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全文

關燈
總論第一 易曰。

    天地。

    萬物化醇。

    男女構精。

    萬物化生。

    蓋人之生也。

    必禀天地之正氣以成形。

    藉陰陽之化育而賦命。

    而上古元氣渾龐。

    太和洋溢。

    八風正而寒暑調。

    六氣和而雨若。

    人情樸實。

    風俗貞純。

    是以上古之民。

    恒多壽而少病。

    即内經所謂上古之人。

    和于陰陽。

    明于術數。

    起居有度。

    不妄作勞。

    春秋皆度百歲而去者是也。

    迨于後世。

    元氣漸薄。

    風俗煩偷。

    人情穿鑿。

    名利有不時之擾。

    嗜欲多無厭之求。

    是以近日之民。

    恒多病而少壽。

    即内經所謂中古之人。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未至半百而衰者是也。

    夫以黃帝之時。

    即稱中古。

    迄今複數千年來。

    權其氣化。

    不更薄耶。

    是凡習兒醫者。

    須知今昔氣運不同。

    禀賦根愈薄。

    凡于小兒之病。

    更宜加意培植。

    保護元氣。

    不可妄用攻伐之劑。

    以贻人夭劄之禍也。

    乃近日幼科。

    不明此理。

    動辄攻伐。

    而又絕其乳食。

    其呱呱者。

    口不能言。

    任醫冤殺。

    束手待斃。

    底于死亡。

    悲夫。

    此等惡習。

    不知始自何人。

    遂至相習成風。

    流禍無已。

    愚夫愚婦。

    溺于其說。

    至死不悟。

    為嬰兒之大患而惟揚屬為尤甚。

    籲可恨也。

    至若書稱若藥弗瞑眩。

    厥疾弗瘳。

    此蓋當時因事取譬之辭。

    非教人謂芽兒者。

    如草木之萌芽。

    其一點方生之氣甚微。

    栽培護養。

    惟恐不及。

    而堪加之以剝削之撓。

    施之以斧斤之利乎。

    此誠不可也。

    原夫易無妄九五爻辭雲。

    無妄之疾。

    勿藥有喜。

    象曰。

    無妄之藥。

    不可試也。

    觀此則知聖人或亦有以鑒夫瞑眩之非。

    故特示勿藥有喜之戒。

    而我夫子亦有未達不敢嘗之語。

    又張仲景先生傷寒論内。

    亦有勿藥為中工之訓。

    又張子和着儒門事親書。

    其中有語友人陳敬之雲。

    小兒有病。

    不如勿用庸醫。

    但恐妻外家怪其不醫。

    宜用湯浸蒸餅令軟。

    丸作白丸。

    給其妻外家。

    以為真藥。

    服之以聽天命。

    最為上藥。

    後丙戌歲。

    群兒病洩瀉。

    用藥者皆死。

    惟敬之守子和之戒。

    其兒雖病。

    得以無恙。

    以上所引。

    一為聖人之至訓。

    一為名醫之精論。

    載在簡冊。

    昭于日月。

    人第習而不察耳。

    夫以傷寒劇病。

    抑且可以勿藥。

    而況小兒氣血幾何。

    豈可委之以庸醫之手。

    試之以無妄之藥乎。

    此子和之所以教敬之之不服藥為愈也。

    仆承師訓。

    久憫于此。

    欲效忠告之良謀。

    用救方今之惡習。

    爰列若幹門于後。

    以贻夫世之貴小兒而好服藥者。

    奉為金鑒雲。

     延醫法論第二 凡診小兒之法。

    諸書皆以面部及手紋為識病之資。

    其所援引。

    率皆渺昧難憑。

    煩瑣無要于諸大家所謂望聞問切四者之診。

    置聞問切三者于不講。

    可得謂之為良醫乎。

    夫小兒言語不通。

    病情難識。

    則尤當以望聞問切為延醫之要。

    蓋望其形色。

    則有以知其邪正之盛衰。

    審其聲音。

    則有以别其禀賦之強弱。

    詢其向背。

    則有以識其性情之好惡。

    察其脈息。

    則有以明其表裡之寒熱。

    苟能細心求之。

    則表裡寒熱虛實。

    皆得其真。

    用藥自無不當。

    奈何近日幼科。

    學術更淺。

    一遇小兒有病。

    不是從事于表。

    便是攻伐其裡。

    迨至真陽外越。

