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二陽之病發心脾,因集潔古以下諸家之論,以發明其經旨。
大約均主脾胃立論,獨叔卿一條,作氣郁解,與諸家有異。
婦人經閉屬虛積冷結氣 《金匮要略》曰: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證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三十六病,千變萬端。
婦人經閉屬風冷客于胞門 齊仲甫曰:婦人月事不來,此因風冷客于胞門,或醉以入房,或因風堕墜驚恐,皆令不通。
《病源》雲:血得溫則宣通,得寒則凝泣。
若月水不來,因冷于胃府,或醉入房,則内氣耗損,勞傷肝經,或吐衄脫血,使血枯于中也。
婦人月水不通屬津液減耗 王子亨曰:婦人月水不通,病本于胃,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使津液不生血氣故也。
又雲,醉以入房,則内氣竭絕傷肝,使月水衰少。
所以爾者,肝藏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于内也。
又先吐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名曰血枯,亦月水不來。
所以爾者,津液減耗故也。
但益津液,其經自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閉,屬于積寒風冷,凝泣其血,而月水為之不通也。
婦人經閉屬火熱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李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
氣血俱衰,以緻經水斷絕,或因勞心,心火上行。
月事不來,胞脈閉也。
胞脈屬心,絡胞中,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不來。
宜安心補血瀉火。
則經自行。
(此上焦心肺有熱而經不行也。
)或病中消。
胃熱善饑漸瘦,津液不生。
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
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燥渴。
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則經自行。
(此中焦胃有熱結而經不行也。
)或心包絡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閉,小便難,而經水閉絕。
此血海幹枯,宜調血脈,除胞絡中火邪,則經自行。
(此下焦胞脈熱結而經不行也) 婁全善按:潔古、東垣治婦人血枯經閉之法,皆主于補血瀉火。
補血用四物之屬。
瀉火,東垣分上中下三焦。
如火在上,則得于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
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
火在下,則大小便難,治以玉燭之類。
玉燭,四物與調胃承氣是也。
三和,四物與涼膈是也。
《濟陰綱目》按:東垣之論,當有四證。
如胃熱、胞絡熱、勞心熱三證,皆有餘,宜瀉火養血是矣。
所言脾胃久虛,緻經水斷絕一證,又當補脾胃為主,豈得舍而勿論。
蓋水入于經,其血乃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
水去榮散,谷消衛亡,況脾統諸經之血,而以久虛之脾胃,緻氣血俱衰者,可不為之補益乎?即此以分虛實,明是四證無疑。
全善乃遺補虛之一證,何也? 慎齋按:經閉主于瀉心火,論本潔古。
而東垣則以熱結分上中下三焦,是月水不下,專以火熱為病,藥用玉燭、三和為例。
夫此方治勞心,心火上行,緻胞脈閉塞,月事不來,是實熱也。
若心虛而熱收于内,與心虛而上衰者,二方又未可妄用也。
大約婦人經閉,由于陰虛火旺,日漸煎熬,津液幹涸,以緻血枯經閉,當從趙養葵滋水補肝之法,純用三和、玉燭殊未盡善。
若東垣三證,首言脾胃久虛一段,已見經水斷流,俱從脾胃受病。
《濟陰綱目》議全善之失,尤為有見。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婦人經閉屬火邪熱結,而經不行也。
夫經閉有寒有熱,《金匮》三條,主于風冷積寒,東垣、潔古主于火熱實結,是皆指有餘之客邪為病也。
