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熱也。
是四者之中,又分為八矣。
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郁結不行。
經前産後,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
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所由作也。
大抵氣行血行,氣止血止。
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寒則凝塞,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肉桂之類是也。
慎齋按:婦人有先病而後緻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生諸病者。
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
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李氏一論,可謂調經之要。
然偏而不全,予故補其未盡之旨。
若方氏分因詳證,誠得統論調經大法。
調經先以順氣為主論 《濟生方》曰:經雲百病皆生于氣。
有七氣,有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也。
益之以寒熱,為九氣。
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唯婦人之氣為尤甚。
蓋人身血随氣行,氣一滞,則血為氣并。
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瀝不斷;或作寒熱,或為瘕;或疼痛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吐逆不食,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久不治,轉為勞瘵者多。
是皆氣之為病也。
故調經養血,莫先以順氣為主。
調經養血莫先于調氣論 汪石山曰:婦人屬陰,以血為本。
但人肖天地,陰常不足,婦人加乳哺月經之耗,是以婦人血病者多。
夫月經者,津液血脈所成。
苟榮衛和,經候自然應期。
如月之盈虧,不失常度,故曰月經。
苟氣血一忤,則或先或後,多寡不勻,或閉絕不行而百病生,必須分因而治。
如真水虧敗,陽火内熾,血海枯竭,經絕不通者,宜補養陰血,則經自行。
如寒客胞門,子戶凝泣,血不通,為瘕之候者,宜散寒逐瘀,則經自行。
但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
是以氣熱則血熱而色紫,氣寒則血寒而色凝,氣升而血逆而上出,氣陷則血随而下崩。
此調經莫先于養血,養血莫先于調氣也。
調經以開郁行氣為主論 方約之曰: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病。
故古人治婦人病,多用香附、砂仁、木香、青皮、枳殼者,行氣故也。
凡婦人病,多是氣血郁結,故治以開郁行氣為主。
郁開氣行,而月候自調,諸病自瘥矣。
調經不可專耗其氣論 葉以潛曰:女子經候不調,多主耗氣益血之說。
但血為氣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行則行,氣滞則滞。
如果郁火氣盛于血,而緻經不調者,方可單用香附丸、抑氣散加木香、槟榔,以開郁行氣。
若氣亂則調,氣冷則溫,氣虛則補,男女一般。
陽生則陰長,氣衰則血亦弱,豈可專耗其氣。
但其間有夫婦不和,婢外家志不得伸,常有郁氣而緻經水不調,又當審順逆以治之而已。
調經不可耗氣宜養心實脾論 羅周彥曰:婦人得陰柔之體,以血為本。
陰血如水之行地,陽氣若風之旋天。
故風行則水動,陽暢則血調,此自然之理也。
考古方耗氣以調其經。
夫太沖者,氣也。
任脈者,血也。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血随氣行。
若獨耗其氣,血無所施。
正氣既虛,邪氣必勝,而百病生焉,經安得調乎。
況心生血,脾統之,胃為衛之元,養其心則血生,實其脾則血足。
氣勝則血行,安可獨耗其氣,此調經之至要也。
行經之時,當戒暴怒,怒則損其沖任。
遠房室,多欲則傷其血海。
一有抑郁,宿血必停,走于腰脅,注于腿膝,遇新血相抟,則疼痛不已。
散于四肢,則麻木不仁。
入于血室,則寒熱不定。
皆四氣七情之所緻也。
慎齋按:以上五條,序調經之法,莫先于順氣開郁。
而順氣開郁,則又戒不可專耗其氣。
當以實脾養心,為調經之要法也。
經雲百病皆生于氣,而于婦人為尤甚。
婦人之病,先于經候不調。
但婦人以血用事,經水雖屬血病,若竟從血分求療,未得病機之要者也。
若從氣分求責,而調經知所本矣。
調經不可誤藥當養氣益血論 初虞世曰:女子十四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
其來不可過與不及,多與少,反此皆謂之病。
不行尤甚。
百病生焉。
血既不能滋養百體,則發落面黃身羸。
血虛則發熱,而水不足則燥氣燔。