    虛熱日增。

    則清涼并進。

    一味胡猜。

    不獨望聞問切四者不知。

    抑且置虛寒二症于不問。

    嗟乎。

    曾不知迩來氣化日薄。

    今人禀賦更虛。

    加以嬰兒氣血未堅。

    髒腑柔絕。

    些小病痛。

    其元氣已不能支。

    而堪庸劣之徒。

    寒熱不分。

    虛實莫辨。

    妄意揣摩。

    任情剝削者乎。

    茲則掀翻底蘊。

    直指精微。

    專以望聞問切四者為綱。

    以揭明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要。

    俾學人有所根據。

    庶幾不緻颠倒混施。

    誅伐無過。

    或于嬰兒有濃幸矣。

    至于用藥之法。

    甯勿藥。

    毋過劑。

    甯輕。

    毋重。

    毋偏寒毋偏熱。

    毋過散。

    毋過攻。

    須遵内經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之訓。

    時以保護元氣為主。

    知乎此。

    于嬰兒延醫之道。

    思過半矣。

    至于虛寒敗症。

    則非峻用溫補。

    不可挽回。

    毋得稍涉因循。

    緻令不救。

    此又不可不知也。

     表論第三 小兒表症。

    謂外感風寒。

    其見證必先發熱。

    然發熱之證有三。

    最宜詳辨。

    不可一概混同也。

    其在冬月感于寒者。

    頭痛。

    身痛。

    項背強。

    惡寒。

    壯熱無汗。

    脈浮而緊。

    此太陽表證。

    藥得法。

    一汗即解。

    詳見實論。

    其感于風者。

    頭痛鼻塞。

    流涕。

    發熱。

    或有汗惡風。

    或無汗惡寒。

    或咳嗽幹嘔。

    脈浮而數。

    或緊。

    此四時之感冒是也。

    治法不可大發散。

    微表之即已如易簡參蘇飲。

    惺惺散之類主之。

    大抵近日人情。

    愛護小兒者衆。

    富貴之家。

    重衣濃褥。

    貧賤之子亦皆衣絮。

    以緻汗液不斷。

    腠理疏洩。

    偶觸微風。

    即成感冒。

    是以迩來小兒。

    冬月感寒之症。

    百無一二。

    而傷風發熱之症恒多也。

    至若内因于虛。

    發熱之症極多。

    最為疑似。

    人殊不知。

    更宜詳辨。

    如陽虛生寒。

    陰虛發熱。

    血虛發躁而熱。

    氣虛自汗不能食而熱。

    氣虛注夏而熱。

    暑濕合病而熱。

    汗後陰虛。

    陽無所附而熱。

    汗後陽虛。

    陰無所附而熱。

    陽氣下入陰中。

    晝安靜。

    夜煩躁而熱。

    重陽無陰。

    夜安靜。

    晝煩躁而熱。

    以上諸症。

    同一發熱也。

    若誤表之必死。

    其次則又有變蒸之熱。

    将發痘疹之熱。

    亦同一發熱也。

    而援守各異。

    每見庸醫。

    一遇發熱。

    動皆表散。

    殊不知病有微甚。

    熱有虛實。

    雖同一發熱。

    而治法殊途。

    攻補迥。

    業幼科者。

    于臨症之際。

    務宜細心體認。

    必先問其病之新久。

    曾未服藥。

    以及一切愛惡狀。

    然後再察其熱之溫壯。

    形之強弱。

    脈之虛實。

    色之夭澤。

    合四者以決之。

    庶無誤人于夭劄也。

    蓋外感為暴病。

    其發熱也驟。

    必手背熱。

    脈浮。

    身熱無汗。

    仍須分别虛實以治之。

    詳見虛實門。

    若無手背熱脈浮身熱無汗等症。

    或發熱已久。

    則非外感證矣。

    治者審焉。

     【附方】 易簡參蘇飲感感冒發熱頭痛。

    與因痰飲凝積。

    發而為熱。

    并宜服之。

    亦治中脘痞悶。

    嘔逆惡心。

    小兒室女。

    尤宜服之。

     前胡人參(如無以好黨參代之)紫蘇幹葛半夏茯苓(各三分)枳殼陳皮甘草桔梗木香(各二分) 上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

