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而變為陰冷耶?論屬未當。

     前陰諸證 《大全》曰: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髒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緻。

     薛立齋按:陰挺下脫,當升補元氣為主。

    若肝脾郁結,氣虛下陷,補中湯。

    若肝火濕熱,小便赤澀,龍膽湯。

     前陰諸證 薛立齋曰:有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數,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

    先以補中湯加山栀、茯苓、車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外以生豬油和藜蘆末塗之而收。

     前陰諸證 《大全》曰:婦人陰中生一物,挺出五寸許,牽引腰腹膨痛,至不思飲食,皆因多服熱藥及煎,或犯非理房事,兼意淫不遂,名陰挺,三茱丸、一撚金丸主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有陰挺之證也。

    陰挺者,陰器中挺出一物,即立齋所謂舒出如蛇如菌,如雞冠狀是也。

    夫婦人陰器,為足厥陰經部分,而沖任督三脈所系胞門子戶在焉。

    其所挺之物,大約子髒腸之屬,非濕熱脾虛下陷,即是熱藥局事所緻,此病機之屬于隐曲者。

    在醫者,似難以診候施之者,立齋之書,每重載之,真有不可臆度者矣。

     前陰諸證 《金匮要略》曰:胃氣下洩,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

     李時珍按:婦人胃氣下洩,陰吹甚喧,宜豬膏煎亂發化服,病從小便而出。

     程雲來曰:經曰,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則氣得上下。

    今胃中谷氣實,則腸胃虛,虛則氣不得上下,而腎又不能為胃關,其氣但走胞門而出于陰戶。

    膏發煎者,導小便藥也。

    使其氣以化小便,則不為陰吹之證矣。

     慎齋按:婦人陰吹證,仲景以為谷氣實,胃氣下洩所緻。

    此之病機有不可解,雲來注雲,胃實腸虛,氣走胞門,亦是随仲景之文而诠之也。

    夫人谷氣,胃中何嘗一日不實,而見陰吹之證者,未之嘗聞。

    千百年之書,其阙疑可也。

    予甲寅歲,遊峽石,有友吳禹仲來詢雲,此鎮有一富翁室女,病陰戶中時簌籁有聲,如後陰之轉矢氣狀,遍訪醫者不曉,此何病也?予曰:此陰吹證也,仲景之書有之。

    禹仲因歎予讀書之博。

     前陰諸證 《大全》曰:婦人陰蝕瘡,凡婦人少陰脈數而滑,陰中必生瘡,名曰瘡。

    若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膿汁,亦有陰蝕幾盡者,此皆由心神煩郁,胃氣虛弱,緻氣血凝滞耳。

    故經雲,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又雲,陽明主肌肉,痛癢皆屬于心,治當補心養胃,外以熏洗坐導治之。

     薛立齋曰:婦人陰中生瘡,乃七情郁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注。

    其外證有陰中舒出如蛇,俗呼陰挺,有翻突如餅,俗呼陰菌,亦有如雞冠花,亦有生諸蟲,亦有腫痛濕癢,潰爛出水,脹悶脫墜者。

    其内證,口幹内熱,倦體,經候不調,或飲食無味,晡熱,胸膈不利,小腹痞脹,赤白帶下,小水淋澀。

    其治法,腫痛者,四物湯加柴胡、山栀、丹皮、膽草。

    濕癢者,歸脾湯加山栀、丹皮、柴胡。

    澀淋者,龍膽湯加白術、丹皮。

    潰腐者,加味逍遙散。

    腫悶脫墜者,補中湯加山栀、丹皮,佐以外治之法。

     前陰諸證 陳良甫曰:陰瘡者,由三蟲或九蟲動作侵蝕所為也。

    諸蟲在人腸胃之間,髒腑調和,血氣充實,不能為害。

     若勞傷經絡,腸胃虛損,則動作侵蝕于陰經者,或癢或痛,重則生瘡。

     前陰諸證 《千金方》曰:婦人疳瘡,因月後便行房,緻湛濁伏流陰道,生疳瘡瘙癢。

    先用蔥椒湯頻洗,後服赤石脂、龍骨、黑牽牛、菟絲子、黃、沙菀蒺藜之屬。

    又治婦人陰瘡、與男子妒精同方,用黃丹、枯礬、蓄、本、硫黃、白蛇皮、荊芥、蛇床為末,蔥湯洗後摻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有陰瘡之證也。

