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全文

關燈
夏幹葛茯苓枳殼(炒)桔梗人參(各三分)甘草(一分) 上為末。

    每用一二錢。

    姜棗水煎服。

     瀉白散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

    每服一二錢。

    入粳米百粒。

    水煎。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

    小便不利。

    宜用此清之。

     栀子黃芩(減半) 上為末。

    每服一二錢。

    水煎。

    如不利。

    加鹽豉二十粒。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寒。

    飲食少思。

    嘔吐。

    或久患咳嗽。

    虛浮氣逆。

    腹滿等症。

     人參白術(炒)茯苓(各等分)甘草(炙)陳皮(減半) 上加姜棗。

    水煎服。

     瀉黃散治脾熱吐舌。

     藿香葉甘草(各七分半)山栀(一錢)石膏(五分)防風(二錢) 上用蜜酒微炒為末。

    每服一二錢。

    水煎。

     五苓散治暑熱煩躁。

    霍亂洩瀉。

    小便不利而渴。

    淋澀作痛。

    下部濕熱。

     白術豬苓茯苓(各七分半)肉桂(五分)澤瀉(一錢二分) 上為細末。

    每服一二錢。

    水煎。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弱。

    傷熱乳食嘔吐。

    瀉痢。

     人參(一錢)黃(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二分) 上每服二三錢。

    水煎。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 白術散治脾胃氣虛。

    作渴飲湯。

    或因吐瀉。

    津液虧損。

    煩渴引飲。

    或脾胃虛弱。

    腹脹瀉渴。

    弄舌流涎。

    手足指冷。

    宜服之。

    和胃氣。

    生津液。

     人參白術(炒)藿香葉木香甘草白茯苓(各一兩)幹葛(二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水煎。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

