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受病後而變蒸。
以養正補脾為主。
錢氏異功散加對病之藥。
惺惺散。
四君子湯加蘇葉。
加防風。
湖廣按察司憲長。
有子九月發熱。
恐是痘疹。
差人來取予。
往視之。
非痘。
是變蒸也。
。
何以辨之。
予曰。
以日計之。
有當變蒸之期。
以證察之。
亦無痘疹之症。
公問。
痘何證也。
予曰。
痘者五髒之液毒也。
故五髒各見一證。
呵欠驚悸心也。
項急頓悶肝也。
咳嗽噴嚏肺也。
吐瀉昏睡脾也。
身體皆涼腎也。
今公子無之。
知非痘。
乃變蒸将退也。
次日果安。
公喜曰。
汝術甚精。
贈以白金五兩。
應付而歸。
本縣胡正瞿。
有子二月。
發熱不乳。
予見之。
雖似變蒸非變蒸。
時乳母皆肥健。
必因傷乳發熱也。
令損之。
次日熱退而安矣。
幼疾 (兒生一歲後。
至七歲後。
變蒸已足。
脈雖難診。
口則能言。
病多傷食之證。
八歲以後。
有脈可診。
證與大人同。
但用劑小耳。
)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内者。
如盤腸内吊蛔蟲癖塊之類。
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
重舌木舌口口瘡。
癰疽瘡癬之類。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内者。
如傷飲食生冷之類。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
如四時感冒。
金刃湯火傷之類。
上四因之病。
治見各證之下。
一小兒周歲。
因初食雞肉太早。
自此成積。
日漸羸瘦。
不思乳食。
其父以詳告予。
予取之。
養脾消積丸先服。
三日後服丁香脾積丸。
雞肉湯下。
取下雞肉一片。
猶未化也。
再進養脾丸而愈。
家傳養脾消積丸 消宿食。
去陳積。
神效。
白術(一兩)陳皮(七錢五分)蒼術(五錢)濃樸(姜汁炒五錢)枳殼(面炒五錢)半(五錢)青皮(五錢)神曲(五錢)麥芽(五錢)山楂(五錢)炙甘草(三錢)上為細末。
蒸餅為丸黍米大。
每服二三十丸。
米飲送下。
育嬰延齡解毒丸 能解胎毒。
初生小兒宜服。
兒斷臍帶連胞。
不拘長短。
剪取新瓦上焙幹。
每一錢加生甘草末二錢。
黃連末一錢。
朱半錢。
共和勻。
生白砂糖調和。
瓷罐收貯。
每服一豆許。
納兒口中。
以乳送下。
一日一次。
藥盡而止。
五髒諸證 此因五髒氣動所生之病。
乃病生于内者也。
肝經主病 肝主風實則目直視。
呵欠大叫哭。
項急頓悶。
虛則切牙呵欠。
氣溫則内生。
氣熱則外生也。
氣謂口中氣也。
實則瀉青丸。
當歸龍荟丸瀉之。
虛則地黃丸補之。
瀉青丸 治急驚搐搦。
主肝熱。
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栀仁龍膽草大黃(酒浸紙煨各等分)上為末。
蜜丸芡實大。
每服半丸至一丸。
煎竹葉湯砂糖化下。
當歸龍荟丸 治腎肝陰虛。
風熱蘊結。
發驚悸。
搐搦躁擾。
當歸(一兩)龍膽草(一兩)黃連(五錢)黃柏(一兩)大黃(五錢)山栀子(一兩)蘆荟(五錢)青黛(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黃芩(一兩)上為細末。