燥氣燔則金受邪,金受邪則肺家嗽,嗽則咳血吐血之病成矣。
醫見經不行,用虻蟲、水蛭行血藥,見熱則用除熱諸寒藥,經水枯竭,無以滋養,其能行乎。
但服養氣益血諸藥,天癸自行也。
又有一種婦人盛實,月經瘀閉,利之則行,自有證候。
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論 趙養葵曰:或問,論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何也?曰:經雲女子二七而腎氣盛,齒更發長,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天者,天一之真。
癸者,壬癸之水。
月者,水之精。
以一月而盈,盈則HT。
女人經水,一月以時而下,能有子。
不以時下,或過期,或不及,皆為病,病則不能有子,所以必須調經,調經必須滋水為主,又問曰:同一紅色,非血而何?曰:女人系胞之所,而養經之處,養之一月而行,行則虛矣。
以時交感,以虛而受。
人若有孕,此水即以養胎,不月矣。
一生子,此水即化為乳而不月。
乳之色白也,何謂血乎。
至四十九而天癸絕,其所絕者,天癸水也。
其流行之血,不見其虧,故不須四物湯補血,必以六味丸滋水。
滋水必兼補血,補血兼不得滋水,何也?蓋血乃後天飲食入胃,遊溢精氣而成,以為流行之用。
若經水乃沖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經八脈,俱屬腎經無形之脈。
其沖任者,奇經之二。
其脈起胞中,為經脈之海,與手太陽、手少陰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女人獨禀此水,以為生生之源。
與男子二八之精同,從天一之源而來,精則一月而滿,滿則溢,似血而實非血也。
調經滋水必兼養火論 趙養葵曰:沖任起于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
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
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
甚有幹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
隻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滿則溢。
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此調經之法類如此。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調經莫如養血,而養血莫如滋水養火。
此趙氏《邯鄲遺稿》獨發前人所未發也。
調經以大補脾胃為主論 陳良甫曰:婦人以血為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榮衛不足,月經不行,寒熱腹痛,或崩帶證,皆脾胃不足所生病。
故婦人月水不通,或因勞役過度,或因失血,傷損肝脾,但滋化源,其經自通。
若小便不利,苦頭眩,腰背痛,足寒時痛,久久血結于内,變為瘕。
若血水相并,脾胃虛弱,壅滞不通,變為水腫。
若脾氣衰弱,不能制水,水漬肌肉,變為腫滿。
當益其津液,大補脾胃為主。
調經必審脾氣生化之源論 武叔卿曰:脾氣化液而生血,即水入于經,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
心統血者,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
故雖心之所主,亦賴脾氣化生。
此婦人經血不調,必審脾氣化生之源,而健脾為調經之要也。
調經宜補養脾胃為先論 何松曰:幹道成男,坤道成女。
女以坤道用事,故治婦人,以陰血為主。
女子二七天癸至,陰氣盛,盛則溢洩,此自然之理也。
若陰性旺,則不及二七而至,弱則逾二七而至。
凡治此證,當察脾胃何如。
如女子月事不調,因脾胃傷損,不能生血所緻,須以補養脾胃為先。
脾旺則能統血,而經自行。
切不可遽用攻克之劑,傷其中氣,則愈不調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調經以補養脾胃為大法也。
趙養葵二條,調經主于滋水,是補先天真一之源也。
陳良甫以下三條,調經主于補土,是培後天元氣之本也。
固腎扶脾,此為調經要道,學人審之。
治女子經脈不行有三法 楊仁齋曰:女子經脈不行有三,一則血氣盛實,經絡遏閉,其脈滑實,治當通經疏利;一則風冷外傷,七情内賊,以緻經絡痹滞,其脈浮澀,治之當解風散冷,去瘀滌熱;一則形體憔悴,經絡涸竭,其脈虛弱。
治當滋養氣血。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調經之法,兼有餘不足,外感内傷處治。
女子經行宜謹 陳良甫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名曰月信。
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産後證相類。
