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治法宜量虛實 陳無擇曰:治諸産前後淋,其法不同,産前當安胎,産後當去血。

    如冷、熱、膏、石、氣淋等,為治則一,但量虛實用之。

    瞿麥、蒲黃是産後要藥,唯當尋究所因,則不失機要矣。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小便不通,淋秘之證也。

    《三因》雲:産前當安胎,産後當去血。

    此二語為吃緊。

    如産前淋,或由氣虛不化,當用參、補氣安胎,不可過用滲利。

    産後淋,或由污血阻滞,當以瞿麥、蒲黃為要藥。

    若血虛熱郁,當用六味丸、逍遙散,補陰養血,滋其化源,佐以導血藥可也。

     産後二便不通屬津液燥竭 《大全》曰:産後大小便不通,腸胃本挾熱,因産水血俱下,津液燥竭,腸胃痞澀,熱氣結于腸胃,故令大小便不通。

    有婦産下,患二便不通,飲牛乳而通,人乳尤善。

     産後小便數屬氣虛不制 《大全》曰:産後小便數者,氣虛不能制也。

     産後小便不禁屬脾腎虛 薛立齋曰:産後遺尿,腎氣不固也,五味子丸主之。

    若脾腎虛弱,用還少丹,仍以補中湯為主。

    虛寒加肉果、補骨,或四神丸。

    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四神丸佐之。

     産後小便不禁屬産傷膀胱 陳良甫曰:婦人産理不順,緻傷膀胱,遺尿無時。

     産後小便淋瀝屬損破尿脬 朱丹溪曰:有收生不謹,損破産婦尿脬,緻病淋瀝,用豬羊胞煎湯入藥,參、為君,歸、地為佐,桃仁、陳皮、茯苓為使,于極饑時飲之,令氣血驟長,其胞自完,稍緩亦難成功也。

     産後小便淋瀝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穩婆不慎,緻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

    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

    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産後小便有數,有不禁遺尿,有淋瀝之證也。

    經雲,腎主二便,開竅二陰,小便不禁,淋瀝,前陰病也。

    産後氣血大虛,有傷髒腑,非肺氣虛而不能約制,為遺尿,為不禁,即腎氣竭,而多有虛熱移于膀胱,為瀝為淋。

    總以補養氣血,加升提固澀之劑為主。

    若用滲利疏導,是重虛也,戒之。

     産後小便出血屬熱乘胞内 《大全》曰:産後小便出血,因血氣虛而熱乘之,血得熱則流散,滲于胞内,故血随小便出。

    有産婦尿血,面黃脅脹,少食,此肝木乘脾土也。

    用加味逍遙散、補中湯,兼服而愈。

     産後大便出血分諸證用藥 薛立齋曰:産後便血,或飲食起居,或六淫七情,緻元氣虧損,陽絡外傷。

    治法,若因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因醇酒濕毒,葛花解醒湯;怒動肝火,六君子加芎、歸、芍藥、柴胡;因郁結傷脾,加味歸脾湯;思慮傷心,妙香散;大腸風熱,四物加柏葉、荊、防、枳殼、槐花;大腸血熱,四物加芩、連;腸胃虛弱,六君子加升、柴;腸胃虛寒,六君子加肉果、木香;因元氣下陷,補中湯加茯苓、半夏;胃氣虛弱,六君子加升麻;血虛,四物加升麻;氣血虛,八珍加升、柴溫補。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有二便下血之證也。

    産後既亡血,而大小二便複有下血之患,此非尋常火熱,滲于膀胱,歸于大腸,可例治也。

    非血虛即氣脫。

    心主血,脾統血。

    心氣虛則小腸不能制而血流,脾氣弱則大腸無移蔭而血下。

    故二便出血,當責之心脾二經為病。

    若《大全》竟以熱論,立齋一條,分因雜出,詳證配方,未免膠柱,似難責效。

    立齋之書,補元陰元陽,動以滋化源立論,開發後人,有功來學不少。

    但每讓辄以方配,某病用某方,似欲後人按圖索骥,刻舟求劍矣。

    善讀立齋之書者,不知以予言為河漢否也。

     産後發癰疽不可用治毒藥 《産寶新書》曰:産後發癰疽,宜生化湯加連翹、金銀花、甘草、乳香、綠豆粉和服,不可用大黃等藥,并敗毒散之類。

     慎齋按:新産婦人,或在十朝十五朝之後,忽發癰腫于四肢、胸腹間,或者敗血不盡,或者氣血虛弱,榮氣不從,逆于肉理,發為癰毒。

    如敗血瘀滞經絡者,當補血行血,導瘀疏氣為主。

    如氣血虛弱,榮衛運遲,成壅腫者,當補氣活血為主。

    切不可從毒治,用寒涼清火解毒藥,隻用大補,如十全、八珍之屬,以固本元。

    扶胃氣,氣壯血流,其毒自解。

    若欲攻毒,勢必潰爛,不能收功矣。

     産後月水不調屬風邪冷熱客經絡 《大全》曰:産後月水不調,由産傷動血氣,虛損未複,風邪冷熱之氣,客于經絡,乍冷乍熱,冷則血結,熱則血消,故令血或多或少,或在月前,或在月後,名不調也。

