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庵曰:腰者腎之府,足少陰之所留注。
妊娠腰痛,多屬勞力。
蓋胞系于腎,勞力任重,緻傷胞系,則腰必痛,甚則胞系欲脫,多緻小産。
宜安胎為主,胎安而痛自愈。
若素享安逸而腰痛,必房事不節,緻傷胞系也。
若脈緩,遇天陰,或久坐而痛者,濕熱也。
腰重如帶物而冷者,寒濕也。
脈大而痛不已者,腎虛也。
脈澀而日輕夜重者,氣血凝滞也。
脈浮者,為風邪所乘。
脈實者,閃挫也。
若臨月腰痛,胞欲脫腎,将産之候也。
妊娠腰痛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
勞傷血氣,八珍湯加杜仲、砂仁、膠、艾。
脾腎不足,前藥内加白術、骨脂。
氣血郁滞,紫蘇飲加枳、桔。
肝火動,小柴胡湯加白術、枳殼、山栀。
肝脾郁結,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有腰痛之證也。
妊娠腰痛,有外感有内傷。
《大全》主于風冷,石山主于血滞,此客邪有餘病也。
正宗以勞力房事論妊娠腰痛,則又悉病機之要矣。
妊娠小腹痛屬風寒相抟 《大全》曰:妊娠小腹痛,由胞絡虛,風寒相抟,痛甚亦令胎動。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胎前有小腹痛之證也。
小腹為足厥陰肝經部分,是經或陰血不足,或郁怒氣滞,皆足緻小腹痛之證。
況胎系于腎,腎肝同病。
《大全》論風寒相抟,止就外邪一端言之耳。
妊娠經來為激經屬陽微不足 王叔和曰:婦人月經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後審然,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則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灑淅,不欲食,頭痛心亂,嘔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
陰見陽精,汁凝胞散。
散者損堕。
設複陽盛,雙妊二胎。
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妊娠經來屬血盛有餘 婁全善曰:妊娠經來不多,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者,血盛有餘也。
兒大能飲,自不來矣。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胎前經來,有有餘不足之分也。
胎前下血,則名漏胎。
妊娠經來,則名激經。
漏胎則無時而下,激經則有時而至。
叔和主于陽微不足,全善主于血盛有餘,當以人禀之強弱參之。
妊娠胎漏下血為症病 《金匮要略》曰:婦人宿有病,經斷未及三月,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
下血者,後斷三月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
當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
徐忠可曰:婦人行經時,遇冷則血留而為症。
者,有形可征。
然病女人恒有,或不在子宮,則行經受胎,經斷即是孕矣。
未及三月,将三月也。
既孕而見血,謂之漏下。
未及三月,漏下不止,則養胎之血傷,故胎動。
假使胎在臍下,則直欲落矣。
今在臍上,是每月湊集之新血,因氣相妨而為漏下,實非胎病,故曰痼害。
痼者,宿疾也。
害者,累之也。
至六月胎動,此宜動之時,但較前三月,經水利時,胎動下血,則已斷血,三月不行,複血不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反堅牢不去,故須下之為安。
藥用桂枝茯苓湯者,桂、芍,一陰一陽,茯苓、丹皮,一氣一血,調其寒溫,扶其正氣;桃仁破惡血,消瘕,不嫌傷胎者,有病病當之也。
且之初,必因于寒,桂能化氣,消其本寒。
之成,必挾濕熱為窠囊,茯苓清濕氣,丹皮清血熱,芍藥斂肝血而扶脾,使能統血,養正即所以去邪也。
妊娠胎漏下血屬榮經有風 《産孕集》曰:有妊婦月信不絕,而胎不損,向産科熊宗古,答曰:婦人血盛氣衰,其人必肥。
既娠後,月信常來而胎不動。
若便以漏胎治之,則胎必堕。
若不作漏胎治,其胎未必堕。
今推宗古之言,誠有旨也。
巢氏雲:婦人經閉不利,别無所苦,是謂有子。
以經血蓄之養胎,壅為乳汁也。
有子後,蓄以養胎矣,豈可複散動耶。
所以然者,有妊而月信每至,亦未必因血盛也。
婦人榮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風勝故也。
榮經既為風所勝,則所下者,非養胎之血。
若作漏胎治,必服保養補胎藥,胎本不損,強以藥滋之,是實實也,其胎終堕宜矣。
若醫者知榮經有風之理,專以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或不服藥,胎亦無恙。
然亦有胎本不固,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堕者,須作漏胎治,又不可不審也。
按:肝經有風,緻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以一味防風丸。
若肝經有熱,緻血妄行,條芩炒焦為末,酒下。
妊娠胎漏下血屬房室驚觸勞力毒食 《産寶百問》曰:妊娠成形,胎息未實,或因房室驚觸,勞力過度,傷動胞胎,或因食毒物,緻令子宮虛滑,經血淋瀝。
若不急治,敗血湊心,子母難保。
