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
未有辯之者。
此書之不可盡信也。
胚胎資始。
父精所生。
身體資生。
母血所養。
是水珠露花。
男女漸分,毫發筋骨。
形象斯具。
誕彌厥月。
氣足形全。
乃破胎而生矣。
初在母腹之時。
如鳥之雛。
伏于卵殼之中。
何所飲食也。
口内之血。
乃母臨産。
惡露漬入口中。
未必是母腹中所銜之血也。
既雲咽下腹中。
則入于大腸界。
從大便出矣。
安得留一兒頸細。
其父嘗問于予。
可養何如。
予曰。
頸者頭之莖也。
頸細則不能任元。
在父母調養之。
八歲後再議。
至五歲死。
一兒解顱。
未一歲認字念書。
父母甚愛之。
予曰。
此兒胎禀不足。
腎虛顱解。
真陽弱矣。
聰慧早發。
真陽洩矣。
恐遺父母憂。
未一歲而發搐死。
一兒周歲後多笑。
予曰。
此兒難養。
父問其故。
予曰。
腎為水。
心為火。
水陰火陽。
陰常不。
待人引之而笑者。
此有情也。
見人自笑者。
此無情也。
後以痘瘡而死。
一兒頭縫四破。
皮光而急。
兩眼甚小。
予曰。
腦者髓之海也。
腎主骨髓。
中有伏火。
故髓熱而頭破。
額顱大而眼楞小也。
宜服地黃丸。
父母不信。
至十四歲而死。
一兒發搐。
五日不醒。
藥石難入。
予針其三裡合谷人中而醒。
父母喜曰。
吾兒未出痘疹。
願。
可保無事。
若在近年不敢許。
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兒四歲。
出痘時頸軟頭傾。
不能自舉。
予謂其父曰。
此兒胎禀不足。
瘡毒正發。
壯火食氣。
亟補元氣。
使痘易發易壓。
幸而保全。
再補其陰。
不然恐難出二八數也。
乃大作調元湯。
連服之獲安。
有三因所生者。
衣太濃則熱。
太薄則冷。
冷熱之傷。
此外因也。
乳多則飽。
乳少則饑。
之傷。
此内因也。
客忤中惡。
墜仆折傷。
此不内不外因也。
若順乎天時。
适其寒溫。
則不傷冷傷熱矣。
慎擇乳母。
節其飲食。
則不傷饑飽。
調護之久。
愛惜之深,必無縱弛之失也。
慎勿使庸醫。
妄投湯藥。
誤兒性命。
臍風 治未病。
臍在兩腎之間。
任沖督脈之所系也。
兒之初生。
斷臍護臍。
不可不慎。
故斷臍。
隔衣咬斷者。
上也。
以火燎而斷之。
次也。
以剪斷之。
以火烙之。
又其次也。
護臍之法。
臍既斷矣。
用軟布纏裹。
待幹自落。
勿使犯去也。
三朝洗兒。
當護其臍。
勿使水漬入也。
臍落之後。
當換抱裙。
勿使尿濕浸及臍中也。
如此調護。
則無臍風之病。
所謂上工治未病。
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
兒生旬日之後。
臍風為惡病也。
凡覺小兒噴嚏多啼。
此臍風欲發之候。
急抱小明處。
審視口中上。
有泡如珠如米。
或聚或散。
此病根也。
其色白者初起也。
黃者久也。
可用銀挖耳。
輕手刮出。
煎甘草薄荷湯拭洗之。
預取桑白皮汁塗之。
自此日日視之。
有則去之。
不可因循。
以贻後禍。
所謂中工治初病。
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
不知保護于未病之先。
不知調護于初病之日。
其泡子落入腹中。
變為三證。
一曰撮口。
二曰噤風。
三曰鎖肚。
證雖不同。
皆臍風也。
撮口證兒多啼。
口頻撮者。
此臍腹痛也。
可用雄黃解毒丸。
加乳香沒藥各五分。
丸如黍米大。
每服五丸。
竹瀝生姜自然汁送下。
利去惡涎良。
外用蕲艾炒熟杵爛。
護其臍。
頻換。
使暖溫之氣不絕也。
不乳者不治。