    飲食少思。

    或大便不實。

    體瘦面黃。

    或胸膈虛痞。

    吞酸痰嗽。

     人參白術(炒)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加姜棗水煎服。

    或加粳米百粒。

     惺惺散(方見表論) 虛論第七 小兒虛症。

    無論病之新久。

    邪之有無。

    但見面色青白。

    恍惚神疲。

    口鼻虛冷。

    噓氣怫郁。

    肢睛。

    屈體而卧。

    手足指冷。

    聲音短怯。

    脈象緩弱虛細。

    是皆屬虛之症。

    急宜溫補脾胃為要。

    仍須分别以治之。

    如氣虛者。

    四君子湯。

    血虛者。

    四物湯。

    氣血俱虛者。

    八珍湯。

    氣虛自汗者。

    四君子湯。

    血虛發躁者。

    當歸補血湯。

    表虛者。

    宜固其氣。

    裡虛者。

    宜實其中。

    陽虛惡寒者。

    宜溫分肉。

    陰虛發熱者。

    宜滋腎肝。

    脾肺氣虛者。

    四君子湯。

    五味異功散。

    補中益氣湯。

    肝腎血虛者。

    六味丸。

    加味四物湯。

    汗後陰虛。

    陽無所附而熱者。

    四物加參。

    汗後陽虛。

    陰無所附而熱者。

    四君加芎歸。

    久事表散。

    而身熱不退者。

    陽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

    過用攻下。

    而滑洩不禁者。

    脾腎虛也。

    六神散。

    胃關煎。

    又虛必生寒。

    宜詳寒論。

    至于虛熱。

     亦詳見熱論。

    此外虛症尚多。

    詳見各條。

    宜并玩之。

     【附方】 四物湯治血虛營弱。

    一切血病。

    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白芍藥(二錢) 水二鐘。

    煎服。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

    調和陰陽。

     人參白術茯苓(等分)炙甘草(減半)熟地當歸(等分)白芍(減半)川芎(倍減) 水煎。

    或加姜棗粳米同煎。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

    或因誤攻緻虛。

    肌熱口渴。

    目赤面紅。

    脈大而虛。

    重按全無。

    及病因饑飽勞役者。

     黃(炙一兩)當歸(三錢) 水一鐘半。

    煎八分服。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傷脾。

    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

    外感不解。

    體倦食少。

    寒熱瘧痢。

    氣虛不能攝血等症。

     人參黃(炙)白術(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棗。

    水煎。

    空心午前服。

     加味四物湯(即前四物湯。

    加山栀柴胡丹皮。

    ) 六神散治面青啼哭。

    口出氣冷。

    或洩瀉不乳。

    腹痛曲腰。

    四肢厥冷。

     人參白術(炒)山藥(炒各五錢)白茯苓白扁豆(炒各一兩)甘草(炙二錢) 上為末。

    每服二三錢。

    姜棗水煎。

     四君子湯(方見熱論) 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 六味丸(方見熱論) 胃關煎(方見寒論) 實論第八 小兒屬實之症。

    惟表裡食積。

    三者而已。

    蓋表邪實者。

    必頭項體痛。

    腰痛背強。

    壯熱無汗。

    脈象浮緊有力。

    宜從表散。

    如在冬月。

    宜羌活沖和湯主之。

    若在春夏秋三時。

    則宜易簡參蘇飲。

    或惺惺散之類主之。

    若兼倦怠昏睡。

    則屬正不勝邪。

    宜四柴胡飲。

    或五柴胡飲之類主之。

    裡邪實者。

    必舌胎黃濃。

    口燥唇瘡。

    作渴喜飲。

    大小便秘。

    腹痛拒按。

    聲音洪壯。

    伸體而卧。

    睡不露睛。

    手足指熱。

    脈象沉數有力。

    宜從攻下。

    如調胃承氣湯。

    或四順清涼飲之類主之。

    若汗後身熱不退。

    脈象弦洪數實。

    大便堅秘者。

    柴胡飲子。

    夫所謂實者。

    邪氣實耳。

    非元氣有餘之謂也。

    醫者臨症之際。

    果屬實邪。

    于應表應下之藥。

    皆當作小劑。

    少少與之。

    要在中病即止。

    不可過劑。

    務宜顧定元氣。

    斯無孟浪偾事之非。

    至于飲食停積。

    必寸口脈浮大。

    按之反澀。

    腹皮熱。

    大便臭。

    然必由脾虛不運而緻。

    于消導藥中。

    慎毋損及中氣。

    宜多溫中健脾之品。

    俾得自強不息之妙。

    如消乳丸。

    香橘餅。

    理中湯之類主之。

    若傷食甚而或兼濃味積熱者。

    宜大安丸。

    少少與之。

    俟食積稍消。

    仍當以五味異功散調補之。

    此外如目直大叫。

    項急煩悶。

    肝之實也。

    瀉青丸。

    抑肝散主之。

    若筋急血燥。

    抽搐勁強。

    斜視目瞪。

    則屬肝之虛矣。

    地黃丸主之。

    叫哭發熱。

    飲水而搐。

    心之實也。

    導赤散。

    瀉心湯主之。

    若驚惕不安。

    則屬心之虛矣。

    秘旨安神丸主之。

    困睡身熱。

    飲水。

    脾之實也。

    瀉黃散主之。

    若嘔吐洩瀉。

    不食痞滿。

    倦卧。

    牙緊流涎。

    手足牽動。

    則屬脾之虛矣。

    益黃散。

    或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主之。

    悶亂喘促。

    飲水。

    肺之實也。

    瀉白散主之。

    若氣促多汗。

    則屬肺之虛矣。

    四君子湯。

    或五味異功散主之。

    腎無實。

    惟痘瘡黑陷。

    為邪氣實而腎則虛也。

    地黃丸主之。

    若二便不禁。

    津液枯槁。

    聲喑目戴。

    肢體厥逆。

    腎虛極也。

    補中益氣湯。

    兼六味地黃丸主之。

    大抵小兒實症無多。

    若禀賦素虛。

    或病患已久。

    或過服克伐之劑。

    皆當作虛症施治。

    不得概以為實也。

    慎之慎之。

     【附方】 羌活沖和湯治四時不正之氣。

    感冒風寒。

    憎寒壯熱。

    頭痛身痛。

    口渴。

    人人相似者。

    此方主寒發熱。

    宜此方治之。

    以代麻黃湯用。

    太陽經之神藥也。

     羌活防風蒼術白芷川芎生地黃芩甘草細辛(減半) 上加姜棗。

    水煎。

    熱服取汗。

     四柴胡飲治元氣不足。

    或忍饑勞倦。

    而外感風寒。

    或六脈緊數微細。

    正不勝邪等症。

    必須慎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錢)甘草(炙一錢)生姜(三五七片)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 用之) 水二鐘。

