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形氣發微論
大哉醫乎。
其來遠矣。
粵自混沌既判。
洪荒始分。
太陽之輕清者。
以氣而上浮者為天。
之重濁者。
以形而下凝者為地。
天确然而位乎上。
地煥然而位乎下。
于是陽之精者為日。
東升而西墜。
陰之精者為月。
夜見而晝陰。
兩儀立矣。
二曜行焉。
于是玄氣凝空。
水始生也。
赤氣炫空。
火始生也。
蒼氣浮空。
木始生也。
素氣橫空。
金始生也。
黃氣際空。
土始生也。
五行備。
萬物生。
三才之道着矣。
是以人之生也。
禀天地之陰陽。
假父母之精血。
交感凝結。
以為胞胎也。
幹道成男。
坤道成女。
始自襁褓。
以至龆齡。
迨其成童。
與夫壯年。
豈易然哉。
故一月之原。
有白露之稱。
三月之胚。
有幹桃花之譬。
及其三月。
則先生右腎而為男。
陰包陽也。
先生左腎而為女。
陽包陰也。
其次腎生脾。
脾生肝。
肝生肺。
肺生心。
以生其勝己者。
腎屬水。
故五髒由是為陰。
其次心生小腸。
小腸生大腸。
大腸生膽。
膽生胃。
胃生膀胱。
膀胱生三焦。
以生其己勝也。
小腸屬火。
六腑由是為陽。
其次三焦生八脈。
八脈生十二經。
十二經生十二絡。
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絲絡。
一百八十絲絡生一百八十纏絡。
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四千經絡。
三萬四千經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
生三百六十五大穴。
三百六十五大穴。
生八萬四千毛竅。
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
所謂四月形像具。
五月筋骨成。
六月毛發生。
七月則遊其魂兒能動其左手。
八月遊其魄。
兒能動其右手。
九月三轉身。
十月滿足母子分。
其中有延月生者。
必生貴子。
不足日月生者。
必生貧賤之人。
誕生之後,有變蒸之熱。
長其精神。
壯其筋骨。
生其意志。
變蒸已畢。
一歲期焉。
齒生發長。
神志有異于前也。
故曰。
齒者腎之餘也。
爪者筋之餘也。
神者氣之餘也。
籲。
人身之難得也如此哉。
方其幼也。
有如水面之泡。
草頭之露。
氣血未定。
易寒易熱。
腸胃軟脆,易饑易飽。
為母者調攝不得其宜。
必不免吐瀉驚疳之病矣。
及其長也。
嗜欲既開。
不能修養。
是以六氣逆侵于其外。
七情交戰于其中。
百憂累其心。
萬事勞其神。
一融之氣,安能無病焉。
小兒之瘡疹。
大人之傷寒。
尤其甚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大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亦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兵。
不亦晚乎。
原病論 夫小兒者。
幼科也。
初生曰嬰兒。
三歲曰小兒。
十歲曰童子。
兒有大小之不同。
病有淺各異。
觀形察色之殊。
望聞問切之間。
若能詳究于斯。
可竭神聖工巧者矣。
蓋望者鑒貌辨其色也。
假如面部左腮屬肝。
右腮屬肺。
額屬心。
鼻屬脾。
顴屬腎。
肝病則面青。
肺病則面白。
心病則面赤。
脾病則面黃。
腎病則面黑。
是乃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知其證也。
假如肝病則聲悲。
