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血黑屬熱,丹溪之論善矣。
然有風寒外乘者,十中嘗見一二。
蓋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尺遲或微而虛,或大而無力。
熱則尺洪數,或實有力,參之脈證為的。
《準繩》按: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郁而變熱。
且血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經水辨色有氣虛血熱痰多之分 朱丹溪曰:經水不調,而水色淡白者,氣虛也,宜參、術、歸、芍、黃、香附之屬。
經水過期而紫黑成塊者,血熱而實也,必作痛,宜四物加黃連、香附。
經水過多而淡色者,痰多也,二陳加芎、歸。
薛立齋按:經水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者,宜人參養榮湯。
有因肝經血少者,宜六味丸。
有因氣虛血弱者,宜八珍湯。
經水辨色用藥之法 李氏曰:心主血,故以色紅為正,雖不對期,而色正者易調。
其色紫者,風也,四物加荊、防、白芷。
黑者熱甚也,四物加芩、連、香附。
淡白者虛也,有挾痰停水以混之,芎歸湯加參、、白芍、香附。
有痰者,二陳加芎、歸。
如煙塵水,如屋漏水者,二陳加秦艽、防風、蒼術。
如豆汁者,四物加芩、連。
或帶黃混濁者,濕痰也。
成塊作片色不變者,氣滞也,四物加香附、胡索、枳殼、陳皮。
色變紫黑者,血熱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經水有先期過期之候,有屬熱屬寒之分,有色黑色淡之辨,凡此皆經候不調之所屬也。
經論月水來腹痛屬子門有寒 《甲乙經》曰:女子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經行腹痛屬風冷客于胞絡 陳良甫曰:經來腹痛,由風冷客于胞絡沖任,或傷手太陽、手少陰二經,用溫經湯加桂枝、桃仁。
若憂思氣郁而血滞,用桂枝桃仁湯、地黃通經丸。
若血結成塊,用萬病丸。
經行腹痛屬寒濕抟于沖任 滑伯仁曰: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沉澀,餘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抟于沖任。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為婦人之血室。
經事來,邪與血争,故作痛。
寒濕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以辛散苦溫血藥治之。
經行腹痛屬于血澀 王海藏曰: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加木香、槟榔、胡索、苦楝。
經行腹痛屬于氣滞 朱丹溪曰:經将行腹痛,屬氣之滞,用香附、青皮、桃仁、胡索、黃連,又用抑氣散、四物加胡索、丹皮、條芩。
又曰:經将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四物加黃連、丹皮。
經行腹痛宜調氣 戴元禮曰:經事來而腹痛,不來腹亦痛,皆血之調故也。
欲調其血,先調其氣,四物加香附、吳茱,或和氣飲加吳茱。
痛甚者,加玄胡索湯。
經行體痛屬于血氣不足 《産寶百問》曰:經水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通。
或外虧衛氣之充養,内乏榮血之灌溉,血氣不足,故經候欲行,而身體先痛也,趁痛散主之。
經水過後腹痛屬于氣血兩虛 朱丹溪曰:經水過後作痛,是氣血俱虛也,宜八珍湯。
亦有虛中有熱,經後亦作痛,宜逍遙散。
亦有經行過後,腹中綿綿走痛者,是血行而氣滞未盡行也,四物加木香。
《準繩》按:經後腹痛為虛,明甚。
若脈不數,證不顯熱,未可斷其為熱也,八珍為宜。
有熱,方以逍遙散主之。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經行腹痛,有寒熱虛實之分也。
主于風冷寒濕者,經文與良甫、伯仁之論是也。
主于血澀氣滞者,海藏、丹溪之論是也。
若經行後腹痛,是有虛無實,有寒無熱矣。
而丹溪則又兼熱與氣滞論病機,不可不審。
經行潮熱有内傷外感虛實之分 李氏曰:經行潮熱有時,為内傷,屬于虛。
潮熱無時,為外感,屬于實。
虛者大溫經湯,實者四物加柴、芩。
經行客熱屬于體虛外熱之加 《大全良方》曰:經行客熱者,因體虛而将溫過度,外熱加之,非髒腑自生,故雲客熱。
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是也。
經行後發熱目暗屬血虛 《女科撮要》曰:有經後發熱倦怠,兩目如帛蔽。
夫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
此脾傷而五髒皆為失所,不能歸于目也。
用補中湯、歸脾湯,專主脾胃而愈。