但寒熱二證,宜分内傷外感處治。
如心火不下降,而三焦熱結,此是血衰火旺,陰不足以配陽,故心氣不通,熱結三焦,而經不下,當益陰滋水,以培化源,若用硝、黃、芩、連則失矣。
如積冷血寒,凝結胞門,沖任脈寒,而血泣不下,是風冷客邪,乘虛襲入,宜溫經散寒,以大辛熱之藥,導血下行,後用養榮之劑為當也。
婦人經閉屬積痰礙滞 朱丹溪曰:有婦人病瘧,飲食少,經脈不行,診其脈,兩手并無。
時寒月,以虛寒治之,四物加附子、吳茱、神曲丸與之。
予思處方殊未當,次早再求診視,見其起居如常,并無倦怠,驚曰:前藥誤矣。
經不行者,非無血也,為痰所礙而不行也。
無脈者,非血衰少而脈絕也,積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爾。
當作實熱治之,用三花神佑丸,六脈俱出。
婦人經閉屬痰塞胞門 朱丹溪曰:有積痰下流于胞門,閉塞不行,用濃樸二陳湯。
又有痰多占住血海,因而不下者,痰多血虛,南星、二術、黃連、川芎末丸。
有肥人脂滿者,導痰湯加川芎、黃連,不用地黃,泥膈故也。
婦人經閉屬污血凝滞胞門 婁全善曰:婦人經閉,有污血凝滞胞門,小腹痛,有熱有寒。
如熱而經閉者,羅謙甫血極膏,一味大黃為末,醋熬成膏,治婦人幹血氣,大便利一二行,經血自下,是婦人之仙藥也。
仲景抵當湯,亦主婦人經水不利。
《千金》桃仁煎,治血積月水不行。
若寒結污血而不下,雲岐紅花當歸散,治婦人室女經候不行,或積瘀血,腰腹疼痛。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閉屬于積痰污血,而緻經水之不行,是有餘之實邪為病也,宜導痰逐瘀為主。
女子不月為血滞屬心氣不通 《内照經》曰:女子不月,血滞病也。
原其本,則得之心氣不通。
故不治其血,而治其心可也。
月事不來屬胞脈閉心氣不下通 朱丹溪曰:經雲氣上迫肺,則心氣不得下通,而月事不來。
經雲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婦人經閉本執着屬于血虛氣結 《醫錄補遺》曰:婦人血海滿則行,然婦人性情執着,比之男子十倍,雖有虛證宜補,亦當以執着為慮,況月閉一證,大半屬血虛氣結。
婦人經閉屬于肝勞血傷 駱龍吉曰:經雲有病胸脅支滿,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吐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
此年少時,因大脫血,或醉而入房,虧損腎肝。
蓋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其經上貫膈,布脅肋。
若脫血失精,肝氣已傷,肝血枯涸不榮,而胸脅滿。
妨于食,則肝病傳脾,而聞腥臊臭,出清液。
若以肝病而肺乘之,則吐血。
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皆肝血傷之證也。
婦人經閉屬心血虧腎水涸論 虞天民曰:婦人百病,皆自心生。
如五志之火一起,則心火亦從而燔灼。
經閉不通之證,先因心事不足,心血虧耗,故乏血以歸肝,而出納之用已竭。
經曰,母能令子虛,是以脾不磨而食少,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此也。
因食少,故肺氣亦失所養。
而氣滞不行,則無以滋腎陰。
況月水全賴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水日以幹涸,或先或後,淋漓無時。
若不早治,漸至閉塞不通,而必為勞極之證,不易治也。
婦人經閉屬于心事不足思慮傷脾論 徐春甫曰:心屬陽而主血,脾裹血以行氣。
若月經不通,未必不由心事不足,思慮傷脾,有所勞倦,谷氣不輸,肺金失養,腎水無滋,經血枯涸,以緻三五不調,漸緻閉絕。
虛損内熱,骨蒸勞瘵之證作,而率難以治。
唯養心則血生,脾健則氣布,二者和則氣暢血行,而調經之要至矣。
婦人經閉宜審脾胃論 王節齋曰:婦人女子,經脈不行,多有脾胃損傷而緻,不可便作經閉死血,輕用通經破血藥。
凡遇此證,須審其脾胃何如。
若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少食洩瀉疼痛。
或因誤服汗下攻克藥,傷其中氣,以緻血少不行,隻用健脾胃藥。
脾旺則生血,而經自行。
又有飲食積滞,緻損脾胃,亦宜消積補脾。
若果脾胃無病,有血塊凝滞,方用行血通經之劑。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婦人經閉屬于内傷不足之病也。
經閉有心氣不通,有血虛氣結,有肝傷腎竭脾傷,皆足緻經閉。
