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誣名,宜其為張戴人所斥也。
夫瘕者假也,不過假人身之氣血,加以食積痰飲,膠結成形。
《内經》止有石瘕,生于胞中一證,何嘗有為黃為青之名色耶?既有八瘕之證,醫者亦難辨其是狐是蛇是鼈也,因删之。
《婦人良方》中,但存八瘕之名,而不載條目,最有見。
瘕癖證 《婦人良方》曰:婦人髒腑調和,經脈循環,月水以時,故能生子無病。
若乘外邪而合陰陽,則小腹胸脅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調,陰中腫脹,小便淋瀝而色黃黑,則瘕生矣。
八瘕者,黃、青、燥、血、脂、狐、蛇、鼈是也,《千金》、《外台》,言之詳矣。
薛立齋按:經雲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若血不流,則凝而為瘕。
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
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動傷髒腑而成,當與癖諸證治同,慎不可複傷元氣。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抟,積于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征驗,故名曰症。
氣道壅塞,故名曰痞。
得冷則發,冷入子髒則不孕,入胞絡則月水不通。
薛立齋按:此證若脾胃虛弱,六君子加芎、歸。
若肝脾虛弱,補中湯及歸脾湯。
若肝火郁滞,佐以蘆荟、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
患者須慎七情六淫,飲食起居。
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庶幾有效。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食,由髒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髒氣相持,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安,謂之症,或勞傷元氣所緻。
陳無擇雲: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
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佐以補脾胃。
若氣壅血滞而不行者,宜烏藥散散而行之。
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
若脾氣郁而血不行者,歸脾湯解而行之。
若肝脾血燥而血不行者,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
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避邪,而積自除。
雖雲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不宜輕用。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寒熱失節,髒腑氣虛,風冷在内,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漸生塊,不移動,皆因血氣勞傷,月水往來,經絡痞塞,惡血不除,久而不瘥,心腹兩脅苦痛,礙于飲食,肌膚消瘦。
問:一也。
何以知是血?曰:血外證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
其蓄在下焦者,必臍下結急,外熱内痛,尺脈洪而數,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
薛立齋按:此證多兼七情虧損,五髒氣血乖違而緻。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脾統血,肝藏血。
故郁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
腹脅作痛,正肝脾二經證。
潔古雲:養正積自除。
東垣雲:人以胃氣為本,治法當主固元氣,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
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緻有誤也。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疝瘕,由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髒腑虛弱,風冷入腹,與血相結而生。
婦人之病,有異于丈夫者,或因産後血虛受寒,或因經水往來,取冷過度,非獨因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也。
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尺脈澀而浮牢,為血實氣虛,其發腹痛,逆氣上行,此為胞中有惡血,久則結成血瘕。
瘕癖證 《大全》曰:癖二者,皆陰陽不和,經絡痞膈,飲食停滞,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抟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
夫癖瘕,血氣塊硬,發作則痛,甚則欲死,究而言之,皆血之所為也。
薛立齋按:前證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虧損髒腑,氣血乖違,陰絡受傷,循行失度所緻。
羅謙甫雲,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榮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
但除不以漸,必有颠覆之害。
若不守禁忌,未有能愈者也。
瘕癖證 王宇泰曰:古方有五積六聚七八瘕之名。
五髒之氣積,名曰積,故曰積有五。