    生姜七片。

    棗一枚。

    煎至六分。

    去渣服。

     惺惺散治小兒傷寒 人參白術(炒)茯苓甘草北細辛川芎桔梗(炒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入薄荷五葉。

    水煎服(一方有防風天花粉。

    ) 裡論第四 凡治小兒裡症。

    亦惟宜忌二字而已。

    要在辨之明而見之确耳。

    夫小兒元氣無多。

    髒腑脆若夫當下而不下。

    則津液消爛。

    所謂急下以救胃中津液是也。

    不當下而下。

    則裡氣受傷。

    邪反乘虛内陷。

    其禍更甚。

    今将宜忌諸形症。

    辨晰于左。

    如禀氣素實。

    汗不解。

    發熱谵語。

    舌苔黃濃。

    渴而引飲。

    大便秘。

    小便赤。

    腹滿拒按。

    手足心熱。

    脈沉而實此為陽邪入裡。

    宜下之。

    雖二三日。

    若見上項諸症。

    亦宜下之。

    如調胃承氣湯。

    四順清涼飲之類。

    少少與之。

    貴在與病相值。

    恐多下亡陰也。

    不可拘于庸醫下不厭遲之說。

    謬稱穩當。

    必待至七日之後始下也。

     如太陽證。

    表未罷。

    脈浮大惡寒者。

    此邪在表。

    雖十餘日。

    亦不宜下。

    嘔多者不可下。

    太陽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

    惡水者。

    不可下。

    禀賦虛者。

    不可下。

    逆厥者。

    不可下。

     仲景先生雲。

    日數雖多。

    但有表證而脈浮者。

    猶宜發汗。

    日數雖少。

    若有裡證而脈沉者。

    即宜下之。

    此不可不知也。

    此外有因氣虛陽脫而谵語者。

    乃大虛之症。

    當用參附之劑。

    不得認為實症。

    而誤下之也。

    慎之慎之。

    至于傷食停積。

    小兒雖間亦有之。

    然皆必由脾虛不運而緻。

    經所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者是矣。

    每見庸醫肆行克伐。

    或遇表證。

    亦雲有裡。

    以緻小兒外邪未解。

    裡氣已傷。

    往往變症蜂起而不可救。

    受此害者。

    不知凡幾。

    殊堪痛恨。

    曾不知下者。

    下其邪耳。

    非飲食積滞之謂也。

    世人陰受此害者比比矣。

    故特表而出之。

    兼詳實論。

     【附方】 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

    不惡寒。

    反惡熱。

    大便秘結。

    日晡潮熱。

    (凡陽明病有二證在經者當解肌。

    入腑者當攻下。

    ) 大黃芒硝甘草(各等分)。

     上咀。

    每用一二錢。

    量兒大小。

    水煎消息服之。

     四順清涼飲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

    髒腑生熱。

    面赤煩渴。

    睡卧不甯。

    大便秘結。

     大黃當歸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咀。

    量兒大小。

    每服一二錢。

    水煎服。

     寒論第五 小兒屬寒之症。

    有外感。

    有内傷。

    有症變虛寒。

    三者不同。

    治法各異。

    假如内傷。

    必由脾土虛寒。

    或禀賦不足。

    或将護失宜。

    或乳哺不節。

    以緻食不運化。

    而見清冷吐瀉者。

    但察其面色萎黃。

    肢涼神倦。

    脈沉無力。

    安靜不渴。

    此屬陽虛生寒。

    宜五君子煎。

    理中湯主之。

    抑或能食之兒。

    過餐生冷。

    而見上項諸症者。

    亦理中湯主之。

    至若症變虛寒。

    則由元氣素虛。