凡發久者,陽氣亦自病,須調補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經行有潮熱、客熱、發熱之證也。
經行潮熱、客熱,兼虛實論。
若經後發熱,則是血脈空虛,陰虛不足,為有虛而無實也。
經行洩瀉屬于脾虛多濕 汪石山曰:有婦人經行,必先瀉二三日,然後經下,診其脈皆濡弱,此脾虛也。
脾主血,屬濕,經水将動,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則虛而不能營運其濕,以參苓白術散服之,月餘而經行不瀉矣。
經行白帶屬陽虛陷下 缪仲淳曰:有月水過多,白帶時下,日輕夜重,洩瀉無時,亦屬下多亡陰,宜作血虛論治,服四物益甚,始悟此病正合仲景陽生陰長之法。
夫經水多,白帶時下,又兼洩瀉,皆由陽虛陷下而然,命曰陽脫是也。
日輕夜重,蓋日陽旺,而得健運之職,故血亦無凝滞之患,故日輕。
夜則陰旺,而陽不得其任,失其健運之常,血亦随滞,故夜重,以參、術助陽之藥服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經行有洩瀉、白帶之兼證也。
經行中兼見之證不一,而腹痛、發熱、洩瀉、白帶四證,則常有之。
四證見其一,皆足以緻經候不調之病,故以此序于月經不調之後。
但月經不調,而不加意審治,勢必漸至于不月而經閉,有血枯之候。
故即以女子不月、經閉、血枯諸論集于下,此序書之原委也,讀者不可不知。
經論女子月事不來屬于胞脈閉 《素問》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
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經論女子不月屬二陽之病 《素問》曰:二陽之病,發于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奔者,死不治。
慎齋按:以上經論二條,序女子不月,一屬于胞脈之閉,一屬于二陽之病也。
女子不月屬心脾病宜治心火養脾血 張潔古曰: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
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
太仆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
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不能隐曲。
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
又經雲: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屬于心,絡于胞中。
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
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五補丸、衛生湯,治脾以養其血。
女子不月屬腸胃病及于心脾論 王安道曰:二陽,足陽明與手陽明脈也。
腸胃有病,心脾受之。
發于心脾,猶言延及心脾也。
雖然,脾胃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
大腸與心,本非合也,以大腸而及心,何哉?蓋胃為受納之府,大腸為傳化之府。
食入于胃,濁氣歸心,飲入于胃,輸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納,大腸之能化耳。
腸胃既病,則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資?心脾既無所資,則無以運化而生精血。
故腸胃有病,心脾受之,則男子為少精,女子為不月。
心脾總男女言之,至隐曲不月,方主女子說。
女子不月屬胃病不能運化水谷論 馬玄台曰:二陽者,足陽明胃脈也,為倉廪之官,主納水谷,乃不能納受者何也?此病由心脾所發耳。
正以女子有不得隐曲之事,郁之于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養脾。
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運化,而繼則漸不能納受,故胃病發于心脾也。
由是水谷衰少,無以化精微之氣,而血脈遂枯,月事不能時下矣。
王注謂腸胃為病,心脾受之。
何以謂心脾受腸胃之病,又以心血不流,為女子不月;脾味不化,為男女少精。
豈女子無關于脾,而男子無關于心乎?況此節專為女子而發,未論及男子少精之義,學人詳推之。
女子不月屬胃無生化之原論 張景嶽曰: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
然大小腸皆屬于胃,胃與心,子母也。
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
胃與脾,表裡也。
人之勞倦,本以傷脾,髒病則連于腑。
故凡内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于胃。
