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血未生,概以大補氣血為主。
如惡露未盡,補藥中入行血藥。
如感冒風寒停滞,亦須先補,然後發散消導,勿得泛用峻厲傷氣血之藥。
産後去邪必兼補劑 何松庵曰:産後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緻内傷外感六淫七情諸證,為患莫測。
故産後證,先以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或欲去邪,必兼補劑為當,不宜專用峻厲,再損血氣。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治産後有攻補之法也。
子和之論,專主攻邪。
丹溪之論,專主補虛。
兩賢之法,各自有見,而丹溪之說為長。
故必合《良方》、正宗二說以參之,乃攸當也。
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論 虞天民曰:或問産後證,丹溪雲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又雲産後中風,切不可作中風治,用風藥。
然則産後不問諸證,悉宜大補氣血乎。
曰:詳主末二字,其義自明。
虛而無他證者,合宜大補氣血自愈。
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補氣血藥帶驅風之劑。
或因脾虛而食傷太陰者,補氣血藥,加消導之劑。
或因瘀血惡露未盡,而惡寒發熱者,必先逐去瘀血,然後大補。
經曰:有本而标之者,有标而本之者。
又曰:急則治标,緩則治本。
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之意也。
産後攻補二法辨疑論 葉以潛曰:或問産後氣血大虛,縱有雜證,以末治。
又謂産後須以去惡露為主。
二者孰是?不知古人之言,各有攸當。
假如産後去血過多,有血暈之狀,脈必弦浮大散。
乃陰血既亡,陽無所根據。
宜大劑芎、歸,加熟附、幹姜,頓服補虛。
或有滞血作痛,兼用行血藥。
此大補為本,他證為末也。
若産後三四日,餘瘀卒止,腰腹疼痛,漸生潮熱咳嗽,脈洪實而數,乃是敗血停積,上沖心肺,惡露與血相抟,留結不行,非用行血破氣以消瘀,何以得安。
若徒知當補不當瀉,病必益劇。
故産後雖為不足,亦有有餘之證,不當泥産後無熱,胎前無虛之說。
如胎前惡阻,少食腹脹,二便清滑,經水時下,胎動不安,不用溫補,何以起病?非胎前亦有虛乎?如産後傷寒熱病,煩渴秘結,不用苦寒,何以解利?非産後亦有熱乎?今人但見産後,六脈浮洪弦緊,便說有熱,不知産後脈與别病脈不同。
産後洪大,是氣血耗散,内無存蓄,故顯是脈。
如用涼劑,殺人反掌,不可不知也。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辨攻補之法也。
産後用藥攻補,最難調劑,虛則補,實則攻,其定法也。
唯虛證而兼實邪,在産後見之者甚多。
丹溪之論,專為世醫罔顧産後大虛,唯務攻邪者立誡也。
豈知守丹溪之法,亦不無峻補之害,此虞天民、葉以潛兩論所宜急玩也。
産後誤藥成病論 單養賢曰:丹溪先生雲:産後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恐人用消耗之劑,以虛其虛也。
予見世醫,但知傷食當消,氣滿當順,惡露當攻。
罔顧産虛,遽下消耗。
不知産婦服消耗藥,胃氣反傷,滿悶益增,氣亦不降,郁積既久,遂成腫脹危證,誰之咎哉?予于傷食氣滿證,微加消導于補中湯内,則脾強而所傷食氣消散,助血行氣,氣行而惡露自行矣。
又于誤用消食耗氣下藥,以緻絕谷日久者,先用人參湯,送鍋焦粉,引開胃口,以救絕谷,然後漸加補脾藥,助以消導。