若被驚怒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緻勞瘵等證。
若逆于頭面肢體之間,則重痛不甯。
若怒氣傷肝,則頭暈脅痛,嘔血瘰。
若經血内滲,則竅穴淋瀝。
凡此六淫外侵,變證百出,犯時微若秋毫,成患重于泰山,可不畏哉。
女子病臨醫宜自說 孫真人曰:凡女子十四以上,則有月事。
月事來時,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
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處方者亦應問之。
看婦人病先問經期 寇宗曰: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期。
婦人室女諸病須問經事 彭用光曰:凡婦人室女病傷寒,及諸寒熱氣滞,須問經事若何。
治病婦當先問娠 張戴人曰:凡治病婦,當先問娠,不可倉猝。
凡看婦人病脈,不可純用破氣行血之藥,恐有娠在疑似間也。
治婦人病令寬思慮 葛仙翁曰:凡治婦人諸病,兼治憂恚,令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女子經行宜謹,不可輕忽,以緻成病。
而并戒醫者治婦人之病,不可不問經問娠為要也。
若病者諱而不言,醫者略而不問,勢必處治乖方,兩緻其誤,可不戒哉。
婦人之病源難療 《千金方》曰: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
經言婦人者,衆陰所聚,常與濕居,十四以上,陰氣浮溢,百想經心,内傷五髒,月水去留,前後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斷絕,其中傷堕,不可具論。
或便利于懸廁之上,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
婦人所以别立方也。
然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愛憎嫉妒,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也。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婦人病之難療也。
婦人月水不利之脈 《脈經》曰: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
尺脈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
寸關如故,尺脈絕不至者,月水不利,當患少腹痛。
肝脈沉,月水不利,主腰腹痛。
是四者之中,又分為八矣。
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郁結不行。
經前産後,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
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所由作也。
大抵氣行血行,氣止血止。
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寒則凝塞,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肉桂之類是也。
慎齋按:婦人有先病而後緻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生諸病者。
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
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李氏一論,可謂調經之要。
然偏而不全,予故補其未盡之旨。
若方氏分因詳證,誠得統論調經大法。
調經先以順氣為主論 《濟生方》曰:經雲百病皆生于氣。
有七氣,有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也。
益之以寒熱,為九氣。
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唯婦人之氣為尤甚。
蓋人身血随氣行,氣一滞,則血為氣并。
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瀝不斷;或作寒熱,或為瘕;或疼痛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吐逆不食,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久不治,轉為勞瘵者多。
是皆氣之為病也。
故調經養血,莫先以順氣為主。
調經養血莫先于調氣論 汪石山曰:婦人屬陰,以血為本。
但人肖天地,陰常不足,婦人加乳哺月經之耗,是以婦人血病者多。
夫月經者,津液血脈所成。
苟榮衛和,經候自然應期。
如月之盈虧,不失常度,故曰月經。
苟氣血一忤,則或先或後,多寡不勻,或閉絕不行而百病生,必須分因而治。
如真水虧敗,陽火内熾,血海枯竭,經絕不通者,宜補養陰血,則經自行。
