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産後血暈之屬于不足也。
陰血暴亡,虛火上升,皆由腹中空虛所緻,當用補血滋陰降火之藥。
但滋陰不可用地、芍,降火不可用苦寒。
産後血暈分下血多少治法 陳良甫曰:産後血暈,其由有三,有使力過多而暈,有下血多而暈,有下血少而暈。
其暈雖同,治之則異。
如下血多而暈者,但昏悶煩亂,當以補血清心藥。
如下血少而暈者,多惡露不下,上搶于心,心下滿急,神昏不省,當以破血行血藥。
按:下血多而暈,名為血脫,當大劑人參,可以回陽,何雲補血又加清心。
若下血少而暈,非血滞即屬血竭,未便以破血行血為妄投也。
良甫晰證最明,治法尤未盡善。
産後血暈用醋漆法 崔氏曰:産婦分娩訖;将秤錘或黃石子入炭中,燒令通赤,置器中,于床前以醋沃之,可除血暈,時作為佳。
或先取酽醋,以塗口鼻,仍置醋于旁,淬火炭,使聞其氣。
又一法,燒幹漆,令煙熏産母之面即醒。
如無幹漆,舊漆器燒煙亦妙。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血暈分血之多少,而用治法也。
産後血暈,總屬陰血暴亡,虛火上炎所緻。
夫心主血,肝藏血,肝虛則魂無所附而目暈,心虛則神不守而火乘。
東垣、丹溪已悉病機之要,若良甫又分血下多少為治。
如雲惡露不下,上搶心而暈,此在壯實婦人新産下,恒有此患,當用行血破血之劑。
若氣血虛弱人,血脫過多,當大補氣血為主,如大劑芎歸湯、生化湯,加人參服之可也。
産後惡露不下屬風冷乘虛抟血 《大全》曰:惡露不下,由産後髒腑勞傷,氣血虛損,或胞絡挾于宿冷,或産後當風取涼,風冷乘虛而抟于血,壅滞不宣,積蓄在内,故不下也。
立齋按:前證若惡露不下,用失笑散;氣滞血凝,用花蕊石散。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産後惡露不下之證也。
彭用光有雲:凡看産後病,須問惡露多少有無。
此要語也。
夫新産惡露,屬養胎餘血,雜濁漿水。
兒既産,如氣血旺者,惡露随之而下。
如氣血弱者,阻礙小腹為病。
上攻則為血暈悶絕,蓄瘀則為兒枕痛,心腹痛,瘕積聚,四肢腫滿,血鼓諸證。
《大全》以風冷乘虛,抟血不宣所緻。
此在秋冬寒月,多有犯之。
但《大全》既雲風冷抟血矣,何療三四日,惡露不下,方中獨加芍藥、知母,《廣濟方》内更用大黃、芍藥、生地汁。
夫以寒藥治寒凝之血,有是理乎?《準繩》獨首載之,不可解。
産後惡露不絕屬虛損髒腑挾冷 《大全》曰:産後惡露不絕,由産後傷于經血,虛損不足,或分娩之時,惡血不盡,在于腹中,髒腑挾于宿冷,緻氣血不調,故令惡露淋漓不絕也。
産後惡露不止屬血滞不化 戴複庵曰:婦人服固胎藥太多,或正産,或半産,胎雖下而惡血不去,或經二三月,惡露猶點滴不盡。
此非敗血之比,正緣當來,有固經藥在内,緻血滞不化。
藥宜順血通氣,不宜蓄血閉氣也。
産後惡露不絕屬肝脾經病 薛立齋曰:前證若肝氣熱,不能生血,六味丸。
若肝氣虛不能藏血,逍遙散。
若脾氣虛,不能攝血,六君子湯。
胃氣下陷,不能統血,補中湯。
若脾經郁熱,血不歸源,加味歸脾湯。
若脾經怒火,血妄行,加味四物湯。
若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
若肝經風邪,其血沸騰,一味防風丸。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産後有惡露不絕之證也。
婦人産下,其血不止,大約一月為期。
如不及一月而止者,氣血虛也。
如逾一月二月,而淋漓不絕,非氣虛不能攝血,即立齋所論肝脾二經有虧,《大全》雲經血虛損不足是矣。
又主于髒腑挾宿冷所緻。
夫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豈惡露不絕,反為寒冷緻病之理。
