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則一切物亦不見汝;汝若不知一切事,則一切事亦不知汝;汝若不聞切聲,則一切聲亦不聞汝;汝若不緣一切覺,則一切覺亦不緣汝。
至於五蘊六識,亦複如是。
六塵不入,六根清靜,五蘊皆空,五眼圓明,到這裹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陰消盡,遍體純陽,性命雙全,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更有甚死生可超,更有甚隻今末後也。
無因也無果,和無也無,倒大輕快、倒大自在。
咦,無生法忍之妙,至是盡矣。
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瑩蟾子書于中和庵,贈蔡損庵輩。
動靜說 太上雲: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此言靜極而動也。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此言動極而複靜也。
又雲:複命曰常。
此言靜一動,動一靜,道之常也。
苟以動為動,靜為靜,物之常也。
先賢雲:靜而動,動而靜,神也;動無靜,靜無動,物也?其斯之謂欤。
是知保身心之要,無出乎動靜也。
學道底人,收拾身心,緻虛之極,守靜之笃,則能觀複。
《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夫複之為卦,自坤而複,自靜而動也。
五陰至靜,一陽動於下,是謂複也。
非靜極而動乎。
觀複則知化,知化則不化,不化則複歸其根也。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非動而複靜乎。
《易·擊》雲:阖戶之謂坤,辟戶之謂乾,一阖一辟之謂變,往來不窮之謂通。
一阖一辟,一動一靜也。
往來不窮,動靜不已也。
互動互靜,機緘不已,運化生成,是謂之變。
推而行之,應變無窮,是謂之通。
太上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此言虛靈不昧,則動靜之機不可揜也。
又雲: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即乾陽坤陰,一阖一辟而成變化也。
又雲: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即往來不窮之謂通也。
天根阖辟,猶人之呼吸也。
呼則接天根二是謂辟也;吸則接地根,是謂阖也。
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是謂變也。
風雲際會,龍虎相交,動靜相因,顯微無間,是謂通也。
予所謂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綿綿,往來不息之謂也。
苟泥於口鼻而為玄牝,又焉能盡天地鼓舞之神哉。
知天地變動、神之所為者,是名上士。
達是理者,則知乾道健而不息,即我之心動而無為,工夫不息也。
坤道厚德載物,即我之身靜而應物,用之無盡也。
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靜,常清常靜,則天地阖辟之機,我之所維也。
經雲: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正謂此也。
經閑庵輩,叩予保身心之要,予以動靜告之。
蓋欲使其收拾身心,效天法地之功用也。
夫保身在調燮,保心在撿攝。
調燮貴乎動,撿攝貴乎靜。
一動象天,一靜象地,身心俱靜,天地合也。
至靜之極,則自然真機妙應,非常之動也。
隻這動之機關,是天心也。
天心既見,玄關透也。
玄關既透,藥物在此也,鼎爐在此矣,火候在此矣。
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種種運用,悉具其中矣。
工夫至此,身心混合,動靜相須,天地阖辟之機,盡在我也。
至於心歸虛寂,身入無為,動靜俱忘,精凝氣化也。
到這裹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虛,與太虛混而為一,是謂返本還元也。
咦,長生久視之道,至是盡矣。
至元壬辰上元後四日,清庵瑩蟾子書于中和精舍,贈經閑庵輩。
歌 原道歌 贈野雲 玄流若也透玄關,蹑景登真果不難。
隻是星兒孔竅子,迷人如隔萬重山。
世間縱有金丹客,太半泥文并着物。
雖然苦志教門中,卻似癡貓守空窟。
或将金石為丹母,或雲口鼻為玄牝。
或雲心腎為坎離,或雲精血為奇耦。
勞形苦體費精神,妙本支離道不伸。
直待靈源都喪盡,尚猶執着不回身。
人人自有長生要,道法法人人不肖。
浮華亂目孰回光,薄霧牽情誰返照。
我觀穎川野雲翕,奇哉道釋俱貫通。
玉鎖金枷齊解脫,急流勇退慕玄風。
我今得見知音友,故把天機都洩漏。
坎水中間一點金,急須取向離中辏。
一句道心話與賢,從今不必亂鑽研。
九夏但觀龍取水,明明天意露真诠。
會得此機知采藥,地雷震處鼓橐鑰。
霎時雲雨大霧需,萬氣鹹臻真快樂。
水中取得玉蟾賒,送入懸胎鼎内儲。
進火退符功力到,無中生有結玄珠。
獲得玄珠未是妙,調神溫養猶深奧。
鉛要走而汞要飛,水怕寒兮火怕燥。
火周須要識持盈,靜定三元大寶成。
進破頂門神蛻也,與君同步谒三清。
煉虛歌并引 道本至虛,虛無生氣,一氣判而兩儀立焉。
清而上者曰天,濁而下者曰地。
天圓而動,北辰不移,主動者也。
地方而靜,東注不竭,主靜者也。
北辰天地之心,東注天地之氣。
以虛養心,心所以靜。
以虛養氣,氣所以運。
人心安靜,如北辰之不移,神至虛靈。
作是見者,天道在己。
氣常運動,如東注之不竭,形固常存。
作是見者,地道在己。
天地之道在己,則形神俱妙,陰陽不可得而推遷,超出造化之外也。
是知虛者,大道之體,天地之始,動靜自此出,陰陽由此運,萬物自此生。
是故虛者,天下之大本也。
古杭王高士,以竹名齋,蓋有取於此也。