如寒客胞門,子戶凝泣,血不通,為瘕之候者,宜散寒逐瘀,則經自行。
但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
是以氣熱則血熱而色紫,氣寒則血寒而色凝,氣升而血逆而上出,氣陷則血随而下崩。
此調經莫先于養血,養血莫先于調氣也。
調經以開郁行氣為主論 方約之曰:婦人以血用事,氣行則無病。
故古人治婦人病,多用香附、砂仁、木香、青皮、枳殼者,行氣故也。
凡婦人病,多是氣血郁結,故治以開郁行氣為主。
郁開氣行,而月候自調,諸病自瘥矣。
調經不可專耗其氣論 葉以潛曰:女子經候不調,多主耗氣益血之說。
但血為氣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行則行,氣滞則滞。
如果郁火氣盛于血,而緻經不調者,方可單用香附丸、抑氣散加木香、槟榔,以開郁行氣。
若氣亂則調,氣冷則溫,氣虛則補,男女一般。
陽生則陰長,氣衰則血亦弱,豈可專耗其氣。
但其間有夫婦不和,婢外家志不得伸,常有郁氣而緻經水不調,又當審順逆以治之而已。
調經不可耗氣宜養心實脾論 羅周彥曰:婦人得陰柔之體,以血為本。
陰血如水之行地,陽氣若風之旋天。
故風行則水動,陽暢則血調,此自然之理也。
考古方耗氣以調其經。
夫太沖者,氣也。
任脈者,血也。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血随氣行。
若獨耗其氣,血無所施。
正氣既虛,邪氣必勝,而百病生焉,經安得調乎。
況心生血,脾統之,胃為衛之元,養其心則血生,實其脾則血足。
氣勝則血行,安可獨耗其氣,此調經之至要也。
行經之時,當戒暴怒,怒則損其沖任。
遠房室,多欲則傷其血海。
一有抑郁,宿血必停,走于腰脅,注于腿膝,遇新血相抟,則疼痛不已。
散于四肢,則麻木不仁。
入于血室,則寒熱不定。
皆四氣七情之所緻也。
慎齋按:以上五條,序調經之法,莫先于順氣開郁。
而順氣開郁,則又戒不可專耗其氣。
當以實脾養心,為調經之要法也。
經雲百病皆生于氣,而于婦人為尤甚。
婦人之病,先于經候不調。
但婦人以血用事,經水雖屬血病,若竟從血分求療,未得病機之要者也。
若從氣分求責,而調經知所本矣。
調經不可誤藥當養氣益血論 初虞世曰:女子十四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
其來不可過與不及,多與少,反此皆謂之病。
不行尤甚。
百病生焉。
血既不能滋養百體,則發落面黃身羸。
血虛則發熱,而水不足則燥氣燔。
燥氣燔則金受邪,金受邪則肺家嗽,嗽則咳血吐血之病成矣。
醫見經不行,用虻蟲、水蛭行血藥,見熱則用除熱諸寒藥,經水枯竭,無以滋養,其能行乎。
但服養氣益血諸藥,天癸自行也。
又有一種婦人盛實,月經瘀閉,利之則行,自有證候。
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論 趙養葵曰:或問,論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何也?曰:經雲女子二七而腎氣盛,齒更發長,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天者,天一之真。
癸者,壬癸之水。
月者,水之精。
以一月而盈,盈則HT。
女人經水,一月以時而下,能有子。
不以時下,或過期,或不及,皆為病,病則不能有子,所以必須調經,調經必須滋水為主,又問曰:同一紅色,非血而何?曰:女人系胞之所,而養經之處,養之一月而行,行則虛矣。
以時交感,以虛而受。
人若有孕,此水即以養胎,不月矣。
一生子,此水即化為乳而不月。
乳之色白也,何謂血乎。
至四十九而天癸絕,其所絕者,天癸水也。
其流行之血,不見其虧,故不須四物湯補血,必以六味丸滋水。
滋水必兼補血,補血兼不得滋水,何也?蓋血乃後天飲食入胃,遊溢精氣而成,以為流行之用。
若經水乃沖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經八脈,俱屬腎經無形之脈。
其沖任者,奇經之二。
其脈起胞中,為經脈之海,與手太陽、手少陰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女人獨禀此水,以為生生之源。
與男子二八之精同,從天一之源而來,精則一月而滿,滿則溢,似血而實非血也。
調經滋水必兼養火論 趙養葵曰:沖任起于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
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
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
甚有幹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
隻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滿則溢。
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此調經之法類如此。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調經莫如養血,而養血莫如滋水養火。