蜜丸麻子大。
每服五丸至十五丸。
竹葉湯下。
地黃丸 治小兒胎禀不足。
腎怯不言。
解顱。
兒大不能行。
又治肝疳。
白膜遮睛。
溲血失音。
身瘦瘡疥。
熟地黃(八兩焙取末)山茱萸(焙四兩)山藥(四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二兩)澤瀉(二兩)上為末。
蜜丸芡實大。
一歲兒服一丸。
二歲以上。
加至三丸。
空心溫水下。
肝經兼證 (諸風搐搦。
牽引斜。
皆肝之病也。
宜瀉青丸主之。
)一小兒七月。
發搐無時。
昏睡不醒。
不哭不乳。
掐之紮之不痛。
之鼻不嚏。
灌藥不入。
予曰。
此真搐也。
不可治矣。
兼見心證。
則發熱而搐。
予曰。
肝有風。
則目連劄不搐。
得心熱則搐。
肝有熱。
則目直視不搐。
得心熱則搐。
瀉肝瀉青丸。
瀉心導赤散。
方見肝心下。
兼見脾證。
輕則昏睡。
不嗜飲食。
當視其大便何如。
大便秘者。
宜蜜導法。
慎勿下之。
恐下後脾虛。
反為笃疾。
大便潤者。
宜琥珀抱龍丸主之。
兼見肺證。
喘急悶亂。
痰涎壅塞。
須從大小便以利之。
如喘息有聲。
肩聳胸高。
喉中痰響者。
不治。
宜清甯散主之。
清甯散 驚熱出于心肺。
須從小便利之。
桑白皮(蜜水炒)赤茯苓車前子甜葶苈(炒)山栀仁(各等分)炙甘草(減半)上為末。
每服半錢。
姜棗水煎服。
肝熱則大小便難。
加煨大黃下。
一小兒痰壅而發搐。
氣促而喘。
予用礞石滾痰丸。
桑白皮煎湯。
研碎調服之。
喘定痰下。
搐亦止矣。
兼見腎證。
暴喑失音。
手足強直。
此從風治。
輕者地黃丸主之。
重則為廢疾而不可治矣 肝所生病 諸風掉眩。
皆屬肝木。
脈訣雲。
熱則風生是也。
急慢驚風 急驚風者。
肝風甚而心火從之。
木生火。
從前來為實邪。
實則瀉之。
宜用瀉青丸以瀉肝之風。
導赤散以瀉心之火。
慢驚風。
錢氏雲。
脾虛則土瀉生風。
此脾土敗而肝木乘之。
肝屬木而脾屬土。
從所不勝為賊邪。
故慢驚為難也。
脾虛生風。
虛則補之,東垣用調元湯加白芍藥主之。
此以黃人參補脾之虛。
白芍藥甘草以瀉肝之實。
誠千古不傳之秘法也。
予加桂在内。
乃黃建中湯。
木得桂而枯。
古方治慢驚者。
如醒脾散。
觀音散。
皆良法也。
可用之。
醒脾散 人參陳皮甘草白術白茯苓全蠍半夏曲木香(各三錢五分)白附子(四個)南星(一個姜湯泡)陳倉米(一百粒)上為末。
每服一錢。
棗三枚。
姜三片。
水煎。
觀音散 全蠍(十個去毒炒)天麻(煨)防風白芷黃甘草白茯苓(各二錢五分)人參(二錢)扁豆(一錢五分姜汁炒)上為末棗湯下。
或問曰。
上工治未病。
急慢驚風。
何以預治之。
曰。
方其熱甚之時。
腮赤面黑。
兩目如視不轉者。
此急驚風之候也。
宜服河間當歸龍荟丸。
以瀉肝膽之火。
則不成急驚風也。
當吐瀉不止之時。
見其手足冷。
睡露睛。
口鼻氣冷者。
此慢驚欲成之候也。
急用參苓白術散以補脾。
琥珀抱龍丸。
去枳殼枳實。
加黃以平肝。
則慢驚風不能成矣。
此吾家傳秘法。
參苓白術散 人參白術白茯苓山藥扁豆(去殼姜汁浸炒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上為細末。