立齋以為肝脾郁熱怒火,此誠善悉病機者也。
但産後血脫,當用益氣升提之法。
如《千金方》治惡露不絕,經月半歲,用一味升麻,酒煎服,正是此意。
至下多亡陰,則有寒無熱,姜、桂亦所宜用。
臨證審之。
産後頭痛屬陽實陰虛 《大全》曰:頭者,諸陽之會也。
産後五髒皆虛,胃氣虧弱,飲食不充,谷氣尚乏,令虛熱;陽氣不守,上湊于頭,陽實陰虛,則令頭痛。
又有産後敗血頭痛,不可不知。
薛立齋曰:前證若中氣虛,補中湯加蔓荊。
若血虛,四物加參、術。
氣血俱虛,八珍湯。
若風寒所傷,補中湯倍加川芎。
産後頭痛屬風寒用生化湯 單養賢曰:産後頭痛,身熱惡寒,雖是感冒風寒,隻宜服生化湯一二服,慎不可用柴胡、麻黃等藥,以表虛。
其汗劑中川芎、幹姜,其味辛溫,亦能散邪退熱。
如頭痛不解,加連須、蔥白三枚。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有頭痛之證也。
頭痛有三陽三陰經之分,屬風寒外感者居多。
若産後頭痛,雖有風寒,而本之血虛者,其病源也。
唯大劑芎、歸養血,血行則風自滅。
若立齋以補中湯倍川芎,此是治氣虛頭痛為宜。
至污血頭痛,産後恒有,若用黑龍丹下蝗蟲子,此又病機之不可測者矣。
産後心痛屬虛寒血凝不散 《産寶百問》曰:心者血之主,産後虛寒,血凝不散,氣逆上沖于心,以溫熱治之,寒去則血脈溫而經脈通,大岩蜜湯主之,四物去川芎,加獨活、吳茱、幹姜、細辛、桂心、甘草。
産後心痛屬陰虧火沖包絡 《大全》曰:産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随火上沖心絡,名曰心包絡痛,宜大岩蜜湯治之。
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無藥可救。
産後心痛屬寒氣上攻 單養賢曰:産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
未止,加吳茱、姜三片助血。
若獨用諸熱藥攻寒,其痛難止,其血未免來多,以虛産母也。
産後心痛屬血虛 薛立齋曰:前證若陽氣虛寒,岩蜜湯溫之。
瘀血上沖,失笑散行之。
血既散而痛仍作,八珍湯補之。
大凡心腹作痛,以手按之不痛,此血虛也,須用補養之劑。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心痛之證也。
心痛在産後,非血虛火逆,即寒凝傷血,《産寶》用岩蜜湯,治虛寒血凝,則得矣。
若《大全》,火沖心包絡,而亦用岩蜜湯治之,豈熱藥從治之意,能無助邪為患。
至有産後殺血心痛,亦屬惡露不盡。
如陳無擇評大岩蜜湯下雲,産後心痛,雖非産蓐常疾,痛或有九,未必便是血痛。
設是岩蜜湯,豈可用熟地泥血,安能去痛。
以此湯活血痛,不若失笑散更捷。
予謂産後心痛,屬血者多。
但有寒熱虛實不同。
若雲未必便是血痛,則非矣。
産後腹痛屬腹有幹血 《金匮要略》曰:産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産後腹痛屬餘血壅滞 《大全》曰:産後惡血,雖常通行,或因外感五邪,内傷七氣,緻令斬然而止,餘血壅滞,所下不盡,故令腹痛,當審因治之。
産後腹痛屬傷食裹血 王節齋曰:假如産婦數朝内,或飲食如常,忽作腹痛,六脈沉伏,四肢厥冷,此惡露不盡,傷食裹血,而脈不起也,不可誤認為氣血兩虛,用大補劑,須用消導行血之藥。
産後腹痛屬氣弱阻寒 《金匮要略》曰:産後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注曰:痛者,緩緩痛也。
概屬客寒相阻,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滞,生姜行氣分之寒。
君以羊肉者,所謂形不足,補以味。
羊肉補氣,疼屬氣弱,故宜之。
