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遠志(去心)天門冬(去心)浸,炒)苁蓉(洗,酒浸,焙幹)熟幹地黃(蒸三次,研,各四兩)防風(一兩)上件如法修治,搗羅為末,用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四十丸,漸加至五,六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吞下。

     [第五門]既濟丹 升降水火,育神益血。

    久服延年,令人不老。

    張魏公方。

     嫩鹿茸(三兩,酥炙)牛膝(酒浸一宿)肉苁蓉(酒浸一宿)熟幹地黃(酒浸,蒸)當歸(别研)沉香(别碾)山藥(炒)遠志(用甘草半兩煮,去甘草不用)茯神(各一兩半)附子(二兩半,炮,去上焙幹為細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

     [第五門]玄兔丹 五味子一名玄及。

     菟絲子(十兩)五味子(七兩)白茯苓(五兩)蓮肉(三兩)上為細末,以山藥六兩打薄糊為丸,每服五十丸,鹽,酒任下。

     [第五門]五味子丸 明目下氣,除煩止渴,養氣血,活經絡,無所不治。

     北五味子(一裹,約二斤,揀淨,用酒一鬥浸一伏時,取出或曬或焙,碾為細末)上将所浸藥酒熬成膏,搜前件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粒,鹽湯,溫酒任下,空心食前臨并無所忌,浸藥酒不用綠豆面者,恐解藥力。

     [第五門]十精丸 升降陰陽,既濟水火,平補心腎,及治下虛上盛。

    劉上舍名大椿子壽方。

     破故紙(炒)遠志(去心)白茯苓益智仁(炒)青鹽(炒,别研,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上為細末,用豬腰子一隻,去膜,和酒研細,煮面作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前鹽湯或溫酒下。

    如小便赤而少,煎車前子湯下;如心虛,精神不定,用茯神湯下;如夜間煩躁不得睡,用酸棗仁末調湯下;如心氣盛塞,煎麥門冬湯下,日二服。

    一方去菖蒲,加熟幹地黃二兩,用羊腰子丸。

     [第五門]雙補丸 治下部弱,腎水冷。

    平補,不燥不熱。

    劉子壽上舍。

     熟地黃(補血)菟絲子(補精,各半斤)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如氣不順,沉香湯下;如心氣虛,茯苓湯下;如心氣煩躁不得眠,酸棗仁湯下;腎氣動,茴香湯下;小便少,車前子湯下;小便多,益智湯下。

    此法乃子壽之祖在京師辟雍,得史載之傳此法,服此藥四十年,年八十一。

     [第五門]服椒法 川人宋監丞得之于青城山九十歲道人楊梅卿傳。

     川椒一斤去枝并目,須是真川椒方可,台椒不可使用。

    青鹽二兩,熱湯泡在椒内,出一寸許,次日入在鍋内煮,令幹,隻餘半盞汁,取出頓篩子上,用盆瀝幹其汁,别收,便将椒放地上,用新瓦盆覆之,出椒毒半日,卻用篩子攤眼陰幹,仍以甘菊末四、五兩,摻在椒内,卻熱,見小字分明。

     [第五門]治心腎氣不足 漏精遺瀝。

     白術(六兩)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去毛,四兩)破故紙(入少酒,炒,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或加舶上茴香二兩,炒 [第五門]麝香鹿茸丸 治諸虛不足麝香鹿茸丸,玉醫師方。

     當歸(酒浸一宿)鹿茸(去皮,酥炙)鹿角霜(各三兩)麝香(二錢,研細)肉苁蓉(酒浸上六味末之,用鹿角膠四兩,溶作汁和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 [第五門]沉香降氣湯 沉香(七錢,锉)甘草(炙)縮砂仁(各二兩)香附子(六兩,去毛)上件搗羅為細末,鹽湯點服。

     [第五門]真方降氣湯 俞山人真方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滞不快,上盛下虛,膈壅痰實,咽幹不利,咳嗽中滿,喘急氣粗,臍腹膨脹,滿悶虛煩,微渴引飲,頭目昏眩,腰痛腳弱,四肢倦怠。

    此藥專治香港腳上攻,中滿喘急,下丸虛冷,服補藥不瘥者,飲之立效。

    真紫蘇子(須自種真者、葉上下通紫色,葉心如花者,自九月收子用水淘去浮者,焙幹,秤)半夏(真齊州者,用沸湯洗七遍,切片,焙幹,以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各五兩)前胡(泔浸,焙幹秤)甘草(炙)川當歸(去蘆頭并土)濃樸(去粗皮,姜汁浸炙,各二兩)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白,各三兩)虛冷人加肉桂(一兩)又加綿黃(二兩)上八味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個,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