此趙氏《邯鄲遺稿》獨發前人所未發也。
調經以大補脾胃為主論 陳良甫曰:婦人以血為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榮衛不足,月經不行,寒熱腹痛,或崩帶證,皆脾胃不足所生病。
故婦人月水不通,或因勞役過度,或因失血,傷損肝脾,但滋化源,其經自通。
若小便不利,苦頭眩,腰背痛,足寒時痛,久久血結于内,變為瘕。
若血水相并,脾胃虛弱,壅滞不通,變為水腫。
若脾氣衰弱,不能制水,水漬肌肉,變為腫滿。
當益其津液,大補脾胃為主。
調經必審脾氣生化之源論 武叔卿曰:脾氣化液而生血,即水入于經,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
心統血者,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
故雖心之所主,亦賴脾氣化生。
此婦人經血不調,必審脾氣化生之源,而健脾為調經之要也。
調經宜補養脾胃為先論 何松曰:幹道成男,坤道成女。
女以坤道用事,故治婦人,以陰血為主。
女子二七天癸至,陰氣盛,盛則溢洩,此自然之理也。
若陰性旺,則不及二七而至,弱則逾二七而至。
凡治此證,當察脾胃何如。
如女子月事不調,因脾胃傷損,不能生血所緻,須以補養脾胃為先。
脾旺則能統血,而經自行。
切不可遽用攻克之劑,傷其中氣,則愈不調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調經以補養脾胃為大法也。
趙養葵二條,調經主于滋水,是補先天真一之源也。
陳良甫以下三條,調經主于補土,是培後天元氣之本也。
固腎扶脾,此為調經要道,學人審之。
治女子經脈不行有三法 楊仁齋曰:女子經脈不行有三,一則血氣盛實,經絡遏閉,其脈滑實,治當通經疏利;一則風冷外傷,七情内賊,以緻經絡痹滞,其脈浮澀,治之當解風散冷,去瘀滌熱;一則形體憔悴,經絡涸竭,其脈虛弱。
治當滋養氣血。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調經之法,兼有餘不足,外感内傷處治。
女子經行宜謹 陳良甫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名曰月信。
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産後證相類。
若被驚怒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緻勞瘵等證。
若逆于頭面肢體之間,則重痛不甯。
若怒氣傷肝,則頭暈脅痛,嘔血瘰。
若經血内滲,則竅穴淋瀝。
凡此六淫外侵,變證百出,犯時微若秋毫,成患重于泰山,可不畏哉。
女子病臨醫宜自說 孫真人曰:凡女子十四以上,則有月事。
月事來時,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
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處方者亦應問之。
看婦人病先問經期 寇宗曰: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期。
婦人室女諸病須問經事 彭用光曰:凡婦人室女病傷寒,及諸寒熱氣滞,須問經事若何。
治病婦當先問娠 張戴人曰:凡治病婦,當先問娠,不可倉猝。
凡看婦人病脈,不可純用破氣行血之藥,恐有娠在疑似間也。
治婦人病令寬思慮 葛仙翁曰:凡治婦人諸病,兼治憂恚,令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女子經行宜謹,不可輕忽,以緻成病。
而并戒醫者治婦人之病,不可不問經問娠為要也。
若病者諱而不言,醫者略而不問,勢必處治乖方,兩緻其誤,可不戒哉。
婦人之病源難療 《千金方》曰: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
經言婦人者,衆陰所聚,常與濕居,十四以上,陰氣浮溢,百想經心,内傷五髒,月水去留,前後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斷絕,其中傷堕,不可具論。
或便利于懸廁之上,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
婦人所以别立方也。
然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愛憎嫉妒,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也。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婦人病之難療也。
婦人月水不利之脈 《脈經》曰: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
尺脈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
寸關如故,尺脈絕不至者,月水不利,當患少腹痛。
肝脈沉,月水不利,主腰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