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白術(二兩)上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
祖訓治吐瀉者。
隻用胃苓丸。
吐以煨生姜湯。
洩以一粒丹和之。
炒米湯下。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此家傳十三方也。
寒水石(二兩)白礬(枯一兩)上為末。
水糊丸。
小豆大。
每一丸米湯下。
錢氏曰。
脾主困。
謂疲憊也。
非嗜卧也。
吐瀉久則生風。
飲食傷則成疳。
易至疲憊也。
此與腎主虛同。
論腎者。
元氣之主。
腎虛則為禀賦不足之病。
脾者谷氣之主。
脾虛則為津液不足之病。
故小兒五髒之病。
脾腎最多。
肝心次之。
肺又次之。
小兒吐瀉。
多因傷乳食得之。
如吐瀉時不啼哭。
不喜飲食。
此傷乳食也。
初得之不可遽止。
宿食未盡去也。
宜換乳食。
勿令重傷。
吐瀉益甚。
非醫之咎也。
益黃散主之。
有熱者胃苓丸。
用東向陳壁土。
和生姜少許炒焦。
入水煎湯。
澄清吞下。
瀉不止。
以胃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
煎湯下效。
如吐瀉時不惡風寒。
喜人懷抱。
此傷風吐瀉也。
宜發散。
惺惺散。
如吐瀉時啼哭。
其身俯仰不安者。
必腹中有痛。
此藿亂也。
内傷乳食。
外感風寒得之。
先治其裡。
宜理中湯加藿香。
後治其表。
桂枝湯。
表裡通治。
藿香正氣散。
一兒周歲。
吐瀉并作。
時天大寒。
醫用理中胃苓丸。
服之不效。
予曰。
此表裡有寒邪。
未得發散也。
取益黃散與之。
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歲半。
與前兒同症。
吐瀉。
此傷食也。
前有外感風邪。
故用益黃散。
溫其表裡之寒。
此隻是傷食。
用胃苓丸一粒丹陳壁土湯下。
調其脾胃。
消其食積。
而吐瀉俱止。
一兒暴吐瀉。
上下所出皆乳不化。
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兒暴吐瀉。
上下所出皆黃水。
中有乳片不化者。
用二陳湯。
加黃連姜汁炒煎服效。
或問。
二病同。
而治之異者。
何也。
曰。
所出之乳不化者。
胃有寒也。
故以理中丸急溫之。
所出乳片不化者。
胃有熱邪。
熱不殺谷。
宜半夏黃連以解之。
此同病異治法也。
脾所生病 嘔吐 小兒嘔吐。
多因乳食之傷得之。
非若大人有寒有熱也。
然因于寒者亦有之。
嘔乳。
溢乳。
乳。
當分作三證治之。
嘔乳者。
初生小兒。
胃小而脆。
容乳不多。
為乳母者。
量饑而與之。
勿令其太飽可也。
胃小而脆。
母之乳多而急。
子縱飲之則胃不能容。
大嘔而出。
嘔有聲。
而乳多出。
如瓶注水。
滿而溢也。
溢乳者。
小兒初生筋骨弱。
左傾右側。
前俯後仰。
在人懷抱扶持之也。
乳後太飽。
兒身不正。
必溢出二三口也。
如瓶注水。
傾而出也。
乳者。
小兒無時乳常流出。
口角唇邊常見。
如瓶之漏。
而水滲出也。
即哺露。
嘔乳者。
節之可也。
溢乳者。
正抱其身可也。
皆不必治。
乳者。
胃病虛也。
宜補之。
理中湯丸。
加藿香木瓜主之。
先翁治小兒嘔吐。
隻用胃苓丸研碎。
以生姜煨熱煎湯調下。
