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兒方術。

    号曰啞科。

    口不能言。

    脈無所視。

    唯形色以為憑。

    竭心思而施治。

    故善養子似養龍以調護。

    不善養子者。

    如舐犢之愛惜。

    愛之愈深。

    害之愈切。

    乍頭溫而足冷。

    忽多啼而亂叫。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裡。

    此無脈之風門。

    以補造化之不及。

    腸胃脆薄兮。

    飲食易傷。

     筋骨柔弱兮。

    風寒易襲。

    父母何知。

    看承太重。

    重綿濃褥。

    反助陽以耗陰。

    流放飯。

    總敗脾而損胃。

    聞異聲。

    見異物。

    失以提防。

    深其居。

    簡其出。

    固于周密。

    未期而行立兮。

    喜其長成。

    無事而喜笑兮。

    謂其聰明。

    一旦病生。

    而人心戚。

    不信醫而信巫。

    不求藥而求鬼。

    此人事之不修。

    謂天命之如此。

    欲觀氣色。

    先分部位。

    左頰青龍屬肝。

    右頰白虎屬肺。

    天庭高而離陽心火。

    地閣低而坎陰腎水。

    鼻在中而脾土為通氣。

    觀乎色之所見。

    知乎病之所起。

    又況脾應乎唇。

    肺通于鼻。

    舌乃心苗。

    淚為肝液。

    胃流注于雙頤。

    腎開竅于兩耳。

    爪則筋之餘。

    而脾為之運。

    發則血之餘。

    而腎為之主。

    脾司手足。

    腎運齒牙。

    苟五髒之或衰。

    即所屬之先斃。

    凡觀乎外。

    必知其内。

    紅氣現而熱蒸。

    青色露而驚悸。

    如煤之黑兮。

    中惡之因。

    似橘之黃兮。

    脾虛之謂。

    白乃疳勞。

    紫為熱極。

    青遮口角難醫。

    黑掩太陽不治。

    年壽赤光。

    多生膿血。

    山根青黑。

    頻見災危。

    雖察色以知烏。

    豈按圖而索骥。

    朱雀貫于雙瞳。

    火入水鄉。

    青龍達于四白。

    肝乘肺位。

    瀉痢而帶傷須防。

    咳嗽而拖藍可忌。

    疼痛方殷。

    常面青而唇撮。

    驚風欲發。

    先顔赤而目直。

    火光焰焰。

    外感風寒。

    金氣浮浮。

    中藏癖積。

    乍黃乍白兮。

    疳熱連綿。

    又赤又青兮。

    風邪緊急。

    察之若精。

    治之得理。

    鴉聲魚口。

    枉費精神。

    肉折皮幹。

    空勞心力。

    氣色改移。

    形容變易。

    氣乏兮囟門成坑。

    血衰兮頭毛作穗。

    眼生眵淚兮肝風目。

    口流痰涎兮。

    脾冷滞積。

    面目虛浮。

    定腹脹而氣喘。

    眉毛頻蹙。

    則肚痛以多啼。

    蛔出兮脾胃将敗。

    瘡兮肛藏先虧。

    苟瞑眩而弗瘳。

    縱神仙而何益。

    手如數物。

    肝風将發。

    面若塗朱。

    心火以熾。

    坐卧欲冷兮。

    煩熱之攻。

    伸縮就暖兮。

    風寒之畏。

    肚大腳細。

    脾欲困而成疳。

    眼瞪口張。

    熱已危而必斃。

    弄舌脾熱。

    解顱腎憊。

    重舌木舌。

    虛熱積于心脾。

    哽氣喘氣。

    實火浮于脾肺。

    龈宣臭露。

    必是牙疳,哺露丁奚。

    多緣食積。

    唇幹作渴。

    腸鳴自利。

    夜啼分為四症。

    變蒸周于一年。

    心熱欲言而不能。

    脾虛無時而好睡。

    病後失音腎怯。

    咳嗽失音肺病。

    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蟲。

    腹痛而大便酸穢者積。

    口頻欠而肝虛。

    舌長伸而火熾。

    龜背兮腎風入于骨髓。

    龜胸兮肺火脹于胸膈。

    鼻幹黑燥。

    火盛金衰。