又于誤用消耗等藥成脹滿者,仍用大補氣血之劑,不緻夭枉。
後之學人,須遵丹溪方案,毋私心自用,以夭人命也。
産後諸證不可誤治論 單養賢曰:凡病起于氣血之衰,脾胃之弱,至産後而虛又甚焉。
故丹溪論産後當大補,已盡醫産之旨。
若能擴充用藥,治産可無過矣。
産後氣血暴虛,諸證乘虛易襲。
如有氣不行毋專耗氣。
有食不消,毋專消導。
有熱不可用芩連,有寒不可用桂附。
用寒涼則血塊停滞,用辛熱則新血崩流。
至若虛中外感,見三陽表證,似可汗也。
在産後而用麻黃,慮有亡陽之誤。
見三陰裡證,似可下也。
在産後而用承氣,恐緻竭陰之患。
耳聾脅痛,乃腎虛惡露之停,休用柴胡。
谵語汗出,乃元弱似邪之證,毋加宣導。
厥由陽氣之衰,難分寒熱,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
痙因陰血之損,毋論剛柔,非滋陰不能活絡而舒經。
有如乍寒乍熱,發作有期,證類瘧疾,若以瘧論,病甚難痊。
神不守舍,言語無倫,病似邪侵,如以邪論,危亡可待。
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苁蓉加于生地,莫投潤下之湯。
汗出甚而小便短澀,六君倍用參,更加生津之劑。
人參生化湯頻灌,可救産後之虛危。
長生活命丹屢用,能蘇絕谷之人。
脫肛久瀉,多是血虛下陷,補中益氣正宜。
口噤筋攣,乃因血燥類風,加人參、生地為最。
産戶入風而痛甚,服宜羌活養榮方。
玉門傷冷而不閉,先須床、菟、茱、硫。
因氣而滿悶中虛,生化湯加木香為佐。
因食而嗳酸惡食,六君子加神曲為良。
蘇木、棱、蓬,大能破血。
青皮、殼、實,最惡虛中。
一切耗氣破血之劑,汗吐下之策,可施少壯之人,豈宜胎産之婦。
大抵新産之婦,先問惡露何如,塊痛未除,不可遽加參術。
腹疼若止,補中益氣無疑。
至若汗出亡陽,氣虛喘促,頻用加參生化湯,固是從權。
如因大熱陰虛,血崩厥暈,速煎生化原方,乃為救急,言雖未能盡證,大略如斯而已。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用藥之失,而有誤治之戒也。
産後證先調脾胃 《婦人良方》曰:新産之後雖無疾,宜将息,調理脾胃,進美飲食,則髒腑易平複,氣血自然和調,百疾不生也。
加味四君子湯、四順理中丸,百日之内,宜常服之。
産後服生化湯論 《産寶新書》曰:産後氣血暴虛,理當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恐緻滞血,唯生化湯行中有補,能生又能化,真萬全之劑也。
如四物湯,産後誤人多矣。
地黃性滞,白芍酸寒伐生氣,生化湯除此二味,加以溫中行血之劑。
如産後兒枕作痛,世多用消塊散血之劑,然後議補。
又有消與補混施,不知舊血雖當消化,新血亦當生養。
若專攻舊,則新血轉傷。
世以回生丹治産,用攻血塊,下胞衣,落死胎。
雖見速效,其元氣未免虧損。
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立名也。
産後血塊當消,而新血亦當生。
若專用消,則新血不生。
專用生,則舊血反滞。
考諸藥性,多芎、歸、桃仁三味,善攻舊血,驟生新血,佐以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氣。
五味共方,行中有補,實産後聖藥也。
産婦胞衣一破,速煎一帖,候兒頭下地即服,不拘半産正産。
雖平安,少壯婦無恙者,俱宜服一二帖,以消血塊而生新血,自無血暈之患。
若胎前素弱,至産後見危證,不厭頻服,病退即止。
若照常日服一帖,豈能扶将絕之氣血也。
如血塊痛,加肉桂三分、紅花三分、益母草五錢。
如産後勞甚血崩,形色虛脫,加人參三四錢。
如汗出氣促,人參倍加。
慎齋按:生化湯一方,載之《産寶新書》,凡産後一切證,俱以是方為加減,頗穩當可法,故錄之。
與《婦人良方》所載,用加味四君子、四順理中,一治産證,一治脾胃,可并參之。