即止。
理中湯治嘔吐。
或有不止者。
嘔家不喜甘故也。
必去甘草加藿香之辛。
木瓜之酸。
用之傷冷乳者。
所出清冷。
面白者是也。
宜益黃散。
煨生姜煎湯調服。
傷熱乳者。
物出熱。
面赤唇燥者是也。
宜六一散。
煨生姜煎湯調服。
傷乳食。
物出作馊酸氣者是也。
宜胃苓丸。
煨生姜煎湯研碎調服。
本縣儒學教官陶。
有一子生八月病吐。
諸醫治之不止。
湯丸入口即吐。
諸醫雲。
食入即是有火也。
欲作火治。
用瀉火藥又不效。
衆醫不能治。
其吐益劇。
即請予至議治。
予曰。
理中湯。
師曰。
服此方不得入也。
予曰。
用法不同。
時有生員蔡一山。
素與吾不睦。
在傍笑雲。
不必多言。
且看汝法何如也。
予曰。
汝亦不必多言。
明早來問。
始見吾之能也。
此非試宏詞博學科。
何相忌耶。
作理中湯劑。
用豬膽汁童便各半。
拌之炒焦。
以水煎服。
藥入立止。
次早蔡生來問。
師曰。
果效。
問是何方。
曰理中湯。
蔡子又問何法。
予曰。
此在傷寒論中豬膽人溺白通湯方下。
兄歸讀之。
自理會出來。
師又問予曰。
吾聞蔡子常妒汝。
今信之。
請言其法。
予曰。
吐本寒邪。
當用理中湯熱藥以止之。
内寒已甚。
格拒其陽。
故熱藥入喉。
被寒所拒。
不得入也。
今膽汁之苦寒。
童便之鹹寒。
下喉之後。
兩寒相得。
故不複出。
須臾之間。
陰氣漸消。
陽氣乃發。
此熱藥須冷服。
以主治格拒之寒。
以止嘔哕者是也。
宋理宗嘔吐不止。
召醫楊吉老治之。
問用何方。
曰辛熱藥也。
帝曰。
服之不效。
吉老奏曰。
熱藥冷服。
藥成放井中良久。
澄冷進服。
一啜而吐止。
即此法也。
師聞而喜之。
後以六君子湯作丸調之王少峰次子。
三個月病吐。
請醫治之。
藥乳不納。
予見其兒在乳母懷中。
以身伸弩。
上竄。
呃呃作聲。
有發驚之意。
乃取理中湯丸末子一分。
用豬膽汁童便各半匙。
調分三服。
初一次少停。
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
又進一次。
又乳之。
其兒睡一覺。
醒則嘔止。
不伸弩。
不呃呃作聲矣。
予以是法教諸子止吐。
活人甚多。
乃良法也。
英山鄭孔韶一女。
辛醜三月患嘔吐。
請予往。
視其證。
乃傷食吐乳也。
家人雲無。
乃用湯。
去甘草加丁香藿香不效。
又作膽汁童便法。
亦不效。
四日後吐出飯半碗。
予謂家人曰。
此女數日不食。
何以有此完飯也。
吾言傷食。
汝固曰無。
勞吾心力。
不得見效。
遂取脾積丸投之。
取下惡糞如靛。
詢之。
果五日前外翁王宅歸。
所吐出之飯。
即所食之飯也。
壅塞腸胃。
格拒飲食。
所以作吐。
下之即愈。
予思小兒嘔哕不止。
多是肝膽二經之病。
故仲景豬膽人溺白通。
方在厥陰病中。
新制一方。
治嘔吐不止之病。
吳茱萸黃連(各等分锉)上用向東壁土一塊。
杵碎。
用藥放在铫中炒焦。
入水煎一二沸。
澄清服之。
凡治小兒嘔吐。
止後不可便與乳。
其吐複作。
非醫之咎也。
吐後多渴。
禁與湯水。
須使忍一時。
渴自止也。
若與湯水。
轉渴轉吐不可止也。
大人同。
有吐蛔者。
胃寒甚也。
宜理中丸。
用烏梅與椒煎湯。
調服神效。
寒水石(飛二兩)半夏(泡七次七錢五分)白枯礬(五錢)上為末。
水糊為丸。
麻子大。
姜湯下。
此家傳十三方也。
因于寒者。
食久則吐。
其乳不化。
宜理中湯加藿香砂仁主之。
因于熱者。
食入則吐。