棗湯送下。
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
四時感冒。
寒溫風暑。
瘟疫邪熱。
躁煩不甯。
痰嗽氣急。
及瘡疹欲出發搐。
并宜服之。
此予家傳常用之方。
真琥珀(一兩五錢)天竺黃(一兩五錢)白檀香(一兩五錢)人參(一兩五錢)朱砂(白茯苓(一兩五錢)粉草(去筋三兩)南枳實(一兩)枳殼(麸炒一兩)牛膽南星(一兩)淮山藥(一兩)金箔(大者一百片為衣。
)上各制取末和勻。
用臘雪溶水。
如無雪。
取新汲或長流水。
杵為丸。
如芡實大。
約重五分。
陰幹。
每服一丸。
煎薄荷湯下。
此方内有補益之藥。
人皆喜而用之。
但有枳殼枳實能散滞氣。
無滞氣者。
損胸中至高之氣。
如慢驚風及元氣弱者。
減此二味。
用當歸川芎各二兩代之。
至聖保命丹 一名紫金錠子。
膽星(一錢)僵蠶(一錢)白附子(一錢)全蠍(十四枚)天麻(一錢)防風(一錢)(一錢半水飛)麝香(一分)珍珠(五分)琥珀(三分)金箔(二十片)上碾為末。
粟米和為丸。
分為二十錠。
金箔為衣。
每一錠薄荷葉煎湯磨服。
礞石滾痰丸 降火墜痰之要藥。
方見大方脈科。
涼驚丸 諸熱通用。
此吾家傳之方。
又名金花丸。
黃柏黃連黃芩山栀仁(各等分)朱砂(水飛減半)一本有龍膽草等分。
上為細末。
臘雪水為丸麻子大。
薄菏湯送下。
三黃瀉心丸 一名三黃五色丸。
利諸驚熱如神。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上為末。
雪水為丸。
麻子大。
溫水送下。
均分作五分用衣。
一分朱砂衣。
一分青黛衣。
一分雄黃衣
以養正補脾為主。
錢氏異功散加對病之藥。
惺惺散。
四君子湯加蘇葉。
加防風。
湖廣按察司憲長。
有子九月發熱。
恐是痘疹。
差人來取予。
往視之。
非痘。
是變蒸也。
。
何以辨之。
予曰。
以日計之。
有當變蒸之期。
以證察之。
亦無痘疹之症。
公問。
痘何證也。
予曰。
痘者五髒之液毒也。
故五髒各見一證。
呵欠驚悸心也。
項急頓悶肝也。
咳嗽噴嚏肺也。
吐瀉昏睡脾也。
身體皆涼腎也。
今公子無之。
知非痘。
乃變蒸将退也。
次日果安。
公喜曰。
汝術甚精。
贈以白金五兩。
應付而歸。
本縣胡正瞿。
有子二月。
發熱不乳。
予見之。
雖似變蒸非變蒸。
時乳母皆肥健。
必因傷乳發熱也。
令損之。
次日熱退而安矣。
幼疾 (兒生一歲後。
至七歲後。
變蒸已足。
脈雖難診。
口則能言。
病多傷食之證。
八歲以後。
有脈可診。
證與大人同。
但用劑小耳。
)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内者。
如盤腸内吊蛔蟲癖塊之類。
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
重舌木舌口口瘡。
癰疽瘡癬之類。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内者。
如傷飲食生冷之類。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
如四時感冒。
金刃湯火傷之類。
上四因之病。
治見各證之下。
一小兒周歲。
因初食雞肉太早。