    煎七八分。

    溫服。

    如胸膈滞悶。

    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脾土為五髒之本。

    凡中氣不足。

    而外邪有不散者。

    非此不可。

    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

    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

    此則兼培血氣。

    以逐寒邪。

    尤切于時用者也。

    凡傷寒瘧疾痘瘡。

    皆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白術(二三錢)白芍(炒用一錢五分)甘草(炙三錢)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鐘半。

    煎七分。

    食遠熱服。

    寒勝無火者。

    減芍藥。

    加生姜三五七片。

    或炮幹姜一二錢。

    或再加桂枝一二錢。

    則更妙。

    脾滞者。

    減白術。

    氣虛者。

    加人參随宜。

    腰痛者。

    加杜仲。

    頭痛者。

    加川芎。

    勞倦傷脾陽虛者。

    加升麻一錢。

     柴胡飲子解肌熱蒸熱積熱。

    或汗後餘熱。

    脈洪實弦數。

    大便堅實者。

     柴胡人參(各五分)黃芩白芍(各七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大黃(八分) 上每服一二錢。

    水煎。

    按此方用藥頗善。

    但大便如常者。

    勿得輕用大黃。

     消乳丸治嘔吐。

    消乳食。

    脈沉者。

    傷食不化也。

     香附(炒)砂仁陳皮神曲(炒)甘草(炙)麥芽(炒等分) 上為末。

    米糊丸。

    黍米大。

    每服二十丸。

    姜湯下。

     香橘餅治傷冷積瀉。

     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濃樸神曲(炒)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

    蜜和為餅。

    每服一枚。

    米飲調下。

    病久及元氣虛者勿用。

     大安丸治飲食酒積停滞。

    胸膈痞滿腹脹。

     神曲(炒)陳皮半夏(制)茯苓(各一兩)山楂肉(蒸曬三兩)連翹蘿蔔子(炒各五錢)白術(二兩) 上為末。

    粥丸綠豆大。

    量大小。

    每服一二十粒。

    米飲下。

    (一方尚有炒麥芽一兩。

    黃五錢。

    ) 瀉青丸治肝膽火。

    并小兒急驚發搐。

    眼赤睛疼。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山栀大黃(等分) 上為末。

    煉蜜丸桐子大。

    量大小。

    每服十丸。

     抑肝散治肝經虛熱發搐。

    或發熱切牙。

    或驚悸寒熱。

    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

    腹脹少食。

    睡不安。

     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術(炒)茯苓釣藤鈎(各一錢) 上水煎。

    子母同服。

    以蜜丸。

    名抑青丸。

     導赤散治心火。

    及小腸熱證。

    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木通生甘草(各等分) 上加竹葉二十片。

    水煎服。

    (一方加人參麥門冬。

    ) 易簡參蘇飲(方見表論) 惺惺散(方見表論) 調胃承氣湯(方見裡論) 四順清涼飲(方見裡論) 理中湯(方見寒論) 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 地黃丸(方見熱論) 瀉心湯(即瀉心散方見熱論) 秘旨安神丸(方見熱論) 瀉黃散(方見熱論) 益黃散(方見寒論) 六君子湯(方見寒論) 瀉白散(方見熱論) 四君子湯(方見熱論) 補中益氣湯(方見虛論)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小兒急慢驚風之說。