其乳成片。
宜理中湯加黃連竹茹主之。
因于食積者。
吐出馊酸氣味。
惡食。
宜養脾消積丸。
甚者丁香脾積丸主之。
吐止後。
胃苓丸主之。
因于蟲者。
吐多清水。
腹痛多啼。
宜理中湯加木香槟榔丸主之。
嘔吐藥食不得入者。
此胃中有寒。
陰盛格陽也。
宜理中湯入童便豬膽汁主之。
一兒初生即吐。
醫欲用錢氏木瓜丸。
予阻之曰。
不可。
小兒初生。
胃氣甚微。
初飲乳或多過飽而吐者。
當令乳母緩緩與之。
或因浴時客寒犯胃而吐者。
當取其乳汁一杯。
用姜蔥同煎。
少與服之。
或因惡露涉水。
停在腹中而吐者。
宜以炙甘草煎湯而吐去之。
如何敢用木瓜丸。
以鐵粉槟榔之劑。
重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氣耶。
故常語人曰。
錢氏小兒方。
非先生親筆。
乃門人附會說也。
一兒自盈月後常吐乳。
父母憂之。
諸醫不能止。
一日問予。
予曰。
嘔吐者。
非常有之病今常吐乳。
非病也。
然孩兒賴乳以生。
頻吐乳者。
非所宜也。
恐傷氣。
不可不求其故。
有母氣壯乳多者。
唯恐兒饑。
縱兒飽足。
飽則傷胃。
所食之乳湧而出。
此名嘔乳。
如瓶之注水。
滿而溢也。
宜損節之。
更服肥兒丸。
兒之初生。
筋骨軟弱。
為乳母者。
常懷抱護持可也。
不然則左右傾側。
其乳流出。
此名溢乳。
如瓶之側。
其水流出也。
能緊護持。
則不吐也。
有胃弱者。
不能受乳而變化之。
無時吐出。
所吐不多。
此名哺露。
如瓶之漏。
不能容受也。
當補其脾胃。
助其變化可也。
亦以肥兒丸主治。
脾所生病 洩瀉 洩瀉有三。
寒熱積也。
寒瀉者不渴。
宜理中丸主之。
熱瀉者有渴。
宜五苓散合六一散主之。
積瀉者面黃。
所下酸臭食也。
宜丁香脾積丸下之。
積不去。
瀉不止也。
三棱(煨)莪術(煨)良姜(醋煮)青皮(去白醋煮各五分)丁香(去蒂三錢五分)木香 胡三溪子病瀉不止。
三溪自與甘大用同醫。
皆吾所傳也。
不效。
其兄元溪雲。
今有璞玉于此結拜我。
吾聞之即歸。
問其所用之方。
皆不對證。
觀其外候。
面色黃。
所下酸臭。
此積瀉。
宜下之。
積去瀉斯止矣。
乃取丁香脾積丸。
一服而安。
其父問雲。
吾聞濕多成五瀉。
未聞所謂積瀉也。
予曰。
難經有所謂大瘕瀉者是也。
濕成五瀉者。
有内因者。
有外因者。
有不内外因者。
如因于風者。
水谷不分。
謂之飧洩。
因于熱者。
水谷暴洩。
謂之洞洩。
因于寒者。
水谷不化。
謂之溏瀉。
因于濕者。
水谷稠粘。
謂之濡瀉。
此四瀉者。
外因之病。
濕自外生者也。
因于積者。
膿血交雜。
腸鳴腹痛。
所下腥臭。
謂之瘕瀉。
瘕者。
宿食積滞之名。
乃食症也。
此内因之病。
濕自内生者也。
有不内外因者。
乃誤下之病。
有挾熱挾寒之分。
所謂腸垢溏者是也。
又問。
脾積丸乃取下之劑。
何以能止瀉也。
曰。
胃者。
水谷之海。
腸者。
水谷流行之道路也。
洩瀉者。
腸胃之病也。
腸胃無邪。
則水谷變化。
便溺流行。
是為無病兒矣。
今有宿食不化。
陳腐之物。
菀積于腸胃之中。
變為洩痢。
如源泉之水。
停積于中。
流出于外。
苟不溯其源而出之。
則洩痢終不止也。
故以脾積丸去其陳腐。
此拔本塞源之法。
按本草雲。
巴豆未洩能令人洩。
已洩能令人止。
脾積丸之治積洩。
祖訓當遵守也。
餘教諸子治洩瀉。
始終三法。
初用理中丸一服。
不止。
次用五苓散。
一二服分利。