    肚大青筋。

    木強土壞。

    丹瘤瘡疥。

    皆胎毒之流連。

    吐瀉瘧痢。

    乃食積之沾滞。

    不能吮乳者。

    熱在心脾。

    常欲俯卧者。

    熱蒸腸胃。

    喜視燈火。

    煩熱在心。

    愛吃泥土。

    疳熱在脾。

    腹痛寒侵。

    口瘡熱積。

    臍風忌一臘。

    火丹畏一周。

     驚自熱來。

    痫因痰至。

    吐瀉而精神耗散則危。

    瘧痢而飲食減少心瘁。

    驚本心生。

    風因肝緻。

     搐分左右。

    症有順逆。

    藥分補瀉。

    病有虛實。

    急驚者。

    由于積熱之深。

    涼瀉便宜。

    慢驚者。

     得于大病之後。

    溫補為貴。

    頭搖目竄而氣喘兮。

    上工莫醫。

    口噤鼻張而足涼兮。

    靈丹何濟。

     閉目兮無魂。

    狂叫兮多祟。

    不知吞吐者死。

    反加悶亂者危。

    既明症候。

    須知調理。

    胎毒兮甘草黃連。

    食積兮白術枳殼。

    急掠搐掣。

    以導赤瀉青。

    慢驚螈。

    以補中益氣。

    集聖治疳。

    備急去積。

    抱龍丸化痰鎮驚。

    胃苓丸補中開胃。

    夜啼兮退熱涼心。

    晡熱兮養血升提。

    理中主瀉。

    香連止痢。

    積熱不除。

    涼驚丸大有神功。

    沉寒難瘳。

    養脾丸最為秘密。

    痰火攻兮三黃丸。

     谷下兮一粒金。

    柴芩治瘧。

    月蟬消痞。

    潮熱金花。

    咳嗽玉液。

    瘡疥胡麻。

    丹瘤涼膈。

    吐瀉而渴兮。

    白術可投。

    煩熱而渴兮。

    益元為最。

    丹疹兮消毒。

    腹痛兮脾積。

    鼻衄咳血茅花。

    木舌重舌針刺。

    口瘡不愈者洗心。

    腹脹不食者平胃。

    五拗治啼。

    四苓利水。

    退黃消腫。

    胃苓加減以堪行。

    破積安蟲。

    集聖從容而可治。

    大抵小兒易為虛實。

    調理但取其平。

    補瀉無過其劑。

     尤忌巴牛。

    勿多金石。

    辛熱走氣以耗陰。

    苦寒敗陽而損胃。

    如逢食積。

    解之不可或遲。

    若過虛羸。

    補之尤為至急。

    才少俄延。

    便成勞斃。

     胎疾 小兒自初生至周歲有疾者。

    皆為胎疾。

     氣。

    陽也。

    血。

    陰也。

    人之有生。

    受氣于父。

    陽之變也。

    成形于母。

    陰之合也。

    陰陽變成其身。

    身之中形藏四。

    頭面一也。

    耳目口鼻二也。

    手足三也。

    皮肉筋骨四也。

    神藏五。

    心藏神。

    肝藏魂。

    脾藏意。

    肺藏魄。

    腎藏志是也。

    凡九藏者。

    皆父母一體而分者也。

    形拘于一偏。

    而不能相通者。

    陰之靜也。

    神随感而動者。

    陽之動也。

    兒之初生。

    隻是一塊血肉耳。

    雖有形而無所用。

    雖有五髒。

    而無其神。

    猶空藏也。

    至于變蒸之後。

    皮肉筋骨。

    以漸而堅。

    聲色臭味。

    以漸而加。

    志意智能。

    以漸而發。

    知覺運動。

    而始成童。

    此天地生物之心。

    至誠不息也。

    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

    胎弱胎毒是也。

    胎弱者。

    禀受于氣之不足也。

    子于父母。

    一體而分。

    如受肺之氣為毛皮。

    肺氣不足。

    則皮脆薄怯寒。

    毛發不生。

    受心之氣為血脈。

    心氣不足。

    則血不華色,面無光彩。

    受脾之氣為肉。

    脾氣不足。

    則肌肉不生。

    手足如削。

    受肝之氣為筋。

    肝氣不足。

    則筋不束骨。

    機關不利。

    受腎之氣為骨。

    腎氣不足。