妊娠胎漏下血屬沖任氣虛 陳良甫曰:妊娠漏胎,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也。
此由沖任脈虛,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沖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于胞内,手太陽小腸脈,手少陰心脈,二經相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也。
沖任氣虛,則胞内洩,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名胞漏,血盡則斃。
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遂緻胎動,若母有宿疾,子髒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
妊娠胎漏下血屬血熱脾虛不攝 朱丹溪曰:胎漏多因于血熱,然有氣虛血少者,故《良方》論有下血服涼血藥,而下血益甚,食少體倦,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
妊娠胎漏黃水屬肝脾病 《大全》曰: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
薛立齋按:前證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
若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
肝脾郁怒,加味歸脾湯。
脾胃氣虛,錢氏白術散。
若脾氣下陷,補中湯。
肝經風熱,防風黃芩丸,風入腸胃,用胃風湯。
妊娠胎漏下血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妊娠下血不止,名胎漏。
血虛用二黃散,血去多用八珍湯,未應,用補中湯。
若因事而動,下血,用枳殼湯加生熟地,未應,或作痛,更加當歸。
血不止,八珍湯加膠、艾。
若因怒氣,用小柴胡湯。
若因風熱,一味防風丸。
若因血熱,一味子芩丸。
若脾氣虛弱,六君子湯。
中氣下陷,補中湯。
若氣血盛而下血者,乃兒飲少也,不必服藥。
《千金方》治妊娠下血不止,名曰漏胎,血盡子死,方用生地八兩,清酒搗汁,服之無時,能多服佳。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胎前有胎漏下血之證也。
妊娠胎漏,《金匮》主于病痼害,巢氏主于榮經有風,是屬有餘客邪為病也。
若《産寶》以下,《大全》、丹溪主于氣虛血虛,是屬内傷不足為病也。
觀立齋用藥一條,已分有餘不足證治矣。
妊娠尿血屬熱滲入脬 《大全》曰:娠婦勞傷經絡,有熱在内,熱乘于血,血得熱則流溢,滲入于脬,故令尿血。
妊娠腰痛,多屬勞力。
蓋胞系于腎,勞力任重,緻傷胞系,則腰必痛,甚則胞系欲脫,多緻小産。
宜安胎為主,胎安而痛自愈。
若素享安逸而腰痛,必房事不節,緻傷胞系也。
若脈緩,遇天陰,或久坐而痛者,濕熱也。
腰重如帶物而冷者,寒濕也。
脈大而痛不已者,腎虛也。
脈澀而日輕夜重者,氣血凝滞也。
脈浮者,為風邪所乘。
脈實者,閃挫也。
若臨月腰痛,胞欲脫腎,将産之候也。
妊娠腰痛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
勞傷血氣,八珍湯加杜仲、砂仁、膠、艾。
脾腎不足,前藥内加白術、骨脂。
氣血郁滞,紫蘇飲加枳、桔。
肝火動,小柴胡湯加白術、枳殼、山栀。
肝脾郁結,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有腰痛之證也。
妊娠腰痛,有外感有内傷。
《大全》主于風冷,石山主于血滞,此客邪有餘病也。
正宗以勞力房事論妊娠腰痛,則又悉病機之要矣。
妊娠小腹痛屬風寒相抟 《大全》曰:妊娠小腹痛,由胞絡虛,風寒相抟,痛甚亦令胎動。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胎前有小腹痛之證也。
小腹為足厥陰肝經部分,是經或陰血不足,或郁怒氣滞,皆足緻小腹痛之證。
況胎系于腎,腎肝同病。
《大全》論風寒相抟,止就外邪一端言之耳。
妊娠經來為激經屬陽微不足 王叔和曰:婦人月經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後審然,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則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灑淅,不欲食,頭痛心亂,嘔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
陰見陽精,汁凝胞散。
散者損堕。
設複陽盛,雙妊二胎。
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妊娠經來屬血盛有餘 婁全善曰:妊娠經來不多,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者,血盛有餘也。
兒大能飲,自不來矣。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胎前經來,有有餘不足之分也。
胎前下血,則名漏胎。
妊娠經來,則名激經。
漏胎則無時而下,激經則有時而至。
叔和主于陽微不足,全善主于血盛有餘,當以人禀之強弱參之。
妊娠胎漏下血為症病 《金匮要略》曰:婦人宿有病,經斷未及三月,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
