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崩帶門
經論血崩屬悲哀陽氣内動
《素問》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内動,發為心下崩,數溲血。
經論血崩屬悲哀熱氣在中 《素問》曰: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經論血崩屬陰虛陽搏 《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經論血溢屬勞力傷腸胃絡脈 《靈樞》曰:猝然飲食,則腸滿。
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陰絡傷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外。
慎齋按:以上經論三條,序婦人血崩之屬内傷為病也。
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傷心之崩也。
有得之勞力者,此内傷勞倦之崩也。
經論血崩屬于熱 《運氣》曰: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血洩。
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便血。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下血。
《綱目》曰:是火炎助心,血盛而血下也。
經論血崩屬于寒 《運氣》曰:太陰司天,寒淫所勝,血變于中,民病血洩。
太陽之勝,血脈凝泣,感為血洩。
陽明司天之氣,民病便血,治以諸熱。
《綱目》曰:是寒攻心,血虛而下血也。
經論血崩屬于風 《運氣》曰: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盛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
慎齋按:以上經論三條,序婦人血崩之屬火熱風寒,外感為病也。
血崩固屬内傷不足證,而火熱風寒客邪之感,亦間有之。
但血崩為婦人前陰病,屬于内因。
《運氣》血洩、便血,是言大腸下血,屬于外因,《綱目》列之血崩證内,則誤矣。
序書之訛,在于全善且然,而況下此乎?故存以俟正之。
《金匮》論血崩屬三焦絕經 張仲景曰: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弱不實,則谷消而水化。
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金匮》論崩漏屬虛寒相搏 張仲景曰: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産漏下。
慎齋按:以上《金匮》二條,序婦人崩漏本于三焦絕經,而芤減之脈,為虛寒相搏之病也。
崩漏屬敗血膿積 王海藏曰:或因胎産,或因酒色,前後脫血,帶漏不已。
先由子髒,俱入赤腸,滓液惡穢,前行太過,滓糞燥結,後滞不通,此胎腸俱病,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緻新也。
心所不生,脾所不裹,肝所不藏,此三焦經絕也。
宿雖為病,亦有淺深新久,治亦從輕重之。
血崩有瘀屬惡血未盡 戴元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勢不可止。
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
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
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
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
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
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血崩屬涎郁胸膈 朱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
非開涎,不足以行氣。
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
此論血洩之義甚明。
蓋以開胸膈間之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而不崩矣。
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
治宜開結痰,行滞氣,消污血。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血崩之屬污血痰涎,實邪為病也。
凡病先明虛實寒熱,如崩漏證,有虛有實,有寒有熱。
虛者主于血虛氣虛,陰虛陽虛。
實者主于污瘀惡血,痰涎郁滞。
虛則為寒為冷,實則為火為熱。
此證之不可不先辨者也。
崩漏屬沖任血虛不能約制 《聖濟總錄》曰:婦人崩漏病,經血淋瀝不斷是也。
沖任之脈,所至有時。
若非時而下,猶器之津洩,故名曰漏下,蓋由血虛氣衰,不能約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熱不調,使血敗,其色或赤如豆汁,黃如爛瓜,黑如,青如藍,血如膿,五色随五髒,虛損而漏應焉。
崩下屬沖任氣虛不能制 朱丹溪曰:崩下,由髒腑傷損,沖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
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内榮髒腑。
若勞傷過極,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
治當大補氣血,升舉脾胃之氣,微加鎮墜心火之藥以治心,補陰瀉陽而崩自止。
東垣有治法,但不言熱,其主在寒,學人宜細思之。
血崩屬陽虛不足 趙養葵曰:血崩之疾,當分陰陽而治。
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陰主降。
陽根陰,陰根陽。
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
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
總之,血随陽氣而升降。
陽氣者風也,風能上升,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故用助風益氣湯。
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食飲無味,久病者有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血崩之屬血虛氣虛、陽虛不足也。
血崩本為血病,而有陽氣之虛者,血脫氣亦脫也。
陰陽相維,互為其根。
陰血大下,陽不能維固,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也。
血崩屬熱為陽脈有餘病 張子和曰:婦人天癸盡,本不當下血,血得熱而流散,非寒也。
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則肺葉布,心系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
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脈不足,陽脈有餘,數則内崩,血下流。
世有以虛損治之,莫有知其非者,可服大劑黃連解毒湯。
血崩屬陽乘于陰為陽邪有餘病 許學士曰:崩中多用止血及補血藥,不效,以霹雷酒治之。
此陽乘于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是也。
經雲,陰虛者,尺脈虛浮。
陽搏者,寸脈弦急也。
是為陰血不足,陽邪有餘,故為失血内崩證。
用奇效四物加膠、艾,再入黃芩。
醫曰,心主血,血得熱則行,得寒則止。
故漏下屬熱兼虛者,四物加黃連。
凡婦人感熱,血脈妄行,病曰熱崩,以抑氣散倍加生地。
