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栝蒌仁、沒藥、青橘葉、角刺、金銀、當歸、酒佐之,加艾灸二三十壯于痛處,甚效,切不可用刀針,必緻危困。
乳證 李氏曰:婦人之乳,男子之腎,皆性命之根也。
有飲食濃味、郁怒,以緻胃火上蒸乳房,則乳汁化為濁膿。
肝經氣滞,乳頭竅塞不通,緻令結核不散,痛不可忍。
初起宜隔蒜灸之,切忌刀針。
能飲者,一醉膏加當歸,兩服即效。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乳癰屬七情、飲食、熱毒内傷為病也。
乳證 《大全》曰:産後吹乳者,因兒吃奶之際,忽自睡着,為兒口氣所吹,令乳汁不通,蓄積在内,遂成腫硬,壅閉乳道,傷結疼痛。
亦有不癢不痛,腫硬如石者,總名曰吹乳。
若不急治,腫甚成膿,連服皂角散、栝蒌散,敷以南星散,更以手揉之則散。
乳證 朱丹溪曰:婦人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氣熱,含乳而睡,熱氣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結核。
若初起時忍痛揉軟,吮乳汁透,即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癰腫。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乳癰屬兒之口氣所吹,為不内外因病也。
婦人乳癰,亦不外三端,一者外感風熱,客于陽明一經;二者郁怒濃味,傷于肝胃;三者兒口吹氣,熱壅不散,皆足緻乳癰之病也。
乳證 薛立齋曰:婦人乳癰,多因小兒斷乳後,不能回化。
又有婦人乳多,孩提少飲,積滞凝結。
又有經候不調,逆行失道。
又有邪氣内郁,結成癰腫。
初發時切不宜用涼藥,蓋乳本血化,不能漏洩,遂結實腫,其性清寒,又加涼藥,則陰爛宜也。
唯涼藥用之既破之後則佳,如初發時,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
更加草烏一味,能破惡血逐塊,遇冷即消,遇熱即潰。
更加乳香、沒藥以定痛,内用栝蒌仁、十宣散、通順散間服之。
乳證 孫真人曰:凡女人多患乳癰,年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年五十以上,慎勿治之,治之多死,不治自得終天年。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治乳癰戒用涼藥,并示人以可治不可治之法也。
乳證 朱丹溪曰:婦人有憂怒抑郁,朝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隐核如棋子,不痛不癢,數年而發,名曰奶岩,以瘡形似岩穴也,不可治。
乳證 薛立齋曰:乳岩乃七情所傷,肝經血氣枯槁之證,不赤不痛,内有小核,積之歲月漸大,内潰深爛,為難治。
因肝脾郁怒,氣血虧損故也。
治法:痛寒熱初起,即發表散邪,疏肝清胃為主,宜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可以内消。
若用行氣破血,則速其亡矣。
乳證 武叔卿曰:乳岩之病,大都生于郁氣。
蓋肝主怒,其性條達。
郁而不舒,則屈其挺然之質。
乳頭屬厥陰,其氣與痰,時累積而成結核。
茲以風藥從其性,氣藥行其滞,參、、歸、芍補氣血,枳實、烏藥、木通疏利壅積,柴、防、蘇葉表散,白芷腐膿通榮衛,槟榔通滞下行,官桂行和血脈。
且曰木得桂而枯,為伐肝之要藥。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乳岩之證也。
病雖均在乳,而有癰與岩之分。
癰輕而岩重,癰之來也驟,而岩之成也漸,故治癰易而治岩難。
大抵癰屬外感之風熱,内傷之濃味,兒吮俱多;岩本于七情郁怒,髒氣不平,肝脾虧損。
故治岩之法,與治癰微有不同,一宜補少而瀉多,一宜瀉少而補多也。