    五髒虧損。

    或因寒涼克伐。

    陽氣受傷。

    而見面青唇黯。

    吐瀉手足并冷者。

    此屬脾土虛寒。

    幹姜理中湯主之。

    若面色白。

    吐瀉腹痛。

    口鼻氣冷者。

    屬寒水侮土。

    益黃散主之。

    若更兼吃逆。

    手足指冷。

    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

    如不應。

    急加附子。

    其次。

    或以病後。

    或以吐瀉。

    或以誤用藥餌。

    或受風寒。

    而緻氣微神緩。

    昏睡露睛。

    痰鳴氣促。

    驚跳搐搦。

    如俗所謂慢驚者。

    此屬脾腎虛寒之候。

    宜溫補之。

    詳見辨驚風之誤論。

    再其次。

    則脾腎虛寒之甚。

    以緻吐瀉不止者。

    宜附子理陰煎。

    或六味回陽飲。

    量兒大小與之。

    若但洩瀉不止者。

    宜胃關煎主之。

     第吐瀉之症。

    亦間有屬熱者。

    但當以手足寒溫脈象遲數。

    面色青赤。

    渴與不渴為辨。

    至如外感寒邪。

    則其病在表。

    宜詳表論。

    茲不複贅。

    此外。

    則又有初生小兒。

    百日之内。

    覺口冷腹痛。

    身起寒粟。

    時發戰栗。

    曲足握拳。

    晝夜啼哭不已。

    或口噤不開者。

    名曰胎寒。

    亦或生後昏昏多睡。

    間或乳瀉白。

    若不早治。

    心變虛寒敗症。

    宜以沖和飲。

    當歸散。

    合和水煨姜煎服之。

    使之微洩。

    洩行。

    進勻氣散調補。

    洩止氣勻。

    神安痛定。

    手足舒伸。

    次用參苓白術散。

    以養胃氣。

    白芍藥湯。

    去其寒濕。

    乳母宜節生冷凍飲料食。

    庶易瘥也。

    又手足稍冷。

    唇面微青。

    額上汗出。

    罔顧乳食。

    至夜多啼。

    夜重日輕。

    腹痛腸鳴。

    洩瀉清水。

    間有不洩。

    頗似前症。

    但無口冷寒戰者。

    名曰髒寒。

    亦在百日之内有之。

    皆因臨産在地稍久。

    冷氣侵逼。

    或以涼水攙湯洗兒。

    或斷臍帶短而又結縛不緊。

    為寒氣所傷。

    如此宜以白芍藥湯。

    及沖和飲。

    加鹽炒茴香茱萸水姜煎。

    乳母同服。

    又胃中虛冷。

    面色白。

    腹痛不思食者。

    益黃散主之。

    若不下利。

    調中丸主之。

    大都小兒病症。

    虛寒者多。

    凡一見面色青白。

    肢冷神疲。

    脈沉無力。

    蜷曲而卧。

    食少不渴。

    聲音遲緩者。

    皆是虛寒之候。

    急宜溫補業。

    幼科者。

    毋得狃于俗見。

    謬謂小兒陽體多熱。

    不敢溫補。

    緻多害事。

    宜深戒之 【附方】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洩瀉而兼濕者。

     人參白術(炒)茯苓幹姜(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上咀。

    水煎服。

     理中湯治太陰病。

    自利不渴。

    陰寒腹痛。

    短氣咳嗽。

    霍亂嘔吐。

    飲食難化。

    胸膈噎塞。

    或瘧疾瘴氣瘟疫。

    中氣虛損。

    久不能愈。

    或中虛生寒等證。

     人參白術(炒)幹姜(炒)炙甘草(各三兩) 上為末。

    每服二三錢。

    水煎溫服。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

    (又名補脾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诃子肉甘草(各半兩锉炒)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煎至六分。