不止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
祖訓治吐瀉者。
隻用胃苓丸。
吐以煨生姜湯。
洩以一粒丹和之。
炒米湯下。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此家傳十三方也。
寒水石(二兩)白礬(枯一兩)上為末。
水糊丸。
小豆大。
每一丸米湯下。
錢氏曰。
脾主困。
謂疲憊也。
非嗜卧也。
吐瀉久則生風。
飲食傷則成疳。
易至疲憊也。
此與腎主虛同。
論腎者。
元氣之主。
腎虛則為禀賦不足之病。
脾者谷氣之主。
脾虛則為津液不足之病。
故小兒五髒之病。
脾腎最多。
肝心次之。
肺又次之。
小兒吐瀉。
多因傷乳食得之。
如吐瀉時不啼哭。
不喜飲食。
此傷乳食也。
初得之不可遽止。
宿食未盡去也。
宜換乳食。
勿令重傷。
吐瀉益甚。
非醫之咎也。
益黃散主之。
有熱者胃苓丸。
用東向陳壁土。
和生姜少許炒焦。
入水煎湯。
澄清吞下。
瀉不止。
以胃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
煎湯下效。
如吐瀉時不惡風寒。
喜人懷抱。
此傷風吐瀉也。
宜發散。
惺惺散。
如吐瀉時啼哭。
其身俯仰不安者。
必腹中有痛。
此藿亂也。
内傷乳食。
外感風寒得之。
先治其裡。
宜理中湯加藿香。
後治其表。
桂枝湯。
表裡通治。
藿香正氣散。
一兒周歲。
吐瀉并作。
時天大寒。
醫用理中胃苓丸。
服之不效。
予曰。
此表裡有寒邪。
未得發散也。
取益黃散與之。
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歲半。
與前兒同症。
吐瀉。
此傷食也。
前有外感風邪。
故用益黃散。
溫其表裡之寒。
此隻是傷食。
用胃苓丸一粒丹陳壁土湯下。
調其脾胃。
消其食積。
而吐瀉俱止。
一兒暴吐瀉。
上下所出皆乳不化。
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兒暴吐瀉。
上下所出皆黃水。
中有乳片不化者。
用二陳湯。
加黃連姜汁炒煎服效。
或問。
二病同。
而治之異者。
何也。
曰。
所出之乳不化者。
胃有寒也。
故以理中丸急溫之。
所出乳片不化者。
胃有熱邪。
熱不殺谷。
宜半夏黃連以解之。
此同病異治法也。
脾所生病 嘔吐 小兒嘔吐。
多因乳食之傷得之。
非若大人有寒有熱也。
然因于寒者亦有之。
嘔乳。
溢乳。
乳。
當分作三證治之。
嘔乳者。
初生小兒。
胃小而脆。
容乳不多。
為乳母者。
量饑而與之。
勿令其太飽可也。
胃小而脆。
母之乳多而急。
子縱飲之則胃不能容。
大嘔而出。
嘔有聲。
而乳多出。
如瓶注水。
滿而溢也。
溢乳者。
小兒初生筋骨弱。
左傾右側。
前俯後仰。
在人懷抱扶持之也。
乳後太飽。
兒身不正。
必溢出二三口也。
如瓶注水。
傾而出也。
乳者。
小兒無時乳常流出。
口角唇邊常見。
如瓶之漏。
而水滲出也。
即哺露。
嘔乳者。
節之可也。
溢乳者。
正抱其身可也。
皆不必治。
乳者。
胃病虛也。
宜補之。
理中湯丸。
加藿香木瓜主之。
先翁治小兒嘔吐。
隻用胃苓丸研碎。
以生姜煨熱煎湯調下。
即止。
理中湯治嘔吐。
或有不止者。
嘔家不喜甘故也。
必去甘草加藿香之辛。
木瓜之酸。
用之傷冷乳者。
