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急驚風證
臍風發搐者難治。
初生月内。
非臍風證。
發搐者。
此胎驚也。
宜至聖保命丹。
金銀磨水送下。
或用全蠍一枚。
薄荷葉包。
炙為末。
朱砂末三分和勻。
豬乳調服。
常發者。
名胎痫。
不可治也。
如變蒸發熱甚。
發搐者。
隻用導赤散瀉青丸主之。
效。
瘡疹未出發搐者。
此吉兆也。
宜用導赤散煎調朱砂服之。
效。
或将靥發搐者。
兇兆也。
氣攻心。
宜急解救之。
用真牛黃腦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勻。
豬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
每一丸。
燈草煎湯化下。
丹瘤發搐。
視其先後何如。
先發丹後發搐者不治。
此胎毒自外入裡也。
先發搐後發丹。
此名驚丹可治。
此胎毒自内而外也。
宜用大連翹飲主之。
連翹(一錢)瞿麥(一錢)滑石(一錢)車前子(一錢)大力子(一錢炒)赤芍(一錢)木二錢)荊芥穗(一錢)蟬蛻(一錢)上為細末。
再加大黃。
燈心水煎。
蟲疥浸淫瘡入腹。
發搐。
難治。
急用雄黃解毒丸。
升麻煎湯下。
瘡再發。
兒搐止者吉。
發搐。
視其病之新久。
如初咳嗽時。
痰盛氣促。
連聲不止。
而不能治。
發搐者。
宜葶苈丸。
蘇葉煎湯下。
利去其痰。
咳止搐亦止矣。
如久嗽不止者難治。
宜用小阿膠散。
服五分至一錢。
煎去渣灌下。
如發搐後變嗽者。
此風邪入肺也。
宜人參荊芥散再發之。
陳皮(去白)荊芥穗桔梗半夏桂枝細辛木通甘草(炙)杏仁(去皮尖)上各等分。
水煎姜引。
洩痢發搐。
如先吐瀉。
或痢疾久不止。
以緻脾胃虛弱者。
此慢驚風也。
難治。
如先發搐發洩痢者。
此因發搐之時。
多用利驚下痰之藥。
或多用寒涼之藥。
傷其胃氣。
洩痢不止。
宜補澀之。
錢氏異功散。
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為末。
山藥粉糊丸。
米飲水調之。
瘧疾發搐。
瘧作熱時發搐者。
此宜截去其瘧。
瘧止搐亦止矣。
小柴胡湯加常山槟榔烏梅日服。
以截其瘧。
發過服辰砂五苓散。
以定其搐。
神效。
如發搐後變瘧者。
此脾風之證也。
宜平瘧養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
吾婿也。
一兒未周歲。
因傷食發瘧。
間一日一發。
在子醜時。
瘧發搐亦發發時切牙呻喚。
大便黃綠。
努黃而出。
用口吮母口。
得乳即止。
瘧後汗出心下跳。
腹中鳴。
退後頂上有小熱。
其父母愛惜之心。
瘧退搐退。
則喜而稱愈。
瘧搐俱發。
則憂懼不勝。
其母又不禁口。
病未十日成疳矣。
面色白。
囟陷發疏。
兒漸羸瘦,請予治之。
予曰。
此兒先受暑濕。
暑則為瘧。
濕則為痰。
又傷飲食。
助其暑濕之邪。
暑則傷心。
濕則傷脾。
暑生熱。
濕生痰。
脾土一衰。
肝木随旺。
瘧曰食瘧。
疳曰食疳。
當從虛治。
且大哭手撤。
皆肝膽之病。
子時屬膽。
切牙者心肝俱熱也。
肝木心火。
子母病也。
大叫哭者。
肝病也。
呻喚者。
腎病也。
腎水肝木。
母以子病也。
肝者厥陰風木也。
心跳者。
少陰君火也。
水火相搏。
則内作搐。
故大便努黃而出。
用口吮母之口。
此内熱作渴也。
兒口不能言。
得乳自解。
汗出者。
初發之時。
邪氣拂郁。
及其退而有汗。
此真氣外洩也。
故治瘧之法。
無汗要有汗。
散邪為主。
有汗要無汗。
養正為主。
此兒汗洩于外。
便洩于内。
心下跳。
腹中鳴。
皆火盛證也。
肝膽從火治。
此其法也。
退後頂熱。
兒頂出颠。
亦厥陰肝經之脈也。
予制一方兩治之。