     産後月水不調屬風冷傷經 《大全》曰:産傷動血氣,虛損未複,為風冷所傷,血得冷則凝結,故風冷傷于經,血結胞絡之間,令月水不通。

    凡血結,月水不通,則成血瘕。

    水血相并,複遇脾胃衰弱,肌肉虛者,為水腫。

     産後月水不通不必藥 陳良甫曰:婦人沖任之脈,為經絡之海,皆起胞内。

    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此二經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若産後月水不通,新産後勞傷氣血,或去血過多,乳汁自然不通。

    若乳子半歲或一歲之内,月經不行,此常候,非病也。

    若半歲而行,或四五個月便行,是少壯血盛之人。

    若産後一二年,月經不通,無疾苦,亦不必服藥。

     或勞傷氣血,沖任脈虛,氣血衰少不行,但服健脾胃,資氣血之藥,自然通行。

    以藥通之,為害滋大。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産後有月水不調、不通之證也。

    月水不行,為婦人要病。

    至産後不行,又不可以病言也。

    《大全》二條,均主風冷邪傷,專以外感為病,亦屬偏論。

    夫産後月水不調,不通,有因于産動勞傷髒氣,血虛弱者;有因于懷子自乳,血脈上為乳汁者;有因脾胃氣虛,飲食少進者。

    不止風邪冷熱之感也。

    良甫一條,甚悉病機。

    至雲但服健脾胃,資氣血藥,不必通經,尤見探本之論。

     産後乳汁不行屬亡津液 《大全》曰:婦人乳汁,氣血所化,不行者,由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緻。

    或謂産後必有乳,乳雖脹而産後作者,此年少之人,初經産乳,有風熱,須服清利之藥則乳行。

    若累經産而無乳者,亡津液故也。

    須服滋益之藥助之。

    若有乳不甚多者,須服通經之藥,仍以羹引之。

    蓋婦人之乳,資以沖脈與胃經通故也。

    有屢經産而乳汁常多者,亦婦人血氣不衰使然。

    若婦人素有疾在沖任經者,乳汁少而色黃,生子亦怯弱多疾。

     産婦乳汁不行有二 陳無擇曰:産婦有二種乳汁不行,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有血氣少弱,澀而不行。

    虛當補之,盛當疏之。

    盛者,當用通草、漏蘆、土瓜根。

    虛者,用煉盅乳粉、豬蹄、鲫魚之屬。

     産婦乳汁不行宜壯脾胃以資化源 薛立齋曰:前證若氣血虛弱,不能生化者,宜壯脾胃。

    怒動肝火,乳腫汁出者,宜清肝火。

    乳汁乃氣血所化,在上為乳,在下為經。

    若屢産無乳,或大便澀滞者,亡津液也。

    當滋化源,沖任之脈盛,脾胃之氣壯,則乳汁多而濃;衰則淡而少,所乳之子,亦弱而多病。

     産後乳自出屬胃氣虛 《大全》曰:産後乳汁自出,胃氣虛也,宜補藥以止之。

    若未産而乳自出者,謂之乳泣,生子多不育。

    若産婦勞役,乳汁湧下,此陽氣虛而厥也,獨參湯補之。

     乳房腫脹用麥芽 薛立齋曰:凡婦人氣血方盛,乳房作脹,或無兒飲,痛脹寒熱,用麥芽二三兩炒熟,水煎服之立消。

    其耗散血氣如此,何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方中多用之?一雲,麥芽最消腎。

    若氣血虛,而乳汁自出者,宜十全大補湯。

     産後乳癰屬邪熱攻陽明血搏氣滞 《聖濟總錄》曰:産後沖任不足,氣血俱虛,其熱潛行入足陽明之脈。

    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内,下挾臍,入氣街中。

    沖脈者,起于氣街。

    蓋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其經為邪熱攻沖,則血為之擊搏,氣為之留滞。

    擊搏則痛作,留滞則腫生。

    産後多有此疾,由乳汁壅積,與氣相擊搏故也。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産婦有乳汁不行之證也。

    婦人以血用事,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而血之所化,則本于脾胃飲食之精微,營運而為乳為經。

    産後脾胃之氣旺,則血旺而乳多。

    脾胃之氣衰,則血減而乳少。

    此立齋治乳汁,以壯脾胃、滋化源為要也。

    若罔顧脾胃以補氣血,徒從事于通乳之劑,是猶求千金于乞丐而不可得矣。

     産後陰脫屬産勞太過所緻 陳《三因》曰:婦人趣産勞力,努力太過,緻陰下脫,及陰下挺出,逼迫腫痛,舉重房勞,皆能發作,清水續續,小便淋漓,硫黃、烏賊骨、五味子為末,摻之。

     産後玉門不閉屬氣血不能收攝 陳良甫曰:産門不閉,由元氣素弱,胎前失于調養,以緻血氣不能收攝故也,十全大補湯。

    有初産陰戶腫脹,或痛不閉,加味逍遙散。

    若腫不閉者,補中湯加五味子,切忌寒涼之藥。

     産門不閉腫痛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玉門不閉,氣血虛弱也,十全大補湯。

    腫脹痛,肝經虛熱也,加味逍遙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産後有陰脫、不閉之二證也。

    産後一切證,總以氣血大虛為治,況陰挺下脫,玉門不閉乎。

    故丹溪、立齋醫案,有産戶下一物如手帕者,有下一物如合缽,有二歧者,有出肉線一條者,有子宮損落一片者。

    凡此皆氣虛血脫,故子戶胞門,見證種種。

    其立方處治,不過參、、歸、地,加以升提收澀,臨證之工,可以神明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