所出清冷。
面白者是也。
宜益黃散。
煨生姜煎湯調服。
傷熱乳者。
物出熱。
面赤唇燥者是也。
宜六一散。
煨生姜煎湯調服。
傷乳食。
物出作馊酸氣者是也。
宜胃苓丸。
煨生姜煎湯研碎調服。
本縣儒學教官陶。
有一子生八月病吐。
諸醫治之不止。
湯丸入口即吐。
諸醫雲。
食入即是有火也。
欲作火治。
用瀉火藥又不效。
衆醫不能治。
其吐益劇。
即請予至議治。
予曰。
理中湯。
師曰。
服此方不得入也。
予曰。
用法不同。
時有生員蔡一山。
素與吾不睦。
在傍笑雲。
不必多言。
且看汝法何如也。
予曰。
汝亦不必多言。
明早來問。
始見吾之能也。
此非試宏詞博學科。
何相忌耶。
作理中湯劑。
用豬膽汁童便各半。
拌之炒焦。
以水煎服。
藥入立止。
次早蔡生來問。
師曰。
果效。
問是何方。
曰理中湯。
蔡子又問何法。
予曰。
此在傷寒論中豬膽人溺白通湯方下。
兄歸讀之。
自理會出來。
師又問予曰。
吾聞蔡子常妒汝。
今信之。
請言其法。
予曰。
吐本寒邪。
當用理中湯熱藥以止之。
内寒已甚。
格拒其陽。
故熱藥入喉。
被寒所拒。
不得入也。
今膽汁之苦寒。
童便之鹹寒。
下喉之後。
兩寒相得。
故不複出。
須臾之間。
陰氣漸消。
陽氣乃發。
此熱藥須冷服。
以主治格拒之寒。
以止嘔哕者是也。
宋理宗嘔吐不止。
召醫楊吉老治之。
問用何方。
曰辛熱藥也。
帝曰。
服之不效。
吉老奏曰。
熱藥冷服。
藥成放井中良久。
澄冷進服。
一啜而吐止。
即此法也。
師聞而喜之。
後以六君子湯作丸調之王少峰次子。
三個月病吐。
請醫治之。
藥乳不納。
予見其兒在乳母懷中。
以身伸弩。
上竄。
呃呃作聲。
有發驚之意。
乃取理中湯丸末子一分。
用豬膽汁童便各半匙。
調分三服。
初一次少停。
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
又進一次。
又乳之。
其兒睡一覺。
醒則嘔止。
不伸弩。
不呃呃作聲矣。
予以是法教諸子止吐。
活人甚多。
乃良法也。
英山鄭孔韶一女。
辛醜三月患嘔吐。
請予往。
視其證。
乃傷食吐乳也。
家人雲無。
乃用湯。
去甘草加丁香藿香不效。
又作膽汁童便法。
亦不效。
四日後吐出飯半碗。
予謂家人曰。
此女數日不食。
何以有此完飯也。
吾言傷食。
汝固曰無。
勞吾心力。
不得見效。
遂取脾積丸投之。
取下惡糞如靛。
詢之。
果五日前外翁王宅歸。
所吐出之飯。
即所食之飯也。
壅塞腸胃。
格拒飲食。
所以作吐。
下之即愈。
予思小兒嘔哕不止。
多是肝膽二經之病。
故仲景豬膽人溺白通。
方在厥陰病中。
新制一方。
治嘔吐不止之病。
吳茱萸黃連(各等分锉)上用向東壁土一塊。
杵碎。
用藥放在铫中炒焦。
入水煎一二沸。
澄清服之。
凡治小兒嘔吐。
止後不可便與乳。
其吐複作。
非醫之咎也。
吐後多渴。
禁與湯水。
須使忍一時。
渴自止也。
若與湯水。
轉渴轉吐不可止也。
大人同。
有吐蛔者。
胃寒甚也。
宜理中丸。
用烏梅與椒煎湯。
調服神效。
寒水石(飛二兩)半夏(泡七次七錢五分)白枯礬(五錢)上為末。
水糊為丸。
麻子大。
姜湯下。
此家傳十三方也。
因于寒者。
食久則吐。
其乳不化。
宜理中湯加藿香砂仁主之。
因于熱者。
食入則吐。
其乳成片。
宜理中湯加黃連竹茹主之。
因于食積者。
吐出馊酸氣味。
惡食。
宜養脾消積丸。
甚者丁香脾積丸主之。