噤風證。
牙關緊急。
不能吮乳。
啼聲不出發搐者。
不治。
鎖肚證。
臍突青腫。
肚腹脹青筋浮露。
大便澀不通者。
不治。
或問臍風三證。
古人有方。
何謂不治。
予曰。
一臘之内。
謂初生八日。
草木方萌。
稍有觸犯。
即便折傷。
經曰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故噤風者。
乳食不得入。
則機廢于上矣。
鎖肚者。
便溺不得通。
則機廢于下矣。
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者。
是也。
神出機息。
雖有神丹。
不可為也。
豈蜈蚣蠶蠍諸毒藥之可治耶。
一小兒生後三日。
啼哭不乳。
予視其證非臍風。
乃臍腹痛也。
取蕲艾杵爛。
火上烘熱。
掩其臍上。
以帛勒之。
須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兒生八日。
噴嚏多啼。
請予視。
予曰。
此臍風也。
視其上果有泡。
色變黃矣。
乃挖耳刮去之。
其父慘然。
愛惜之心見于形色。
故去之未盡也。
有老妪聞之。
急使婢女告其父。
當急去之。
其言迫切。
父益懼。
自取銀挖耳刮之不惜也。
遣人告予。
予回書曰。
旬日後當發驚風。
後果病。
迎予治之。
許濃報。
且泣曰。
予三十六歲得此一子也。
予曰。
無傷。
投以至聖保命丹而愈。
變蒸 變蒸非病也。
乃兒長生之次第也。
兒生之後。
凡三十二日一變。
變則發熱。
昏睡不乳。
非病也。
恐人不知。
誤疑為熱而汗下之。
誅罰無過。
名曰大惑。
或誤以變蒸得于胎病中者。
或曰。
兒之生也。
初無變蒸。
既生之後。
當以三十二日一變。
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後。
又無變者。
何也。
曰。
初無變蒸者藏諸用。
陰之阖也。
中有變者顯諸仁。
陽之鬥也。
終無變者。
陰陽阖辟之機成。
故不複蒸也。
故兒之初生。
語其皮肉。
則未實也。
語其筋骨。
則未堅也。
語其腸胃。
則谷氣未充也。
語其神智。
則未發開也。
隻是一塊血肉耳。
至于三百八十四日。
然後髒腑氣足。
經絡脈滿。
谷肉果菜。
以漸而食。
方成人也。
或曰。
變蒸之日。
必以三十二日者。
何也。
曰。
易傳雲。
之為易。
易者。
變易也。
不易。
不足以見天地生物之心。
人有五髒六腑。
以配手足十二經絡。
腑屬陽以配陽卦三十二。
髒屬陰以配陰卦三十二。
取其一髒一腑。
各以三十二日一小變。
六十四日一大變。
陽卦之爻。
一百九十二。
合歲并閏月。
凡三百八十四爻。
所以變蒸一期之日。
三百八十四。
以應六十四卦爻之數也。
或曰。
三十二日一小變。
六十四日一大變。
所生者何物也。
所生之物。
亦有說欤。
曰。
形既生矣。
複何生也。
所生者。
五髒之知覺運動也。
故初生三十二日一變。
生足少陰腎癸水。
腎之精也。
六十四日二變。
生足太陽膀胱壬水。
而腎與膀胱一髒一腑之氣成矣。
此天一生水也。
水之精為瞳子。
此後始能認人矣。
九十六日三變。
生手少陰心丁火。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
生手太陽小腸丙火。
而心與小腸一髒一腑之氣足矣。
此地二生火也。
火之精為神。
此後能嬉笑矣。
一百六十日五變。
生足厥陰肝乙木。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
生足少陽膽甲木。
而肝與膽一髒一腑。
受氣足而神合矣。
此天三生木也。