六腑之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
若七八瘕,則婦人居多。
七者火數,屬心,血生于心。
八者木數,屬肝,血歸于肝。
雖曰強分,理似不混。
夫者堅也,堅者難破。
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古人将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
婦人瘕并屬血,龍蛇魚鼈、肉發虱瘕等事,皆出偶然。
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髒腑,假血而成,自有活性。
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
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内之所感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
所謂醫者,意也。
如以敗梳治虱瘕,銅屑治龍瘕,曲治米瘕,鍛石治酒瘕,如此等類,學人可以理解也。
慎齋按:方書有五積六聚七八瘕之名。
五積六聚,出自越人《難經》,有心肝脾肺腎五髒之積,而無有六聚。
以聚為氣病,積為血病也,故東垣有五積丸治法。
若《巢氏病源論》載七八瘕,但有八瘕名證,而無七病形,其他方書亦不散見。
豈以為氣病,瘕為血病,故無可考耶?宇泰先生雲,不必執泥,事出偶然,可謂善會古人之書者也。
然事之或有者,毋盡信,亦不可不信。
如慈溪王節齋先生,尊信丹溪之書,日服補陰丸無間者數十年。
内有龜甲,制之不善,大下小赤色龜數十而死。
此即八瘕之類,有感而生者也,甯獨病在婦人耶。
瘕癖證 武叔卿曰:痞一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飲,何也?蓋痞氣之中,未嘗無飲。
而血食之内,未嘗無痰,則痰食血,未有不因氣病而後形病。
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
瘕癖證 李氏曰:善治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
甯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
凡攻擊之藥,病重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
或雲,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
瘕癖證 武叔卿曰:瘕積聚,并起于氣,故有氣積氣聚之說。
然謂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後血凝也。
其夾食夾痰,又各随所積而變見矣。
夫痰與血食,皆賴氣以行化。
故氣行物生,氣病物病。
此百病所以皆生于氣,破血消痰消食之劑,必用氣藥者,以此也。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治痞癖瘕之大法也。
夫痞癖瘕,不外氣之所聚,血之所凝。
故治法不過破血行氣,《濟陰》又推展痰食瘀血,兼以行氣為主也。
《内經》有石瘕、腸覃二證,前已載之“胎前鬼胎證”,故茲不複贅。
乳證 《醫暇卮言》曰:女人産育哺養以乳,乳之體,居經絡氣血之間也。
蓋自寅時始,于手太陰肺經,出于雲門穴,穴在乳上,陰陽繼續,以行周十二經,至醜時歸于足厥陰肝經,入于期門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領氣,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間也。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原婦人乳汁之所自出,屬肺肝二經氣血之化也。
乳證 《聖濟總錄》曰:足陽明之脈,自缺盆下于乳。
又沖脈者,起于氣街,并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婦人以沖任為本,若失于将理,沖任不和,陽明經熱,或為風邪所客,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皮膚腫,寒熱往來,謂之乳癰。
風多則硬腫色白,熱多則腫色赤。
不治,血不流通,氣為壅滞,或乳内津液相抟,腐化為膿,宜速下乳汁,導其壅塞,散其風熱,則病可愈。
乳證 張子和曰:乳癰發痛者,亦生于心也。
俗乎曰吹乳是也。
吹者,風也。
風熱結薄于乳房之間,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也。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乳癰屬于風熱外邪為病也。
乳證 《婦人良方》曰:經雲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
若乳房忽然壅腫痛,結核色赤,數日之外,痛脹潰,稠膿湧出,此屬膽胃熱毒,氣血壅滞,名曰乳癰,為易治。
《家居醫錄》按:乳癰初起,腫痛發于肌表,肉色赤,或發寒熱,或頭痛煩渴,用人參敗毒散、神效栝蒌散、加味逍遙散治之,自消散。
若膿成潰竅,稠膿湧出,膿盡自愈。
若氣血虛弱,或誤用敗毒,久不收斂,膿清脈大,則難治。
薛立齋又按:乳癰治法,初起寒熱痛,即發表散邪,疏肝清胃為主。
或不作膿,膿成不潰,宜用托裡。
或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
或膿出反痛,惡寒發熱,宜補氣血。
或腫作痛,晡熱,宜補陰血。
或飲食少,反作嘔,宜補胃氣,切不可用克伐,複傷脾胃也。
乳證 朱丹溪曰:經雲,乳房屬足陽明胃經所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所屬。
婦人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郁悶所遇,濃味所釀,以緻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出。
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