乳證 薛立齋曰:大凡乳證,若恚怒,宜疏肝清熱;痛寒熱,宜發表散邪;腫痛甚,宜清肝消毒,并隔蒜灸;不作膿,或膿不潰,補氣血為主;不收斂,或膿稀,補脾胃為主;膿出反痛,或發寒熱,補氣血為主;或晡熱内熱,補血為主;若飲食少思,或作嘔吐,補胃為主;飲食難化,或作洩瀉,補脾為主;勞碌腫痛,補氣血為主;怒氣腫痛,養肝血為主;兒口所吹,須吮通揉散;若成癰,治以前法。
若乳岩屬肝脾二髒郁怒,氣血虧損。
故初起小核結于乳内,肉色如故,五心發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神效栝萎散,多服自消。
若遷延日久漸大,岩色赤,出水,腐潰深洞,用前歸脾湯等藥可延歲月。
若誤攻伐,則危殆矣。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治乳癰乳岩之大法也。
世醫治乳癰乳岩,不過寒涼清火,破氣消瘀。
豈知病之成也,原于肝胃虧損,榮衛不能營運所緻。
唯立齋于扶持脾胃,補氣養血為主,戒人不可誅伐太過,以緻夭枉,垂訓之意深矣。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婦人陰腫,是虛損受風邪所為。
胞絡虛而風邪客之,風氣乘于陰,與血氣相搏,令氣痞塞,腠理壅閉不洩越,故令腫。
前陰諸證 徐春甫曰:陰腫有因房勞過度,傷損陰戶緻腫,宜節欲調治。
有欲勝而熱甚生蟲,以緻腫癢甚者,皆宜戒房室,速治之。
有邪氣漸盛,緻陰戶潰爛不收,失于早治也。
薛立齋按:前證若氣血虛弱,補中湯舉而補之;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滲而清之。
又有肝脾郁怒,元氣下陷,濕熱壅滞,朝用歸脾湯加升、柴,解郁結,補脾氣,夕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火,生肝血,除濕熱。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陰戶腫,有風邪之外感,有房勞之内傷也。
陰腫病,《大全》主于風邪入客,春甫主于勞傷房事,立齋推原于肝經濕熱所緻,此為病機之要。
前陰諸證 《千金方》曰:婦人小戶嫁痛連日,方用甘草、生姜、白芍、桂心,酒煮溫服。
又方,療嫁痛,一味牛膝,或一味大黃,酒煮服。
又,烏賊魚骨燒末,酒吞之,外用青鹽炒熱,布裹熨之。
前陰諸證 《良方》論曰:婦人或肝經濕熱下注,或郁怒傷損肝脾。
外證或兩拗小腹腫痛,或玉門腫作痛,或寒熱往來,憎寒壯熱。
内證或小便滞澀,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悶。
若兩拗小腹腫痛,肝經濕熱壅滞也,用龍膽瀉肝湯。
玉門腫脹,肝火血虛也,加味逍遙散,及龍膽瀉肝湯加木香。
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劑,則誤甚矣。
李氏按:陰戶兩旁腫痛,手足不能舒伸者,用四物湯加乳香末搗餅,納陰中立效。
又陰腫痛極,便秘欲死,四物加柴胡、丹皮、山栀、膽草。
如時常陰腫者,四物加本、防風。
若腫痛不閉者,逍遙散加丹皮、山栀。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陰中腫痛之證也。
足厥陰經環陰器,婦人陰戶為肝經之分,是經血虛火燥,則為腫為痛,痛者火也。
實則瀉其子,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雖為本經的對之藥,不若大劑導赤散加黃連,以瀉肝之子,而以六味飲滋化源,以補其母之勝也。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婦人陰癢,是蟲蝕所為。
三蟲在腸胃之間,因髒虛,三蟲動作,蝕于陰内,其蟲作熱,微者為癢,重者乃痛也。
前陰諸證 徐春甫曰:婦人陰癢,多屬蟲蝕所為,始因濕熱不已,故生三蟲在腸胃間,其蟲蝕陰廣中作癢,甚則癢痛下已,潰爛腫深。
在室女寡婦尼姑,多因欲事不遂,思想所淫,以緻氣血凝于陰間,積成濕熱,久而下散,遂成三蟲,故有此疾。