木之精為筋。
此後能坐矣。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
生手太陰肺辛金。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
生手陽明大腸庚金。
而肺與太陽一髒一腑之氣足矣。
此地四生金也。
金之精為聲。
此後始能習人語矣。
二百八十八日九變。
生足太陰脾己土。
三百二十日十變。
生足陽明胃戊土。
乃脾胃一髒一腑之氣足矣。
此天五生土也。
土之精為肉。
脾胃主四肢。
此後能匍匐矣。
三百五十二日十一變。
生手厥陰心包絡。
三百八十四日十二變。
生手少陽三焦配腎。
腎主骨髓。
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
變蒸已足。
形神俱全矣。
正如蠶之眠。
不如是不足成人矣。
凡一變之過。
則筋骨手足以漸而堅。
知覺運動以漸而發。
日異而月不同。
曰變者。
變易也。
曰蒸者。
發熱也。
祖訓雲。
變蒸雖是胎病。
非胎熱胎毒可比矣。
此少陰生長之氣。
發育萬物者。
兒之強者。
雖有是病不覺。
氣弱者始見。
如變後形體漸長。
知識漸增。
反為無病兒也。
故無治也。
古方黑子散。
姑置之可也。
其間或有未及期而發熱者。
或有變過熱留而不除者。
抑有他故。
須詳察之。
如昏睡不乳。
則不須治。
待其自退。
變蒸兼證 變蒸之時。
有外感風寒者。
宜發散。
惺惺散主之。
按摩法亦可用也。
有内傷乳食者。
宜導。
胃苓丸生之。
輕則節之可也。
有被驚吓及客忤者。
安神丸至聖保命丹。
如變蒸而後發病。
以治病為主。
慎勿犯其胃氣。
咳嗽。
甘草桔梗湯加阿膠。
吐瀉。
理中湯加藿香葉。
驚風。
琥珀抱龍丸。
瀉青丸。
導赤散。
未有辯之者。
此書之不可盡信也。
胚胎資始。
父精所生。
身體資生。
母血所養。
是水珠露花。
男女漸分,毫發筋骨。
形象斯具。
誕彌厥月。
氣足形全。
乃破胎而生矣。
初在母腹之時。
如鳥之雛。
伏于卵殼之中。
何所飲食也。
口内之血。
乃母臨産。
惡露漬入口中。
未必是母腹中所銜之血也。
既雲咽下腹中。
則入于大腸界。
從大便出矣。
安得留一兒頸細。
其父嘗問于予。
可養何如。
予曰。
頸者頭之莖也。
頸細則不能任元。
在父母調養之。
八歲後再議。
至五歲死。
一兒解顱。
未一歲認字念書。
父母甚愛之。
予曰。
此兒胎禀不足。
腎虛顱解。
真陽弱矣。
聰慧早發。
真陽洩矣。
恐遺父母憂。
未一歲而發搐死。
一兒周歲後多笑。
予曰。
此兒難養。
父問其故。
予曰。
腎為水。
心為火。
水陰火陽。
陰常不。
待人引之而笑者。
此有情也。
見人自笑者。
此無情也。
後以痘瘡而死。
一兒頭縫四破。
皮光而急。
兩眼甚小。
予曰。
腦者髓之海也。
腎主骨髓。
中有伏火。
故髓熱而頭破。
額顱大而眼楞小也。
宜服地黃丸。
父母不信。
至十四歲而死。
一兒發搐。
五日不醒。
藥石難入。
予針其三裡合谷人中而醒。
父母喜曰。
吾兒未出痘疹。
願。
可保無事。
若在近年不敢許。
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兒四歲。
出痘時頸軟頭傾。
不能自舉。
予謂其父曰。
此兒胎禀不足。
瘡毒正發。
壯火食氣。
亟補元氣。
使痘易發易壓。
幸而保全。
再補其陰。
不然恐難出二八數也。
乃大作調元湯。
連服之獲安。
有三因所生者。
衣太濃則熱。
太薄則冷。
冷熱之傷。
此外因也。
乳多則飽。
乳少則饑。
之傷。
此内因也。
客忤中惡。
墜仆折傷。