産後胞衣不下屬冷乘血澀 《大全》曰:兒産出,胞衣不落,謂之息胞。
由初産時用力,兒出體已疲憊,不複能用力,産胞經停之間,外冷乘之,則血道澀,故胞衣不出,急以藥治之,庶不妨害于兒。
所奈胞系連臍帶,胞不下,即不得以時斷臍浴洗,冷氣傷兒成病。
舊法胞衣不出恐損兒,根據法截臍而已。
産後胞衣不下屬血入胞中 郭稽中曰:胎衣不下者何?曰:母生子訖,流血入衣中,衣為血所脹,故不得下。
治稍緩,脹滿腹中,上沖心胸,疼痛喘急者難治。
服奪命丹,逐去衣中之血,血散脹消,胞衣自下。
牛膝湯亦效。
産後胞衣不下有虛實之分 薛立齋曰:胞衣不下有二,有因惡露入衣,脹而不能出;有因元氣虧損,虛而不能出。
惡露流入衣中者,腹必脹痛,用奪命丹,或失笑散,以消瘀血,緩則不救。
元氣虛弱,不能送下者,腹中不脹痛,用保生無憂散,以固元氣。
産後胞衣不下急斷臍帶法 《寶慶方》曰:婦人百病,莫甚于生産。
産科之難,臨産莫重于催生。
既産莫甚于胞衣不下,唯有花蕊石散一藥,最為緊要。
更有一法,産訖胞衣不下,停久,非特産母疲倦,又血流胞中,必緻危笃。
宜急斷臍帶,以物系墜,使血不潮入胞中,則胞衣自萎縮而下。
隻要産母安心,以物系墜之時,宜用心先系,然後截斷,不爾,胞上掩心而死,慎之。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胞衣不下之證也。
胞衣不下,有冷乘血凝,有血流衣脹,有元氣虛脫三證,當分因用藥急治。
如冬天嚴寒,風冷乘虛而入,胞冷血凝而不下,則當用奪命丹、牛膝散、桂附熱藥以下之。
如血入胞衣脹滿,惡露不下,則當用失笑散、花蕊石散,逐血消瘀藥以下之。
若元氣弱,氣血虧損不能下,則當用無憂散、生化湯以溫補之。
寒熱虛實之際,不可不詳審施治也。
産後血暈屬敗血流入肝血熱逆上 《大全》曰:産後血暈者,由敗血流入肝經,眼生黑花,頭目眩暈,不能起坐,昏悶不省人事,謂之血暈。
此血熱乘虛,逆上湊心,故昏迷不省,氣閉欲絕也,服童便最好。
産後血暈屬瘀血奔心虛火炎上 陳良甫曰:産後瘀血奔心,因分娩後,不飲童便,以緻虛火炎上也。
用鹿角燒灰,童便調下即醒,此物行血極效。
又用五靈脂,半生半熟,名獨行散。
又用返魂丹,即益母丸也。
産後血暈屬惡露乘虛上攻 《家居醫錄》曰:産後元氣虧損,惡露乘虛上攻,眼花頭暈,或心下滿悶,神昏口噤,或痰壅盛急,用失笑散主之。
若血下多而暈,或神昏煩亂,大劑芎歸湯補之,加童便。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産後血暈之屬有餘也。
敗血入肝,惡露上攻,此瘀血為患,當用行血逐瘀之藥。
産後血暈屬陰血暴亡心虛火炎 李東垣曰:婦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陰血暴亡,心神無所養。
心與包絡,君火相火也。
得血則安,亡血則危。
火上熾,故令人昏冒。
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
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
經雲,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
瞑目合眼,病悉屬陰。
暴去有形之血,則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安,心得血則能養,而神不昏迷矣。
産後血暈屬血随氣上 郭稽中曰:産後血暈者何?曰:産後氣血暴虛,未得安靜,血随氣上,迷亂心神,故眼前生花,或悶絕不省,口噤神脫,但服清魂散即醒。
産後血暈屬虛火載血上升腹中空虛所緻 朱丹溪曰:婦人産後血暈,乃虛火載血,漸漸上暈也。
又崔氏雲:凡暈皆是虛熱,血氣奔送,腹中空虛所緻。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