此二陽之病,所以發于心脾也。
不得隐曲,陽道病也。
夫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主化榮衛而潤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然則精血下行,生化之本,唯陽明為最。
今化源既病,則陽道外衰,故為不得隐曲。
其在女子,當為不月也。
女子不月屬心脾少血論 李太素曰: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指陽明經胃與大腸也。
此經乃水谷傳化之地,而心與脾實系之。
蓋胃之下口通于小腸上口,胃不病,而小腸傳化,則心氣流通,而邪不歸心。
大腸不病而傳化,則飲食營運而脾不勞力。
今二陽既病,則傳化不行,心脾烏得不病?故曰病發心脾則精血不充。
蓋精、血,一物也,主于心而生于脾。
在男子言精不言血,故曰少精而不得隐曲。
在女子言血不言精,故曰少血而不月。
此心脾受病而然,是月經不調之一端也。
女子不月屬氣郁不暢論 武叔卿曰:潔古雲瀉心火,養脾血,是從本文之義也,愚謂當從隐曲推解。
人有隐情曲意,難以舒其衷,則氣郁而不暢,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谷日少,不能變化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
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也。
傳為風消者,陽明主肌肉,血不足則肌肉不榮,有不消瘦乎?風之名,火之化也。
故當根不得隐曲上看,乃有本。
女子不月屬心脾胃三經受病論 李士材曰:陽明為二陽,胃傷而心脾受病者何也?脾與胃為夫歸,夫傷則妻亦不利。
心與胃為子母,子傷則母亦不免。
不得隐曲,陽事病也。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化榮衛而潤宗筋。
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
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而陽明為之長。
故胃病則陽事衰也。
女子不月者,心主血,脾統血,胃為血氣之海,三經病而血閉矣。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女子不月證也。
女子不月,自《内經》論
然有風寒外乘者,十中嘗見一二。
蓋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尺遲或微而虛,或大而無力。
熱則尺洪數,或實有力,參之脈證為的。
《準繩》按: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郁而變熱。
且血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經水辨色有氣虛血熱痰多之分 朱丹溪曰:經水不調,而水色淡白者,氣虛也,宜參、術、歸、芍、黃、香附之屬。
經水過期而紫黑成塊者,血熱而實也,必作痛,宜四物加黃連、香附。
經水過多而淡色者,痰多也,二陳加芎、歸。
薛立齋按:經水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者,宜人參養榮湯。
有因肝經血少者,宜六味丸。
有因氣虛血弱者,宜八珍湯。
經水辨色用藥之法 李氏曰:心主血,故以色紅為正,雖不對期,而色正者易調。
其色紫者,風也,四物加荊、防、白芷。
黑者熱甚也,四物加芩、連、香附。
淡白者虛也,有挾痰停水以混之,芎歸湯加參、、白芍、香附。
有痰者,二陳加芎、歸。
如煙塵水,如屋漏水者,二陳加秦艽、防風、蒼術。
如豆汁者,四物加芩、連。
或帶黃混濁者,濕痰也。
成塊作片色不變者,氣滞也,四物加香附、胡索、枳殼、陳皮。
色變紫黑者,血熱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經水有先期過期之候,有屬熱屬寒之分,有色黑色淡之辨,凡此皆經候不調之所屬也。
經論月水來腹痛屬子門有寒 《甲乙經》曰:女子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經行腹痛屬風冷客于胞絡 陳良甫曰:經來腹痛,由風冷客于胞絡沖任,或傷手太陽、手少陰二經,用溫經湯加桂枝、桃仁。
若憂思氣郁而血滞,用桂枝桃仁湯、地黃通經丸。
若血結成塊,用萬病丸。
經行腹痛屬寒濕抟于沖任 滑伯仁曰: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沉澀,餘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抟于沖任。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為婦人之血室。
經事來,邪與血争,故作痛。