産後腹痛屬冷氣乘虛入産門 寇宗曰:婦人産當寒月,寒氣入産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
醫将治以抵當湯,謂有瘀血也。
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仲景羊肉湯。
又産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使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
慎齋按:産後有下血過多,沖任空虛,肝經血少而腹痛,脈弦者,以熟地、山茱為主,加白芍藥、木瓜、蒺藜一劑。
有難産久坐,風入胞門,而腹痛欲絕,脈浮而弦,續斷一兩、防風五錢,服之立愈。
一虛一實,不可不辨。
産後腹痛分證用藥法 《家居醫錄》曰:産後腹痛,惡露既去而仍痛,四神散調補之,不應,八珍湯。
若痛而惡心,或欲作嘔,六君子湯。
若痛而洩瀉,六君子湯送四神丸。
若胸膈飽悶,或惡食吞酸,或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飲食所傷,用二陳加白術、山楂消導之。
若食既消而仍痛,或按之不痛,或更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欲嘔等證,此是中氣被傷,宜補脾胃為主。
若發熱腹痛,按之痛甚,不惡食,吞酸,此是瘀血停滞,失笑散消之。
若止是發熱頭痛,或兼腹痛,按之卻不痛,此是血虛,用四物加炮姜、參、術,以補之。
産後血塊腹痛戒用峻厲藥 《産寶新書》曰:産後血塊痛,用生化湯加肉桂、紅花,塊散痛止。
慎不可用蘇木、三棱、蓬術等峻厲之藥。
雖山楂行氣行血,亦不易多服,恐虛産母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産後有腹痛之證也。
産後腹痛有虛實之分,實者有惡露不盡,有幹血瘀滞,有食傷裹血。
虛者有氣弱寒阻,有血虛空痛。
自當審因施治。
在虛者固宜補氣補血,而實者亦未可以峻厲克伐,重虛其虛也。
産後小腹痛屬惡露凝結 《産寶百問》曰:産後小腹痛,由惡露凝結,或外寒抟之。
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瘕,月水不調。
産後小腹痛屬血滞名兒枕痛 《大全》曰:兒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塊,因産時其血破敗,與兒俱下則無患。
若産婦髒腑風冷,使血凝滞在小腹,不能流通,令結聚疼痛,名曰兒枕痛。
胎以食母之血,十月滿足,餘血結成塊,俗呼為兒枕。
欲産時,血塊先動,敗血裹其子,是以難産。
産後小腹痛屬瘀血停滞有骨疽證 薛立齋曰:有産婦小腹作痛,服行氣破血藥不效,脈洪數,此瘀血内潰為膿也。
大抵此證,因榮衛不調,瘀血停滞,宜急治之。
緩則腐化為膿,最難治療。
若流注關節,則患骨疽,失治多為敗證。
脈數而洪,已有膿,遲緊乃瘀血也,下之愈。
若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蠟礬丸、太乙膏,或瓜子仁湯,下膿而愈。
産後臍下痛作惡露不盡論 單養賢曰:産後臍下痛,在七日内未曾服藥者,當作惡露不盡論。
如按而痛止者屬虛,加味生化湯。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小腹痛之證也。
産後小腹痛,非惡露瘀蓄,即風寒乘襲。
小腹為足厥陰部分,藏血之所。
兒産後,一有不慎,則風寒乘虛,與惡血凝結,即有兒枕痛之名。
若瘀血潰膿,亦不早治之故也,臨證宜慮及之。
産後腰痛屬血滞經絡 《大全》曰:産後惡露方行,忽然漸止,斷絕不來,腰中重痛,下注兩股