    食前溫服。

    東垣先生雲。

    閻孝忠編集錢氏方。

    以益黃散補土。

    又言風旺必克脾土。

    當先實其脾。

    昧者不審脾中寒熱。

    一例用補脾藥。

    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

    辛熱大瀉肺金。

    脾虛之症。

    豈可反瀉其子。

    惟寒水反來侮土。

    中寒嘔吐。

    腹痛瀉痢青白。

    口鼻中氣冷。

    益黃散神治之藥也。

    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

    或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

    而成吐瀉。

    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

    不可服之。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

    飲食少思。

    或久患瘧痢。

    或食飲難化。

    或嘔吐吞酸。

    或咳嗽喘促。

    若虛火等證。

    須加炮姜。

    其功尤速。

     人參白術(炒)茯苓(各二錢)炙甘草制半夏陳皮(各一錢) 上姜棗水煎。

     附子理陰煎治真陰虛弱。

    脹滿嘔哕。

    (有物無聲曰吐。

    有聲無物曰哕。

    有物有聲曰嘔。

    )痰飲惡心。

    吐瀉腹痛。

    及命門火衰。

    陰中無陽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制附子(一二三錢)炙甘草(一二幹姜(炒黃一二錢)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八分熱服。

    (此方系理陰煎加附子。

    故名附子理陰煎。

    其理陰煎功用甚宏。

     詳見本書。

    茲未細錄。

    )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将脫等症。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制附子(二三錢)炮幹姜(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洩瀉者或血動者以冬術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鐘。

    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四五錢。

    或一兩。

    或冬白術三五錢。

    如洩瀉者。

    加烏梅二枚。

    或北五味二十粒。

    亦可。

    如陽虛上浮者。

    加茯苓二錢。

    如肝經郁滞者。

    加肉桂二三錢。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

    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

    冷痢等症。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幹姜(一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術(炒一二三錢) 水二鐘。

    煎七分。

    食遠溫服。

    瀉甚者。

    加肉豆蔻一二錢。

    面炒用。

    或破故紙亦可。

    氣虛甚者。

    加人參随宜用。

    陽虛下脫不固者。

    加制附子一二三錢。

    腹痛甚者。

    加木香七八分。

    或加濃樸八分。

    滞痛不通者。

    加當歸二三錢。

    滑脫不禁者。

    加烏梅二個。

    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若肝邪侮脾者。

    加肉桂一二錢。

     沖和飲治感冒風寒。

    頭疼發熱。

    肩背拘急。

    惡心嘔吐。

    腹痛膨脹。

    兼寒濕相搏。

    四肢拘急。

    冷氣侵襲。

    腰足疼痛。

     蒼術(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锉片炒微黃色一兩二錢)人參(去蘆)前胡(去蘆)桔梗(炒各五錢)枳殼(去穣麸炒微黃色)麻黃(去節)陳皮(去白各三錢)川芎白芷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曬幹炒)當歸(酒洗)薄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白芍藥(各一錢半)幹姜濃樸(去粗皮姜汁浸一宿慢火炒幹各二錢)甘草(炙七錢半) 上锉。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姜二斤。

    蔥白一根。

    煎七分。

    無時溫服。

    傷冷惡心嘔吐。

    煨姜同煎。

    開胃進食。

    加棗子煎。

    空心溫投。

    寒疝痛。

    入鹽炒茱萸茴香同煎。

     當歸散順調氣血。

    和解表裡。

    爽利心腹。

    疏理百病。

    及治溫熱停積自痢。

    煩躁不甯。

     當歸(去蘆酒洗)赤芍藥(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大黃(半生半泡一兩二錢)川芎麻黃(制各半兩) 熱論第六 小兒屬熱之症。