寒濕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以辛散苦溫血藥治之。
經行腹痛屬于血澀 王海藏曰: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加木香、槟榔、胡索、苦楝。
經行腹痛屬于氣滞 朱丹溪曰:經将行腹痛,屬氣之滞,用香附、青皮、桃仁、胡索、黃連,又用抑氣散、四物加胡索、丹皮、條芩。
又曰:經将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四物加黃連、丹皮。
經行腹痛宜調氣 戴元禮曰:經事來而腹痛,不來腹亦痛,皆血之調故也。
欲調其血,先調其氣,四物加香附、吳茱,或和氣飲加吳茱。
痛甚者,加玄胡索湯。
經行體痛屬于血氣不足 《産寶百問》曰:經水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通。
或外虧衛氣之充養,内乏榮血之灌溉,血氣不足,故經候欲行,而身體先痛也,趁痛散主之。
經水過後腹痛屬于氣血兩虛 朱丹溪曰:經水過後作痛,是氣血俱虛也,宜八珍湯。
亦有虛中有熱,經後亦作痛,宜逍遙散。
亦有經行過後,腹中綿綿走痛者,是血行而氣滞未盡行也,四物加木香。
《準繩》按:經後腹痛為虛,明甚。
若脈不數,證不顯熱,未可斷其為熱也,八珍為宜。
有熱,方以逍遙散主之。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經行腹痛,有寒熱虛實之分也。
主于風冷寒濕者,經文與良甫、伯仁之論是也。
主于血澀氣滞者,海藏、丹溪之論是也。
若經行後腹痛,是有虛無實,有寒無熱矣。
而丹溪則又兼熱與氣滞論病機,不可不審。
經行潮熱有内傷外感虛實之分 李氏曰:經行潮熱有時,為内傷,屬于虛。
潮熱無時,為外感,屬于實。
虛者大溫經湯,實者四物加柴、芩。
經行客熱屬于體虛外熱之加 《大全良方》曰:經行客熱者,因體虛而将溫過度,外熱加之,非髒腑自生,故雲客熱。
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是也。
經行後發熱目暗屬血虛 《女科撮要》曰:有經後發熱倦怠,兩目如帛蔽。
夫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
此脾傷而五髒皆為失所,不能歸于目也。
用補中湯、歸脾湯,專主脾胃而愈。
凡發久者,陽氣亦自病,須調補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經行有潮熱、客熱、發熱之證也。
經行潮熱、客熱,兼虛實論。
若經後發熱,則是血脈空虛,陰虛不足,為有虛而無實也。
經行洩瀉屬于脾虛多濕 汪石山曰:有婦人經行,必先瀉二三日,然後經下,診其脈皆濡弱,此脾虛也。
脾主血,屬濕,經水将動,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則虛而不能營運其濕,以參苓白術散服之,月餘而經行不瀉矣。
經行白帶屬陽虛陷下 缪仲淳曰:有月水過多,白帶時下,日輕夜重,洩瀉無時,亦屬下多亡陰,宜作血虛論治,服四物益甚,始悟此病正合仲景陽生陰長之法。
夫經水多,白帶時下,又兼洩瀉,皆由陽虛陷下而然,命曰陽脫是也。
日輕夜重,蓋日陽旺,而得健運之職,故血亦無凝滞之患,故日輕。
夜則陰旺,而陽不得其任,失其健運之常,血亦随滞,故夜重,以參、術助陽之藥服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經行有洩瀉、白帶之兼證也。
經行中兼見之證不一,而腹痛、發熱、洩瀉、白帶四證,則常有之。
四證見其一,皆足以緻經候不調之病,故以此序于月經不調之後。
但月經不調,而不加意審治,勢必漸至于不月而經閉,有血枯之候。
故即以女子不月、經閉、血枯諸論集于下,此序書之原委也,讀者不可不知。
經論女子月事不來屬于胞脈閉 《素問》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
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經論女子不月屬二陽之病 《素問》曰:二陽之病,發于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奔者,死不治。
慎齋按:以上經論二條,序女子不月,一屬于胞脈之閉,一屬于二陽之病也。
女子不月屬心脾病宜治心火養脾血 張潔古曰: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
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
太仆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
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不能隐曲。
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