陰血暴亡,虛火上升,皆由腹中空虛所緻,當用補血滋陰降火之藥。
但滋陰不可用地、芍,降火不可用苦寒。
産後血暈分下血多少治法 陳良甫曰:産後血暈,其由有三,有使力過多而暈,有下血多而暈,有下血少而暈。
其暈雖同,治之則異。
如下血多而暈者,但昏悶煩亂,當以補血清心藥。
如下血少而暈者,多惡露不下,上搶于心,心下滿急,神昏不省,當以破血行血藥。
按:下血多而暈,名為血脫,當大劑人參,可以回陽,何雲補血又加清心。
若下血少而暈,非血滞即屬血竭,未便以破血行血為妄投也。
良甫晰證最明,治法尤未盡善。
産後血暈用醋漆法 崔氏曰:産婦分娩訖;将秤錘或黃石子入炭中,燒令通赤,置器中,于床前以醋沃之,可除血暈,時作為佳。
或先取酽醋,以塗口鼻,仍置醋于旁,淬火炭,使聞其氣。
又一法,燒幹漆,令煙熏産母之面即醒。
如無幹漆,舊漆器燒煙亦妙。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血暈分血之多少,而用治法也。
産後血暈,總屬陰血暴亡,虛火上炎所緻。
夫心主血,肝藏血,肝虛則魂無所附而目暈,心虛則神不守而火乘。
東垣、丹溪已悉病機之要,若良甫又分血下多少為治。
如雲惡露不下,上搶心而暈,此在壯實婦人新産下,恒有此患,當用行血破血之劑。
若氣血虛弱人,血脫過多,當大補氣血為主,如大劑芎歸湯、生化湯,加人參服之可也。
産後惡露不下屬風冷乘虛抟血 《大全》曰:惡露不下,由産後髒腑勞傷,氣血虛損,或胞絡挾于宿冷,或産後當風取涼,風冷乘虛而抟于血,壅滞不宣,積蓄在内,故不下也。
立齋按:前證若惡露不下,用失笑散;氣滞血凝,用花蕊石散。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産後惡露不下之證也。
彭用光有雲:凡看産後病,須問惡露多少有無。
此要語也。
夫新産惡露,屬養胎餘血,雜濁漿水。
兒既産,如氣血旺者,惡露随之而下。
如氣血弱者,阻礙小腹為病。
上攻則為血暈悶絕,蓄瘀則為兒枕痛,心腹痛,瘕積聚,四肢腫滿,血鼓諸證。
《大全》以風冷乘虛,抟血不宣所緻。
此在秋冬寒月,多有犯之。
但《大全》既雲風冷抟血矣,何療三四日,惡露不下,方中獨加芍藥、知母,《廣濟方》内更用大黃、芍藥、生地汁。
夫以寒藥治寒凝之血,有是理乎?《準繩》獨首載之,不可解。
産後惡露不絕屬虛損髒腑挾冷 《大全》曰:産後惡露不絕,由産後傷于經血,虛損不足,或分娩之時,惡血不盡,在于腹中,髒腑挾于宿冷,緻氣血不調,故令惡露淋漓不絕也。
産後惡露不止屬血滞不化 戴複庵曰:婦人服固胎藥太多,或正産,或半産,胎雖下而惡血不去,或經二三月,惡露猶點滴不盡。
此非敗血之比,正緣當來,有固經藥在内,緻血滞不化。
藥宜順血通氣,不宜蓄血閉氣也。
産後惡露不絕屬肝脾經病 薛立齋曰:前證若肝氣熱,不能生血,六味丸。
若肝氣虛不能藏血,逍遙散。
若脾氣虛,不能攝血,六君子湯。
胃氣下陷,不能統血,補中湯。
若脾經郁熱,血不歸源,加味歸脾湯。
若脾經怒火,血妄行,加味四物湯。
若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
若肝經風邪,其血沸騰,一味防風丸。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産後有惡露不絕之證也。
婦人産下,其血不止,大約一月為期。
如不及一月而止者,氣血虛也。
如逾一月二月,而淋漓不絕,非氣虛不能攝血,即立齋所論肝脾二經有虧,《大全》雲經血虛損不足是矣。
又主于髒腑挾宿冷所緻。
夫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豈惡露不絕,反為寒冷緻病之理。
立齋以為肝脾郁熱怒火,此誠善悉病機者也。
但産後血脫,當用益氣升提之法。