肺病則聲促。
心病則聲雄。
脾病則聲緩。
腎病則聲沉。
此屬于髒。
又大腸病則聲長。
小腸病則聲短。
胃病則聲速。
膽病則聲清。
膀胱病則聲微。
此屬于腑。
是乃聞而知之也。
問者問病究其原也。
假如好食酸則肝病。
好食辛則肺病。
好食苦則心病。
好食甘則脾病。
好食鹹則腎病。
好食熱則内寒。
好食冷則内熱。
是乃問而知之也。
切者切脈察其病也。
假如小兒三歲以下。
有病。
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
從第二指側。
第一節名風關。
二節名氣關。
三節名命關。
辨其紋色。
紫者屬熱。
紅者屬寒。
青者屬風。
白者疳病。
黑者中惡。
黃者脾之困也。
色見紅者可治。
色黑則危矣。
若見于風關為輕。
氣關為重。
過于命關。
則難治矣。
至三歲以上。
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
常以沉實七至為率。
添則為熱,減則為寒。
浮洪風盛。
數則多驚。
沉遲為虛。
沉實為積。
是乃切而知之也。
大抵小兒之病。
大半胎毒。
而小半于傷食也。
其外感風寒之疾十一而已。
蓋小兒之在胎也。
母饑亦饑。
母飽亦飽。
辛辣适口。
胎氣随熱。
情欲無節。
或喜怒不常。
皆能令其子受患。
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
産後尤不能調護。
是以唯務姑息。
不能防微杜漸。
或未滿百。
而遂與酸鹹之味。
或未及周歲。
而辄與肥甘之物。
百病由是而生焉。
且小兒脾胃。
本自嬌嫩。
易于傷積。
乳食傷胃。
則為嘔吐。
乳食傷脾。
則為洩瀉。
吐瀉既久。
則變緩驚。
或為肝病。
食乳停積。
則生濕痰。
痰則生火。
痰火變作。
則為急驚。
或成喉痹。
痰火結滞。
或成痛吊。
或為喘嗽。
又如胎寒者,禀受有病也。
臍風撮口者。
胎元有病也。
鵝口口瘡者。
胃中有濕熱也。
重舌木舌者。
脾經有實火也。
走馬牙疳者。
氣虛實熱也。
愛吃泥土者。
脾髒生疳也。
胎驚夜啼者。
邪熱乘心也。
變蒸發熱者。
胎毒将散也。
丹毒者。
火行于外也。
蘊熱者。
火積于中也。
中惡者。
外邪乘也。
睡驚者。
内火動也。
喉痹者。
熱毒也。
眼痛者。
火盛也。
膿耳者。
腎氣上沖也。
鼻寒者。
風邪在胃也。
頭痛者。
熱毒攻也。
臍痛者。
風濕中也。
尾骨痛者。
陰虛痰也。
諸蟲痛者。
胃氣腐也。
陰腫疝氣者。
寒所郁也。
盤腸氣者。
冷所搏也。
脫肛者。
大腸虛滑也。
遺溺者。
膀胱冷弱也。
尿濁者。
濕滞脾胃也。
便血者。
熱傳心肺也。
下淋者。
膀胱郁熱也。
吐血者。
榮衛氣逆也。
小便不通者。
有陰有陽也。
大便閉結者。
有虛有實也。
解顱鶴膝者。
胎元不全也。
行遲發逆者。
氣血不充也。
龜胸者。
肺熱脹滿也。
龜背者。
邪風入脊也。
語遲者。
邪乘心也。
齒遲者。
腎不足也。
瘧者。
膈上痰結也。
痢者。
腹中食積也。
咳嗽者。
肺傷風也。
喘急者。
痰氣盛也。
心痛者。
蟲所齧也。
腹痛者。
食所傷也。
内傷發熱。
則口苦舌幹也。
外感發熱。
則鼻塞聲重也。
腹脹者。
脾胃虛弱也。
水腫者。
土虛火旺也。
黃膽者。
脾胃濕熱也。
斑疹者。
陰陽毒瓦斯也。
自汗者。
氣虛也。
積者有常所。
有形之血也。
聚者無定位。
無形之氣也。
胃者主納受。
脾者主運化。
脾胃壯實。
四肢安甯。
脾胃虛弱。
百病蜂起。
故調理脾胃者。
醫中之王道也。
節戒飲食者。
卻病之良方也。
驚疳積熱者。
小兒之常病也。
望聞問切。
醫家之大法也。
若夫療病用藥。
如箭中鹄心。
則又可以心悟。