下血者,後斷三月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
當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
徐忠可曰:婦人行經時,遇冷則血留而為症。
者,有形可征。
然病女人恒有,或不在子宮,則行經受胎,經斷即是孕矣。
未及三月,将三月也。
既孕而見血,謂之漏下。
未及三月,漏下不止,則養胎之血傷,故胎動。
假使胎在臍下,則直欲落矣。
今在臍上,是每月湊集之新血,因氣相妨而為漏下,實非胎病,故曰痼害。
痼者,宿疾也。
害者,累之也。
至六月胎動,此宜動之時,但較前三月,經水利時,胎動下血,則已斷血,三月不行,複血不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反堅牢不去,故須下之為安。
藥用桂枝茯苓湯者,桂、芍,一陰一陽,茯苓、丹皮,一氣一血,調其寒溫,扶其正氣;桃仁破惡血,消瘕,不嫌傷胎者,有病病當之也。
且之初,必因于寒,桂能化氣,消其本寒。
之成,必挾濕熱為窠囊,茯苓清濕氣,丹皮清血熱,芍藥斂肝血而扶脾,使能統血,養正即所以去邪也。
妊娠胎漏下血屬榮經有風 《産孕集》曰:有妊婦月信不絕,而胎不損,向産科熊宗古,答曰:婦人血盛氣衰,其人必肥。
既娠後,月信常來而胎不動。
若便以漏胎治之,則胎必堕。
若不作漏胎治,其胎未必堕。
今推宗古之言,誠有旨也。
巢氏雲:婦人經閉不利,别無所苦,是謂有子。
以經血蓄之養胎,壅為乳汁也。
有子後,蓄以養胎矣,豈可複散動耶。
所以然者,有妊而月信每至,亦未必因血盛也。
婦人榮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風勝故也。
榮經既為風所勝,則所下者,非養胎之血。
若作漏胎治,必服保養補胎藥,胎本不損,強以藥滋之,是實實也,其胎終堕宜矣。
若醫者知榮經有風之理,專以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或不服藥,胎亦無恙。
然亦有胎本不固,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堕者,須作漏胎治,又不可不審也。
按:肝經有風,緻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以一味防風丸。
若肝經有熱,緻血妄行,條芩炒焦為末,酒下。
妊娠胎漏下血屬房室驚觸勞力毒食 《産寶百問》曰:妊娠成形,胎息未實,或因房室驚觸,勞力過度,傷動胞胎,或因食毒物,緻令子宮虛滑,經血淋瀝。
若不急治,敗血湊心,子母難保。
妊娠胎漏下血屬沖任氣虛 陳良甫曰:妊娠漏胎,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也。
此由沖任脈虛,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沖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于胞内,手太陽小腸脈,手少陰心脈,二經相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也。
沖任氣虛,則胞内洩,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名胞漏,血盡則斃。
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遂緻胎動,若母有宿疾,子髒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
妊娠胎漏下血屬血熱脾虛不攝 朱丹溪曰:胎漏多因于血熱,然有氣虛血少者,故《良方》論有下血服涼血藥,而下血益甚,食少體倦,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
妊娠胎漏黃水屬肝脾病 《大全》曰: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
薛立齋按:前證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
若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
肝脾郁怒,加味歸脾湯。
脾胃氣虛,錢氏白術散。
若脾氣下陷,補中湯。
肝經風熱,防風黃芩丸,風入腸胃,用胃風湯。
妊娠胎漏下血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妊娠下血不止,名胎漏。
血虛用二黃散,血去多用八珍湯,未應,用補中湯。
若因事而動,下血,用枳殼湯加生熟地,未應,或作痛,更加當歸。
血不止,八珍湯加膠、艾。
若因怒氣,用小柴胡湯。
若因風熱,一味防風丸。
若因血熱,一味子芩丸。
若脾氣虛弱,六君子湯。
中氣下陷,補中湯。
若氣血盛而下血者,乃兒飲少也,不必服藥。
《千金方》治妊娠下血不止,名曰漏胎,血盡子死,方用生地八兩,清酒搗汁,服之無時,能多服佳。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胎前有胎漏下血之證也。
妊娠胎漏,《金匮》主于病痼害,巢氏主于榮經有風,是屬有餘客邪為病也。
若《産寶》以下,《大全》、丹溪主于氣虛血虛,是屬内傷不足為病也。
觀立齋用藥一條,已分有餘不足證治矣。
妊娠尿血屬熱滲入脬 《大全》曰:娠婦勞傷經絡,有熱在内,熱乘于血,血得熱則流溢,滲入于脬,故令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