此不内不外因也。
若順乎天時。
适其寒溫。
則不傷冷傷熱矣。
慎擇乳母。
節其飲食。
則不傷饑飽。
調護之久。
愛惜之深,必無縱弛之失也。
慎勿使庸醫。
妄投湯藥。
誤兒性命。
臍風 治未病。
臍在兩腎之間。
任沖督脈之所系也。
兒之初生。
斷臍護臍。
不可不慎。
故斷臍。
隔衣咬斷者。
上也。
以火燎而斷之。
次也。
以剪斷之。
以火烙之。
又其次也。
護臍之法。
臍既斷矣。
用軟布纏裹。
待幹自落。
勿使犯去也。
三朝洗兒。
當護其臍。
勿使水漬入也。
臍落之後。
當換抱裙。
勿使尿濕浸及臍中也。
如此調護。
則無臍風之病。
所謂上工治未病。
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
兒生旬日之後。
臍風為惡病也。
凡覺小兒噴嚏多啼。
此臍風欲發之候。
急抱小明處。
審視口中上。
有泡如珠如米。
或聚或散。
此病根也。
其色白者初起也。
黃者久也。
可用銀挖耳。
輕手刮出。
煎甘草薄荷湯拭洗之。
預取桑白皮汁塗之。
自此日日視之。
有則去之。
不可因循。
以贻後禍。
所謂中工治初病。
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
不知保護于未病之先。
不知調護于初病之日。
其泡子落入腹中。
變為三證。
一曰撮口。
二曰噤風。
三曰鎖肚。
證雖不同。
皆臍風也。
撮口證兒多啼。
口頻撮者。
此臍腹痛也。
可用雄黃解毒丸。
加乳香沒藥各五分。
丸如黍米大。
每服五丸。
竹瀝生姜自然汁送下。
利去惡涎良。
外用蕲艾炒熟杵爛。
護其臍。
頻換。
使暖溫之氣不絕也。
不乳者不治。
噤風證。
牙關緊急。
不能吮乳。
啼聲不出發搐者。
不治。
鎖肚證。
臍突青腫。
肚腹脹青筋浮露。
大便澀不通者。
不治。
或問臍風三證。
古人有方。
何謂不治。
予曰。
一臘之内。
謂初生八日。
草木方萌。
稍有觸犯。
即便折傷。
經曰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故噤風者。
乳食不得入。
則機廢于上矣。
鎖肚者。
便溺不得通。
則機廢于下矣。
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者。
是也。
神出機息。
雖有神丹。
不可為也。
豈蜈蚣蠶蠍諸毒藥之可治耶。
一小兒生後三日。
啼哭不乳。
予視其證非臍風。
乃臍腹痛也。
取蕲艾杵爛。
火上烘熱。
掩其臍上。
以帛勒之。
須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兒生八日。
噴嚏多啼。
請予視。
予曰。
此臍風也。
視其上果有泡。
色變黃矣。
乃挖耳刮去之。
其父慘然。
愛惜之心見于形色。
故去之未盡也。
有老妪聞之。
急使婢女告其父。
當急去之。
其言迫切。
父益懼。
自取銀挖耳刮之不惜也。
遣人告予。
予回書曰。
旬日後當發驚風。
後果病。
迎予治之。
許濃報。
且泣曰。
予三十六歲得此一子也。
予曰。
無傷。
投以至聖保命丹而愈。
變蒸 變蒸非病也。
乃兒長生之次第也。
兒生之後。
凡三十二日一變。
變則發熱。
昏睡不乳。
非病也。
恐人不知。
誤疑為熱而汗下之。
誅罰無過。
名曰大惑。
或誤以變蒸得于胎病中者。
或曰。
兒之生也。
初無變蒸。
既生之後。
當以三十二日一變。
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後。
又無變者。
何也。
曰。
初無變蒸者藏諸用。
陰之阖也。