而不可以言傳也。
孟子曰。
梓匠輪輿。
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
斯言得之矣。
入門審候歌 觀形察色辨因由。
陰弱陽強法硬柔。
若是傷寒雙足冷。
要知有熱肚皮求。
鼻冷便知是瘡疹。
耳冷應知風熱證。
渾身全熱是風寒。
上熱下冷傷食病。
: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髒形歌 心經有冷目無光。
面赤須知熱病當。
赤在山根驚四足。
積看虛空起陰陽。
肝經有冷青。
有熱肩胞赤亦臨。
發際白言驚風入。
食倉黃是積果深。
脾冷應知面色黃。
三陽有白熱為殃。
青居發際生驚候。
唇口皆黃是積傷。
肺經面白冷為由。
熱赤人中及嘴頭。
青在山根驚四足。
熱居發際積為仇。
面黑應知腎腸寒。
食倉紅是熱須看,風門黃可言風入。
面目微沉于兩 :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色歌 面赤為風熱。
面青驚可詳。
心肝形見此。
脈症辨溫涼。
脾怯黃疳積。
虛寒白光。
若逢生黑氣。
腎敗命虛亡。
:入門審候歌 三關脈紋變見歌 魚刺驚風證莫疑。
氣關疳病熱相随。
命關見此為難治。
此是肝家傳到脾。
初節懸針。
氣關脈熱更堪疑。
三關直透黃泉近。
此症須知是慢脾。
水字生驚肺受風。
氣關鳴嗽積痰攻。
醫人仔細辨虛實。
出命驚疳火症兇。
乙字驚風肝肺随。
氣關形見發無時。
此形若直命關上。
不久相将作慢脾。
曲蟲為候主生疳。
若見氣關積穢肝。
直到命關為不治。
須知心髒已傳肝。
雙環肝髒受疳深。
入胃氣關吐逆臨。
若是命關為死候。
枉教醫人免(苦)勞(費)心。
流珠形見死來侵。
面上如斯亦不深。
縱有神丹不可救。
醫人仔細更叮咛。
小兒正訣指南賦
其來遠矣。
粵自混沌既判。
洪荒始分。
太陽之輕清者。
以氣而上浮者為天。
之重濁者。
以形而下凝者為地。
天确然而位乎上。
地煥然而位乎下。
于是陽之精者為日。
東升而西墜。
陰之精者為月。
夜見而晝陰。
兩儀立矣。
二曜行焉。
于是玄氣凝空。
水始生也。
赤氣炫空。
火始生也。
蒼氣浮空。
木始生也。
素氣橫空。
金始生也。
黃氣際空。
土始生也。
五行備。
萬物生。
三才之道着矣。
是以人之生也。
禀天地之陰陽。
假父母之精血。
交感凝結。
以為胞胎也。
幹道成男。
坤道成女。
始自襁褓。
以至龆齡。
迨其成童。
與夫壯年。
豈易然哉。
故一月之原。
有白露之稱。
三月之胚。
有幹桃花之譬。
及其三月。
則先生右腎而為男。
陰包陽也。
先生左腎而為女。
陽包陰也。
其次腎生脾。
脾生肝。
肝生肺。
肺生心。
以生其勝己者。
腎屬水。
故五髒由是為陰。
其次心生小腸。
小腸生大腸。
大腸生膽。
膽生胃。
胃生膀胱。
膀胱生三焦。
以生其己勝也。
小腸屬火。
六腑由是為陽。
其次三焦生八脈。
八脈生十二經。
十二經生十二絡。
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絲絡。
一百八十絲絡生一百八十纏絡。
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四千經絡。
三萬四千經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
生三百六十五大穴。
三百六十五大穴。
生八萬四千毛竅。
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
所謂四月形像具。
五月筋骨成。
六月毛發生。
