒癖停飲,痰水不消,累服湯藥不能作效者,服之如神! [第六門]治痰客于上焦 久之則令人昏眩方。

     前胡(去蘆)人參(去蘆)紫蘇子(真者)赤茯苓(各三分)陳皮(去白)甘草(炙)枳殼(麸炒)半夏(湯洗七次)木香(生用,各半兩)上九味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姜十片,煎至半盞,去滓熱服。

     [第六門]衮金丸 幹姜(不炮)真橘皮(不去白,洗)天南星(生用)半夏(不湯洗,各一兩)上先用生姜一兩,不去皮搗爛,制半夏、南星末作曲,卻用餘藥一處為末,以生姜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又以雄黃少許為衣,不拘時候,姜湯下三、五十丸,臨卧服尤佳! [第六門]紫芝丸 治痰。

     五靈脂(粒粒取全者,去砂石)半夏(湯浸七遍,慢慢浸令心透)上二味等分為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或茶湯下,食前空心臨卧時服。

     [第六門]三仙丸 治中脘氣滞,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湯泡七遍,二味各五兩,碾為細末,用生姜自然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