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一分輕粉衣。

    一分蘆荟衣。

     木通散 能瀉肝風。

    降心火。

    最利驚熱。

     山栀仁大黃(煨)赤茯苓羌活木通甘草(以上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一字。

    紫蘇葉煎湯送下。

     豬膽汁導方 定志丸 治驚久成痫。

     人參白茯神遠志石菖蒲(炒)酸棗仁(炒)柏子仁(各一錢半)琥珀珍珠膽鐵花粉(各一錢)朱砂(飛)麝香(各一字)上為末。

    水煮山藥粉為丸。

    黍米大。

    每服十五丸。

    燈心煎湯下。

    更煎豬心與兒食之。

    以助藥力。

     急驚風屬陽。

    病在六腑易治。

    宜用涼瀉。

     慢驚風屬陰。

    病在五髒難治。

    宜用溫補。

     或問。

    病有急慢陰陽者。

    何也。

    曰。

    肝主風。

    木也。

    飄驟急疾。

    莫甚于風。

    心主驚。

    火暴烈飛揚。

    莫甚于火。

    木火陽也。

    故病在于心肝者。

    謂之急而屬陽。

    脾胃者土也。

    沉重遲滞。

    莫甚于土。

    脾土者至陰之屬也。

    故病在于脾者。

    謂之慢而屬陰。

    肝常有餘。

    有餘則瀉而損之。

    脾常不足。

    不足則補而益之。

    至于心主驚。

    肝主風。

    似宜前論。

    然火資風勢。

    風資火威。

    風火相扇而發搐。

    故不可别論也。

    驚風之病。

    有兼證者。

    有類證者。

    不可不辨也。

     急驚風有三因 有外因者。

    如感冒風寒溫濕之氣而發熱者。

    宜即發散之和解之。

    以除其熱可也。

    苟失而不治。

    熱甚發搐。

    此外因之病也。

    宜導赤散瀉青丸主之。

     有内因者。

    如傷飲食發熱者。

    即宜消導之下之。

    如保和丸三黃枳術丸之類。

    以除其熱可苟失而不治。

    熱甚發搐。

    此内因之病也。

    當視大小便如何。

    如大便不通。

    先去其宿食。

    宜木香槟榔丸及膽導法。

    大便潤。

    以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不内外因者。

    如有驚恐。

    或客忤中惡得之。

    蓋心藏神。

    驚有傷神。

    腎藏志與精。

    恐有。

    經雲。

    随神往來謂之魂。

    并精出入謂之魄。

    故神傷則魂離。

    精傷則魄散。

    小兒神志怯弱。

     猝有驚恐。

    所以精神潰亂。

    魂魄飛揚。

    氣逆痰聚。

    乃發搐也。

    客忤中惡。

    出其不意。

    大人且驚。

    況小兒乎。

    宜先去其痰。

    辰砂膏主之。

    後安其神。

    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熱者。

    東垣安神丸。

    下痰之藥慎勿用輕粉巴豆之類。

    恐傷元氣。

    損脾胃。

    誤殺小兒。

     錢氏抱龍丸 治小兒風痰。

    熱甚昏睡。

    急驚。

     雄黃(飛四錢)天竺黃(四錢)膽星(八錢)朱砂(水飛淨四錢)麝香(三分)上為末。

    煮甘草膏為丸。

    芡實大。

    薄荷湯化下。

     辰砂膏 以通心氣。

     朱砂(飛一錢)牙硝(二錢五分)雄黃(飛二錢五分)麝香(二字)金箔(十五片)銀十五片)白附子(三錢)枳殼(炒三錢)川芎(四錢)白茯苓(四錢)人參(二錢)黃連(二錢)遠志(二錢)除前六味另碾。