    脈必洪數而實。

    色赤作渴。

    煩躁飲冷。

    聲音雄壯。

    二便秘結。

    然其中有屬虛經實熱。

    宜瀉心散以清心火。

    若色微赤。

    困卧驚悸。

    熱渴飲湯。

    則屬心經虛熱。

    宜秘旨安神丸以生心血肝熱。

    則左臉青赤。

    項強頓悶。

    目劄螈。

    此屬肝經風熱。

    宜柴胡清肝散主之若色微赤。

    倏熱切牙。

    則屬肝經虛熱。

    宜地黃丸主之。

    肺熱。

    則右臉赤。

    或主風邪。

    氣粗咳便不利。

    乃脾肺燥熱。

    不能化生腎水。

    宜黃芩清肺飲主之。

    若哽氣出氣。

    唇白氣短。

    則屬肺經虛熱。

    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脾熱。

    則鼻赤身熱。

    飲水。

    乳食如常。

    屬脾胃實熱。

    宜瀉黃散熱理脾。

    若色微赤。

    身涼飲湯。

    乳食少思。

    則屬脾經虛熱。

    宜五味異功散補中健脾。

    腎熱。

    則颏間色赤。

    足不欲覆。

    若腎與膀胱。

    氣滞熱結而小便不通者。

    宜五苓散主之。

    若色微赤。

    則屬膀胱陽虛。

    陰無所化。

    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至若吐瀉二症。

    間有因于熱者。

    亦宜詳辨。

     假如吐乳色黃。

    不能受納。

    此屬胃經有熱。

    宜先用瀉黃散。

    次用人參安胃散。

    然當驗其手指熱。

    則屬胃熱。

    若手指冷。

    則屬胃寒矣。

    宜兼詳寒論。

    至如因熱而瀉者。

    則必大便。

    黃赤有沫。

    小便赤少。

    口幹煩躁。

    宜四苓散主之。

    如更兼右腮色赤。

    飲冷者。

    屬胃經實熱。

    宜瀉黃散主之。

    若右腮微赤。

    喜熱惡冷。

    則屬胃經虛熱矣。

    宜白術散主之。

    若右腮及額間俱赤。

    屬心脾翕熱。

    宜瀉黃散加炒黑黃連。

    若左頰右腮俱赤。

    屬肝火乘脾。

    宜四君子湯加柴胡。

    大抵瀉症最傷元氣。

    若熱瀉過甚。

    必變虛寒。

    宜兼參寒論。

    蓋始病而熱者。

    邪氣勝則實也。

    終變為寒者。

    真氣奪則虛也。

    久病而熱者。

    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久瀉元氣虛寒。

    急宜溫補。

    不得誤執熱論。

    再如陽虛發躁。

    内實真寒。

    而外似熱症者。

    如目赤作渴。

    身熱惡衣。

    揚手擲足。

    欲投于水。

    但診其脈。

    洪數無倫。

    重按無力。

    是為假熱。

    宜急投參附之劑。

    引火歸元。

    若誤進清涼。

    入口必死。

    症之疑似。

    有如此者。

    醫者可不慎欤。

    此外。

    如胎毒火丹。

    口瘡重舌。

    衄血便血。

    以及疳熱等症。

    雖亦雲屬熱。

    然皆各有虛實之不同。

    是亦不可不明察之也。

     【附方】 瀉心散治心經實熱。

     黃連 上為末。

    每服五分。

    臨卧溫水調下。

     秘旨安神丸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

    或受驚吓而作。

     人參半夏(制)酸棗仁(炒)茯神(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各七分)五味子(杵五粒)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

    姜汁糊丸。

    芡實大。

    每服一丸。

    生姜湯下。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

    或乍寒乍熱。

    往來寒熱發熱。

    或頭發瘡毒等症。

     柴胡(一錢半)黃芩(炒一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山栀(炒一錢半)連翹(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 上水煎服。

     地黃丸治腎肝血虛。

    燥熱作渴。

    小便淋秘。

    痰氣上壅。

    或風客淫氣。

    患瘰結核。

    或四肢發搐。

    眼目動。

    或咳嗽吐血。

    頭目眩暈。

    或咽喉燥痛。

    口舌瘡裂。

    或自汗盜汗。

    便血諸血。

    或禀賦不足。

    肢體瘦弱。

    解顱失音。

    或畏明下竄。

    五遲五軟。

    腎疳肝疳。

    或早近女色。

    精血虧耗。

    五髒齊損。

    凡屬腎肝諸虛不足之症。

    宜用此以滋化源。

    其功不可盡述。

     熟地黃(八錢杵膏)山茱萸肉幹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 上為末。

    入地黃膏。

    量加米糊丸。

    桐子大。

    每服數錢。

    量兒大小。

    溫水空心化下。

    行遲鶴膝。

    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參蘇飲治感冒發熱頭痛。

    傷風咳嗽。

    傷寒嘔吐。

    胸膈不快。

    痰飲凝結。

     紫蘇前胡陳皮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