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内照》以下,所論心氣不足,血虛肝傷,脾衰腎涸,以漸而緻也。

    滞與枯之因,不外此數端,而調經者,可以類通之矣。

     室女經來複斷為避年 王叔和曰:有婦人将一女子,年十五來診,言十四時,經水自下,今經反斷,何也?師曰:若是婦人親女,必夫人年十四時,亦以經水下,所以斷,此為避年,後當自下。

    此真氣猶怯,禀賦素弱而然也。

    宜固天元真氣,使水升火降,則五髒自和,而經脈自通矣。

     室女月水不通屬任脈為風寒所抟 《聖濟總錄》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月事以時下。

    若禀受不足,或任脈為風寒所抟,緻令風氣凝結,不能應時而下,經久不治,則緻勞疾。

    不可行破血猛性之藥,宜通心氣,行榮衛,滑經絡。

     室女經脈斷續為血脈未充 戴複庵曰:有少女經脈已行一二次,複至一二年又不行,或有四季一行,或有三五複至,此本血脈柔弱未充,故經脈斷續。

    宜順氣養血,氣血旺自通,勿攻之。

     室女經閉成勞屬于積想過度 寇宗曰:人生以氣血為本,人病未有不先傷氣血者。

    若室女童男積想過度,多緻勞損。

    男子則神色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

    蓋憂愁思慮,則心傷而血竭。

    且心病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

    脾虛則金虧,故發嗽。

    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幹痿,故多怒。

    不可用青蒿、虻蟲等涼血行血,宜柏子仁丸、澤蘭湯,益陰血以制虛火也。

     室女經閉成勞屬于飲食不節 《産寶》曰:經脈不通日久,此非細事,實為重病。

    若是室女,初因貪食酸鹹之物,遂緻血脈幹涸,變成勞疾。

     室女經閉為死候 危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竭。

     行早,性機巧。

    行遲,性魯鈍。

    通行則陰陽和合,始能有子。

    若年十四至二十歲不行,命如風燭,朝不保暮,有病發則死。

    間有不死,百無一二,亦一生多病。

    然有四季行,有一年一次者,或一生不循經度而行者,晚年有癖疾則難治。

     慎齋按:以上六條,是序室女經閉之證也。

    室女經閉,與婦人經閉不同。

    室女經閉,非先天元氣弱,血氣未充,即是欲男子不得,所願不遂,思慮傷心,郁抑傷肝,以緻月水閉而成病。

    故凡寡婦師尼犯經閉者,當與此同法,惜前人未之論及也。

     婦人天癸過期不止屬血有餘 許叔微曰:婦人天癸已過期,經脈不勻,或三月四月不至,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

    經雲七損八益,謂女子七數盡,而經不根據時者,血有餘也,不可止之,但令得根據時,不腰痛為善,宜服當歸散。

     婦人經水當止不止屬邪氣攻沖 《産寶百問》曰:男子生于寅,寅屬木,陽中有陰,故男子得八數。

    女子生于申,申屬金,陰中有陽,故女子得七數。

    男以氣為主,八八則卦數已盡,盡則陽精痿。

    女以血為主,七七則卦數已終,終則經水絕,沖任虛衰,天癸絕而地道不通,而無子。

    或勞傷過度,喜怒不時,經脈衰微之際,又為邪氣攻沖,則當止不止而複下。

     婦人年過期經行屬敗血 李時珍曰:婦人年過五十,而經行不止者,作敗血論。

    又婦人四十九後,天癸當止不止,每月卻行,或過多,用條芩二兩,醋浸七日,炙幹,又浸七次,為末,醋丸,空心溫酒下,名芩心丸。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天癸過期,而有經行之病也。

    一主于有餘,一主于邪傷,一主于敗血,敗血即屬崩漏,當以人之禀賦強弱參之。

     婦人月水不斷屬沖任氣虛 《聖濟總錄》曰:女人以沖任二經,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與手少陰心經,此二經相為表裡,主下為月水。

    若勞傷經脈,則沖任氣虛,沖任既虛,則不能制其氣血,故令月事來而不斷也。

     婦人月水不斷屬外邪客于胞内 陳良甫曰:婦人月水不斷,淋漓腹痛,或因勞損氣血而傷沖任,或因經行而合陰陽,以緻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

    若氣虛不能攝血,但養元氣,病邪自愈。

    攻其邪,則元氣反傷矣。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婦人月水宜止而不止也。

    婦人經行,每月一至,如潮之來,故曰月信。

    若每月既至,或三日,或四五日即應止。

    而淋漓不斷,非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為内傷不足,即勞傷氣血,外邪客胞,而外感有餘。

    有餘不足,當參以人之強弱也。

     婦人經水清血為居經 王叔和曰:婦人年五十所,一朝而清血,二三日不止,何以治之?師曰:此婦人前絕生,經水不止,今反清血,此為居經,不須治,當自止。

    經水下常五日者,五日愈。

     婦人經水三月一來名居經 王叔和曰: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為可,否者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師曰: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血氣無餘。

    衛不足,其息短,其形躁。

    血不足,其形逆,榮衛俱虛,語言謬戾。

     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胃氣虛,虛則短氣,咽燥而口苦。

    胃氣澀則失液。

    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婦人月水行期有不一候 李時珍曰: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