治法:青皮疏厥陰之滞氣,石膏清陽明之血熱,生草節行污濁之血,消腫導毒,
夫瘕者假也,不過假人身之氣血,加以食積痰飲,膠結成形。
《内經》止有石瘕,生于胞中一證,何嘗有為黃為青之名色耶?既有八瘕之證,醫者亦難辨其是狐是蛇是鼈也,因删之。
《婦人良方》中,但存八瘕之名,而不載條目,最有見。
瘕癖證 《婦人良方》曰:婦人髒腑調和,經脈循環,月水以時,故能生子無病。
若乘外邪而合陰陽,則小腹胸脅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調,陰中腫脹,小便淋瀝而色黃黑,則瘕生矣。
八瘕者,黃、青、燥、血、脂、狐、蛇、鼈是也,《千金》、《外台》,言之詳矣。
薛立齋按:經雲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若血不流,則凝而為瘕。
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
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動傷髒腑而成,當與癖諸證治同,慎不可複傷元氣。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抟,積于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征驗,故名曰症。
氣道壅塞,故名曰痞。
得冷則發,冷入子髒則不孕,入胞絡則月水不通。
薛立齋按:此證若脾胃虛弱,六君子加芎、歸。
若肝脾虛弱,補中湯及歸脾湯。
若肝火郁滞,佐以蘆荟、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
患者須慎七情六淫,飲食起居。
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庶幾有效。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食,由髒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髒氣相持,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安,謂之症,或勞傷元氣所緻。
陳無擇雲: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
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佐以補脾胃。
若氣壅血滞而不行者,宜烏藥散散而行之。
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
若脾氣郁而血不行者,歸脾湯解而行之。
若肝脾血燥而血不行者,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
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避邪,而積自除。
雖雲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不宜輕用。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寒熱失節,髒腑氣虛,風冷在内,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漸生塊,不移動,皆因血氣勞傷,月水往來,經絡痞塞,惡血不除,久而不瘥,心腹兩脅苦痛,礙于飲食,肌膚消瘦。
問:一也。
何以知是血?曰:血外證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
其蓄在下焦者,必臍下結急,外熱内痛,尺脈洪而數,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
薛立齋按:此證多兼七情虧損,五髒氣血乖違而緻。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脾統血,肝藏血。
故郁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
腹脅作痛,正肝脾二經證。
潔古雲:養正積自除。
東垣雲:人以胃氣為本,治法當主固元氣,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
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緻有誤也。
瘕癖證 《大全》曰:婦人疝瘕,由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髒腑虛弱,風冷入腹,與血相結而生。
婦人之病,有異于丈夫者,或因産後血虛受寒,或因經水往來,取冷過度,非獨因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也。
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尺脈澀而浮牢,為血實氣虛,其發腹痛,逆氣上行,此為胞中有惡血,久則結成血瘕。
瘕癖證 《大全》曰:癖二者,皆陰陽不和,經絡痞膈,飲食停滞,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抟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
夫癖瘕,血氣塊硬,發作則痛,甚則欲死,究而言之,皆血之所為也。
薛立齋按:前證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虧損髒腑,氣血乖違,陰絡受傷,循行失度所緻。
羅謙甫雲,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榮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
但除不以漸,必有颠覆之害。
若不守禁忌,未有能愈者也。
瘕癖證 王宇泰曰:古方有五積六聚七八瘕之名。
五髒之氣積,名曰積,故曰積有五。
六腑之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
若七八瘕,則婦人居多。
七者火數,屬心,血生于心。
