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要方第七卷所治如下:治女子衆病諸方治婦人無兒諸方(待考)
治妊胎諸方治産後諸方治妪人諸血崩滞下宿疾諸方上五件
治女子衆病諸方
古時婦人病易治者,嫁晚腎氣立,少病不甚有傷故也。
今時嫁早,腎根未立而産,傷腎故也。
是以今世少婦有病,必難治也。
早嫁早經産,雖無病者亦夭也。
婦人長血。
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
何謂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
何謂九痛?一曰陰中痛傷;二曰陰中淋瀝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經來即腹中痛;六曰氣滿痛;七曰汁出陰中,如有蟲齧痛;八曰脅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何謂七害?一曰窮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熱痛;三曰小腹急堅痛;四曰藏不仁;五曰子門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何謂五傷?一曰兩脅支滿痛;二曰心痛引脅;三曰氣結不通;四曰邪思淺利;五曰前後痼寒。
何謂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膚;二曰絕産乳;三曰經水閉塞。
白垩丸,主婦人三十六疾,病各異同治之方。
白垩(三分)龍骨(三分)芍藥(二分)黃連(三分)當歸(二分)茯苓(三分)黃芩(二分)瞿麥(二分)白蔹(二分)石葦(二分)甘草(二分)牡蛎(二分)細辛(二分) 附子(二分)禹餘糧(二分)白石脂(二分)人參(二分)烏賊骨(二分)桂心(四分)白芷(四分)大黃(二分) 二十一味,下篩,蜜丸如梧子,未食服十丸,日二,不知稍增,服藥二十日知,三十日百病悉愈。
治妊胎諸方 凡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少弱,或當風取冷太過,心下有淡水者,欲有胎便喜病阻。
何謂欲有胎?其人月水尚來,顔色肌膚如常,而沉重愦悶,不用飲食,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胎也。
如此經二月日後,便常不通,即結胎也。
阻病者,患心中愦愦,頭重眼眩,四肢沉重懈堕,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啖鹹酸果實。
多卧少起,世謂惡食,其至三四月日已上皆大劇,吐逆,不能自勝舉也。
此由經血既閉,水漬于髒,髒氣不宣通,故心煩愦悶,氣逆而嘔吐也。
血脈不通,經絡否澀,則四肢沉重,挾風則頭目眩也。
覺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湯,數劑後将茯苓丸。
淡水消除,便欲食也。
既得食力,體強氣盛,力足養胎,母便健矣。
古今治阻病方有數十首,不問虛實冷熱長少殆死者,活于此方。
半夏茯苓湯,治妊身阻病,心中愦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半夏(五兩)生姜(五兩)茯苓(三兩)旋複花(一兩)橘皮(二兩)細辛(二兩)芎(二兩)人參(二兩)芍藥(二兩)幹地黃(三兩)澤瀉(二兩)甘草(二兩) 凡十二物,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
若病阻積日月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除橘皮、細辛,用前胡、知母各二兩。
若變冷下者,除幹地黃、用桂肉二兩。
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行閉寒,小行赤少者,宜加大黃三兩,除地黃加黃芩一兩,餘藥根據方。
服一劑得下後消息者,氣力冷熱,更增損方,調定即服一劑湯,便急将茯苓丸,令得能食,便強健也。
茯苓丸,治妊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颠倒,四肢委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後将茯苓丸也。
茯苓(一兩)人參(二兩)桂肉(二兩)幹姜(二兩)半夏(二兩)橘皮(一兩)白術(二兩)枳實(二兩)葛根屑(一兩)甘草(二兩) 凡十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至三十丸,日三。
治妊娠五月日,舉動驚愕,動胎不安,下在小腹,痛引腰胳,小便疼,下血,安胎當歸湯方。
當歸阿膠(炙)芎人參(各一兩)大棗(十二枚,擘)艾(一虎口) 上六味,切,以酒、水各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腹中當小便緩瘥也。