    則骨軟。

    此胎禀之病。

    當随其藏氣求之。

    肝腎心氣不足。

    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脾肺不足者。

    宜參苓白術丸主之。

     子之羸弱。

    皆父母精血之弱也。

    所謂父強母弱。

    生女必羸。

    父弱母強。

    生男必弱者是也。

    故兒有頭破。

    顱解。

    神慢。

    氣少。

    項軟。

    頭傾。

    手足痿弱。

    齒生不齊。

    發生不黑。

    行走坐立。

     要人扶掖。

    皆胎禀不足也。

    并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胎毒者。

    精血中之火毒。

    即命門相火之毒。

    命門者。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也。

    觀東瘤之論。

    丹溪胎毒之論。

    治法可見矣。

    古方有解毒之方。

    如黃連甘草法。

    又有育嬰解毒延齡丹。

    皆良方也。

    予新立一方。

    用丹溪三補丸方。

    苓連半生用半酒炒。

    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為末。

    雪水丸麻子大。

    朱砂雄黃為衣。

    名曰生熟解毒丸。

    小兒日與食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

    如蟲疥流丹。

    浸淫濕瘡。

    癰疖結核。

    重舌木舌。

    鵝口口瘡。

    與夫胎熱胎黃胎驚之類。

    兒之初生。

    有病多屬胎毒。

    如一臘之臍風。

    百之痰嗽。

    難治。

    恰半歲而真搐者兇。

    未一歲而流丹者死。

    是也。

    況初生之兒。

    腸胃薄小。

    血氣未充。

    藥石則難進也。

    榮衛微弱。

    筋脈未實。

    針灸則難用也。

    業幼科者。

    慎毋忽諸。

     一小兒丹發于臉。

    眼中紅腫。

    手不可近。

    三日死。

     一小兒生下一月後。

    遍身蟲疥浸淫濕爛。

    其皮如脫。

    日夜啼。

    忽一日。

    其瘡盡隐。

    發搐或問。

    胎禀不足之證。

    得于父母有生之初。

    如何醫得。

    予曰。

    諸器破損者。

    尚可補之。

     胎弱者。

    不可補之乎。

    貴得其要也。

    夫男女之生。

    受氣于父。

    成形于母。

    故父母強者。

    生子亦強。

    父母弱者。

    生子亦弱。

    所以肥瘦長短。

    大小妍媸。

    皆肖父母也。

    兒受父母之精血以生。

    凡五髒不足者。

    古人用地黃丸主之。

    或曰。

    五髒不足。

    而專補腎何也。

    曰。

    太極初分。

    天一生水。

    精血妙合。

    先生兩腎。

    腎者五髒之根本。

    經曰。

    植木者必培其根。

    此之謂也。

     或問胎毒之說。

    予曰。

    先賢論之詳矣。

    蓋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

    胎之欲也。

     火也。

    故思慮之妄。

    火生于心。

    恚怒之發。

    火生于肝。

    悲哀之過。

    火生于肺。

    酒肉之餍。

    火生于脾。

    淫佚之縱。

    火起于腎。

    五欲之火。

    隐于母血之中。

    即是毒也。

    男女交媾。

    精氣凝結。

    毒亦附焉。

    此胎毒之原也。

    如謂兒在母腹。

    饑則食母之血。

    渴則飲母之血。

    及其破胎而出。

    口有餘血。

    拭之不淨。

    咽下腹中。

    是謂胎毒。

    斯言也。

    一人倡之。

    百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