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取八分盞清汁,食後胸膈故方本出《千金翼》,名紫蘇子湯。

    昔湘東王患香港腳,十年困笃,一日得此方遂安。

    然最要真紫蘇子,須人家自種者,若店中所賣,皆野蘇子,不可用,張文潛雲。

     [第五門]導氣丹 錢觀文方,徐都承傳與孟郎中公實。

     橘皮生姜(二味各一斤,同碾為曲)木香(二兩)荜澄茄(四兩)牽牛(一兩,碾為末)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燒蘿蔔湯下,食後服。

     [第五門]不老湯 香附子(丸實者,去盡黑皮,微炒,四兩)姜黃(湯浸一宿,洗淨,焙幹,稱二兩)甘草上三味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入鹽點,空心服。

    皇、至和間,劉君錫以事竄嶺南,至桂州遇劉仲遠先生口授此方,仲遠此時已百餘歲。

    君錫服此方,間關嶺表數年,竟免岚瘴之患。

    後還襄陽,壽至九旬。

    嘗雲聞之仲遠說,淩晨盥栉訖,未得議飲食,且先服此湯,可 [第五門]榻氣丸 此錢氏小兒方加木香一味。

    清流劉尉服之取效!胡椒(一兩)木香(一錢重)蠍尾(去毒,半兩)上為細末,糊丸綠豆大,每服廿丸,陳米飲送下,無時。

     [第五門]團參丸 蔣簽判方。

     團參桑白皮(锉,各二兩)人參陳皮(洗)桂(去皮)白術诃子(去核)麥門冬(去心)大腹皮(锉,炒)杏仁(炒,去皮尖)半夏曲(各一兩)槟榔(锉)芫花(醋炒)附子(炮,去皮)澤瀉吳茱萸(炒)枳實(麸炒,去穣,各半兩)上為細末,姜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未效,加至三十丸。

    劉尉服時,去芫花,加牽牛粉半兩取效,牽牛隻取第一次粉用,丸作大丸,卻以水一盞煎服尤妙! [第五門]神秘湯 治氣上不得卧神秘湯,《千金方》,葛丞相傳。

     橘皮生姜紫蘇人參五味子上等分,各五兩,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指迷方》以桑白皮易五味子。

     [第五門]萬和散 氣藥,文簽判方,名止。

     茴香(炒)蘿蔔子(生)官桂(去粗皮)蓬莪術(濕紙裹,煨,各一兩)香白芷(一兩半)陳姜(三分,煨)甘草(一兩三分,炙)白術(米泔浸一宿)桔梗牽牛子(炒過,熟不妨,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煎至六分,和滓,稍熱服,或入棗煎如湯點服亦得。

     婦人血氣,入當歸少許;心痛,炒茴香酒調下;中酒,熱酒調下;小兒久瀉不止,及瀉後傷動胃氣,不思飲食,瘦瘁,并以一錢,棗半個,水五分,煎四分,熱服。

    治男子婦人一切氣刺、氣悶、氣脹、食傷,及中毒積滞,兩脅臍下四肢攻注,宿有氣疾,心腹痞塞,嘔吐不思飲食,傷風煩悶,鼻出清水,夜多盜汗,漸成瘦弱腸滑、水瀉不止等疾。

     [第五門]四七湯 治七種氣,大七氣湯,臨文子曾服有效。

     人參茯苓(各二兩)半夏(二兩,全)濃樸(姜汁制,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食前服。

     [第五門]治盜汗方 椒目麥麸皮(一分,同炒香熟)上為細末,白炙豬肉,摻藥食之。

     又方牡蛎(火,為末)小麥麸(炒黑焦,為末)上各貼之每服牡蛎末一錢,麸末二錢,以熟豬皮,去盡脂膜煎湯,臨卧調服。

    《吳内翰備急 [第五門]治體虛自汗 二方,趙從簡通判。

     牡蛎粉(過用)麻黃根(為末)粟米(為粉)上等分和勻,生絹袋盛之,時以撲身。

     [第五門]治盜汗方 臨卧時放令少饑,吃宿蒸餅一枚,不可吃湯水,隻幹吃盡便就枕,不過兩次即止。

     [第五門]治盜汗 次律雲:史丞相家方,渠與王叔東母子皆曾取效。

    心液為汗,宜服此藥,收斂心人參(去蘆,片切)川當歸(去蘆并細者,片切)上二味等分,每服稱五錢,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片,并心肉血,煎湯,澄清汁煎藥服。

     又方,孫盈仲紹熙壬子冬,于病中親曾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切作骰子塊,如小指面大,碎者不用,與小麥同炒,以附子黃色為上三味等分,碾為細末,米飲調下,食前。

     [第五門]治脾虛人盜汗 華宮使傳。

     白術(三兩)白茯苓(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空心食前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