七月則遊其魂兒能動其左手。
八月遊其魄。
兒能動其右手。
九月三轉身。
十月滿足母子分。
其中有延月生者。
必生貴子。
不足日月生者。
必生貧賤之人。
誕生之後,有變蒸之熱。
長其精神。
壯其筋骨。
生其意志。
變蒸已畢。
一歲期焉。
齒生發長。
神志有異于前也。
故曰。
齒者腎之餘也。
爪者筋之餘也。
神者氣之餘也。
籲。
人身之難得也如此哉。
方其幼也。
有如水面之泡。
草頭之露。
氣血未定。
易寒易熱。
腸胃軟脆,易饑易飽。
為母者調攝不得其宜。
必不免吐瀉驚疳之病矣。
及其長也。
嗜欲既開。
不能修養。
是以六氣逆侵于其外。
七情交戰于其中。
百憂累其心。
萬事勞其神。
一融之氣,安能無病焉。
小兒之瘡疹。
大人之傷寒。
尤其甚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大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亦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兵。
不亦晚乎。
原病論 夫小兒者。
幼科也。
初生曰嬰兒。
三歲曰小兒。
十歲曰童子。
兒有大小之不同。
病有淺各異。
觀形察色之殊。
望聞問切之間。
若能詳究于斯。
可竭神聖工巧者矣。
蓋望者鑒貌辨其色也。
假如面部左腮屬肝。
右腮屬肺。
額屬心。
鼻屬脾。
顴屬腎。
肝病則面青。
肺病則面白。
心病則面赤。
脾病則面黃。
腎病則面黑。
是乃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知其證也。
假如肝病則聲悲。
肺病則聲促。
心病則聲雄。
脾病則聲緩。
腎病則聲沉。
此屬于髒。
又大腸病則聲長。
小腸病則聲短。
胃病則聲速。
膽病則聲清。
膀胱病則聲微。
此屬于腑。
是乃聞而知之也。
問者問病究其原也。
假如好食酸則肝病。
好食辛則肺病。
好食苦則心病。
好食甘則脾病。
好食鹹則腎病。
好食熱則内寒。
好食冷則内熱。
是乃問而知之也。
切者切脈察其病也。
假如小兒三歲以下。
有病。
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
從第二指側。
第一節名風關。
二節名氣關。
三節名命關。
辨其紋色。
紫者屬熱。
紅者屬寒。
青者屬風。
白者疳病。
黑者中惡。
黃者脾之困也。
色見紅者可治。
色黑則危矣。
若見于風關為輕。
氣關為重。
過于命關。
則難治矣。
至三歲以上。
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
常以沉實七至為率。
添則為熱,減則為寒。
浮洪風盛。
數則多驚。
沉遲為虛。
沉實為積。
是乃切而知之也。
大抵小兒之病。
大半胎毒。
而小半于傷食也。
其外感風寒之疾十一而已。
蓋小兒之在胎也。
母饑亦饑。
母飽亦飽。
辛辣适口。
胎氣随熱。
情欲無節。
或喜怒不常。
皆能令其子受患。
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
産後尤不能調護。
是以唯務姑息。
不能防微杜漸。
或未滿百。
而遂與酸鹹之味。
或未及周歲。
而辄與肥甘之物。
百病由是而生焉。
且小兒脾胃。
本自嬌嫩。
易于傷積。
乳食傷胃。
則為嘔吐。
乳食傷脾。
則為洩瀉。
吐瀉既久。
則變緩驚。
或為肝病。
食乳停積。
則生濕痰。
痰則生火。
痰火變作。
則為急驚。
或成喉痹。
痰火結滞。
或成痛吊。
或為喘嗽。
又如胎寒者,禀受有病也。
臍風撮口者。
胎元有病也。
鵝口口瘡者。