自此成積。
日漸羸瘦。
不思乳食。
其父以詳告予。
予取之。
養脾消積丸先服。
三日後服丁香脾積丸。
雞肉湯下。
取下雞肉一片。
猶未化也。
再進養脾丸而愈。
家傳養脾消積丸 消宿食。
去陳積。
神效。
白術(一兩)陳皮(七錢五分)蒼術(五錢)濃樸(姜汁炒五錢)枳殼(面炒五錢)半(五錢)青皮(五錢)神曲(五錢)麥芽(五錢)山楂(五錢)炙甘草(三錢)上為細末。
蒸餅為丸黍米大。
每服二三十丸。
米飲送下。
育嬰延齡解毒丸 能解胎毒。
初生小兒宜服。
兒斷臍帶連胞。
不拘長短。
剪取新瓦上焙幹。
每一錢加生甘草末二錢。
黃連末一錢。
朱半錢。
共和勻。
生白砂糖調和。
瓷罐收貯。
每服一豆許。
納兒口中。
以乳送下。
一日一次。
藥盡而止。
五髒諸證 此因五髒氣動所生之病。
乃病生于内者也。
肝經主病 肝主風實則目直視。
呵欠大叫哭。
項急頓悶。
虛則切牙呵欠。
氣溫則内生。
氣熱則外生也。
氣謂口中氣也。
實則瀉青丸。
當歸龍荟丸瀉之。
虛則地黃丸補之。
瀉青丸 治急驚搐搦。
主肝熱。
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栀仁龍膽草大黃(酒浸紙煨各等分)上為末。
蜜丸芡實大。
每服半丸至一丸。
煎竹葉湯砂糖化下。
當歸龍荟丸 治腎肝陰虛。
風熱蘊結。
發驚悸。
搐搦躁擾。
當歸(一兩)龍膽草(一兩)黃連(五錢)黃柏(一兩)大黃(五錢)山栀子(一兩)蘆荟(五錢)青黛(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黃芩(一兩)上為細末。
蜜丸麻子大。
每服五丸至十五丸。
竹葉湯下。
地黃丸 治小兒胎禀不足。
腎怯不言。
解顱。
兒大不能行。
又治肝疳。
白膜遮睛。
溲血失音。
身瘦瘡疥。
熟地黃(八兩焙取末)山茱萸(焙四兩)山藥(四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二兩)澤瀉(二兩)上為末。
蜜丸芡實大。
一歲兒服一丸。
二歲以上。
加至三丸。
空心溫水下。
肝經兼證 (諸風搐搦。
牽引斜。
皆肝之病也。
宜瀉青丸主之。
)一小兒七月。
發搐無時。
昏睡不醒。
不哭不乳。
掐之紮之不痛。
之鼻不嚏。
灌藥不入。
予曰。
此真搐也。
不可治矣。
兼見心證。
則發熱而搐。
予曰。
肝有風。
則目連劄不搐。
得心熱則搐。
肝有熱。
則目直視不搐。
得心熱則搐。
瀉肝瀉青丸。
瀉心導赤散。
方見肝心下。
兼見脾證。
輕則昏睡。
不嗜飲食。
當視其大便何如。
大便秘者。
宜蜜導法。
慎勿下之。
恐下後脾虛。
反為笃疾。
大便潤者。
宜琥珀抱龍丸主之。
兼見肺證。
喘急悶亂。
痰涎壅塞。
須從大小便以利之。
如喘息有聲。
肩聳胸高。
喉中痰響者。
不治。
宜清甯散主之。
清甯散 驚熱出于心肺。
須從小便利之。
桑白皮(蜜水炒)赤茯苓車前子甜葶苈(炒)山栀仁(各等分)炙甘草(減半)上為末。
每服半錢。
姜棗水煎服。
肝熱則大小便難。
加煨大黃下。
一小兒痰壅而發搐。
氣促而喘。
予用礞石滾痰丸。
桑白皮煎湯。
研碎調服之。
喘定痰下。
搐亦止矣。
兼見腎證。
暴喑失音。
手足強直。
此從風治。
輕者地黃丸主之。
重則為廢疾而不可治矣 肝所生病 諸風掉眩。
皆屬肝木。
