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三合,數連服之,盡複合,止乃停耳。

    微有熱減桂一兩。

     知母解肌湯,治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知母(三兩)葛根(三兩)石膏(三兩,碎,裹)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洩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

    忌海藻、菘菜。

     葛根橘皮湯,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瘾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但吐清汁,宜服此湯則靜方。

     葛根(二兩)橘皮(二兩)杏仁(二兩,去尖皮及兩仁)麻黃(二兩,去節)知母(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嘔悶吐當先定,便且消息。

    忌海藻、菘菜。

     治溫毒發斑。

    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黑奴丸方。

     麻黃(三兩,去節)大黃(二兩)芒硝(一兩,别下)黃芩(一兩)釜底墨(一兩,研入) 上七味,搗末,用蜜和如彈子大,新汲水五合,研一丸服之。

    若渴但與水,須臾當寒,寒訖便汗,則解。

    日移五丈不覺,更服一丸。

    此治六日胸中常大熱口噤,名壞病,醫所不治,服治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黃連(半兩,去毛)黃柏(半兩)栀子(半兩,擘)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納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

    此許推然方,神良。

    又治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并宜老小。

    忌豬肉、冷水。

     正朝屠蘇酒法,令人不病溫疫。

     大黃(五分)川椒(五分)術桂(各三分)桔梗(四分)烏頭(一分)菝(二分) 七物細切,以绡囊貯之,十二月晦日正中時,懸置井中至泥,正曉拜慶前出之,正旦取藥置酒中,屠蘇飲之于東向。

    藥置井中能迎歲,可世無此病,此華佗法。

    武帝有方驗中,從小至大,少随所堪,一人飲一家無患,飲藥三朝。

    一方有防風一兩。

     屠蘇酒,此華佗方也。

    元旦飲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氣。

     造法:用赤術、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

    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

     治秋月中冷(瘧病)諸方 治山瘴瘧,陵鯉甲湯。

    南方山嶺溪源,瘴氣毒作,寒熱發作無時,痿黃腫滿,四肢痹弱,皆山毒所為也,并主之方。

     陵鯉甲,(十片,炙)烏賊魚骨(去甲)鼈甲(炙,各一兩)常山(三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切,以酒三升,漬之一夕,先瘧發前,稍稍服之,勿絕藥味,兼以塗身體,斷雜人,勿食飲,過時乃得通人,進飲食。

    忌苋菜、生蔥、生菜、豬肉。

     常山湯,治瘧先寒戰動地,寒解壯熱,日日發及間日發并斷方。

     鼈甲(一兩,炙)淡竹葉(切,三升,洗)常山(三兩)甘草(炙,三兩)久酒(三升) 上五味,切,以酒漬藥,刀置上覆頭安露地,明旦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比未發前令盡,當吐,吐極傷多,不必盡劑,但斷人,禁飲食,得吐過時乃佳。

    忌人苋、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治瘧,雞子常山丸方。

     取雞子一枚,斷開頭,出黃及白令盡,置小铛子中;又取常山細末,量滿前空殼,又傾铛子中;又量白蜜還令滿殼,複傾铛子中,三味同攪,微火煎之,勿停手,微冷可丸則停,丸如梧子,如病患午時發,己時服三十丸,欲至發時又服三十丸,用飲汁下,欲吐任吐,亦如前。

    服訖,更不發者,不須服。

    服後禁脂膩、油面、生菜、瓜果七日。

     竹葉常山湯,治溫瘧。

    壯熱微寒,溫瘧之候也。

    壯熱後如覺微寒,或瘅瘧根據時手足冷,少時便壯熱,亦有手足煩熱幹嘔者,瘧先大寒後大熱者,并主之。

    神效。

    尤宜乳下小兒亦瘥方。

     常山(三兩,切)淡竹葉(一握)小麥(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鬥,漬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生蔥、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