如惡露未盡,補藥中入行血藥。
如感冒風寒停滞,亦須先補,然後發散消導,勿得泛用峻厲傷氣血之藥。
産後去邪必兼補劑 何松庵曰:産後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緻内傷外感六淫七情諸證,為患莫測。
故産後證,先以大補氣血為主。
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或欲去邪,必兼補劑為當,不宜專用峻厲,再損血氣。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治産後有攻補之法也。
子和之論,專主攻邪。
丹溪之論,專主補虛。
兩賢之法,各自有見,而丹溪之說為長。
故必合《良方》、正宗二說以參之,乃攸當也。
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論 虞天民曰:或問産後證,丹溪雲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又雲産後中風,切不可作中風治,用風藥。
然則産後不問諸證,悉宜大補氣血乎。
曰:詳主末二字,其義自明。
虛而無他證者,合宜大補氣血自愈。
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補氣血藥帶驅風之劑。
或因脾虛而食傷太陰者,補氣血藥,加消導之劑。
或因瘀血惡露未盡,而惡寒發熱者,必先逐去瘀血,然後大補。
經曰:有本而标之者,有标而本之者。
又曰:急則治标,緩則治本。
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之意也。
産後攻補二法辨疑論 葉以潛曰:或問産後氣血大虛,縱有雜證,以末治。
又謂産後須以去惡露為主。
二者孰是?不知古人之言,各有攸當。
假如産後去血過多,有血暈之狀,脈必弦浮大散。
乃陰血既亡,陽無所根據。
宜大劑芎、歸,加熟附、幹姜,頓服補虛。
或有滞血作痛,兼用行血藥。
此大補為本,他證為末也。
若産後三四日,餘瘀卒止,腰腹疼痛,漸生潮熱咳嗽,脈洪實而數,乃是敗血停積,上沖心肺,惡露與血相抟,留結不行,非用行血破氣以消瘀,何以得安。
若徒知當補不當瀉,病必益劇。
故産後雖為不足,亦有有餘之證,不當泥産後無熱,胎前無虛之說。
如胎前惡阻,少食腹脹,二便清滑,經水時下,胎動不安,不用溫補,何以起病?非胎前亦有虛乎?如産後傷寒熱病,煩渴秘結,不用苦寒,何以解利?非産後亦有熱乎?今人但見産後,六脈浮洪弦緊,便說有熱,不知産後脈與别病脈不同。
産後洪大,是氣血耗散,内無存蓄,故顯是脈。
如用涼劑,殺人反掌,不可不知也。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辨攻補之法也。
産後用藥攻補,最難調劑,虛則補,實則攻,其定法也。
唯虛證而兼實邪,在産後見之者甚多。
丹溪之論,專為世醫罔顧産後大虛,唯務攻邪者立誡也。
豈知守丹溪之法,亦不無峻補之害,此虞天民、葉以潛兩論所宜急玩也。
産後誤藥成病論 單養賢曰:丹溪先生雲:産後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恐人用消耗之劑,以虛其虛也。
予見世醫,但知傷食當消,氣滿當順,惡露當攻。
罔顧産虛,遽下消耗。
不知産婦服消耗藥,胃氣反傷,滿悶益增,氣亦不降,郁積既久,遂成腫脹危證,誰之咎哉?予于傷食氣滿證,微加消導于補中湯内,則脾強而所傷食氣消散,助血行氣,氣行而惡露自行矣。
又于誤用消食耗氣下藥,以緻絕谷日久者,先用人參湯,送鍋焦粉,引開胃口,以救絕谷,然後漸加補脾藥,助以消導。
又于誤用消耗等藥成脹滿者,仍用大補氣血之劑,不緻夭枉。
後之學人,須遵丹溪方案,毋私心自用,以夭人命也。