吐止後。
胃苓丸主之。
因于蟲者。
吐多清水。
腹痛多啼。
宜理中湯加木香槟榔丸主之。
嘔吐藥食不得入者。
此胃中有寒。
陰盛格陽也。
宜理中湯入童便豬膽汁主之。
一兒初生即吐。
醫欲用錢氏木瓜丸。
予阻之曰。
不可。
小兒初生。
胃氣甚微。
初飲乳或多過飽而吐者。
當令乳母緩緩與之。
或因浴時客寒犯胃而吐者。
當取其乳汁一杯。
用姜蔥同煎。
少與服之。
或因惡露涉水。
停在腹中而吐者。
宜以炙甘草煎湯而吐去之。
如何敢用木瓜丸。
以鐵粉槟榔之劑。
重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氣耶。
故常語人曰。
錢氏小兒方。
非先生親筆。
乃門人附會說也。
一兒自盈月後常吐乳。
父母憂之。
諸醫不能止。
一日問予。
予曰。
嘔吐者。
非常有之病今常吐乳。
非病也。
然孩兒賴乳以生。
頻吐乳者。
非所宜也。
恐傷氣。
不可不求其故。
有母氣壯乳多者。
唯恐兒饑。
縱兒飽足。
飽則傷胃。
所食之乳湧而出。
此名嘔乳。
如瓶之注水。
滿而溢也。
宜損節之。
更服肥兒丸。
兒之初生。
筋骨軟弱。
為乳母者。
常懷抱護持可也。
不然則左右傾側。
其乳流出。
此名溢乳。
如瓶之側。
其水流出也。
能緊護持。
則不吐也。
有胃弱者。
不能受乳而變化之。
無時吐出。
所吐不多。
此名哺露。
如瓶之漏。
不能容受也。
當補其脾胃。
助其變化可也。
亦以肥兒丸主治。
脾所生病 洩瀉 洩瀉有三。
寒熱積也。
寒瀉者不渴。
宜理中丸主之。
熱瀉者有渴。
宜五苓散合六一散主之。
積瀉者面黃。
所下酸臭食也。
宜丁香脾積丸下之。
積不去。
瀉不止也。
三棱(煨)莪術(煨)良姜(醋煮)青皮(去白醋煮各五分)丁香(去蒂三錢五分)木香 胡三溪子病瀉不止。
三溪自與甘大用同醫。
皆吾所傳也。
不效。
其兄元溪雲。
今有璞玉于此結拜我。
吾聞之即歸。
問其所用之方。
皆不對證。
觀其外候。
面色黃。
所下酸臭。
此積瀉。
宜下之。
積去瀉斯止矣。
乃取丁香脾積丸。
一服而安。
其父問雲。
吾聞濕多成五瀉。
未聞所謂積瀉也。
予曰。
難經有所謂大瘕瀉者是也。
濕成五瀉者。
有内因者。
有外因者。
有不内外因者。
如因于風者。
水谷不分。
謂之飧洩。
因于熱者。
水谷暴洩。
謂之洞洩。
因于寒者。
水谷不化。
謂之溏瀉。
因于濕者。
水谷稠粘。
謂之濡瀉。
此四瀉者。
外因之病。
濕自外生者也。
因于積者。
膿血交雜。
腸鳴腹痛。
所下腥臭。
謂之瘕瀉。
瘕者。
宿食積滞之名。
乃食症也。
此内因之病。
濕自内生者也。
有不内外因者。
乃誤下之病。
有挾熱挾寒之分。
所謂腸垢溏者是也。
又問。
脾積丸乃取下之劑。
何以能止瀉也。
曰。
胃者。
水谷之海。
腸者。
水谷流行之道路也。
洩瀉者。
腸胃之病也。
腸胃無邪。
則水谷變化。
便溺流行。
是為無病兒矣。
今有宿食不化。
陳腐之物。
菀積于腸胃之中。
變為洩痢。
如源泉之水。
停積于中。
流出于外。
苟不溯其源而出之。
則洩痢終不止也。
故以脾積丸去其陳腐。
此拔本塞源之法。
按本草雲。
巴豆未洩能令人洩。
已洩能令人止。
脾積丸之治積洩。
祖訓當遵守也。
餘教諸子治洩瀉。
始終三法。
初用理中丸一服。
不止。
次用五苓散。
一二服分利。
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