此為内傷虛證,而與前條風冷寒凝,火邪熱結,積痰污血為病者,有餘不足,各自不同也。
婦人經閉有血滞血枯之分 李氏曰:婦人以血為主,天真氣降,壬癸水合,腎氣全盛,血脈流行,嘗以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故曰月經。
經行與産後一般,若其時有餘血一點未淨,或被風寒濕熱暑邪,或内傷生冷,七情郁結,為痰為瘀,凝積于中,曰血滞。
或經止後,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熱,以緻火動,則邪氣盛而津液衰,曰血枯。
婦人經閉血滞血枯有諸變證 陳良甫曰:經後被驚,則血氣錯亂妄行,逆于上則從口鼻出,逆于身則血水相抟,變為水腫。
恚怒則氣血逆于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重痛,經行則發,過期則止。
怒極傷肝,則有眩暈、嘔血、瘰、血風、瘡瘍等病,加之經血滲漏,遂成竅血生瘡,淋漓不斷。
濕熱相抟,為崩帶,血結于内,變瘕。
凡此變證百出,不過血滞與血枯而已。
重則經閉不通,輕則經水不調,不止虛與熱二者也。
經閉血滞血枯有虛熱痰氣之四證 葉以潛曰:血滞血枯,不越虛熱痰氣四證而已。
血滞亦有虛熱,血枯亦有虛熱。
故滞者不宜過于宣通,通後又須養血益陰,使津血流通。
血枯亦不可峻行補益,恐本主無力。
而辛熱之劑反燥精血矣。
經閉血枯與血隔之證不同 張景嶽曰:肝病血傷證與血隔相似,皆經閉不通之候。
然枯之與隔,有如冰炭。
枯者竭也,血虛極矣。
隔者,隔阻也。
血本不虛,而或氣或寒,或積,有所逆也。
隔者,病發于暫,其證或痛或實,通之則行而愈。
若枯者,其來也漸,沖任内竭,其證無形。
夫血既枯矣。
宜補養陰氣,使血自充。
如用桃、紅、硝、黃、棱、蓬,反加克伐,則枯者愈枯,斃可立俟也。
經閉血滞宜破血枯宜補論 陳良甫曰:血滞經閉宜破者,原因飲食毒熱,或暴怒凝瘀積痰,直須大黃、幹漆之類推陳緻新,俾舊血消而新血生也。
若氣旺血枯,起于勞役憂思,自宜溫和滋補。
或兼有痰火濕熱,尤宜清之涼之。
每以肉桂為佐者,熱則血行也。
但不可純用峻藥,以虧陰道。
調和飲食,自然血氣流通。
苟不務充養氣血,唯以毒藥攻之,是求千金于乞丐,必死而後已也。
慎齋按:以上五條,序婦人經閉有血滞血枯二證之辨也。
血滞為有餘,有餘者宜瀉,即前條《金匮》以下,所論風冷火熱,積痰污血,所感而成也。
血枯者,為不足,不足者宜補,即前條
大約均主脾胃立論,獨叔卿一條,作氣郁解,與諸家有異。
婦人經閉屬虛積冷結氣 《金匮要略》曰: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證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三十六病,千變萬端。
婦人經閉屬風冷客于胞門 齊仲甫曰:婦人月事不來,此因風冷客于胞門,或醉以入房,或因風堕墜驚恐,皆令不通。
《病源》雲:血得溫則宣通,得寒則凝泣。
若月水不來,因冷于胃府,或醉入房,則内氣耗損,勞傷肝經,或吐衄脫血,使血枯于中也。
婦人月水不通屬津液減耗 王子亨曰:婦人月水不通,病本于胃,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使津液不生血氣故也。
又雲,醉以入房,則内氣竭絕傷肝,使月水衰少。
所以爾者,肝藏血,勞傷過度,血氣枯竭于内也。
又先吐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名曰血枯,亦月水不來。
所以爾者,津液減耗故也。
但益津液,其經自下。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閉,屬于積寒風冷,凝泣其血,而月水為之不通也。
婦人經閉屬火熱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李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
氣血俱衰,以緻經水斷絕,或因勞心,心火上行。
月事不來,胞脈閉也。
胞脈屬心,絡胞中,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不來。
宜安心補血瀉火。
則經自行。
(此上焦心肺有熱而經不行也。
)或病中消。
胃熱善饑漸瘦,津液不生。
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
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燥渴。
