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胎漏下血與妊娠尿血不同之辨 李氏曰:胎漏自人門下血,尿血自尿門下血。

    妊娠尿血,屬胞熱者多,四物加山栀、發灰。

    又方,阿膠、熟地。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胎前尿血之證也。

    尿血易混于胎漏,得李氏一辨,已見分晰。

    但胎漏有無時頻出,尿血是熱入膀胱,本心經有火,移小腸,滲入膀胱,溺時則下,不溺則不下,即是小便溺血,但屬妊娠為異耳。

     妊娠小便淋屬腎虛膀胱熱 《産寶百問》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與膀胱為表裡,男子藏精,女子系胞。

    妊娠小便淋者,腎虛而膀胱有熱也。

    腎虛不能制水,則小便數。

    客熱膀胱,則水道澀而數,淋漓不宣,名曰子淋,地膚子湯主之。

     妊娠小便澀宜養血導郁 陳良甫曰:孕婦小便澀少,由氣血聚養胎元,不及敷榮滲道,遂使膀胱郁熱,法當養血以榮滲道,利小便以導郁熱,用歸、芍調血,人參補氣,麥冬清肺,以滋腎水之源,滑石、通草利小便,以清郁滞,名安榮散。

    方内有滑石,乃重劑,恐緻堕胎,若臨月極妙。

     若在七八月前,宜去此味,加石斛、山栀尤穩。

     妊娠子淋須分二證 萬密齋曰:子淋之病,須分二證。

    一則妊母自病,一則子為母病。

    然妊母自病,又分二證:或服食辛熱,因生内熱者;或自汗自利,津液燥者。

    其子為母病,亦分二證:或胎氣熱壅者,或胎形迫塞者。

    證既不同,治亦有别。

    大抵熱則清之,燥則潤之,壅則通之,塞則行之,此治之之法也。

     妊娠淋澀分經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妊娠小便澀少淋瀝,用安榮散。

    若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

    若肝經虛熱,用加味逍遙散。

    若服燥劑而小便頻數,或不利,用生地、茯苓、牛膝、黃柏、知母、芎、歸、甘草。

    或頻數而色黃,用四物加知、柏、五味、麥冬、元參。

    若肺氣虛而短少,用補中湯加山藥、麥冬。

    若熱結膀胱而不利,用五淋散。

    若脾肺燥不能生化,宜黃芩清肺飲。

    若膀胱陰虛,陽無所生,用滋腎丸。

    若膀胱陽虛,陰無所化,用腎氣丸。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有小便淋澀之證也。

    淋有五,丹溪一主于熱,若妊娠淋病。

    《産寶》、《良方》以虛熱郁熱,屬之膀胱。

    立齋則又推原肝經有濕熱、虛熱之别。

    正以膀胱為藏溺之器,而出溺之竅,則為足厥陰部分。

    故欲清膀胱之熱者,必兼疏厥陰之氣也。

     經論轉胞之證 《甲乙經》曰:胞轉不得溺,少腹滿,關元主之。

    又曰:小便難,水脹,溺出少,胞轉,曲骨主之。

     轉胞病為胞系了戾宜利小便 《金匮要略》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卧,而反根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緻此病。

    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轉胞病屬飽食用力因合陰陽所緻 《聖濟總錄》曰:胞受水液,氣不轉行,則小腸滿脹,或飽食用力,或因合陰陽,令胞屈辟,小便不下,遂緻胞轉。

    其候水道不通,小腹急痛,煩悶汗出,氣逆奔迫,甚至于死,名曰胞轉,宜速治之。

     轉胞病屬忍尿疾走飽食入房所緻 楊仁齋曰:有胞系轉戾不通,不可不辨。

     胞轉證候,臍下急痛,小便不通。

    凡強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飽食忍尿,或忍尿入房,使水氣上逆,氣逼于胞,故屈戾而不得舒張也,胞落即殂。