如《千金方》治惡露不絕,經月半歲,用一味升麻,酒煎服,正是此意。
至下多亡陰,則有寒無熱,姜、桂亦所宜用。
臨證審之。
産後頭痛屬陽實陰虛 《大全》曰:頭者,諸陽之會也。
産後五髒皆虛,胃氣虧弱,飲食不充,谷氣尚乏,令虛熱;陽氣不守,上湊于頭,陽實陰虛,則令頭痛。
又有産後敗血頭痛,不可不知。
薛立齋曰:前證若中氣虛,補中湯加蔓荊。
若血虛,四物加參、術。
氣血俱虛,八珍湯。
若風寒所傷,補中湯倍加川芎。
産後頭痛屬風寒用生化湯 單養賢曰:産後頭痛,身熱惡寒,雖是感冒風寒,隻宜服生化湯一二服,慎不可用柴胡、麻黃等藥,以表虛。
其汗劑中川芎、幹姜,其味辛溫,亦能散邪退熱。
如頭痛不解,加連須、蔥白三枚。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有頭痛之證也。
頭痛有三陽三陰經之分,屬風寒外感者居多。
若産後頭痛,雖有風寒,而本之血虛者,其病源也。
唯大劑芎、歸養血,血行則風自滅。
若立齋以補中湯倍川芎,此是治氣虛頭痛為宜。
至污血頭痛,産後恒有,若用黑龍丹下蝗蟲子,此又病機之不可測者矣。
産後心痛屬虛寒血凝不散 《産寶百問》曰:心者血之主,産後虛寒,血凝不散,氣逆上沖于心,以溫熱治之,寒去則血脈溫而經脈通,大岩蜜湯主之,四物去川芎,加獨活、吳茱、幹姜、細辛、桂心、甘草。
産後心痛屬陰虧火沖包絡 《大全》曰:産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随火上沖心絡,名曰心包絡痛,宜大岩蜜湯治之。
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無藥可救。
産後心痛屬寒氣上攻 單養賢曰:産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
未止,加吳茱、姜三片助血。
若獨用諸熱藥攻寒,其痛難止,其血未免來多,以虛産母也。
産後心痛屬血虛 薛立齋曰:前證若陽氣虛寒,岩蜜湯溫之。
瘀血上沖,失笑散行之。
血既散而痛仍作,八珍湯補之。
大凡心腹作痛,以手按之不痛,此血虛也,須用補養之劑。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心痛之證也。
心痛在産後,非血虛火逆,即寒凝傷血,《産寶》用岩蜜湯,治虛寒血凝,則得矣。
若《大全》,火沖心包絡,而亦用岩蜜湯治之,豈熱藥從治之意,能無助邪為患。
至有産後殺血心痛,亦屬惡露不盡。
如陳無擇評大岩蜜湯下雲,産後心痛,雖非産蓐常疾,痛或有九,未必便是血痛。
設是岩蜜湯,豈可用熟地泥血,安能去痛。
以此湯活血痛,不若失笑散更捷。
予謂産後心痛,屬血者多。
但有寒熱虛實不同。
若雲未必便是血痛,則非矣。
産後腹痛屬腹有幹血 《金匮要略》曰:産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産後腹痛屬餘血壅滞 《大全》曰:産後惡血,雖常通行,或因外感五邪,内傷七氣,緻令斬然而止,餘血壅滞,所下不盡,故令腹痛,當審因治之。
産後腹痛屬傷食裹血 王節齋曰:假如産婦數朝内,或飲食如常,忽作腹痛,六脈沉伏,四肢厥冷,此惡露不盡,傷食裹血,而脈不起也,不可誤認為氣血兩虛,用大補劑,須用消導行血之藥。
産後腹痛屬氣弱阻寒 《金匮要略》曰:産後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注曰:痛者,緩緩痛也。
概屬客寒相阻,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滞,生姜行氣分之寒。
君以羊肉者,所謂形不足,補以味。
羊肉補氣,疼屬氣弱,故宜之。
産後腹痛屬冷氣乘虛入産門 寇宗曰:婦人産當寒月,寒氣入産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