産後諸證不可誤治論 單養賢曰:凡病起于氣血之衰,脾胃之弱,至産後而虛又甚焉。
故丹溪論産後當大補,已盡醫産之旨。
若能擴充用藥,治産可無過矣。
産後氣血暴虛,諸證乘虛易襲。
如有氣不行毋專耗氣。
有食不消,毋專消導。
有熱不可用芩連,有寒不可用桂附。
用寒涼則血塊停滞,用辛熱則新血崩流。
至若虛中外感,見三陽表證,似可汗也。
在産後而用麻黃,慮有亡陽之誤。
見三陰裡證,似可下也。
在産後而用承氣,恐緻竭陰之患。
耳聾脅痛,乃腎虛惡露之停,休用柴胡。
谵語汗出,乃元弱似邪之證,毋加宣導。
厥由陽氣之衰,難分寒熱,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
痙因陰血之損,毋論剛柔,非滋陰不能活絡而舒經。
有如乍寒乍熱,發作有期,證類瘧疾,若以瘧論,病甚難痊。
神不守舍,言語無倫,病似邪侵,如以邪論,危亡可待。
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苁蓉加于生地,莫投潤下之湯。
汗出甚而小便短澀,六君倍用參,更加生津之劑。
人參生化湯頻灌,可救産後之虛危。
長生活命丹屢用,能蘇絕谷之人。
脫肛久瀉,多是血虛下陷,補中益氣正宜。
口噤筋攣,乃因血燥類風,加人參、生地為最。
産戶入風而痛甚,服宜羌活養榮方。
玉門傷冷而不閉,先須床、菟、茱、硫。
因氣而滿悶中虛,生化湯加木香為佐。
因食而嗳酸惡食,六君子加神曲為良。
蘇木、棱、蓬,大能破血。
青皮、殼、實,最惡虛中。
一切耗氣破血之劑,汗吐下之策,可施少壯之人,豈宜胎産之婦。
大抵新産之婦,先問惡露何如,塊痛未除,不可遽加參術。
腹疼若止,補中益氣無疑。
至若汗出亡陽,氣虛喘促,頻用加參生化湯,固是從權。
如因大熱陰虛,血崩厥暈,速煎生化原方,乃為救急,言雖未能盡證,大略如斯而已。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産後用藥之失,而有誤治之戒也。
産後證先調脾胃 《婦人良方》曰:新産之後雖無疾,宜将息,調理脾胃,進美飲食,則髒腑易平複,氣血自然和調,百疾不生也。
加味四君子湯、四順理中丸,百日之内,宜常服之。
産後服生化湯論 《産寶新書》曰:産後氣血暴虛,理當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恐緻滞血,唯生化湯行中有補,能生又能化,真萬全之劑也。
如四物湯,産後誤人多矣。
地黃性滞,白芍酸寒伐生氣,生化湯除此二味,加以溫中行血之劑。
如産後兒枕作痛,世多用消塊散血之劑,然後議補。
又有消與補混施,不知舊血雖當消化,新血亦當生養。
若專攻舊,則新血轉傷。
世以回生丹治産,用攻血塊,下胞衣,落死胎。
雖見速效,其元氣未免虧損。
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立名也。
産後血塊當消,而新血亦當生。
若專用消,則新血不生。
專用生,則舊血反滞。
考諸藥性,多芎、歸、桃仁三味,善攻舊血,驟生新血,佐以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氣。
五味共方,行中有補,實産後聖藥也。
産婦胞衣一破,速煎一帖,候兒頭下地即服,不拘半産正産。
雖平安,少壯婦無恙者,俱宜服一二帖,以消血塊而生新血,自無血暈之患。
若胎前素弱,至産後見危證,不厭頻服,病退即止。
若照常日服一帖,豈能扶将絕之氣血也。
如血塊痛,加肉桂三分、紅花三分、益母草五錢。
如産後勞甚血崩,形色虛脫,加人參三四錢。
如汗出氣促,人參倍加。
慎齋按:生化湯一方,載之《産寶新書》,凡産後一切證,俱以是方為加減,頗穩當可法,故錄之。
與《婦人良方》所載,用加味四君子、四順理中,一治産證,一治脾胃,可并參之。
産後胞衣不下屬冷乘血澀 《大全》曰:兒産出,胞衣不落,謂之息胞。