治妊娠重下,痛引腰背,安胎止痛湯方。
當歸膠(炙)幹地黃黃連芍藥(各一兩)雞子(一枚)秫米(一升)
今時嫁早,腎根未立而産,傷腎故也。
是以今世少婦有病,必難治也。
早嫁早經産,雖無病者亦夭也。
婦人長血。
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
何謂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
何謂九痛?一曰陰中痛傷;二曰陰中淋瀝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經來即腹中痛;六曰氣滿痛;七曰汁出陰中,如有蟲齧痛;八曰脅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何謂七害?一曰窮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熱痛;三曰小腹急堅痛;四曰藏不仁;五曰子門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何謂五傷?一曰兩脅支滿痛;二曰心痛引脅;三曰氣結不通;四曰邪思淺利;五曰前後痼寒。
何謂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膚;二曰絕産乳;三曰經水閉塞。
白垩丸,主婦人三十六疾,病各異同治之方。
白垩(三分)龍骨(三分)芍藥(二分)黃連(三分)當歸(二分)茯苓(三分)黃芩(二分)瞿麥(二分)白蔹(二分)石葦(二分)甘草(二分)牡蛎(二分)細辛(二分) 附子(二分)禹餘糧(二分)白石脂(二分)人參(二分)烏賊骨(二分)桂心(四分)白芷(四分)大黃(二分) 二十一味,下篩,蜜丸如梧子,未食服十丸,日二,不知稍增,服藥二十日知,三十日百病悉愈。
治妊胎諸方 凡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少弱,或當風取冷太過,心下有淡水者,欲有胎便喜病阻。
何謂欲有胎?其人月水尚來,顔色肌膚如常,而沉重愦悶,不用飲食,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胎也。
如此經二月日後,便常不通,即結胎也。
阻病者,患心中愦愦,頭重眼眩,四肢沉重懈堕,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啖鹹酸果實。
多卧少起,世謂惡食,其至三四月日已上皆大劇,吐逆,不能自勝舉也。
此由經血既閉,水漬于髒,髒氣不宣通,故心煩愦悶,氣逆而嘔吐也。
血脈不通,經絡否澀,則四肢沉重,挾風則頭目眩也。
覺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湯,數劑後将茯苓丸。
淡水消除,便欲食也。
既得食力,體強氣盛,力足養胎,母便健矣。
古今治阻病方有數十首,不問虛實冷熱長少殆死者,活于此方。
半夏茯苓湯,治妊身阻病,心中愦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半夏(五兩)生姜(五兩)茯苓(三兩)旋複花(一兩)橘皮(二兩)細辛(二兩)芎(二兩)人參(二兩)芍藥(二兩)幹地黃(三兩)澤瀉(二兩)甘草(二兩) 凡十二物,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
若病阻積日月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除橘皮、細辛,用前胡、知母各二兩。
若變冷下者,除幹地黃、用桂肉二兩。
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行閉寒,小行赤少者,宜加大黃三兩,除地黃加黃芩一兩,餘藥根據方。
服一劑得下後消息者,氣力冷熱,更增損方,調定即服一劑湯,便急将茯苓丸,令得能食,便強健也。
茯苓丸,治妊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颠倒,四肢委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後将茯苓丸也。
茯苓(一兩)人參(二兩)桂肉(二兩)幹姜(二兩)半夏(二兩)橘皮(一兩)白術(二兩)枳實(二兩)葛根屑(一兩)甘草(二兩) 凡十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至三十丸,日三。
治妊娠五月日,舉動驚愕,動胎不安,下在小腹,痛引腰胳,小便疼,下血,安胎當歸湯方。
當歸阿膠(炙)芎人參(各一兩)大棗(十二枚,擘)艾(一虎口) 上六味,切,以酒、水各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腹中當小便緩瘥也。
治妊娠重下,痛引腰背,安胎止痛湯方。
當歸膠(炙)幹地黃黃連芍藥(各一兩)雞子(一枚)秫米(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