又經雲: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屬于心,絡于胞中。
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
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五補丸、衛生湯,治脾以養其血。
女子不月屬腸胃病及于心脾論 王安道曰:二陽,足陽明與手陽明脈也。
腸胃有病,心脾受之。
發于心脾,猶言延及心脾也。
雖然,脾胃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
大腸與心,本非合也,以大腸而及心,何哉?蓋胃為受納之府,大腸為傳化之府。
食入于胃,濁氣歸心,飲入于胃,輸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納,大腸之能化耳。
腸胃既病,則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資?心脾既無所資,則無以運化而生精血。
故腸胃有病,心脾受之,則男子為少精,女子為不月。
心脾總男女言之,至隐曲不月,方主女子說。
女子不月屬胃病不能運化水谷論 馬玄台曰:二陽者,足陽明胃脈也,為倉廪之官,主納水谷,乃不能納受者何也?此病由心脾所發耳。
正以女子有不得隐曲之事,郁之于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養脾。
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運化,而繼則漸不能納受,故胃病發于心脾也。
由是水谷衰少,無以化精微之氣,而血脈遂枯,月事不能時下矣。
王注謂腸胃為病,心脾受之。
何以謂心脾受腸胃之病,又以心血不流,為女子不月;脾味不化,為男女少精。
豈女子無關于脾,而男子無關于心乎?況此節專為女子而發,未論及男子少精之義,學人詳推之。
女子不月屬胃無生化之原論 張景嶽曰: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
然大小腸皆屬于胃,胃與心,子母也。
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
胃與脾,表裡也。
人之勞倦,本以傷脾,髒病則連于腑。
故凡内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于胃。
此二陽之病,所以發于心脾也。
不得隐曲,陽道病也。
夫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主化榮衛而潤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然則精血下行,生化之本,唯陽明為最。
今化源既病,則陽道外衰,故為不得隐曲。
其在女子,當為不月也。
女子不月屬心脾少血論 李太素曰: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指陽明經胃與大腸也。
此經乃水谷傳化之地,而心與脾實系之。
蓋胃之下口通于小腸上口,胃不病,而小腸傳化,則心氣流通,而邪不歸心。
大腸不病而傳化,則飲食營運而脾不勞力。
今二陽既病,則傳化不行,心脾烏得不病?故曰病發心脾則精血不充。
蓋精、血,一物也,主于心而生于脾。
在男子言精不言血,故曰少精而不得隐曲。
在女子言血不言精,故曰少血而不月。
此心脾受病而然,是月經不調之一端也。
女子不月屬氣郁不暢論 武叔卿曰:潔古雲瀉心火,養脾血,是從本文之義也,愚謂當從隐曲推解。
人有隐情曲意,難以舒其衷,則氣郁而不暢,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谷日少,不能變化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
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也。
傳為風消者,陽明主肌肉,血不足則肌肉不榮,有不消瘦乎?風之名,火之化也。
故當根不得隐曲上看,乃有本。
女子不月屬心脾胃三經受病論 李士材曰:陽明為二陽,胃傷而心脾受病者何也?脾與胃為夫歸,夫傷則妻亦不利。
心與胃為子母,子傷則母亦不免。
不得隐曲,陽事病也。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化榮衛而潤宗筋。
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
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而陽明為之長。
故胃病則陽事衰也。
女子不月者,心主血,脾統血,胃為血氣之海,三經病而血閉矣。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女子不月證也。
女子不月,自《内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