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數數服之,盡複合之,止乃停,取微汗。

    有熱減桂心一兩。

    忌生蔥。

     芍藥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内餘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藥(三兩)生地黃(半斤)牡丹(二兩)犀角(一兩,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黃三兩、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根據方服,不須黃芩也。

    忌蕪荑、胡荽。

     治傷寒鼻衄不止,茅花湯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

    若無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治傷寒身熱,衄血,嘔逆,麥門冬湯主之方。

     麥門冬石膏寒水石(各三兩)甘草(二兩)桂心(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桂枝湯大汗後,煩渴熱不解,脈洪大者,屬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升,碎,綿裹)人參(二兩)粳米(一升)。

     上五味,切,以水一鬥二升,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忌海藻、菘菜。

     射幹湯,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氣息,喉嗚啞失聲,幹嗽無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幹(二兩)半夏(五兩,洗)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幹姜(二兩,炮)甘草(二兩,炙)紫菀(二兩)肉桂(二兩)吳茱萸(二兩)當歸(二兩)橘皮(二兩)麻黃(二兩,去上十二味,切,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湯,汗後重服勿汗也。

    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黃二兩。

    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熱喜伏于内,宜生姜四兩代幹姜,除茱萸,用枳實二兩炙。

    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蔥。

     漏蘆連翹湯,治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

     兼治天行。

     漏蘆(二兩)連翹(二兩)黃芩(二兩)麻黃(去節,二兩)白蔹(二兩)升麻(二兩) 甘草(二兩,炙)大黃(二兩,切)枳實(三兩,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相去二食頃更服。

    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

    忌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湯,治毒病沖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兩)前胡(二兩)常山(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白薇(二兩)枳實(二兩,炙)大黃(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

    若盛熱者,可加芒硝二兩。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犀角湯,治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滞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蛎(一兩半,熬)犀角(屑,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濕熱為毒,及太陽傷寒,外熱内虛,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及赤滞,壯熱腸痛者,諸熱毒下良方。

     栀子(十四枚)豉(一升)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納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麥奴丸,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所不治方。

     麻黃(去節)大黃芒硝竈突中墨黃芩(各二分)麥奴梁上塵斧底黑(各一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飲水,但極飲冷水,不節升數,須叟當寒,寒訖汗出則愈。

    若日移五丈不汗,根據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

    藥勢盡乃食,當陽毒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

    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神鬼,或吐血下利。

    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

     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二分)當歸(二分)蜀椒(汗,一分)雄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