由初産時用力,兒出體已疲憊,不複能用力,産胞經停之間,外冷乘之,則血道澀,故胞衣不出,急以藥治之,庶不妨害于兒。
所奈胞系連臍帶,胞不下,即不得以時斷臍浴洗,冷氣傷兒成病。
舊法胞衣不出恐損兒,根據法截臍而已。
産後胞衣不下屬血入胞中 郭稽中曰:胎衣不下者何?曰:母生子訖,流血入衣中,衣為血所脹,故不得下。
治稍緩,脹滿腹中,上沖心胸,疼痛喘急者難治。
服奪命丹,逐去衣中之血,血散脹消,胞衣自下。
牛膝湯亦效。
産後胞衣不下有虛實之分 薛立齋曰:胞衣不下有二,有因惡露入衣,脹而不能出;有因元氣虧損,虛而不能出。
惡露流入衣中者,腹必脹痛,用奪命丹,或失笑散,以消瘀血,緩則不救。
元氣虛弱,不能送下者,腹中不脹痛,用保生無憂散,以固元氣。
産後胞衣不下急斷臍帶法 《寶慶方》曰:婦人百病,莫甚于生産。
産科之難,臨産莫重于催生。
既産莫甚于胞衣不下,唯有花蕊石散一藥,最為緊要。
更有一法,産訖胞衣不下,停久,非特産母疲倦,又血流胞中,必緻危笃。
宜急斷臍帶,以物系墜,使血不潮入胞中,則胞衣自萎縮而下。
隻要産母安心,以物系墜之時,宜用心先系,然後截斷,不爾,胞上掩心而死,慎之。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産後有胞衣不下之證也。
胞衣不下,有冷乘血凝,有血流衣脹,有元氣虛脫三證,當分因用藥急治。
如冬天嚴寒,風冷乘虛而入,胞冷血凝而不下,則當用奪命丹、牛膝散、桂附熱藥以下之。
如血入胞衣脹滿,惡露不下,則當用失笑散、花蕊石散,逐血消瘀藥以下之。
若元氣弱,氣血虧損不能下,則當用無憂散、生化湯以溫補之。
寒熱虛實之際,不可不詳審施治也。
産後血暈屬敗血流入肝血熱逆上 《大全》曰:産後血暈者,由敗血流入肝經,眼生黑花,頭目眩暈,不能起坐,昏悶不省人事,謂之血暈。
此血熱乘虛,逆上湊心,故昏迷不省,氣閉欲絕也,服童便最好。
産後血暈屬瘀血奔心虛火炎上 陳良甫曰:産後瘀血奔心,因分娩後,不飲童便,以緻虛火炎上也。
用鹿角燒灰,童便調下即醒,此物行血極效。
又用五靈脂,半生半熟,名獨行散。
又用返魂丹,即益母丸也。
産後血暈屬惡露乘虛上攻 《家居醫錄》曰:産後元氣虧損,惡露乘虛上攻,眼花頭暈,或心下滿悶,神昏口噤,或痰壅盛急,用失笑散主之。
若血下多而暈,或神昏煩亂,大劑芎歸湯補之,加童便。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産後血暈之屬有餘也。
敗血入肝,惡露上攻,此瘀血為患,當用行血逐瘀之藥。
産後血暈屬陰血暴亡心虛火炎 李東垣曰:婦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陰血暴亡,心神無所養。
心與包絡,君火相火也。
得血則安,亡血則危。
火上熾,故令人昏冒。
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
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
經雲,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
瞑目合眼,病悉屬陰。
暴去有形之血,則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安,心得血則能養,而神不昏迷矣。
産後血暈屬血随氣上 郭稽中曰:産後血暈者何?曰:産後氣血暴虛,未得安靜,血随氣上,迷亂心神,故眼前生花,或悶絕不省,口噤神脫,但服清魂散即醒。
産後血暈屬虛火載血上升腹中空虛所緻 朱丹溪曰:婦人産後血暈,乃虛火載血,漸漸上暈也。
又崔氏雲:凡暈皆是虛熱,血氣奔送,腹中空虛所緻。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