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則經自行。
(此中焦胃有熱結而經不行也。
)或心包絡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閉,小便難,而經水閉絕。
此血海幹枯,宜調血脈,除胞絡中火邪,則經自行。
(此下焦胞脈熱結而經不行也) 婁全善按:潔古、東垣治婦人血枯經閉之法,皆主于補血瀉火。
補血用四物之屬。
瀉火,東垣分上中下三焦。
如火在上,則得于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
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
火在下,則大小便難,治以玉燭之類。
玉燭,四物與調胃承氣是也。
三和,四物與涼膈是也。
《濟陰綱目》按:東垣之論,當有四證。
如胃熱、胞絡熱、勞心熱三證,皆有餘,宜瀉火養血是矣。
所言脾胃久虛,緻經水斷絕一證,又當補脾胃為主,豈得舍而勿論。
蓋水入于經,其血乃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
水去榮散,谷消衛亡,況脾統諸經之血,而以久虛之脾胃,緻氣血俱衰者,可不為之補益乎?即此以分虛實,明是四證無疑。
全善乃遺補虛之一證,何也? 慎齋按:經閉主于瀉心火,論本潔古。
而東垣則以熱結分上中下三焦,是月水不下,專以火熱為病,藥用玉燭、三和為例。
夫此方治勞心,心火上行,緻胞脈閉塞,月事不來,是實熱也。
若心虛而熱收于内,與心虛而上衰者,二方又未可妄用也。
大約婦人經閉,由于陰虛火旺,日漸煎熬,津液幹涸,以緻血枯經閉,當從趙養葵滋水補肝之法,純用三和、玉燭殊未盡善。
若東垣三證,首言脾胃久虛一段,已見經水斷流,俱從脾胃受病。
《濟陰綱目》議全善之失,尤為有見。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婦人經閉屬火邪熱結,而經不行也。
夫經閉有寒有熱,《金匮》三條,主于風冷積寒,東垣、潔古主于火熱實結,是皆指有餘之客邪為病也。
但寒熱二證,宜分内傷外感處治。
如心火不下降,而三焦熱結,此是血衰火旺,陰不足以配陽,故心氣不通,熱結三焦,而經不下,當益陰滋水,以培化源,若用硝、黃、芩、連則失矣。
如積冷血寒,凝結胞門,沖任脈寒,而血泣不下,是風冷客邪,乘虛襲入,宜溫經散寒,以大辛熱之藥,導血下行,後用養榮之劑為當也。
婦人經閉屬積痰礙滞 朱丹溪曰:有婦人病瘧,飲食少,經脈不行,診其脈,兩手并無。
時寒月,以虛寒治之,四物加附子、吳茱、神曲丸與之。
予思處方殊未當,次早再求診視,見其起居如常,并無倦怠,驚曰:前藥誤矣。
經不行者,非無血也,為痰所礙而不行也。
無脈者,非血衰少而脈絕也,積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爾。
當作實熱治之,用三花神佑丸,六脈俱出。
婦人經閉屬痰塞胞門 朱丹溪曰:有積痰下流于胞門,閉塞不行,用濃樸二陳湯。
又有痰多占住血海,因而不下者,痰多血虛,南星、二術、黃連、川芎末丸。
有肥人脂滿者,導痰湯加川芎、黃連,不用地黃,泥膈故也。
婦人經閉屬污血凝滞胞門 婁全善曰:婦人經閉,有污血凝滞胞門,小腹痛,有熱有寒。
如熱而經閉者,羅謙甫血極膏,一味大黃為末,醋熬成膏,治婦人幹血氣,大便利一二行,經血自下,是婦人之仙藥也。
仲景抵當湯,亦主婦人經水不利。
《千金》桃仁煎,治血積月水不行。
若寒結污血而不下,雲岐紅花當歸散,治婦人室女經候不行,或積瘀血,腰腹疼痛。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婦人經閉屬于積痰污血,而緻經水之不行,是有餘之實邪為病也,宜導痰逐瘀為主。
女子不月為血滞屬心氣不通 《内照經》曰:女子不月,血滞病也。
原其本,則得之心氣不通。
故不治其血,而治其心可也。
月事不來屬胞脈閉心氣不下通 朱丹溪曰:經雲氣上迫肺,則心氣不得下通,而月事不來。
經雲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婦人經閉本執着屬于血虛氣結 《醫錄補遺》曰:婦人血海滿則行,然婦人性情執着,比之男子十倍,雖有虛證宜補,亦當以執着為慮,況月閉一證,大半屬血虛氣結。
婦人經閉屬于肝勞血傷 駱龍吉曰:經雲有病胸脅支滿,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吐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
此年少時,因大脫血,或醉而入房,虧損腎肝。
