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上用水一鐘。

    竹葉五片。

    煎臨熟入蜜一匙。

    去渣溫服。

     因于宿食者。

    必惡食吞酸。

    腹中時痛。

    宜三黃枳術丸。

    方見後。

    木香槟榔丸主之。

     因于積者。

    腹中陣痛。

    丁香脾積丸主之。

     小兒腹脹。

    與大人不同。

    多因傷食得之。

    宜胃苓丸合丹溪保和丸主之。

     如果傷食。

    腹脹或痛。

    吞酸惡食。

    大便不利者。

    宜木香承氣丸主之。

     木香承氣丸 枳實(炒)濃樸(姜汁炒)槟榔(酒浸各等分)木香(減半)大黃(酒浸分兩同上三味)上為末。

    酒糊丸麻子大。

    白湯下。

     木香槟榔丸 治傷一切熱積。

    兼治痢疾腹痛。

     木香槟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莪術(煨)黃連黃柏香附子枳殼(麸炒各一為末。

    水杵為丸。

    麻子大。

    姜湯下。

     加減塌氣湯 治腹脹。

     荜茇砂仁青皮陳皮丁香全蠍(炒)萊菔子(炒各等分)上為末。

    神曲糊丸。

     麻子大。

    濃樸湯送下。

     予外甥女。

    有食積脾虛病。

    出痘後又傷食。

    腹脹不喜食。

    予用胃苓丸方。

    加枳實炒神曲麥青皮作丸服之。

     予孫。

    邦子也。

    先病瘧。

    傷食成疳。

    又傷食。

    甚瘦。

    腹脹大而堅。

    見人則哭。

    予立一方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半夏曲枳實炒濃樸黃連木香莪術砂仁使君子神曲麥芽鼈甲夜明砂當歸川芎等藥。