    古書不載。

    後人妄立名目。

    概用金石腦麝之品。

    贻害至今。

    殺人不知凡幾。

    雖代有名哲。

    因世俗膠結既久。

    猝難更正。

    故著作之家。

    不得不仍以驚風二字目之矣。

    夫小兒形氣未充。

    易生恐怖。

    又何嘗無驚吓之症。

    是凡驟聞異聲。

    驟見異形。

    或跌撲叫呼。

    雷聲鼓樂。

    雞鳴犬吠。

    一切聞所未聞。

    見所未見。

    皆能緻病。

    治法急宜收複神氣為要。

    此即内經所謂大驚猝恐之症是也。

    但當以驚吓二字立名。

    不當以驚風二字目之矣。

    此立名之妄。

    其誤一也。

    其次。

    亦有因驚吓而緻肝心二髒。

    木火俱病者。

    用藥但宜瀉心平肝。

    其病自已。

    亦非金石腦麝所宜投。

    其誤二也。

    至于慢驚。

    或因吐瀉。

    或因病後。

    或因過服克伐之劑。

    或脾胃素虛。

    以緻髒腑虛損已極。

    全屬虛寒敗症。

    急宜溫補。

    無風可逐。

    無驚可療。

    而名之曰慢驚。

    更屬謬妄。

    其誤三也。

    此外。

    如傷風發搐。

    傷食發搐。

    潮熱發搐。

    将見痘疹發搐。

    太陽病變痙。

    以及天釣。

    内釣。

    痫症之類。

    皆有搐掣反張強直之狀。

    世人不知。

    昧于分别。

    往往亦混作驚風施治。

    且或委之于無知婦人之手。

    緻令無辜赤子。

    橫遭夭折。

    其誤四也。

    今将以上各條。

    辨症論治之法。

    彙列于後。

    俾臨症者有所指歸。

    一洗從前陋習。

    庶幾登赤子于壽域矣乎。

     【大驚猝恐】 小兒氣怯神弱。

    猝見異形。

    猝聞異聲。

    最傷心膽之氣。

    内經雲。

    大驚猝恐。

    則氣血分離。

    陰陽破散。

    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

    陰陽相逆。

    經脈空虛。

    血氣不次。

    乃失其常。

    又驚則氣散。

    又恐傷腎。

    驚傷膽。

    其候則面青糞青。

    多煩多哭。

    睡卧驚惕。

    振動不甯。

    治法急宜收複神氣為要。

    宜秘旨安神丸。

    或獨參湯。

    茯神湯之類主之。

    若妄進金石腦麝之品。

    是猶落井而又下之以石矣。

     【因驚吓而緻肝心二髒木火俱病者】 乳兒之母。

    嗜食肥甘。

    或酒後乳兒。

    或将護失宜。

    衣衾太暖。

    緻令小兒邪熱郁蒸。

    積于心而傳于肝。

    蓋心藏神而肝藏魂。

    猝被驚觸。

    神魂恐怖。

    心肝之氣亦傷。

    心虛則邪熱得以乘之。

    肝虛則内風旋繞。

    以緻夜卧不穩。

    或笑或哭。

    忽爾悶絕。

    目直上視。

    牙關緊急。

    口噤不開。

    手足搐掣。

    身熱面赤。

    脈數引飲。

    口中氣熱。

    二便黃赤。

    或秘。

    搐而有力。

    為邪氣實。

    宜導赤散。

    更加幹地黃防風竹葉。

    連進三服。

    或兼辰砂抱龍丸。

    少少與之。

    用以導心經之邪熱。

    息肝髒之虛風。

    其病即愈。

    倘肆用香散走竄。

    或寒涼攻伐之劑。

    必變為虛寒敗症。

    不治者多矣。

    宜兼詳虛實二論。

     【虛寒敗症】 凡小兒病後。

    或吐後瀉後。

    或脾胃素虛。

    或誤服藥餌。

    或過服克伐之劑。

    或感受風寒。

    而緻氣微神緩。

    昏睡露睛。

    手足厥冷。

    身體或冷或熱。

    或吐或瀉。

    涎鳴氣促。

    口鼻氣冷。

    驚跳螈。

    搐而無力。

    乍發乍靜。

    面色淡白。

    或眉唇青赤。

    脈象沉遲散緩。

    或細數無神。

    此蓋舉世共詫為慢驚風者是也。

    殊不知病本于虛。