亦有房室過傷,以緻熱壅,故作腫癢内痛,外為便毒,莫不由欲事傷損所緻。
薛立齋按:前證屬肝經所化,當用龍膽瀉肝湯、逍遙散,以主其内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黃末,和雞肝研餅,納陰中,以制其蟲,仍用清肝解郁之藥。
此證有郁怒傷肝脾所緻,肢體倦怠,陰中悶癢,小便赤澀者,歸脾湯加山栀、柴胡、丹皮。
有肝脾氣虛,濕熱下注,陰内痛癢,不時出水,食少體倦者,歸脾湯加山栀、白芍、甘草、丹皮。
李氏按:陰中生蟲如小蛆者,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郁,氣血凝滞而生,宜藿香養胃湯、補心湯、硫鯉丸,外用艾煎汁,調雄黃末燒薰之。
又以蛇床子煎湯頻洗,同梓樹皮焙末,入枯礬、麝香少許,敷之立效。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有陰癢生蟲之證也。
厥陰屬風木之髒,木朽則蠹生,肝經血少,津液枯竭,緻氣血不能榮運,則壅郁生濕,濕生熱,熱生蟲,理所必然。
故治法不外滲濕清熱,外以殺蟲為治。
然其本元,又當滋養肝血,補助脾土,益陰燥濕也。
至春甫論欲事不遂所緻,亦病情之不可不察者也。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婦人陰中冷,因勞傷子髒,風冷客之。
薛立齋按:陰冷有肝經有濕熱,外乘風冷所緻。
若小便澀滞,或小腹痞痛,龍膽瀉肝湯。
又有婦人陰中寒冷,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虛冷,治以八味丸愈。
八味治血弱不能榮養髒腑,津液枯澀,風寒客于子髒,以緻陰冷,有效。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婦人有陰冷之證也。
陰中冷,非外邪風冷客于子髒,即氣衰血虛,髒腑虛寒,以緻肝經失養,陰戶為之寒冷也。
立齋必欲斷為肝經濕熱,外乘風冷所緻,豈有客邪之氣,加于濕熱之病,
乳證 李氏曰:婦人之乳,男子之腎,皆性命之根也。
有飲食濃味、郁怒,以緻胃火上蒸乳房,則乳汁化為濁膿。
肝經氣滞,乳頭竅塞不通,緻令結核不散,痛不可忍。
初起宜隔蒜灸之,切忌刀針。
能飲者,一醉膏加當歸,兩服即效。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乳癰屬七情、飲食、熱毒内傷為病也。
乳證 《大全》曰:産後吹乳者,因兒吃奶之際,忽自睡着,為兒口氣所吹,令乳汁不通,蓄積在内,遂成腫硬,壅閉乳道,傷結疼痛。
亦有不癢不痛,腫硬如石者,總名曰吹乳。
若不急治,腫甚成膿,連服皂角散、栝蒌散,敷以南星散,更以手揉之則散。
乳證 朱丹溪曰:婦人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氣熱,含乳而睡,熱氣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結核。
若初起時忍痛揉軟,吮乳汁透,即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癰腫。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乳癰屬兒之口氣所吹,為不内外因病也。
婦人乳癰,亦不外三端,一者外感風熱,客于陽明一經;二者郁怒濃味,傷于肝胃;三者兒口吹氣,熱壅不散,皆足緻乳癰之病也。
乳證 薛立齋曰:婦人乳癰,多因小兒斷乳後,不能回化。
又有婦人乳多,孩提少飲,積滞凝結。
又有經候不調,逆行失道。
又有邪氣内郁,結成癰腫。
初發時切不宜用涼藥,蓋乳本血化,不能漏洩,遂結實腫,其性清寒,又加涼藥,則陰爛宜也。
唯涼藥用之既破之後則佳,如初發時,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
更加草烏一味,能破惡血逐塊,遇冷即消,遇熱即潰。
更加乳香、沒藥以定痛,内用栝蒌仁、十宣散、通順散間服之。