     一小兒瀉後腹脹。

    予用加減塌氣丸服之愈。

     一小兒瘧久不退。

    腹大而堅。

    予用化癖丸服之愈。

     一小兒五歲。

    腹大善食。

    予見之。

    謂其父母曰。

    乳多必損胃。

    食壅即傷脾。

    令郎腹大如是。

    又不知節。

    縱其口腹。

    吾恐腸胃受傷,不成腸癖。

    必成疳也。

    後果成疳。

    肚大青筋。

    請予治。

    以集聖丸調理而愈。

     一兒善食腹大。

    予用保和丸胃苓丸二方。

    相間調理而愈。

     一兒因傷食腹痛脹。

    醫用藥下之愈。

    又傷食腹脹。

    醫再下之。

    予聞之曰。

    非其治也。

    誤殺此脾虛不能消食。

    食飽則脹者。

    此宜補脾。

    以助其傳化可也。

    豈可下乎。

    此兒初脹。

    食飽傷脾也。

    不行消導。

    乃下之。

    誤矣。

    後又腹脹。

    則脾虛之病也。

    再三下之。

    不大誤乎。

    屢下屢脹。

    故令腹大無紋。

    臍突背平而死。

    雖醫之誤。

    不聽吾言。

    父母之過也。

     腹中有癖。

    瘧後多有之。

    兒有癖者。

    常作寒熱似瘧。

    不可作瘧治也。

    癖去則寒熱自止。

     家傳消癖丸甚效。

     人參陳皮三棱莪術木香黃連砂仁鼈甲枳實夜明砂使君子幹蟾半夏曲麥芽海昆布上為末。

    酒糊丸。

    麻子大。

    米飲下。

     先翁治癖隻用香蟾丸。

    此家傳十三方也。

     木香人參黃當歸桔梗三棱莪術鼈甲綠礬枳實使君子楝根皮诃子幹蟾(七錢五分)黃連(一兩)上為末。

    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四十丸。

    米飲下。

     脾所生病 腹痛 (有蟲有積)蟲痛發作無時。

    随痛随止。

    發則面色白。

    口吐涎沫。

    腹中痛作疙瘩。

    脈洪大。

    目似痫。

    宜下之。

    用木香槟榔丸。

    苦楝根白皮煎湯送下。

    先翁用雄黃解毒丸下之。

    小兒體弱者。

    不可下也。

    用安蟲丸以漸去之。

     莪術(醋煨)木香黃連青皮槟榔使君子白蕪荑仁白雷丸苦楝根皮(白者可用。

    赤者有毒。

    各等分。

    )上為末。

    醋面丸。

    麻子大。

    白湯下。

     家訓雲。

    凡欲取蟲。

    須于每月上弦前取之。

    蟲頭向上。

    若望後頭向下。

    不可取也。

     王小亭子善食。

    嘗苦蟲痛。

    予用安神丸服之。

    三日後取下一蟲甚異。

    約長一尺。

    身赤色。

    大如鳝令人手持其兩頭牽之。

    長二三尺。

    形如小線。

    放下依舊短縮。

    此蟲母也。

     胡泮西弟蚤卒。

    遺子。

    乃泮西夫人養之。

    嘗苦腹中蟲痛。

    請先翁治之。

    再三不效。

    複治之。

    予問先翁。

    曾用何藥。

    翁曰。

    雄黃解毒丸。

    予問翁。

    再有别方否。

    翁曰。

    隻此一方。

     用之屢效。

    予告翁雲。

    此蟲有靈。

    當設法取之。

    擇定除破日。

    在每月初旬取之。

    勿令兒知也。

    隔夜煎下苦楝根湯。

    次日五更與其伯母議。

    用清油煎雞子餅一個。

    先食之。

    後服藥。

    故不與食。

    兒聞其香味。

    急欲食之。

    腹中如有物湧上心口。

    取藥與服之。

    少頃心口之物墜下。

    以蛋食之不食也。

    巳時腹中大鳴而瀉。

    下一蟲甚異。

    約小指長。

    有頭有手足。

    狀如嬰兒。

    予見之驚曰。

    此雲傳痨蟲也。

    泮西雲。

    彼父痨死。

    母亦痨死。

    今此兒。

    正三傳也。

    幸去之矣。

    令一婢用鐵鉗夾之河中。

    以火焚之。

    有煙撲入婢口中。

    其婢亦病痨死。

    此男無恙。

    至今誦之。

     翁曰。

    汝用何藥。

    如此神效。

    餘曰。

    雄黃解毒丸。

    恐本縣戶房吏閻姓者。

    麻城人也。

    子有蟲痛。

    黃瘦。

    腹中時痛。

    口饞。

    如有肉食則痛不發日無肉。

    則痛發也。

    請先翁治之。

    翁命予往。

    見其子甚弱。

    不敢下。

    乃思一計。

    隻用苦楝根皮。

    放肉汁中煮食之。

    單服三日。

    下蟲如蝌蚪者一盆。

    色黃黑。

    後以養脾丸調理而安。

    閻濃謝。

    先翁謂先母曰。

    吾有子矣。

    往吾教他讀書。

    醫出于儒。

    先母聞之喜。

     一兒七歲善食肉。

    嘗病腹痛。

    其父問曰。

    積痛蟲痛何如。

    予曰。

    積痛發有常處。

    手不可按。

    惡食而口幹。

    蟲痛無常處。

    喜手按摩。

    口饞而吐清水。

    此兒乃蟲痛也。

    以藥取之。

    下蟲大者十餘條而痛止。

    未一月又痛。

    予曰。

    不可再取矣。

    如不去其蟲。

    則痛不除。

    積不除。

    則蟲又生。

    苟再取之。

    恐傷胃氣不可也。

    乃立一方。

    用黃連木香槟榔去積為主。

    陳皮青皮三棱莪術枳實山楂。

    專去其積。

    使君子白蕪荑川楝子苦楝根皮。

    專去其蟲。

    等分為末。

    神曲糊丸。

    麻子大。

    米飲下。

    常服之。

    時下小蟲。

    及下大蟲如指或問。

    人腹中皆有蛔蟲。

    何兒之蟲獨多也。