血崩屬熱不可作寒論 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
治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
經血暴崩屬火熱為喜怒驚恐所緻 張子和曰:婦人經血,終于七七之數,數外暴下,經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憂急驚恐所緻然也。
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熱之藥則死。
可用黃連解毒湯,以清于上,更用蓮房殼灰、棕灰,以滲于下,後用四物加胡索散,涼血和經之藥。
血崩屬陰虛火逼妄行關心腎二經 馬玄台曰:經雲,陰虛陽搏謂之崩。
蓋尺脈既虛,虛則血已損,寸脈搏擊,虛火愈熾,謂之曰崩,由火逼而妄行也。
婦人血崩,是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皆從此滲漏矣。
然胞絡下系于腎,上通于心。
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宜有陰虛陽搏之脈也。
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
若徒用黑藥,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
血崩屬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 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漓不斷也。
将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于肝,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血,而為崩中漏下。
或悲思憂恐太甚,陽氣内動,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宜養血安神為主。
或因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緻,宜調脾養血為主。
或大小新産,遽觸房事,皆作崩漏。
或經水未絕,欲熾而傷血海,亦緻崩漏,皆宜養血鎮守為上。
崩漏屬脾胃虛火乘心包 李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
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心氣不足,緻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
夫脾土滋榮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
脈,血之府也。
心,脈之神也。
心不主令,包絡代之。
心系者,包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生孕。
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當除濕去熱,用升陽除濕湯。
此藥乃從權衡之法,以風藥勝濕,為胃氣下陷而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
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除,後必須以黃、人參、甘草、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
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根本,當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
崩漏屬心火亢甚肝實不納血 虞天民曰:婦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于是血脈泛溢,以緻肝實而不納血,出納之道遂廢。
經曰,子能令母實,是肝腎之相火,挾心火之勢,從而相煽,所以月水錯經妄行無時而泛溢也。
若不早治
經論血崩屬悲哀熱氣在中 《素問》曰: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經論血崩屬陰虛陽搏 《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經論血溢屬勞力傷腸胃絡脈 《靈樞》曰:猝然飲食,則腸滿。
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陰絡傷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外。
慎齋按:以上經論三條,序婦人血崩之屬内傷為病也。
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傷心之崩也。
有得之勞力者,此内傷勞倦之崩也。
經論血崩屬于熱 《運氣》曰: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血洩。
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便血。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下血。
《綱目》曰:是火炎助心,血盛而血下也。
經論血崩屬于寒 《運氣》曰:太陰司天,寒淫所勝,血變于中,民病血洩。
太陽之勝,血脈凝泣,感為血洩。
陽明司天之氣,民病便血,治以諸熱。
《綱目》曰:是寒攻心,血虛而下血也。
經論血崩屬于風 《運氣》曰: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盛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
慎齋按:以上經論三條,序婦人血崩之屬火熱風寒,外感為病也。
血崩固屬内傷不足證,而火熱風寒客邪之感,亦間有之。
但血崩為婦人前陰病,屬于内因。
《運氣》血洩、便血,是言大腸下血,屬于外因,《綱目》列之血崩證内,則誤矣。
序書之訛,在于全善且然,而況下此乎?故存以俟正之。
《金匮》論血崩屬三焦絕經 張仲景曰: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弱不實,則谷消而水化。
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金匮》論崩漏屬虛寒相搏 張仲景曰: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産漏下。
慎齋按:以上《金匮》二條,序婦人崩漏本于三焦絕經,而芤減之脈,為虛寒相搏之病也。
崩漏屬敗血膿積 王海藏曰:或因胎産,或因酒色,前後脫血,帶漏不已。
先由子髒,俱入赤腸,滓液惡穢,前行太過,滓糞燥結,後滞不通,此胎腸俱病,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緻新也。
心所不生,脾所不裹,肝所不藏,此三焦經絕也。
宿雖為病,亦有淺深新久,治亦從輕重之。
血崩有瘀屬惡血未盡 戴元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勢不可止。
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
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
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
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
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
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血崩屬涎郁胸膈 朱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
非開涎,不足以行氣。