胃中有濕熱也。
重舌木舌者。
脾經有實火也。
走馬牙疳者。
氣虛實熱也。
愛吃泥土者。
脾髒生疳也。
胎驚夜啼者。
邪熱乘心也。
變蒸發熱者。
胎毒将散也。
丹毒者。
火行于外也。
蘊熱者。
火積于中也。
中惡者。
外邪乘也。
睡驚者。
内火動也。
喉痹者。
熱毒也。
眼痛者。
火盛也。
膿耳者。
腎氣上沖也。
鼻寒者。
風邪在胃也。
頭痛者。
熱毒攻也。
臍痛者。
風濕中也。
尾骨痛者。
陰虛痰也。
諸蟲痛者。
胃氣腐也。
陰腫疝氣者。
寒所郁也。
盤腸氣者。
冷所搏也。
脫肛者。
大腸虛滑也。
遺溺者。
膀胱冷弱也。
尿濁者。
濕滞脾胃也。
便血者。
熱傳心肺也。
下淋者。
膀胱郁熱也。
吐血者。
榮衛氣逆也。
小便不通者。
有陰有陽也。
大便閉結者。
有虛有實也。
解顱鶴膝者。
胎元不全也。
行遲發逆者。
氣血不充也。
龜胸者。
肺熱脹滿也。
龜背者。
邪風入脊也。
語遲者。
邪乘心也。
齒遲者。
腎不足也。
瘧者。
膈上痰結也。
痢者。
腹中食積也。
咳嗽者。
肺傷風也。
喘急者。
痰氣盛也。
心痛者。
蟲所齧也。
腹痛者。
食所傷也。
内傷發熱。
則口苦舌幹也。
外感發熱。
則鼻塞聲重也。
腹脹者。
脾胃虛弱也。
水腫者。
土虛火旺也。
黃膽者。
脾胃濕熱也。
斑疹者。
陰陽毒瓦斯也。
自汗者。
氣虛也。
積者有常所。
有形之血也。
聚者無定位。
無形之氣也。
胃者主納受。
脾者主運化。
脾胃壯實。
四肢安甯。
脾胃虛弱。
百病蜂起。
故調理脾胃者。
醫中之王道也。
節戒飲食者。
卻病之良方也。
驚疳積熱者。
小兒之常病也。
望聞問切。
醫家之大法也。
若夫療病用藥。
如箭中鹄心。
則又可以心悟。
而不可以言傳也。
孟子曰。
梓匠輪輿。
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
斯言得之矣。
入門審候歌 觀形察色辨因由。
陰弱陽強法硬柔。
若是傷寒雙足冷。
要知有熱肚皮求。
鼻冷便知是瘡疹。
耳冷應知風熱證。
渾身全熱是風寒。
上熱下冷傷食病。
: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髒形歌 心經有冷目無光。
面赤須知熱病當。
赤在山根驚四足。
積看虛空起陰陽。
肝經有冷青。
有熱肩胞赤亦臨。
發際白言驚風入。
食倉黃是積果深。
脾冷應知面色黃。
三陽有白熱為殃。
青居發際生驚候。
唇口皆黃是積傷。
肺經面白冷為由。
熱赤人中及嘴頭。
青在山根驚四足。
熱居發際積為仇。
面黑應知腎腸寒。
食倉紅是熱須看,風門黃可言風入。
面目微沉于兩 :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色歌 面赤為風熱。
面青驚可詳。
心肝形見此。
脈症辨溫涼。
脾怯黃疳積。
虛寒白光。
若逢生黑氣。
腎敗命虛亡。
:入門審候歌 三關脈紋變見歌 魚刺驚風證莫疑。
氣關疳病熱相随。
命關見此為難治。
此是肝家傳到脾。
初節懸針。
氣關脈熱更堪疑。
三關直透黃泉近。
此症須知是慢脾。
水字生驚肺受風。
氣關鳴嗽積痰攻。
醫人仔細辨虛實。
出命驚疳火症兇。
乙字驚風肝肺随。
氣關形見發無時。
此形若直命關上。
不久相将作慢脾。
曲蟲為候主生疳。
若見氣關積穢肝。
直到命關為不治。
須知心髒已傳肝。
雙環肝髒受疳深。
入胃氣關吐逆臨。
若是命關為死候。
枉教醫人免(苦)勞(費)心。
流珠形見死來侵。
面上如斯亦不深。
縱有神丹不可救。
醫人仔細更叮咛。
小兒正訣指南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