乳證 孫真人曰:凡女人多患乳癰,年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年五十以上,慎勿治之,治之多死,不治自得終天年。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治乳癰戒用涼藥,并示人以可治不可治之法也。
乳證 朱丹溪曰:婦人有憂怒抑郁,朝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隐核如棋子,不痛不癢,數年而發,名曰奶岩,以瘡形似岩穴也,不可治。
乳證 薛立齋曰:乳岩乃七情所傷,肝經血氣枯槁之證,不赤不痛,内有小核,積之歲月漸大,内潰深爛,為難治。
因肝脾郁怒,氣血虧損故也。
治法:痛寒熱初起,即發表散邪,疏肝清胃為主,宜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可以内消。
若用行氣破血,則速其亡矣。
乳證 武叔卿曰:乳岩之病,大都生于郁氣。
蓋肝主怒,其性條達。
郁而不舒,則屈其挺然之質。
乳頭屬厥陰,其氣與痰,時累積而成結核。
茲以風藥從其性,氣藥行其滞,參、、歸、芍補氣血,枳實、烏藥、木通疏利壅積,柴、防、蘇葉表散,白芷腐膿通榮衛,槟榔通滞下行,官桂行和血脈。
且曰木得桂而枯,為伐肝之要藥。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乳岩之證也。
病雖均在乳,而有癰與岩之分。
癰輕而岩重,癰之來也驟,而岩之成也漸,故治癰易而治岩難。
大抵癰屬外感之風熱,内傷之濃味,兒吮俱多;岩本于七情郁怒,髒氣不平,肝脾虧損。
故治岩之法,與治癰微有不同,一宜補少而瀉多,一宜瀉少而補多也。
乳證 薛立齋曰:大凡乳證,若恚怒,宜疏肝清熱;痛寒熱,宜發表散邪;腫痛甚,宜清肝消毒,并隔蒜灸;不作膿,或膿不潰,補氣血為主;不收斂,或膿稀,補脾胃為主;膿出反痛,或發寒熱,補氣血為主;或晡熱内熱,補血為主;若飲食少思,或作嘔吐,補胃為主;飲食難化,或作洩瀉,補脾為主;勞碌腫痛,補氣血為主;怒氣腫痛,養肝血為主;兒口所吹,須吮通揉散;若成癰,治以前法。
若乳岩屬肝脾二髒郁怒,氣血虧損。
故初起小核結于乳内,肉色如故,五心發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神效栝萎散,多服自消。
若遷延日久漸大,岩色赤,出水,腐潰深洞,用前歸脾湯等藥可延歲月。
若誤攻伐,則危殆矣。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治乳癰乳岩之大法也。
世醫治乳癰乳岩,不過寒涼清火,破氣消瘀。
豈知病之成也,原于肝胃虧損,榮衛不能營運所緻。
唯立齋于扶持脾胃,補氣養血為主,戒人不可誅伐太過,以緻夭枉,垂訓之意深矣。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婦人陰腫,是虛損受風邪所為。
胞絡虛而風邪客之,風氣乘于陰,與血氣相搏,令氣痞塞,腠理壅閉不洩越,故令腫。
前陰諸證 徐春甫曰:陰腫有因房勞過度,傷損陰戶緻腫,宜節欲調治。
有欲勝而熱甚生蟲,以緻腫癢甚者,皆宜戒房室,速治之。
有邪氣漸盛,緻陰戶潰爛不收,失于早治也。
薛立齋按:前證若氣血虛弱,補中湯舉而補之;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滲而清之。
又有肝脾郁怒,元氣下陷,濕熱壅滞,朝用歸脾湯加升、柴,解郁結,補脾氣,夕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火,生肝血,除濕熱。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陰戶腫,有風邪之外感,有房勞之内傷也。
陰腫病,《大全》主于風邪入客,春甫主于勞傷房事,立齋推原于肝經濕熱所緻,此為病機之要。
前陰諸證 《千金方》曰:婦人小戶嫁痛連日,方用甘草、生姜、白芍、桂心,酒煮溫服。