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藥。
于補脾消瘧方中。
加止搐之藥。
調理五日。
瘧搐俱止。
兒亦漸肥。
而疳瘦除矣。
附其方于下。
其平疳止搐加減于當歸龍荟丸。
用歸身人參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錢。
青皮蘆荟木香各七分。
膽草酒洗栀仁各五分。
半夏大者三個。
一本有黃芩陳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
寅卯時竹葉煎湯下。
治瘧補脾。
加味參苓白術散。
人參黃蜜炙歸身九肋鼈甲使君子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
濃桂澤瀉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
陳皮七分。
一本有幹蟾蓮肉共碾末。
山藥糊丸粟米大。
每服三十丸。
巳戌二時服。
炒米湯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湯。
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柴胡升麻麥門冬木通黃芩酒炒桔梗各五分。
薄荷葉七分。
燈草水煎服。
急驚風變證 急驚風變成痫者。
此心病也。
心主驚。
驚久成痫。
蓋由驚風既平之後。
父母玩忽。
不以。
使急痰停聚。
迷其心竅。
或一月一發。
或半年一發。
或一年一發。
發過如常。
近年可治。
久則不可治矣。
宜服如神斷痫丸治之。
黃連(五錢)白茯苓(三錢)石菖蒲(三錢)膽星(一錢)珍珠(一錢)鐵花粉(一錢)朱砂(飛三錢)甘遂(五分)上為細末。
粟米粉煮糊。
入豬心血三枚同杵勻。
為丸如彈子大。
每一丸。
取心一枚。
切開兩片。
入藥在内。
線紮定。
水煮熟。
分三服。
本湯送下。
一兒三歲。
病驚風後。
未服豁痰安神之藥。
自後成痫。
每發之時。
面色青黑。
兩目連劄如嚼物。
涎出于口。
昏眩仆地。
當欲發之狀。
即以手探其口中。
以吐其涎。
如此調理。
至七歲不作矣。
一兒四歲。
病驚已絕。
予用針刺其湧泉一穴而醒。
自此驚已不發。
予謂其父曰。
此驚雖。
未服豁痰之藥。
若不早治。
恐發痫也。
父母不信。
未及半年。
兒似痰迷。
飲食便溺。
皆不知也。
時複昏倒。
果然成痫病。
其父來訴曰。
不信先生之言。
誠有今日之病。
願乞醫治。
不敢忘報。
予乃問其子。
爾病發時。
能自知乎。
子曰。
欲昏則發。
乃作錢氏安神丸加膽草服之。
教其父曰。
爾子病将發時。
急掐兩手合谷穴。
如此調治。
一月而安。
急驚風成癱者。
肝主風。
風淫末疾。
故驚風之後。
有手足癱瘓而不能舉者。
此血虛不能養筋故也。
宜地黃丸加當歸牛膝川獨活肉桂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歲。
病驚風後。
右手大指次指。
屈而不能伸。
醫用羌活防風天麻全蠍僵蠶蟬諸風藥治之。
病益甚。
予歎曰。
彼庸醫也。
不知手足不随。
血虛也。
伸而不能屈者。
筋弛長也。
屈而不能伸者。
筋短縮也。
皆血虛不能養筋之證也。
手大指者。
太陰肺經之所主。
手次指者。
陽明大腸之所主。
肺與大腸皆屬燥金。
此血燥之象也。
一切風藥助風生燥。
故血轉虛而病轉盛。
口授一方。
用黃人參天麥門冬生熟地黃當歸各等分。
官桂減半為引經。
橫行手指之端。
共為末。
煉蜜丸芡實大。
每一丸。
食後湯化下。
一小兒驚風後。
右手僵硬。
五指拳曲。
不能舉物。
兼口角流涎。
語言謇澀。
予曰。
此脾有濕痰。
脾不足而肝木乘之。
不可治也。
急驚風類證 天釣似痫 天釣者。
壯熱驚悸。
眼目翻騰。
手足指掣。