    婦人陰中生瘡,屬于濕熱之邪下流腎肝。

    陰器為肝腎之部,二經虛,則濕熱下陷,而生疳諸瘡矣。

    若月事行房,敗精與濁血凝滞成瘡者,此又人事之不謹,當以清火消濁為治也。

     前陰諸證 《婦人良方》曰:婦人,或肝經濕熱下注,或郁怒傷損肝脾。

    其外證,或兩拗小腹腫痛,或玉門腫作痛,或寒熱往來,憎寒壯熱。

    其内證,或小便澀滞,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悶,上攻兩脅,或晡熱重墜。

    若兩拗小腹腫痛,肝經濕熱壅滞也,龍膽瀉肝湯。

    玉門腫脹,肝火血虛也,加味逍遙散,及龍膽湯加木香。

    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劑,則誤矣。

     前陰諸證 《婦人良方》曰:婦人足跟足趾腫痛,足心發熱,皆因胎産經行,失于調攝虧損,足三陰虛熱所緻。

    若腫痛或出膿,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八珍湯。

    胃虛懶食,佐以六君子湯。

    寒熱内熱,佐以逍遙散。

    晡熱益甚,頭目不清,佐以補中益氣湯。

    大凡發熱、晡熱、内熱、自汗、盜汗等證,皆陰虛假熱也。

    故丹溪謂火起九泉,陰虛之極也。

    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若不求其屬,泛用寒涼則誤矣。

    然男子酒色過度者,多患此證。

     前陰諸證 《家居醫錄》曰:婦人兩生瘡,或因胎産飲食失宜,傷損脾胃;或憂思郁怒,虧損肝脾,以緻濕熱下注,或外邪所侵。

    外屬足三陽,可治。

    内屬足三陰,難治。

    若初起發腫赤痛,屬濕毒所乘,人參敗毒散,或槟蘇敗毒散。

    若漫腫作痛,或不腫不痛,屬脾虛濕熱下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

    若膿水淋漓,體倦少食,内熱口幹,屬脾氣虛弱,補中湯加茯苓、酒芍。

    若午後發熱體倦,屬血虛,前湯加川芎、熟地,或六味丸。

    若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寒,八味丸。

    大抵色赤屬熱毒,易治。

    色黯屬虛寒,難治。

    設誤用攻伐,複傷胃氣,則難療矣。

     前陰諸證 《家居醫錄》曰:婦人血風瘡,因肝脾二經,風熱郁火血燥所緻。

    其外證,身發疙瘩,或如丹毒,癢痛不常,搔破成瘡,膿水淋漓。

    其内證,月經無定,小便不調,夜熱内熱,自汗盜汗,惡寒憎熱,肢倦體怠,飲食不甘。

    若發熱發痛,乃肝經風熱血燥,當歸飲加柴胡、山栀。

    若體倦食少,口幹潮熱,乃肝脾郁火傷血,加味逍遙散。

    若疙瘩痛癢,寒熱往來,乃肝經風熱傷血,柴胡、山栀、黃連。

    若不寐、盜汗、内熱晡熱,乃脾經血虛,歸脾湯。

    兼寒熱,加山栀、熟地。

    如愈後身起白屑,搔則肌膚如帛所隔,此氣血虛,不能榮于腠理也,十全大補湯。

    若用風藥,複傷陰血,反緻他證。

     慎齋按:以上序婦人有、足瘡、瘡、血風諸證也。

    諸證總歸濕熱,責之肝脾損者居多。

    故立齋論治,一以補養氣血為主,此治病求本之要道也。

     前陰諸證 《産寶百問》曰:婦人腳十趾如熱油煎者,此由榮衛氣虛,濕毒之氣留滞經絡,上攻心則心痛,下攻腳則腳痛,其腳趾如焚。

    亦腳氣之類,經雲熱厥者是也。

     慎齋按:婦人足十趾如熱油煎,方書但雲腳氣之類,方用換腿丸、萬靈散、活血丹,從腳氣治法,殊未盡善。

    夫諸陽氣起于四肢,足之三陽三陰,俱起足趾之端。

    其熱如油煎者,榮衛虧損,陰衰火旺之極,足三陰三陽經受傷故也,豈但雲腳氣而已。

    法當大劑滋水益陰,乃可救其燎原之焚耳。

     夜夢鬼交 《大全》曰:人禀五行秀氣而生,承五髒神氣而養,陰陽調和,髒腑強盛,邪魅安得幹之。

    若攝理失節,血氣虛衰,則鬼邪幹正,隐蔽而不欲見人,時獨言笑,忽時悲泣,是其候也。

    脈遲伏,或如鳥啄,或綿綿而來,不知度數,面色不改,亦其候也。

     夜夢鬼交 《産寶百問》曰:人有五髒,有七神。

    髒氣盛則神強,外邪鬼魅不能幹犯。

    若攝理失節,血氣虛衰,鬼邪侵傷,故婦人多與鬼魅交通。

    其狀不欲見人,如有對忤是也。

    設令宮中人與寡婦,曾夜夢交通,邪氣懷惑,久作瘕,或成鬼胎。

     夜夢鬼交 薛立齋曰:前證多由七情虧損心血,神無所護而然,用安神定志等藥,正氣複而神自安。

    若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亦是鬼祟,灸鬼哭穴,以患人兩手拇指相并,用線紮緊,當合縫處,半肉半甲間,灸七壯。

    果是邪祟,病者即乞求免灸,雲我自去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有夢與鬼交之證也。

    夫人之五髒,各有所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精與志。

    心之血虛,則神無所根據。

    肝之血虛,則魂無所附。

    肺之氣虛,則魄無所歸。

    脾腎二髒虛,則意與志恍惚而不能主。

    神明之官一失,而魂魄已離其體,夜夢鬼邪乘虛,而慌慌若有所見者,即我之魂魄也。

    豈真有所謂鬼邪祟魅,與之交感者哉。

    立齋斷以為七情虧損心血,神無所護而然,真發病情之秘者矣。

    若《準繩》、《綱目》所載,交接出血,陽道違理,傷丈夫諸證,事近隐曲亵鄙,在病者與醫者,似難診療,概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