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衛陽,前胡散風解表,柴胡疏腠達邪,白芍斂營陰以資沖任,桂心溫營血以散外邪,地骨皮清肌退熱,桑白皮清肺肅金,炙草緩中和胃,枳殼化滞寬胸,茯苓清治節,五茄理經絡,生姜溫衛氣以散外邪也。

    煎散溫服,俾氣充邪解,則營衛調而寒熱解,經水可無澀少不行之患矣。

     柴胡散 治寒熱經少,體瘦肢節疼痛,脈數弦浮軟澀者。

     柴胡(五錢)黃(一兩,蜜炙)鼈甲(二兩,醋炙)白術(一兩,炒)麥冬(一兩,去心)人參(一兩)生地(三兩)赤芍(一兩)赤苓(一兩)桔梗(五錢)枳殼(五錢,炒)甘草(一兩,炒)地骨皮(一兩)桑皮(一兩) 為散生姜一片水煎三錢,去渣服。

     邪郁經府,經久不解而氣虛邪陷,故寒熱經少體瘦肢節疼痛焉。

    其原始于任勞多郁,傷氣滞血而邪得留戀不解耳。

    人參扶元補氣,黃補中托邪,生地滋陰生血,赤芍破血散滞,柴胡疏腠理以達邪,白術健脾土以強胃,鼈甲滋肝陰兼散結氣,麥冬潤肺燥兼清心火,桑白皮清肺氣,地骨皮退肌熱,桔梗清咽利膈,赤苓滲濕和營,枳殼瀉滞氣以寬胸,甘草緩中州以和胃,生姜溫衛氣而散外邪也。

    煎三錢溫服,使郁散氣充,則邪得外解而寒熱自除,肢節疼痛無不退,何體瘦經少之足患哉。

     鼻衄 鼻為陽明之部,氣血俱多之鄉,沖任又附于陽明為經血之海,或邪盛于經遏熱動血,或血虛于裡陽旺迫血,皆能令人血出于鼻而謂之衄,衄久不止,天癸亦緻澀少,且鼻為肺竅,火刑金者必兼咳嗽而漸甚。

     ●脈法 浮洪者邪盛于經,澀數者血虛于髒,虛數乃血為熱迫,軟數是血不歸經。

     ●治法 邪盛于經者清之疏之,血虛于髒者滋之止之,血不歸經補氣攝血以引其歸髒,血為熱迫清熱養血以吸其歸經。

     ●用藥 主以舉輕古拜散,血熱犀角地黃湯,血虛四物湯,血虛熱上迫滋肝涼八味,經寒血上走白芍理陰煎,傷溫黑膏法,分解傷寒建中湯加黃。

     ●選方 加味舉輕古拜散 治鼻衄,脈浮數者。

     荊芥(一兩,炒黑)生地(五兩)黃芩(一兩)當歸(二兩)白芍(一兩,炒)丹皮(一兩)茜草(二兩)枳殼(六錢,炒黑)甘草(六錢) 制為散,茅根湯下三錢(古方荊芥一味炒即名舉輕古拜散)。

     風熱傷于營分緻蘊熱内迫而血動于經,故衄血而身熱不解,天癸不調焉。

    黑荊疏風理血,生地壯水涼血,黃芩清熱止血,白芍斂陰和血,當歸養血脈益營,丹皮平相火涼血,枳殼瀉滞氣以降下,茜草化滞血以止衄,生草瀉火以緩其中也。

    為散以散之,茅根以涼之,俾風熱外解,則經氣清和而營血自固,鼻衄無不上,身熱無不解,何天癸不漸調哉。

    風動迫血,一味黑荊亦可止。

     涼八味丸 治相火鼻紅脈虛尺旺者。

     生地(五兩)萸肉(一兩半)澤瀉(一兩)丹皮(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山藥(三兩,炒)黃柏(一兩半,鹽水炒)知母(一兩半,鹽水炒) 制為末蜜丸,茅花湯下三五錢。

     腎水不足相火上炎而血不能藏,故鼻衄淋漓,經血漸少将成損疾焉,生地壯水滋陰,萸肉澀精秘氣,黃柏清濕熱以堅腎髒,知母清燥火以益腎水,茯苓清肺氣,山藥壯脾陰,丹皮平相火以涼血熱,澤瀉利膀胱以降濁陰,蜜丸以潤燥,金茅花湯以止衄血也,使腎水充足則相火退藏而陰血甯靜,何有鼻衄淋漓經血漸少之患乎。