中有變者顯諸仁。
陽之鬥也。
終無變者。
陰陽阖辟之機成。
故不複蒸也。
故兒之初生。
語其皮肉。
則未實也。
語其筋骨。
則未堅也。
語其腸胃。
則谷氣未充也。
語其神智。
則未發開也。
隻是一塊血肉耳。
至于三百八十四日。
然後髒腑氣足。
經絡脈滿。
谷肉果菜。
以漸而食。
方成人也。
或曰。
變蒸之日。
必以三十二日者。
何也。
曰。
易傳雲。
之為易。
易者。
變易也。
不易。
不足以見天地生物之心。
人有五髒六腑。
以配手足十二經絡。
腑屬陽以配陽卦三十二。
髒屬陰以配陰卦三十二。
取其一髒一腑。
各以三十二日一小變。
六十四日一大變。
陽卦之爻。
一百九十二。
合歲并閏月。
凡三百八十四爻。
所以變蒸一期之日。
三百八十四。
以應六十四卦爻之數也。
或曰。
三十二日一小變。
六十四日一大變。
所生者何物也。
所生之物。
亦有說欤。
曰。
形既生矣。
複何生也。
所生者。
五髒之知覺運動也。
故初生三十二日一變。
生足少陰腎癸水。
腎之精也。
六十四日二變。
生足太陽膀胱壬水。
而腎與膀胱一髒一腑之氣成矣。
此天一生水也。
水之精為瞳子。
此後始能認人矣。
九十六日三變。
生手少陰心丁火。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
生手太陽小腸丙火。
而心與小腸一髒一腑之氣足矣。
此地二生火也。
火之精為神。
此後能嬉笑矣。
一百六十日五變。
生足厥陰肝乙木。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
生足少陽膽甲木。
而肝與膽一髒一腑。
受氣足而神合矣。
此天三生木也。
木之精為筋。
此後能坐矣。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
生手太陰肺辛金。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
生手陽明大腸庚金。
而肺與太陽一髒一腑之氣足矣。
此地四生金也。
金之精為聲。
此後始能習人語矣。
二百八十八日九變。
生足太陰脾己土。
三百二十日十變。
生足陽明胃戊土。
乃脾胃一髒一腑之氣足矣。
此天五生土也。
土之精為肉。
脾胃主四肢。
此後能匍匐矣。
三百五十二日十一變。
生手厥陰心包絡。
三百八十四日十二變。
生手少陽三焦配腎。
腎主骨髓。
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
變蒸已足。
形神俱全矣。
正如蠶之眠。
不如是不足成人矣。
凡一變之過。
則筋骨手足以漸而堅。
知覺運動以漸而發。
日異而月不同。
曰變者。
變易也。
曰蒸者。
發熱也。
祖訓雲。
變蒸雖是胎病。
非胎熱胎毒可比矣。
此少陰生長之氣。
發育萬物者。
兒之強者。
雖有是病不覺。
氣弱者始見。
如變後形體漸長。
知識漸增。
反為無病兒也。
故無治也。
古方黑子散。
姑置之可也。
其間或有未及期而發熱者。
或有變過熱留而不除者。
抑有他故。
須詳察之。
如昏睡不乳。
則不須治。
待其自退。
變蒸兼證 變蒸之時。
有外感風寒者。
宜發散。
惺惺散主之。
按摩法亦可用也。
有内傷乳食者。
宜導。
胃苓丸生之。
輕則節之可也。
有被驚吓及客忤者。
安神丸至聖保命丹。
如變蒸而後發病。
以治病為主。
慎勿犯其胃氣。
咳嗽。
甘草桔梗湯加阿膠。
吐瀉。
理中湯加藿香葉。
驚風。
琥珀抱龍丸。
瀉青丸。
導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