醫将治以抵當湯,謂有瘀血也。
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仲景羊肉湯。
又産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使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
慎齋按:産後有下血過多,沖任空虛,肝經血少而腹痛,脈弦者,以熟地、山茱為主,加白芍藥、木瓜、蒺藜一劑。
有難産久坐,風入胞門,而腹痛欲絕,脈浮而弦,續斷一兩、防風五錢,服之立愈。
一虛一實,不可不辨。
産後腹痛分證用藥法 《家居醫錄》曰:産後腹痛,惡露既去而仍痛,四神散調補之,不應,八珍湯。
若痛而惡心,或欲作嘔,六君子湯。
若痛而洩瀉,六君子湯送四神丸。
若胸膈飽悶,或惡食吞酸,或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飲食所傷,用二陳加白術、山楂消導之。
若食既消而仍痛,或按之不痛,或更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欲嘔等證,此是中氣被傷,宜補脾胃為主。
若發熱腹痛,按之痛甚,不惡食,吞酸,此是瘀血停滞,失笑散消之。
若止是發熱頭痛,或兼腹痛,按之卻不痛,此是血虛,用四物加炮姜、參、術,以補之。
産後血塊腹痛戒用峻厲藥 《産寶新書》曰:産後血塊痛,用生化湯加肉桂、紅花,塊散痛止。
慎不可用蘇木、三棱、蓬術等峻厲之藥。
雖山楂行氣行血,亦不易多服,恐虛産母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産後有腹痛之證也。
産後腹痛有虛實之分,實者有惡露不盡,有幹血瘀滞,有食傷裹血。
虛者有氣弱寒阻,有血虛空痛。
自當審因施治。
在虛者固宜補氣補血,而實者亦未可以峻厲克伐,重虛其虛也。
産後小腹痛屬惡露凝結 《産寶百問》曰:産後小腹痛,由惡露凝結,或外寒抟之。
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瘕,月水不調。
産後小腹痛屬血滞名兒枕痛 《大全》曰:兒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塊,因産時其血破敗,與兒俱下則無患。
若産婦髒腑風冷,使血凝滞在小腹,不能流通,令結聚疼痛,名曰兒枕痛。
胎以食母之血,十月滿足,餘血結成塊,俗呼為兒枕。
欲産時,血塊先動,敗血裹其子,是以難産。
産後小腹痛屬瘀血停滞有骨疽證 薛立齋曰:有産婦小腹作痛,服行氣破血藥不效,脈洪數,此瘀血内潰為膿也。
大抵此證,因榮衛不調,瘀血停滞,宜急治之。
緩則腐化為膿,最難治療。
若流注關節,則患骨疽,失治多為敗證。
脈數而洪,已有膿,遲緊乃瘀血也,下之愈。
若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蠟礬丸、太乙膏,或瓜子仁湯,下膿而愈。
産後臍下痛作惡露不盡論 單養賢曰:産後臍下痛,在七日内未曾服藥者,當作惡露不盡論。
如按而痛止者屬虛,加味生化湯。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小腹痛之證也。
産後小腹痛,非惡露瘀蓄,即風寒乘襲。
小腹為足厥陰部分,藏血之所。
兒産後,一有不慎,則風寒乘虛,與惡血凝結,即有兒枕痛之名。
若瘀血潰膿,亦不早治之故也,臨證宜慮及之。
産後腰痛屬血滞經絡 《大全》曰:産後惡露方行,忽然漸止,斷絕不來,腰中重痛,下注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