     轉胞病屬強忍房事所緻當治氣 王海藏曰:轉胞小便,非小腸、膀胱、厥陰受病。

    蓋因強忍房事,或過忍小便,以緻此疾。

    非利藥所能利,法當治其氣則愈,以沉香木香湯主之。

     轉胞病屬飽食氣傷胎系 朱丹溪曰:有婦妊孕九月,轉胞小便不出,下急,腳腫,不堪活。

    診脈右澀,左稍和,此飽食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而下墜,壓着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故水竅不能出。

    轉胞之病,大率如此。

    方用參、術、陳皮、炙草、歸、芍、半夏、生姜,補血養血,氣血既旺,胎系自舉,則不下墜,方有安之理。

    頓飲之,控喉令吐藥,如是四服,小便通,下皆黑水。

    再服腹皮、枳殼、砂仁、青蔥二十劑,以防産而安。

     轉胞有四證所緻宜舉其胎 朱丹溪曰:轉胞病,胎婦禀受弱者,憂悶多者,性躁急者,食濃味者,大率有之。

    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效。

    因思胞為胎所壓,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

    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也。

     轉胞病脬為熱所迫 徐春甫曰:轉胞病,由脬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迫于胞,屈辟不得充暢。

    外水應入不得入,内溲應出不得出,内外壅滞,脹滿不通,故為轉脬。

    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緻死。

     轉胞病屬血少氣多有飲 朱丹溪曰:有妊婦患此,脈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此得之憂患。

    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

    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氣多有飲,則中焦不清而隘胞,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墜。

    以四物加參、術、半夏、陳皮、生姜,空心飲之,随以指探吐藥汁,少頃又與,如是八帖而安。

    此法果為的确否,恐偶中耳。

    後有數人曆效,未知果何如也。

     轉胞病屬血氣虛弱不能上載其胎 朱丹溪曰:有妊娠七八月,小便不通。

    百醫不能利,轉急脹,診之脈細弱。

    此血氣虛弱,不能上載其胎,故胎重墜下,壓住膀胱下口,因此溺不得出。

    若服補藥,升扶胎起,則自下,因藥力未至,愈加急滿,遂令老婦用香油塗手,自産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脹急頓解。

    以大劑參、服之,三日後,胎漸起,小便如故。

     轉胞病屬中氣虛怯宜用升舉 趙養葵曰:有妊婦轉胞,不得小便,由中氣虛怯,不能舉胎,胎壓其胞,胞系了戾,小便不通。

    以補氣加升舉之藥,令下竅通,補中湯加減是也。

     轉胞與子淋有痛不痛兩證不同 《證治要訣》曰:轉胞之說,諸論有之,以胎漸長,且近下,逼迫于胞,胞為所逼而側,故名轉胞。

    胞即膀胱也。

    然子淋與轉胞相類。

    但小便頻數,點滴而痛者,為子淋。

    頻數出少不痛者,為轉胞,間有微痛,終與子淋不同。

    并宜生料五積散、五苓散加阿膠。

     慎齋按:以上十二條,序胎前有轉胞之證也。

    妊娠轉胞,《甲乙》、《金匮》二條是詳轉胞證候也。

    而病機所屬,則有虛實之分。

    仁齋以下四條,主于忍尿、飽食、房事、脬熱,此實邪為病也。

    丹溪以下三條,主于血少氣虛,此不足為病也。

    胎前轉胞,大抵因氣虛血少,血少則胎無以養,氣弱則胎不能舉,因下墜而壓于膀胱,胞為之轉,而溺不出。

    備觀丹溪所論,雖有憂悶、性躁、濃味諸因,其立方處治,自探吐、推托二法外,唯以補氣補血為主。

    故立齋雲:此證悉如丹溪治法為當。

    推展言之,又有脾肺氣虛,不能下輸膀胱者;有氣熱郁結膀胱,津液不利者;有金為火爍,脾土濕熱甚而不利者,當詳審施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