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
此論血洩之義甚明。
蓋以開胸膈間之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而不崩矣。
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
治宜開結痰,行滞氣,消污血。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血崩之屬污血痰涎,實邪為病也。
凡病先明虛實寒熱,如崩漏證,有虛有實,有寒有熱。
虛者主于血虛氣虛,陰虛陽虛。
實者主于污瘀惡血,痰涎郁滞。
虛則為寒為冷,實則為火為熱。
此證之不可不先辨者也。
崩漏屬沖任血虛不能約制 《聖濟總錄》曰:婦人崩漏病,經血淋瀝不斷是也。
沖任之脈,所至有時。
若非時而下,猶器之津洩,故名曰漏下,蓋由血虛氣衰,不能約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熱不調,使血敗,其色或赤如豆汁,黃如爛瓜,黑如,青如藍,血如膿,五色随五髒,虛損而漏應焉。
崩下屬沖任氣虛不能制 朱丹溪曰:崩下,由髒腑傷損,沖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
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内榮髒腑。
若勞傷過極,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
治當大補氣血,升舉脾胃之氣,微加鎮墜心火之藥以治心,補陰瀉陽而崩自止。
東垣有治法,但不言熱,其主在寒,學人宜細思之。
血崩屬陽虛不足 趙養葵曰:血崩之疾,當分陰陽而治。
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陰主降。
陽根陰,陰根陽。
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
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
總之,血随陽氣而升降。
陽氣者風也,風能上升,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故用助風益氣湯。
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食飲無味,久病者有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血崩之屬血虛氣虛、陽虛不足也。
血崩本為血病,而有陽氣之虛者,血脫氣亦脫也。
陰陽相維,互為其根。
陰血大下,陽不能維固,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也。
血崩屬熱為陽脈有餘病 張子和曰:婦人天癸盡,本不當下血,血得熱而流散,非寒也。
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則肺葉布,心系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
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脈不足,陽脈有餘,數則内崩,血下流。
世有以虛損治之,莫有知其非者,可服大劑黃連解毒湯。
血崩屬陽乘于陰為陽邪有餘病 許學士曰:崩中多用止血及補血藥,不效,以霹雷酒治之。
此陽乘于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是也。
經雲,陰虛者,尺脈虛浮。
陽搏者,寸脈弦急也。
是為陰血不足,陽邪有餘,故為失血内崩證。
用奇效四物加膠、艾,再入黃芩。
醫曰,心主血,血得熱則行,得寒則止。
故漏下屬熱兼虛者,四物加黃連。
凡婦人感熱,血脈妄行,病曰熱崩,以抑氣散倍加生地。
血崩屬熱不可作寒論 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
治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
經血暴崩屬火熱為喜怒驚恐所緻 張子和曰:婦人經血,終于七七之數,數外暴下,經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憂急驚恐所緻然也。
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熱之藥則死。
可用黃連解毒湯,以清于上,更用蓮房殼灰、棕灰,以滲于下,後用四物加胡索散,涼血和經之藥。
血崩屬陰虛火逼妄行關心腎二經 馬玄台曰:經雲,陰虛陽搏謂之崩。
蓋尺脈既虛,虛則血已損,寸脈搏擊,虛火愈熾,謂之曰崩,由火逼而妄行也。
婦人血崩,是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皆從此滲漏矣。
然胞絡下系于腎,上通于心。
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宜有陰虛陽搏之脈也。
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
若徒用黑藥,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
血崩屬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 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漓不斷也。
将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于肝,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血,而為崩中漏下。
或悲思憂恐太甚,陽氣内動,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宜養血安神為主。
或因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緻,宜調脾養血為主。
或大小新産,遽觸房事,皆作崩漏。
或經水未絕,欲熾而傷血海,亦緻崩漏,皆宜養血鎮守為上。
崩漏屬脾胃虛火乘心包 李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
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心氣不足,緻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
夫脾土滋榮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
脈,血之府也。
心,脈之神也。
心不主令,包絡代之。
心系者,包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生孕。
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當除濕去熱,用升陽除濕湯。
此藥乃從權衡之法,以風藥勝濕,為胃氣下陷而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
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除,後必須以黃、人參、甘草、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
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根本,當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
崩漏屬心火亢甚肝實不納血 虞天民曰:婦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于是血脈泛溢,以緻肝實而不納血,出納之道遂廢。
經曰,子能令母實,是肝腎之相火,挾心火之勢,從而相煽,所以月水錯經妄行無時而泛溢也。
若不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