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要方第六卷所治如下:治冬月傷寒諸方治春夏溫熱病諸方治秋月中冷(瘧病)諸方上三件 治冬月傷寒諸方 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别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

    雲傷寒是雅士之辭,雲天行溫疫是田舍間号耳,不說病之異同也。

    考之衆經,其實殊矣。

    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于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疠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緻,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反而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

    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

    皆以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陳廪丘雲: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雲:連發汗,汗不出者死。

    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法。

    蒸濕之氣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後以問張苗,苗雲: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卧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内,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極燥,乃起便愈。

    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

    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

     诏書發汗白薇散,治傷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兩)麻黃(七分,去節)杏仁(去皮尖,熬)貝母(各三分) 上四味,搗散,酒服方寸七,自覆卧,汗出則愈。

     雞子湯,治發汗後二三日不解,頭痛肉熱方。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扣雞子白令置于水内,合和令勻,納藥複攪令和,上火煎之,勿動,煎至一升,适寒溫頓服之。

    蓋覆汗出,粉敷之有效。

    忌海藻、菘菜。

     葛根湯,治病三四日不瘥,身體毒熱方。

     葛根(八兩)生姜(三兩)龍膽大青(各半兩)桂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二兩)葳蕤芍藥黃芩石膏(碎)升麻(各一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取八升,掠去沫,然納餘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服。

    忌海藻、菘菜、生蔥。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五分)當歸(五分)知母葳蕤(一作菖蒲)黃芩(各三分)麥門冬(去心,一作天門冬)桂心芍藥幹姜石膏(碎)甘草(炙)茯苓白術(各上十四味,切,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如炊三鬥米頃,令盡,汗出便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醋、桃李、雀肉等。

     治傷寒七八日,内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茵陳湯下之方。

     茵陳(六兩)栀子(十四枚)大黃(三兩)石膏(一斤) 上四味,咀,以水一鬥二升煮茵陳,得五升,去滓,納栀子、大黃,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

    小盒飯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當腹減,黃悉随小便去也。

     葳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幹,舌強,胸内疼,心胸痞滿,腰背強方。

     葳蕤(二兩)石膏(三分,末,綿裹)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芎(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若一寒一熱者,加樸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

    忌海藻、菘菜。

     茅根橘皮湯,治春夏天行傷寒,胃冷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