    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

    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

    經者,常也。

    天癸者,天一生水也。

    邪術家謂之紅鉛,謬名也。

    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

    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

    有行期隻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是謂倒經逆行。

     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

    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

    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

    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産子者,是謂胎盛,俗名垢胎。

    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

    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言,而亦異常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行不一也。

    婦人經水,一月一行,其常也。

    而外則有居經、有避年、有倒經、有暗經、有垢胎、有漏胎之證,凡此皆經候不調之故也。

     婦人月水不通有因諸證所緻 《聖濟總錄》曰:婦人月水不通,所緻不一。

    有氣不化,血微不通。

    有先期太過,後期不通。

    有大病後,熱燥不通。

    有凝寒結滞不通,有積聚氣結不通,有心氣抑滞不通。

    凡此所受不同,治之亦異。

    女人假血為本,以氣為用。

    血氣稽留,則澀而不行。

    其為病,或寒或熱,或臍腹堅痛,或肌肉消瘦,久不治,則為勞瘵之證。

     婦人月水不調成病 《産寶方》曰:大率治病,先論其所主。

    男子調其氣,女子調其血。

    氣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謹調護之。

     然婦人以血為本,氣血宣行,其神自清。

    所謂血室不蓄,則氣血凝結,而木火相刑。

    月水如期,謂之月信。

    其血不來,則因風熱傷于經血。

    故血不通,或外感風寒,内受邪熱,脾胃虛弱,不能飲食。

    食既不充,營衛抑遏,肌膚黃燥,面無光澤,時發寒熱,腹脹作痛,難于子息,子藏冷熱,久而勞損,必挾帶下,便多淋瀝,忽緻崩漏。

    經雲腹中如塊,忽聚忽散,其病為。

    血涸不流,而抟腹脹,時作寒熱,此乃成瘕。

    或先後期,雖通而或多或少,究病之原,蓋本于此。

     婦人月經不行成諸病 葉以潛曰:婦人經病,内因憂思忿怒,郁結不行,外因飲冷形寒,惡露凝滞,此不調不通,作痛發熱所由也。

    治者調其氣而破其血,開其郁而補其虛,涼血清熱。

    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寒則堅凝,須以熱藥為佐,肉桂是也。

    又有月經不行,四肢發腫者,屬瘀血滲入脾經也,宜辛溫以導之。

    又有月經上行口鼻者,是火載血上,氣之亂也,四物加栀子、黃連、丹皮、犀角。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不行緻病也。

    婦人有因病而緻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緻諸病者,皆宜分别詳審處治。

     婦人經來行房成癫疾 王叔和曰:問曰:婦人病如癫疾,郁冒,一日二十餘發。

    師脈之,反言帶下,皆如師言,其脈何類,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

    陽微,衛氣虛,血竭凝寒,陰陽不和,邪氣合于榮衛。

     疾起年少時,經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經下血則虛,百脈皆張,中極感陽動,微風激成寒,因虛合于榮衛。

    冷積于丹田,發動上沖,奔在胸膈,津液掩口,涎唾溢出胃,狀如厥氣沖,髀裡熱。

    粗醫名為癫,灸之,因大劇。

     婦人月水行房病伏梁 陳藏器曰:一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于任脈,留于胞中,以緻小腹結病,病如伏梁,水溺頻澀,是名積精。

    婦人閨房有三禁,此其一也。

     婦人經來交合成經漏 《原病集》曰:有婦人月經來時,交合陰陽,緻傷血絡,多成經漏淋漓,俗雲血沙淋是也。

    治常調和血氣,使髒腑和平,經自止矣。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行而交合,緻有癫冒、伏梁、經漏之三證也。

    凡婦人經行,血海淨盡而交合,則精凝血聚,可以成胎。

    若經适來,而不禁房室,則敗血不出,積精相射,緻有諸證。

    此人之最易犯者,醫者審察病機,不可不曉。

     慎齋按:以上自褚侍中“合之非時”一論至此,其條序分十七段,皆屬經候不調之故,以下始序治調經之大法。

     調經莫先于去病論 李氏曰:婦人月水循環,纖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熱腹痛,重則咳嗽汗嘔,或瀉,有潮汗,則血愈消耗。

     有汗咳嘔,則氣從上行,瀉則津偏于後,痛則積結于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就中潮熱疼痛,尤為婦人常病。

    蓋血滞積入骨髓,便為骨蒸。

    血滞積瘀,與日生新血相抟,則為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則蒸熱于内。

    血枯,胞絡火盛,或挾痰氣食積,寒冷則為疼痛。

    凡此諸病,皆阻經候不調,必先去其病,而後可以調經也。

     經候不調不通有分因詳證治病之法論 方氏曰:婦人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月候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此分而為四也。

    細詳之,不調中,有趱前者,有退後者。

    趱前為熱,退後為虛。

    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滞者。

    血滞宜破,血枯宜補也。

    疼痛中,有常時作痛者,有經前經後作痛者。

    常時與經前為血積,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中,有常時發熱者,有經行發熱者。

    常時為血虛有積,經行為血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