或啼或笑。
喜怒不常。
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狀。
故宜和解風熱。
鈎藤散 主之。
鈎藤(一兩五錢)白茯苓(一兩五錢)防風(二錢)朱砂(飛二錢)大黃(酒濕紙煨二錢五煎服。
此瀉青丸變化加減也。
急驚風類證 病似天釣 病項背強直。
腰身反張。
搖頭掣。
噤口不語。
發熱腹痛。
鎮日不醒。
其狀可畏受病與天釣不同。
中風自汗。
不可再汗。
汗多則發。
中濕宜微汗。
不可大汗。
大汗過則發。
有剛柔二。
無汗曰剛。
宜麻黃葛根湯。
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湯。
二并宜人參敗毒散加防風主之。
麻黃葛根湯 麻黃(去節一兩五錢)赤芍藥(一兩五錢)葛根(一兩半)蔥白(二莖)豉(半合)上锉散。
每服二字煎服。
桂枝葛根湯 桂枝白芍藥甘草(各二錢七分半)葛根(一兩半)生姜(一兩)大棗(四枚)上锉散。
每服三字。
煎服。
急驚風類證 内釣似痫 内釣腹痛多啼。
唇黑囊腫。
伛偻反張。
眼内有紅筋斑血者是也。
此寒氣壅結。
隻宜沒藥木香沉香舶上茴香(炒)鈎藤(各等分)乳香全蠍(減半)上為末。
取大蒜研爛和丸。
梧桐子大。
每服二丸。
鈎藤湯化下。
急驚風類證 盤腸似内釣 盤腸氣痛幹啼。
額上有汗。
是小腸為冷氣所搏也。
宜金鈴子散主之。
金鈴子(二錢)舶上茴香(鹽拌炒)木香(各一錢)上為末。
每服五分至一錢。
調酒服 當歸散 治寒邪入腎經。
小腹急痛。
面青手足冷者。
歸身木香肉桂人參炙甘草加破故紙(炒)小茴香(炒)上各等分為末。
姜棗湯調服。
棗為丸亦可。
或問。
天釣内釣。
病盤腸。
屬何髒。
何以辨之。
曰。
經雲身半以上。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地氣主之。
故天釣在上。
生于風熱
初生月内。
非臍風證。
發搐者。
此胎驚也。
宜至聖保命丹。
金銀磨水送下。
或用全蠍一枚。
薄荷葉包。
炙為末。
朱砂末三分和勻。
豬乳調服。
常發者。
名胎痫。
不可治也。
如變蒸發熱甚。
發搐者。
隻用導赤散瀉青丸主之。
效。
瘡疹未出發搐者。
此吉兆也。
宜用導赤散煎調朱砂服之。
效。
或将靥發搐者。
兇兆也。
氣攻心。
宜急解救之。
用真牛黃腦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勻。
豬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
每一丸。
燈草煎湯化下。
丹瘤發搐。
視其先後何如。
先發丹後發搐者不治。
此胎毒自外入裡也。
先發搐後發丹。
此名驚丹可治。
此胎毒自内而外也。
宜用大連翹飲主之。
連翹(一錢)瞿麥(一錢)滑石(一錢)車前子(一錢)大力子(一錢炒)赤芍(一錢)木二錢)荊芥穗(一錢)蟬蛻(一錢)上為細末。
再加大黃。
燈心水煎。
蟲疥浸淫瘡入腹。
發搐。
難治。
急用雄黃解毒丸。
升麻煎湯下。
瘡再發。
兒搐止者吉。
發搐。
視其病之新久。
如初咳嗽時。
痰盛氣促。
連聲不止。
而不能治。
發搐者。
宜葶苈丸。
蘇葉煎湯下。
利去其痰。
咳止搐亦止矣。
如久嗽不止者難治。
宜用小阿膠散。
服五分至一錢。
煎去渣灌下。
如發搐後變嗽者。
此風邪入肺也。
宜人參荊芥散再發之。
陳皮(去白)荊芥穗桔梗半夏桂枝細辛木通甘草(炙)杏仁(去皮尖)上各等分。
水煎姜引。
洩痢發搐。
如先吐瀉。
或痢疾久不止。
以緻脾胃虛弱者。
此慢驚風也。
難治。
如先發搐發洩痢者。
此因發搐之時。
多用利驚下痰之藥。
或多用寒涼之藥。
傷其胃氣。
洩痢不止。
宜補澀之。
錢氏異功散。
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為末。