蓋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其經上貫膈,布脅肋。
若脫血失精,肝氣已傷,肝血枯涸不榮,而胸脅滿。
妨于食,則肝病傳脾,而聞腥臊臭,出清液。
若以肝病而肺乘之,則吐血。
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皆肝血傷之證也。
婦人經閉屬心血虧腎水涸論 虞天民曰:婦人百病,皆自心生。
如五志之火一起,則心火亦從而燔灼。
經閉不通之證,先因心事不足,心血虧耗,故乏血以歸肝,而出納之用已竭。
經曰,母能令子虛,是以脾不磨而食少,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此也。
因食少,故肺氣亦失所養。
而氣滞不行,則無以滋腎陰。
況月水全賴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水日以幹涸,或先或後,淋漓無時。
若不早治,漸至閉塞不通,而必為勞極之證,不易治也。
婦人經閉屬于心事不足思慮傷脾論 徐春甫曰:心屬陽而主血,脾裹血以行氣。
若月經不通,未必不由心事不足,思慮傷脾,有所勞倦,谷氣不輸,肺金失養,腎水無滋,經血枯涸,以緻三五不調,漸緻閉絕。
虛損内熱,骨蒸勞瘵之證作,而率難以治。
唯養心則血生,脾健則氣布,二者和則氣暢血行,而調經之要至矣。
婦人經閉宜審脾胃論 王節齋曰:婦人女子,經脈不行,多有脾胃損傷而緻,不可便作經閉死血,輕用通經破血藥。
凡遇此證,須審其脾胃何如。
若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少食洩瀉疼痛。
或因誤服汗下攻克藥,傷其中氣,以緻血少不行,隻用健脾胃藥。
脾旺則生血,而經自行。
又有飲食積滞,緻損脾胃,亦宜消積補脾。
若果脾胃無病,有血塊凝滞,方用行血通經之劑。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婦人經閉屬于内傷不足之病也。
經閉有心氣不通,有血虛氣結,有肝傷腎竭脾傷,皆足緻經閉。
此為内傷虛證,而與前條風冷寒凝,火邪熱結,積痰污血為病者,有餘不足,各自不同也。
婦人經閉有血滞血枯之分 李氏曰:婦人以血為主,天真氣降,壬癸水合,腎氣全盛,血脈流行,嘗以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故曰月經。
經行與産後一般,若其時有餘血一點未淨,或被風寒濕熱暑邪,或内傷生冷,七情郁結,為痰為瘀,凝積于中,曰血滞。
或經止後,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熱,以緻火動,則邪氣盛而津液衰,曰血枯。
婦人經閉血滞血枯有諸變證 陳良甫曰:經後被驚,則血氣錯亂妄行,逆于上則從口鼻出,逆于身則血水相抟,變為水腫。
恚怒則氣血逆于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重痛,經行則發,過期則止。
怒極傷肝,則有眩暈、嘔血、瘰、血風、瘡瘍等病,加之經血滲漏,遂成竅血生瘡,淋漓不斷。
濕熱相抟,為崩帶,血結于内,變瘕。
凡此變證百出,不過血滞與血枯而已。
重則經閉不通,輕則經水不調,不止虛與熱二者也。
經閉血滞血枯有虛熱痰氣之四證 葉以潛曰:血滞血枯,不越虛熱痰氣四證而已。
血滞亦有虛熱,血枯亦有虛熱。
故滞者不宜過于宣通,通後又須養血益陰,使津血流通。
血枯亦不可峻行補益,恐本主無力。
而辛熱之劑反燥精血矣。
經閉血枯與血隔之證不同 張景嶽曰:肝病血傷證與血隔相似,皆經閉不通之候。
然枯之與隔,有如冰炭。
枯者竭也,血虛極矣。
隔者,隔阻也。
血本不虛,而或氣或寒,或積,有所逆也。
隔者,病發于暫,其證或痛或實,通之則行而愈。
若枯者,其來也漸,沖任内竭,其證無形。
夫血既枯矣。
宜補養陰氣,使血自充。
如用桃、紅、硝、黃、棱、蓬,反加克伐,則枯者愈枯,斃可立俟也。
經閉血滞宜破血枯宜補論 陳良甫曰:血滞經閉宜破者,原因飲食毒熱,或暴怒凝瘀積痰,直須大黃、幹漆之類推陳緻新,俾舊血消而新血生也。
若氣旺血枯,起于勞役憂思,自宜溫和滋補。
或兼有痰火濕熱,尤宜清之涼之。
每以肉桂為佐者,熱則血行也。
但不可純用峻藥,以虧陰道。
調和飲食,自然血氣流通。
苟不務充養氣血,唯以毒藥攻之,是求千金于乞丐,必死而後已也。
慎齋按:以上五條,序婦人經閉有血滞血枯二證之辨也。
血滞為有餘,有餘者宜瀉,即前條《金匮》以下,所論風冷火熱,積痰污血,所感而成也。
血枯者,為不足,不足者宜補,即前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