八者木數,屬肝,血歸于肝。
雖曰強分,理似不混。
夫者堅也,堅者難破。
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古人将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
婦人瘕并屬血,龍蛇魚鼈、肉發虱瘕等事,皆出偶然。
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髒腑,假血而成,自有活性。
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
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内之所感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
所謂醫者,意也。
如以敗梳治虱瘕,銅屑治龍瘕,曲治米瘕,鍛石治酒瘕,如此等類,學人可以理解也。
慎齋按:方書有五積六聚七八瘕之名。
五積六聚,出自越人《難經》,有心肝脾肺腎五髒之積,而無有六聚。
以聚為氣病,積為血病也,故東垣有五積丸治法。
若《巢氏病源論》載七八瘕,但有八瘕名證,而無七病形,其他方書亦不散見。
豈以為氣病,瘕為血病,故無可考耶?宇泰先生雲,不必執泥,事出偶然,可謂善會古人之書者也。
然事之或有者,毋盡信,亦不可不信。
如慈溪王節齋先生,尊信丹溪之書,日服補陰丸無間者數十年。
内有龜甲,制之不善,大下小赤色龜數十而死。
此即八瘕之類,有感而生者也,甯獨病在婦人耶。
瘕癖證 武叔卿曰:痞一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飲,何也?蓋痞氣之中,未嘗無飲。
而血食之内,未嘗無痰,則痰食血,未有不因氣病而後形病。
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
瘕癖證 李氏曰:善治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
甯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
凡攻擊之藥,病重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
或雲,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
瘕癖證 武叔卿曰:瘕積聚,并起于氣,故有氣積氣聚之說。
然謂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後血凝也。
其夾食夾痰,又各随所積而變見矣。
夫痰與血食,皆賴氣以行化。
故氣行物生,氣病物病。
此百病所以皆生于氣,破血消痰消食之劑,必用氣藥者,以此也。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治痞癖瘕之大法也。
夫痞癖瘕,不外氣之所聚,血之所凝。
故治法不過破血行氣,《濟陰》又推展痰食瘀血,兼以行氣為主也。
《内經》有石瘕、腸覃二證,前已載之“胎前鬼胎證”,故茲不複贅。
乳證 《醫暇卮言》曰:女人産育哺養以乳,乳之體,居經絡氣血之間也。
蓋自寅時始,于手太陰肺經,出于雲門穴,穴在乳上,陰陽繼續,以行周十二經,至醜時歸于足厥陰肝經,入于期門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領氣,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間也。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原婦人乳汁之所自出,屬肺肝二經氣血之化也。
乳證 《聖濟總錄》曰:足陽明之脈,自缺盆下于乳。
又沖脈者,起于氣街,并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婦人以沖任為本,若失于将理,沖任不和,陽明經熱,或為風邪所客,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皮膚腫,寒熱往來,謂之乳癰。
風多則硬腫色白,熱多則腫色赤。
不治,血不流通,氣為壅滞,或乳内津液相抟,腐化為膿,宜速下乳汁,導其壅塞,散其風熱,則病可愈。
乳證 張子和曰:乳癰發痛者,亦生于心也。
俗乎曰吹乳是也。
吹者,風也。
風熱結薄于乳房之間,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也。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乳癰屬于風熱外邪為病也。
乳證 《婦人良方》曰:經雲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
若乳房忽然壅腫痛,結核色赤,數日之外,痛脹潰,稠膿湧出,此屬膽胃熱毒,氣血壅滞,名曰乳癰,為易治。
《家居醫錄》按:乳癰初起,腫痛發于肌表,肉色赤,或發寒熱,或頭痛煩渴,用人參敗毒散、神效栝蒌散、加味逍遙散治之,自消散。
若膿成潰竅,稠膿湧出,膿盡自愈。
若氣血虛弱,或誤用敗毒,久不收斂,膿清脈大,則難治。
薛立齋又按:乳癰治法,初起寒熱痛,即發表散邪,疏肝清胃為主。
或不作膿,膿成不潰,宜用托裡。
或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
或膿出反痛,惡寒發熱,宜補氣血。
或腫作痛,晡熱,宜補陰血。
或飲食少,反作嘔,宜補胃氣,切不可用克伐,複傷脾胃也。
乳證 朱丹溪曰:經雲,乳房屬足陽明胃經所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所屬。
婦人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郁悶所遇,濃味所釀,以緻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出。
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
治法:青皮疏厥陰之滞氣,石膏清陽明之血熱,生草節行污濁之血,消腫導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