山藥粉糊丸。
米飲水調之。
瘧疾發搐。
瘧作熱時發搐者。
此宜截去其瘧。
瘧止搐亦止矣。
小柴胡湯加常山槟榔烏梅日服。
以截其瘧。
發過服辰砂五苓散。
以定其搐。
神效。
如發搐後變瘧者。
此脾風之證也。
宜平瘧養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
吾婿也。
一兒未周歲。
因傷食發瘧。
間一日一發。
在子醜時。
瘧發搐亦發發時切牙呻喚。
大便黃綠。
努黃而出。
用口吮母口。
得乳即止。
瘧後汗出心下跳。
腹中鳴。
退後頂上有小熱。
其父母愛惜之心。
瘧退搐退。
則喜而稱愈。
瘧搐俱發。
則憂懼不勝。
其母又不禁口。
病未十日成疳矣。
面色白。
囟陷發疏。
兒漸羸瘦,請予治之。
予曰。
此兒先受暑濕。
暑則為瘧。
濕則為痰。
又傷飲食。
助其暑濕之邪。
暑則傷心。
濕則傷脾。
暑生熱。
濕生痰。
脾土一衰。
肝木随旺。
瘧曰食瘧。
疳曰食疳。
當從虛治。
且大哭手撤。
皆肝膽之病。
子時屬膽。
切牙者心肝俱熱也。
肝木心火。
子母病也。
大叫哭者。
肝病也。
呻喚者。
腎病也。
腎水肝木。
母以子病也。
肝者厥陰風木也。
心跳者。
少陰君火也。
水火相搏。
則内作搐。
故大便努黃而出。
用口吮母之口。
此内熱作渴也。
兒口不能言。
得乳自解。
汗出者。
初發之時。
邪氣拂郁。
及其退而有汗。
此真氣外洩也。
故治瘧之法。
無汗要有汗。
散邪為主。
有汗要無汗。
養正為主。
此兒汗洩于外。
便洩于内。
心下跳。
腹中鳴。
皆火盛證也。
肝膽從火治。
此其法也。
退後頂熱。
兒頂出颠。
亦厥陰肝經之脈也。
予制一方兩治之。
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藥。
于補脾消瘧方中。
加止搐之藥。
調理五日。
瘧搐俱止。
兒亦漸肥。
而疳瘦除矣。
附其方于下。
其平疳止搐加減于當歸龍荟丸。
用歸身人參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錢。
青皮蘆荟木香各七分。
膽草酒洗栀仁各五分。
半夏大者三個。
一本有黃芩陳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
寅卯時竹葉煎湯下。
治瘧補脾。
加味參苓白術散。
人參黃蜜炙歸身九肋鼈甲使君子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
濃桂澤瀉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
陳皮七分。
一本有幹蟾蓮肉共碾末。
山藥糊丸粟米大。
每服三十丸。
巳戌二時服。
炒米湯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湯。
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柴胡升麻麥門冬木通黃芩酒炒桔梗各五分。
薄荷葉七分。
燈草水煎服。
急驚風變證 急驚風變成痫者。
此心病也。
心主驚。
驚久成痫。
蓋由驚風既平之後。
父母玩忽。
不以。
使急痰停聚。
迷其心竅。
或一月一發。
或半年一發。
或一年一發。
發過如常。
近年可治。
久則不可治矣。
宜服如神斷痫丸治之。
黃連(五錢)白茯苓(三錢)石菖蒲(三錢)膽星(一錢)珍珠(一錢)鐵花粉(一錢)朱砂(飛三錢)甘遂(五分)上為細末。
粟米粉煮糊。
入豬心血三枚同杵勻。
為丸如彈子大。
每一丸。
取心一枚。
切開兩片。
入藥在内。
線紮定。
水煮熟。
分三服。
本湯送下。
一兒三歲。
病驚風後。
未服豁痰安神之藥。
自後成痫。
每發之時。