    後七味共為末和勻。

    蜜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

    麥門冬煎湯化下。

    此朱砂膏加減。

     或問。

    熱甚則生痰。

    痰甚則發搐。

    錢氏有利驚丸以下其痰。

    陳氏有芎蠍散以吐其痰。

    皆否。

    予曰。

    藥不執方。

    合宜而可用也。

    兒壯實者。

    吐之下之病則止。

    兒弱怯者。

    不可孟浪。

     反傷元氣。

    大抵痰在咽喉之中。

    壅塞沾滞。

    藥食不能入者。

    則宜吐而去之。

    此在上者越而治之法也。

    宜用僵蠶牙皂炙焦等分研末。

    每服少許。

    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

    吐後卻進下痰藥。

    如五色三黃丸。

    礞石滾痰丸。

    辰砂膏。

    皆可用之。

     辰砂膏 下痰甚妙。

     飛辰砂(三錢)硼砂(一錢半)馬牙硝(一錢半)玄明粉(二錢)全蠍(去毒一錢)珍(一錢)麝香(一字)上為末和勻。

    用好油單紙包起。

    自然成膏。

    每用一粒許。

    治諸驚薄荷湯下。

    治胎驚乳汁調棗湯下。

     予初習醫。

    治一兒二歲發搐而死。

    請予至。

    舉家痛哭。

    乃阻之。

    告其父曰。

    此兒面色未手足未冷。

    乃氣結痰壅而悶絕。

    非真死也。

    取艾作小炷。

    灸兩手中沖穴。

    火方及肉而醒。

    大哭。

    父母皆喜。

    遂用家傳治驚方。

    以雄黃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

    涼驚丸二十五丸去其熱。

    合之薄荷煎湯送下。

    須臾利下黃涎。

    搐止矣。

    予歸。

    父問用何藥。

    如是速效。

    全具以告父。

    父語母曰。

    吾有子矣。

     一兒發搐痰壅。

    有醫用白餅子下之。

    不退。

    凡三下。

    病益深。

    合目昏睡。

    不哭不乳。

    喉鳴。

    上氣喘促。

    大便時下。

    予曰。

    五髒氣絕。

    病不可治。

    轉下之過也。

    彼醫曰。

    白餅子錢氏下痰神方也。

    予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錢氏小兒。

    皆出于門人附會之說也。

    蓋人之有痰。

     猶木之有津。

    時令大熱。

    草木流津。

    痰自熱生。

    此明驗也。

    痰猶水也。

    附氣自行。

    過颡在山。

    豈水之性哉。

    乃搏激使之也。

    今痰随火上。

    不知降火。

    而反下之。

    損其胃氣。

    胃氣既敗。

     五髒俱損。

    故目不開者。

    肝絕也。

    昏睡不乳者。

    脾絕也。

    啼聲不出者。

    心絕也。

    喘促痰響者。

    肺絕也。

    便溺遺失者。

    腎絕也。

    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醫。

    治病有奇方。

    唯性太執。

    不知通變。

    時有小兒發搐。

    予謂急驚。

    當用涼瀉赤散瀉青丸是也。

    彼謂驚風者。

    肝火郁遏而成也。

    火郁則發之。

    小續命湯是也。

    人不能決。

     兩從之。

    予所治者一日而安。

    彼治者死。

    悔不信吾言。

    無及矣。

     一兒發搐。

    先取善推法推之止。

    向後發病益危甚。

    予曰。

    推法者。

    乃針灸摩按之遺意也曰。

    無刺大虛人。

    推搐之法。

    壯實者可用之。

    如怯弱者其氣不行。

    推則有汗。

    反傷元氣也。

     其家不信予言。

    予曰。

    不死必成痫疾。

    半月後果死。

     一兒發搐。

    因用推法暫退。

    一月後如期複發。

    又推之。

    或一月一發。

    或一月再發。

    予曰成痫矣。

    推法者乃發表之意。

    痰聚在心。

    不得出也。

    幸初成痫者尚可治。

    若久則為終身痼疾。

    不可治也。

    因立方用四色斷痫丸。

     黃連(五錢)飛朱砂(二錢五分)膽星(一錢)白甘遂(三分)為末。

    粟米糊丸。

    兼豬心血杵勻丸。

    芡實大。

    每服一丸。

    燈草煎湯化下。

    夜服三次。

    日服一次。

    遂安。

     癸亥二月。

    英山縣大尹前縣吳公。

    一子發搐。

    彼醫以二陳湯姜汁竹瀝治之。

    不退。

    公初過羅。

    與全有識。

    承差人請之。

    全往視。

    其外候三關青氣。

    兩頰赤色。

    目常直視。

    指如撚物。

    曰。

    此得之外感。

    未與發散。

    熱入于裡。

    錢氏曰。

    肝有熱。

    則目直視。

    得心熱則發搐。

    又曰。

    兩頰赤而目直視。

    必作驚風。

    小兒肝常有餘。

    又乘木旺之時。

    當與瀉肝。

    若二陳湯陳皮半夏生姜之辛。

    皆助肝之物。

    經曰。

    以辛補之。

    所以無效。

    乃用瀉青丸。

    以瀉肝之有餘。

    導赤散以瀉心之火。

    一服而搐即止。

    公喜謂其下曰。

    所見不同。

    用藥即效。

    真良醫也。

    彼到時吾心有主。

    今果無憂矣。

    全見其胎禀素怯。

    脾胃自弱。

    恐後作搐。

    便成痫矣。

    又作琥珀丸與之常服而安。

     蕲水沙徐淑道。

    一子患驚風。

    先求醫張姓者治之。

    數日不效。

    請予往。

    痰喘正急。

    驚發。

    予先治其痰。

    次治其搐。

    以次而定。

    唯身熱猶熾。

    張姓者欲用解毒湯竹葉湯小柴胡湯。

     予皆不可。

    謂之曰。

    小兒肝嘗有餘。

    脾嘗不足。

    病發于肝。

    風木太旺。

    脾土受傷。

    此乃虛熱。

    勿用寒涼。

    緻損中氣也。

    乃用四君子湯加炙黃炒黑幹姜。

    一服而安。

     一小兒年五歲。

    夢中驚哭。

    抱其母叫怕。

    此因被驚吓得之。

    予制一方。

    用人參麥門冬白黃連酸棗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

    一半水煎。

    一半入地黃加炙甘草為末。

    山藥粉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

    燈草煎湯下。

    未盡劑而安。

     一小兒周歲。

    發熱而搐。

    以瀉青丸投之不效。

    乃問其發搐之狀。

    其母曰。

    搐過後則好睡乳與之則飲。

    不與乳則不思乳。

    醒時則戲作貓兒聲。

    見人則笑。

    不發搐便是好了。

    予曰。

    醫要識證。

    藥要對證。

    怪底前藥之不效也。

    以導赤散服之。

    一劑而安。

    其父問是何故。

    予曰。

     心髒屬火。

    其聲為笑。

    火生于寅屬虎。

    貓者虎之類也。

    貓聲而笑。

    知非肝病。

    乃心病也。

    故以導赤散瀉其心火而安。

    聞者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