又方,療嫁痛,一味牛膝,或一味大黃,酒煮服。
又,烏賊魚骨燒末,酒吞之,外用青鹽炒熱,布裹熨之。
前陰諸證 《良方》論曰:婦人或肝經濕熱下注,或郁怒傷損肝脾。
外證或兩拗小腹腫痛,或玉門腫作痛,或寒熱往來,憎寒壯熱。
内證或小便滞澀,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悶。
若兩拗小腹腫痛,肝經濕熱壅滞也,用龍膽瀉肝湯。
玉門腫脹,肝火血虛也,加味逍遙散,及龍膽瀉肝湯加木香。
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劑,則誤甚矣。
李氏按:陰戶兩旁腫痛,手足不能舒伸者,用四物湯加乳香末搗餅,納陰中立效。
又陰腫痛極,便秘欲死,四物加柴胡、丹皮、山栀、膽草。
如時常陰腫者,四物加本、防風。
若腫痛不閉者,逍遙散加丹皮、山栀。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陰中腫痛之證也。
足厥陰經環陰器,婦人陰戶為肝經之分,是經血虛火燥,則為腫為痛,痛者火也。
實則瀉其子,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雖為本經的對之藥,不若大劑導赤散加黃連,以瀉肝之子,而以六味飲滋化源,以補其母之勝也。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婦人陰癢,是蟲蝕所為。
三蟲在腸胃之間,因髒虛,三蟲動作,蝕于陰内,其蟲作熱,微者為癢,重者乃痛也。
前陰諸證 徐春甫曰:婦人陰癢,多屬蟲蝕所為,始因濕熱不已,故生三蟲在腸胃間,其蟲蝕陰廣中作癢,甚則癢痛下已,潰爛腫深。
在室女寡婦尼姑,多因欲事不遂,思想所淫,以緻氣血凝于陰間,積成濕熱,久而下散,遂成三蟲,故有此疾。
亦有房室過傷,以緻熱壅,故作腫癢内痛,外為便毒,莫不由欲事傷損所緻。
薛立齋按:前證屬肝經所化,當用龍膽瀉肝湯、逍遙散,以主其内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黃末,和雞肝研餅,納陰中,以制其蟲,仍用清肝解郁之藥。
此證有郁怒傷肝脾所緻,肢體倦怠,陰中悶癢,小便赤澀者,歸脾湯加山栀、柴胡、丹皮。
有肝脾氣虛,濕熱下注,陰内痛癢,不時出水,食少體倦者,歸脾湯加山栀、白芍、甘草、丹皮。
李氏按:陰中生蟲如小蛆者,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郁,氣血凝滞而生,宜藿香養胃湯、補心湯、硫鯉丸,外用艾煎汁,調雄黃末燒薰之。
又以蛇床子煎湯頻洗,同梓樹皮焙末,入枯礬、麝香少許,敷之立效。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有陰癢生蟲之證也。
厥陰屬風木之髒,木朽則蠹生,肝經血少,津液枯竭,緻氣血不能榮運,則壅郁生濕,濕生熱,熱生蟲,理所必然。
故治法不外滲濕清熱,外以殺蟲為治。
然其本元,又當滋養肝血,補助脾土,益陰燥濕也。
至春甫論欲事不遂所緻,亦病情之不可不察者也。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婦人陰中冷,因勞傷子髒,風冷客之。
薛立齋按:陰冷有肝經有濕熱,外乘風冷所緻。
若小便澀滞,或小腹痞痛,龍膽瀉肝湯。
又有婦人陰中寒冷,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虛冷,治以八味丸愈。
八味治血弱不能榮養髒腑,津液枯澀,風寒客于子髒,以緻陰冷,有效。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婦人有陰冷之證也。
陰中冷,非外邪風冷客于子髒,即氣衰血虛,髒腑虛寒,以緻肝經失養,陰戶為之寒冷也。
立齋必欲斷為肝經濕熱,外乘風冷所緻,豈有客邪之氣,加于濕熱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