面色青黑。
兩目連劄如嚼物。
涎出于口。
昏眩仆地。
當欲發之狀。
即以手探其口中。
以吐其涎。
如此調理。
至七歲不作矣。
一兒四歲。
病驚已絕。
予用針刺其湧泉一穴而醒。
自此驚已不發。
予謂其父曰。
此驚雖。
未服豁痰之藥。
若不早治。
恐發痫也。
父母不信。
未及半年。
兒似痰迷。
飲食便溺。
皆不知也。
時複昏倒。
果然成痫病。
其父來訴曰。
不信先生之言。
誠有今日之病。
願乞醫治。
不敢忘報。
予乃問其子。
爾病發時。
能自知乎。
子曰。
欲昏則發。
乃作錢氏安神丸加膽草服之。
教其父曰。
爾子病将發時。
急掐兩手合谷穴。
如此調治。
一月而安。
急驚風成癱者。
肝主風。
風淫末疾。
故驚風之後。
有手足癱瘓而不能舉者。
此血虛不能養筋故也。
宜地黃丸加當歸牛膝川獨活肉桂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歲。
病驚風後。
右手大指次指。
屈而不能伸。
醫用羌活防風天麻全蠍僵蠶蟬諸風藥治之。
病益甚。
予歎曰。
彼庸醫也。
不知手足不随。
血虛也。
伸而不能屈者。
筋弛長也。
屈而不能伸者。
筋短縮也。
皆血虛不能養筋之證也。
手大指者。
太陰肺經之所主。
手次指者。
陽明大腸之所主。
肺與大腸皆屬燥金。
此血燥之象也。
一切風藥助風生燥。
故血轉虛而病轉盛。
口授一方。
用黃人參天麥門冬生熟地黃當歸各等分。
官桂減半為引經。
橫行手指之端。
共為末。
煉蜜丸芡實大。
每一丸。
食後湯化下。
一小兒驚風後。
右手僵硬。
五指拳曲。
不能舉物。
兼口角流涎。
語言謇澀。
予曰。
此脾有濕痰。
脾不足而肝木乘之。
不可治也。
急驚風類證 天釣似痫 天釣者。
壯熱驚悸。
眼目翻騰。
手足指掣。
或啼或笑。
喜怒不常。
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狀。
故宜和解風熱。
鈎藤散 主之。
鈎藤(一兩五錢)白茯苓(一兩五錢)防風(二錢)朱砂(飛二錢)大黃(酒濕紙煨二錢五煎服。
此瀉青丸變化加減也。
急驚風類證 病似天釣 病項背強直。
腰身反張。
搖頭掣。
噤口不語。
發熱腹痛。
鎮日不醒。
其狀可畏受病與天釣不同。
中風自汗。
不可再汗。
汗多則發。
中濕宜微汗。
不可大汗。
大汗過則發。
有剛柔二。
無汗曰剛。
宜麻黃葛根湯。
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湯。
二并宜人參敗毒散加防風主之。
麻黃葛根湯 麻黃(去節一兩五錢)赤芍藥(一兩五錢)葛根(一兩半)蔥白(二莖)豉(半合)上锉散。
每服二字煎服。
桂枝葛根湯 桂枝白芍藥甘草(各二錢七分半)葛根(一兩半)生姜(一兩)大棗(四枚)上锉散。
每服三字。
煎服。
急驚風類證 内釣似痫 内釣腹痛多啼。
唇黑囊腫。
伛偻反張。
眼内有紅筋斑血者是也。
此寒氣壅結。
隻宜沒藥木香沉香舶上茴香(炒)鈎藤(各等分)乳香全蠍(減半)上為末。
取大蒜研爛和丸。
梧桐子大。
每服二丸。
鈎藤湯化下。
急驚風類證 盤腸似内釣 盤腸氣痛幹啼。
額上有汗。
是小腸為冷氣所搏也。
宜金鈴子散主之。
金鈴子(二錢)舶上茴香(鹽拌炒)木香(各一錢)上為末。
每服五分至一錢。
調酒服 當歸散 治寒邪入腎經。
小腹急痛。
面青手足冷者。
歸身木香肉桂人參炙甘草加破故紙(炒)小茴香(炒)上各等分為末。
姜棗湯調服。
棗為丸亦可。
或問。
天釣内釣。
病盤腸。
屬何髒。
何以辨之。
曰。
經雲身半以上。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地氣主之。
故天釣在上。
生于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