脈訣雲。
熱則風生是也。
急慢驚風 急驚風者。
肝風甚而心火從之。
木生火。
從前來為實邪。
實則瀉之。
宜用瀉青丸以瀉肝之風。
導赤散以瀉心之火。
慢驚風。
錢氏雲。
脾虛則土瀉生風。
此脾土敗而肝木乘之。
肝屬木而脾屬土。
從所不勝為賊邪。
故慢驚為難也。
脾虛生風。
虛則補之,東垣用調元湯加白芍藥主之。
此以黃人參補脾之虛。
白芍藥甘草以瀉肝之實。
誠千古不傳之秘法也。
予加桂在内。
乃黃建中湯。
木得桂而枯。
古方治慢驚者。
如醒脾散。
觀音散。
皆良法也。
可用之。
醒脾散 人參陳皮甘草白術白茯苓全蠍半夏曲木香(各三錢五分)白附子(四個)南星(一個姜湯泡)陳倉米(一百粒)上為末。
每服一錢。
棗三枚。
姜三片。
水煎。
觀音散 全蠍(十個去毒炒)天麻(煨)防風白芷黃甘草白茯苓(各二錢五分)人參(二錢)扁豆(一錢五分姜汁炒)上為末棗湯下。
或問曰。
上工治未病。
急慢驚風。
何以預治之。
曰。
方其熱甚之時。
腮赤面黑。
兩目如視不轉者。
此急驚風之候也。
宜服河間當歸龍荟丸。
以瀉肝膽之火。
則不成急驚風也。
當吐瀉不止之時。
見其手足冷。
睡露睛。
口鼻氣冷者。
此慢驚欲成之候也。
急用參苓白術散以補脾。
琥珀抱龍丸。
去枳殼枳實。
加黃以平肝。
則慢驚風不能成矣。
此吾家傳秘法。
參苓白術散 人參白術白茯苓山藥扁豆(去殼姜汁浸炒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上為細末。
棗湯送下。
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
四時感冒。
寒溫風暑。
瘟疫邪熱。
躁煩不甯。
痰嗽氣急。
及瘡疹欲出發搐。
并宜服之。
此予家傳常用之方。
真琥珀(一兩五錢)天竺黃(一兩五錢)白檀香(一兩五錢)人參(一兩五錢)朱砂(白茯苓(一兩五錢)粉草(去筋三兩)南枳實(一兩)枳殼(麸炒一兩)牛膽南星(一兩)淮山藥(一兩)金箔(大者一百片為衣。
)上各制取末和勻。
用臘雪溶水。
如無雪。
取新汲或長流水。
杵為丸。
如芡實大。
約重五分。
陰幹。
每服一丸。
煎薄荷湯下。
此方内有補益之藥。
人皆喜而用之。
但有枳殼枳實能散滞氣。
無滞氣者。
損胸中至高之氣。
如慢驚風及元氣弱者。
減此二味。
用當歸川芎各二兩代之。
至聖保命丹 一名紫金錠子。
膽星(一錢)僵蠶(一錢)白附子(一錢)全蠍(十四枚)天麻(一錢)防風(一錢)(一錢半水飛)麝香(一分)珍珠(五分)琥珀(三分)金箔(二十片)上碾為末。
粟米和為丸。
分為二十錠。
金箔為衣。
每一錠薄荷葉煎湯磨服。
礞石滾痰丸 降火墜痰之要藥。
方見大方脈科。
涼驚丸 諸熱通用。
此吾家傳之方。
又名金花丸。
黃柏黃連黃芩山栀仁(各等分)朱砂(水飛減半)一本有龍膽草等分。
上為細末。
臘雪水為丸麻子大。
薄菏湯送下。
三黃瀉心丸 一名三黃五色丸。
利諸驚熱如神。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上為末。
雪水為丸。
麻子大。
溫水送下。
均分作五分用衣。
一分朱砂衣。
一分青黛衣。
一分雄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