    髒腑虧損已極。

    無風可逐。

    無驚可療。

    全屬虛寒敗症。

    不必盡由驚吓而緻。

    蓋脾虛不能攝涎。

    故津液妄泛而似痰。

    火虛則身寒。

    口中氣冷。

    木虛故搐而無力。

    每見世醫狃于陋習。

    辄作驚風施治。

    緻令百無一救。

    此無他。

    良由前人立名之不慎以緻此耳。

    若更乞靈于無知婦人。

    則其死更速。

    蓋斯時一點真氣。

    已屆半續半離之際。

    一經動搖。

    鮮有不随手而脫者。

    籲可哀也。

    主治之法。

    急宜溫補脾胃為要。

    如四君子湯。

    五味異功散。

    加當歸酸棗仁。

    東垣黃湯。

    若脾土虛寒甚者。

    六君子加炮姜木香。

    不應者。

    急加附子。

    脾腎虛寒之甚。

    或吐瀉不止者。

    附子理陰煎。

    或六味回陽飲。

    若但洩瀉不止者。

    胃關煎。

    若元氣虧損已極。

    而至昏愦者。

    急灸百會穴。

    (百會在頭頂正中。

    取之之法。

    用線量前後發際及兩耳尖。

    折中乃是穴也。

    )兼服金液丹。

    凡此貴在辨之于早。

    而急為溫補之。

    始克有濟。

    倘稍涉遲疑。

    則必緻不救。

    慎之慎之。

    宜兼詳虛論。

     【傷風發搐】 凡小兒身熱脈浮。

    口中氣熱。

    呵欠頓悶。

    手足搐搦者。

    此因傷風而得之。

    宜大青膏。

    或人參羌活散之類主之若搐而肢體倦怠。

    口氣不熱。

    則屬虛矣。

    宜異功散以補脾。

    釣藤飲以制肝。

    則搐自止矣。

    若月内小兒。

    搐而鼻塞。

    亦屬風邪所傷。

    宜用蔥白七莖。

    生姜一片。

    細擂攤紙上。

    合置大人掌中令熱。

    急貼囟門。

    (案方書。

    頂中央旋毛中為百會。

    百會前一寸為前頂。

    百會前三寸即囟門。

    )少頃即搐止而鼻亦利矣。

    尋常小兒傷風。

    亦可用之。

    愈後取去。

    仍當以綿胭脂一片。

    周遭以熱面糊護之。

    以蔽大人口鼻之氣為善。

     【傷食發搐】 凡小兒飲食過度。

    緻傷脾胃。

    嘔吐多睡。

    不思乳食。

    忽然而搐者。

    此因傷食得之。

    宜消食丸。

    若食既消而前症仍作。

    或見虛象者。

    此脾土傷而肝木乘之也。

    宜六君子加釣藤鈎以健脾。

    平肝。

    慎勿肆用消導。

    而緻變壞症也。

     【潮熱發搐】 小兒潮熱發搐。

    謂因潮熱不已。

    血虛筋急而發搐也。

    所謂潮熱者謂時間發熱。

    過時即退。

    來日根據時而發。

    如江海之潮汐。

    而罔或愆期也。

    原其所自。

    由于因熱而緻搐。

    不由驚吓而緻病。

    若妄作荒誕之驚風施治。

    則大誤矣。

    主治之法。

    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者而已。

    假如病因于肝。

    其候則身體壯熱。

    目上視。

    手足動搖。

    口生熱涎。

    頸項強急。

    當用地黃丸以補腎。

    瀉青丸以治肝。

    若兼作渴飲冷便結。

    屬肝膽經虛熱。

    用柴芍參苓散。

    若更兼自汗盜汗。

    屬肝膽經血虛。

    用地黃丸。

    若口吻流涎。

    屬肝木克脾土。

    用六君子湯主之。

    假如病因于心。

    其候則心惕。

    目上視。

    白睛赤。

    牙關緊急。

    口内涎生。

    或渴而飲水。

    手足動搖。

    當用導赤散以治心。

    地黃丸以補肝。

    若渴而飲湯。

    體倦不乳。

    屬土虛木旺。

    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

    假如病因于肺。

    其候則不甚搐而喘。

    目微斜視。

    身熱如火。

    睡露睛。

    手足冷。