     理陰煎 治陽虛血走,脈細數者。

     熟地(五錢)當歸(三錢,醋炒)炮姜(五分,鹽水炒)肉桂(五分,鹽水炒) 水煎去渣溫服。

     陽虛之人脈絡空虛而榮血散溢,故血得上出于鼻,天癸不能下行焉。

    熟地補陰以吸經血之上溢,當歸養血以歸營血之亂行,肉桂鹽水炒以統攝其血,炮姜鹽水炒以止澀其血也。

    水煎溫服,使血暖陽回,則陽能統血而血不外走,何有衄血之患,天癸無不漸來矣。

     帶下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赤白,沖任傷帶脈不能收引,傷于氣分則為白帶,傷于血分則為赤帶。

    良由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久為白淫,白淫即白帶之甚者,淫溢不止,常如米泔或如粘膠,以及勞傷元氣或肝木乘脾,或濕痰下注,或濕熱傷陰,或寒濕傷髒,皆能令女子帶下。

     ●脈法 風令脈浮,濕令脈緩,濕熱洪澀,滑則痰注,虛衰脈弱,滑脫虛微,大則勞傷,脈脫者不治。

     ●治法 扶元理濕為主,養陰澀脫為佐,疏風清濕熱,升陽實脾腎,當随證治法則存乎其人。

     ●用藥 主以二陳二術湯,氣虛加參,血虛加歸地,挾熱加牡蛎、黃柏,挾寒加益智、炮姜,赤帶加白芍、阿膠,濕熱加炒柏、黑荊。

    沖任兩虛地黃湯,肝脾兩虛逍遙散,心脾兩虛歸脾湯,脾肺兩虛補中益氣湯。

     ●選方 解帶湯 治濕熱白帶,脈緩澀者。

     當歸(二兩)蒼術(一兩,炒)白芍(一兩半,炒)香附(二兩,醋炒)茯苓(一兩)丹皮(一兩)白術(二兩,炒)川芎(一兩,炒)甘草(五錢) 制為散空心米飲服三錢。

     沖任為濕熱所傷而帶脈不能收引,故帶下色白淫溢不已焉。

    蒼術燥濕強脾,白術健脾燥濕,當歸養血榮經脈,白芍斂陰和血脈,茯苓滲濕以清經氣,丹皮涼血以清伏熱,香附調氣解郁,川芎活血調經,甘草緩中以和胃氣也。

     為散以散之,米飲以和之,使脾胃調和則濕熱自化而帶脈完固,何帶下之淫溢不已哉。

     側柏樗皮丸 治帶下脈數澀者。

     黃連(五錢)白術(一兩,炒)黃柏(五錢,炒)柏葉(一兩,炒)白芍(一兩,炒)白芷(三錢,燒灰)香附(一兩,醋炒)椿皮(二兩,炒) 制為末粥丸米飲下三錢。

     濕熱傷于沖任,帶脈不能收引,故帶下赤白淫溢不止焉。

    黃連清熱燥濕,白術燥濕健脾,黃柏清下焦之濕熱,柏葉燥血分之濕熱,白芍斂陰和血,香附調氣解郁,白芷燥濕升陽,椿皮澀脫以止帶下也,粥以丸之,飲以下之,使脾胃調和則濕熱自化而經脈清和帶脈完固,帶下無不自止矣。

     蒼柏辛芎散 治白帶兼頭風鼻涕,脈弦數者。

     蒼術(一兩,炒)辛荑(一兩)川芎(五錢)黃柏(一兩,酒炒)南星(一兩,制)半夏(一兩,制)滑石(五錢)黃芩(一兩,酒炒)牡蛎(三兩,) 制為散,米飲煎下三錢。

     風濕襲傷頭腦,抑遏清陽之氣,帶脈不能收引,故頭痛涕出,帶下淫溢焉。

    蒼術燥濕強脾兼舉清陽之氣,辛荑輕陽解熱兼洩内伏之風,南星散痰于胸膈,半夏燥痰于腹脅,黃芩清上焦之濕熱,黃柏清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