    予曰。

    小兒食傷成積。

    積化為蟲。

    嘗觀草腐螢。

    木腐而生蠹。

    人脾虛而蟲集。

    其理一也。

    或又問。

    蟲之狀有不同者。

    何也。

    曰。

    各從其髒變化也。

    如心屬火化為羽蟲。

    肝屬木化為毛蟲。

    肺屬金化為介蟲。

    腎屬水化為鱗蟲。

    脾屬土化為蟲。

    故蛔蟲蟲出于脾。

    為土化也。

     脾所生病 積痛 小兒腹痛。

    屬食積者多。

    食積之痛。

    屬寒者多。

    蓋天地之化。

    熱則發散而流通。

    寒聚而壅塞。

    飲食下咽之後。

    腸胃之陽。

    不能行其變化轉輸之令。

    使谷肉果菜之物。

    留戀腸胃之中。

    故随其所在之處。

    而作痛也。

     如在胃中猶是完物。

    在當心而痛。

    宜吐之。

    所謂高者越之也。

    瓜蒂散主之。

     其在小腸中。

    雖變化猶是糟粕。

    其痛在心之下臍之上。

    宜辛溫之藥利下之。

    宜丁香脾積丸主之。

     一兒周歲。

    食肉太早。

    自此成積,日漸羸瘦。

    不思乳食。

    其父沙溪告予。

    請醫治之。

    予脾去積丸。

    先服三日。

    後用脾積丸。

    雞肉湯下。

    取下雞肉一片。

    猶未化也。

    再服養脾丸調理而愈。

     其在大腸者。

    水谷已分。

    傳送廣腸為疾也。

    其痛在臍之上。

    宜苦寒之藥下之。

    木香槟榔丸主之。

     如可吐者。

    不如鹽湯探吐之法尤妙。

    如飲食之後更有胃口痛者。

    此宜吐之。

    如因舊日之積作痛者。

    不可吐之。

    恐傷胃氣。

    宜小陷胸丸主之。

     枳實(麸炒二錢)半夏黃連(姜汁炒各二錢)草豆蔻(炒五分)上為末。

    神曲糊丸。

     麻子大。

    姜湯下。

     王小亭一日胃腕當心而痛。

    請予治之。

    七日不止。

    予以手摸其胸腹。

    問在何處。

    惟心之手不可近。

    予曰。

    吾差矣。

    何怪其藥之不效也。

    凡腹痛手可按者。

    虛痛也。

    手不可按者。

    實痛也。

    實痛。

    非積則痰。

    故不可按也。

    乃立一方。

    于枳實導滞丸控涎丹二方内。

    擇取枳實黃連半夏各二錢。

    木香黑牽牛頭末白芥子炒甘草等分。

    搗羅為末。

    用生姜自然汁和神曲作丸。

     麻子大。

    以沉香木香槟榔磨水下。

    或姜湯亦可。

    初服二十一丸。

    少頃痛移下中脘。

    又服七丸。

    至臍下。

    又服五丸。

    利下清水而止。

    乃知是脾痛也。

    複作枳術丸加青皮陳皮木香砂仁神曲麥芽山楂。

    調理而安。

    治痛者。

    其可忽諸。

     凡腹中積痛者。

    隻在腸胃之中。

    蓋腸胃為市。

    物之聚也。

    脾主腐化。

    而無所受故也。

    非客所犯必不為痛。

    如有脾痛者。

    宜祖傳 三聖散 主之。

     蒼術(鹽炒)香附子(鹽炒)良姜(清油炒)上為細末。

    熱酒調下。

     脾所生病 吐瀉 吐出上焦。

    瀉出下焦。

    乃腸胃之病也。

    脾在中焦。

    管攝乎上下之間。

    吐瀉互作者。

     乃脾之病也。

     夫人身之中。

    足陽明胃脈之氣。

    自上而下。

    足太陰脾脈之氣。

    自下而上。

    上下循環。

    陰接。

    謂之順而無病也。

    故胃氣逆而為上。

    則為嘔吐。

    脾氣逆而為下。

    則為洩瀉。

    吐瀉之病。

     脾胃為之總司也。

     發揮雲。

    胃在上焦主内而不出。

    嘔吐則不納矣。

    腸在下焦。

    主出而不入。

    有積洩瀉。

    出積矣。

    觀李知先活人書括雲。

    胃家有熱難留食。

    胃冷無緣納水漿。

    則吐瀉之出于上焦也明矣。

    又張長沙傷寒論雲。

    下利服理中不止。

    理中者。

    理中焦也。

    治洩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五苓散主之。

    不止者在下焦。

    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則洩瀉出于下焦也明矣。

     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上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渣。

    分三服。

     又按治洩利者。

    有四法焉。

    有用理中湯。

    以治其中氣者。

    有用五苓散。

    以利其小便者。

     真武湯。

    以溫其腎者。

    有用赤石脂禹餘糧。

    以固澀其大腸者。

    不可不知其要也。

    蓋腎開竅于二陰。

    主蟄藏者也。

    如門戶然。

    洩瀉不止。

    門戶不固也。

    故用姜附以溫之。

    閉其門戶也。

    腸胃者。

    容受水谷之氣。

    猶倉廪然。

    脾司出納。

    乃倉廪之官也。

    吐瀉不止。

    乃倉廪之不藏。

    官之失其職也。

    故用參術以補之。

    封其倉廪也。

    下焦者。

    水谷注下之路。

    如溝渎然。

    小便不利者。

    溝渎之不能别也。

    故用豬苓澤瀉以利之。

    疏通其水渎也。

    大 故用赤石脂禹餘糧以澀之。

    塞其決也。

     真武湯 茯苓芍藥生姜(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