    大便淡黃水。

    當用益黃散以補脾。

    瀉青丸以治肝。

    導赤散以治心。

    若身體微熱。

    屬脾肺虛熱。

    用異功散。

    若喘瀉不食。

    手足逆冷。

    屬脾肺虛寒。

    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

    若久病而元氣虛者。

    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

    假如病因于腎。

    其候則不甚搐而卧不穩。

    身體溫壯。

    目睛緊斜。

    喉中有痰。

    大便銀褐色。

    乳食不消。

    多睡不省。

    當用益黃散以補脾。

    導赤散以治心。

    若吐瀉不乳。

    厥冷多睡。

    屬寒水侮土。

    用益黃散。

    不應者。

    用六君子加姜桂主之。

    大都治搐之法。

    皆當以固脾肺之氣為先。

    蓋土旺金生。

    則肝木有制。

    不來乘脾。

    其搐自止。

    治者審焉。

    宜兼詳虛實二論。

     【将見痘疹發搐】 凡小兒于将見痘疹之時。

    必先發熱。

    熱甚則陰分受傷。

    或心移熱于肝。

    以緻風火相搏。

    而見手足搐搦。

    口眼歪斜者。

    亦常有之。

    經雲。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又雲。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蓋心主熱。

    熱甚則肺經受克。

    不能制伏肝木。

    熱則生風。

    風火相搏。

    神氣不安。

    故驚惕而發搐也。

    苟或妄以驚藥治之。

    則心寒而肌斂。

    毒必内陷。

    害可勝言哉。

    主治之法。

    當察其所屬而調劑之。

    如發熱無汗。

    表邪甚而搐者。

    柴歸飲。

    或惺惺散之類主之。

    煩渴飲冷。

    裡熱甚而搐者。

    導赤散。

    或辰砂六一散之類主之。

    肝膽熱甚。

    大便秘結。

    煩躁而搐者。

    瀉青丸主之熱甚見血而搐者。

    犀角地黃湯主之。

    風熱既退。

    則痘随出而搐自止矣。

    然此皆治實之法。

    此外有因禀賦素虛。

    心脾不足而搐者。

    但當以面色青白。

    神氣怯弱為辨。

    宜七福飲。

    或養心湯。

    或六氣煎。

    加棗仁主之。

     【太陽病變痙】 仲景先生雲。

    身熱足寒。

    頭項強急。

    惡寒時頭熱。

    面赤。

    目脈赤。

    獨頭面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痙病也。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剛痙。

    發熱汗出。

    不惡寒者。

    名柔痙。

    又曰。

    太陽病。

    發汗過多。

    因緻痙。

    小兒肌膚嫩薄。

    腠理不密。

    血液未充。

    易于感冒。

    往往初傳太陽一經。

    便覺身強多汗。

    筋脈牽動。

    人事昏沉。

    是即變痙症也。

    良由熱甚傷陰。

    汗多傷液。

    血氣内虛。

    筋失所養。

    以緻此耳。

    主治之法。

    若初病便痙。

    表邪未解。

    陰虛無汗身熱者。

    宜人參羌活散。

    或三柴胡飲。

    或四柴胡飲之類主之。

    若因汗出太多。

    或過事表散。

    陽氣虛甚者。

    宜參附湯。

    參歸湯。

    人參建中湯之類主之。

    若汗出兼火。

    脈見洪滑。

    證見煩躁。

    或痰熱甚者。

    用丹溪人參竹瀝之法主之。

    若身微熱。

    脈不緊數。

    此表邪已随汗解。

    不必再用發散。

    隻宜專顧正氣為要。

    宜五福飲之類主之。

    若大虛而脈見沉細陰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