處事以直,處世以順,處心以柔,處身以靜,竹之節操也。
動則忘情,靜則忘念,應機忘我,應變忘物,竹之中虛也。
立決定志,存不疑心,内外圓通,始
至於五蘊六識,亦複如是。
六塵不入,六根清靜,五蘊皆空,五眼圓明,到這裹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陰消盡,遍體純陽,性命雙全,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更有甚死生可超,更有甚隻今末後也。
無因也無果,和無也無,倒大輕快、倒大自在。
咦,無生法忍之妙,至是盡矣。
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瑩蟾子書于中和庵,贈蔡損庵輩。
動靜說 太上雲: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此言靜極而動也。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此言動極而複靜也。
又雲:複命曰常。
此言靜一動,動一靜,道之常也。
苟以動為動,靜為靜,物之常也。
先賢雲:靜而動,動而靜,神也;動無靜,靜無動,物也?其斯之謂欤。
是知保身心之要,無出乎動靜也。
學道底人,收拾身心,緻虛之極,守靜之笃,則能觀複。
《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夫複之為卦,自坤而複,自靜而動也。
五陰至靜,一陽動於下,是謂複也。
非靜極而動乎。
觀複則知化,知化則不化,不化則複歸其根也。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非動而複靜乎。
《易·擊》雲:阖戶之謂坤,辟戶之謂乾,一阖一辟之謂變,往來不窮之謂通。
一阖一辟,一動一靜也。
往來不窮,動靜不已也。
互動互靜,機緘不已,運化生成,是謂之變。
推而行之,應變無窮,是謂之通。
太上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此言虛靈不昧,則動靜之機不可揜也。
又雲: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即乾陽坤陰,一阖一辟而成變化也。
又雲: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即往來不窮之謂通也。
天根阖辟,猶人之呼吸也。
呼則接天根二是謂辟也;吸則接地根,是謂阖也。
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是謂變也。
風雲際會,龍虎相交,動靜相因,顯微無間,是謂通也。
予所謂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綿綿,往來不息之謂也。
苟泥於口鼻而為玄牝,又焉能盡天地鼓舞之神哉。
知天地變動、神之所為者,是名上士。
達是理者,則知乾道健而不息,即我之心動而無為,工夫不息也。
坤道厚德載物,即我之身靜而應物,用之無盡也。
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靜,常清常靜,則天地阖辟之機,我之所維也。
經雲: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正謂此也。
經閑庵輩,叩予保身心之要,予以動靜告之。
蓋欲使其收拾身心,效天法地之功用也。
夫保身在調燮,保心在撿攝。
調燮貴乎動,撿攝貴乎靜。
一動象天,一靜象地,身心俱靜,天地合也。
至靜之極,則自然真機妙應,非常之動也。
隻這動之機關,是天心也。
天心既見,玄關透也。
玄關既透,藥物在此也,鼎爐在此矣,火候在此矣。
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種種運用,悉具其中矣。
工夫至此,身心混合,動靜相須,天地阖辟之機,盡在我也。
至於心歸虛寂,身入無為,動靜俱忘,精凝氣化也。
到這裹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虛,與太虛混而為一,是謂返本還元也。
咦,長生久視之道,至是盡矣。
至元壬辰上元後四日,清庵瑩蟾子書于中和精舍,贈經閑庵輩。
歌 原道歌 贈野雲 玄流若也透玄關,蹑景登真果不難。
隻是星兒孔竅子,迷人如隔萬重山。
世間縱有金丹客,太半泥文并着物。
雖然苦志教門中,卻似癡貓守空窟。
或将金石為丹母,或雲口鼻為玄牝。
或雲心腎為坎離,或雲精血為奇耦。
勞形苦體費精神,妙本支離道不伸。
直待靈源都喪盡,尚猶執着不回身。
人人自有長生要,道法法人人不肖。
浮華亂目孰回光,薄霧牽情誰返照。
我觀穎川野雲翕,奇哉道釋俱貫通。
玉鎖金枷齊解脫,急流勇退慕玄風。
我今得見知音友,故把天機都洩漏。
坎水中間一點金,急須取向離中辏。
一句道心話與賢,從今不必亂鑽研。
九夏但觀龍取水,明明天意露真诠。
會得此機知采藥,地雷震處鼓橐鑰。
霎時雲雨大霧需,萬氣鹹臻真快樂。
水中取得玉蟾賒,送入懸胎鼎内儲。
進火退符功力到,無中生有結玄珠。
獲得玄珠未是妙,調神溫養猶深奧。
鉛要走而汞要飛,水怕寒兮火怕燥。
火周須要識持盈,靜定三元大寶成。
進破頂門神蛻也,與君同步谒三清。
煉虛歌并引 道本至虛,虛無生氣,一氣判而兩儀立焉。
清而上者曰天,濁而下者曰地。
天圓而動,北辰不移,主動者也。
地方而靜,東注不竭,主靜者也。
北辰天地之心,東注天地之氣。
以虛養心,心所以靜。
以虛養氣,氣所以運。
人心安靜,如北辰之不移,神至虛靈。
作是見者,天道在己。
氣常運動,如東注之不竭,形固常存。
作是見者,地道在己。
天地之道在己,則形神俱妙,陰陽不可得而推遷,超出造化之外也。
是知虛者,大道之體,天地之始,動靜自此出,陰陽由此運,萬物自此生。
是故虛者,天下之大本也。
古杭王高士,以竹名齋,蓋有取於此也。
處事以直,處世以順,處心以柔,處身以靜,竹之節操也。
動則忘情,靜則忘念,應機忘我,應變忘物,竹之中虛也。
立決定志,存不疑心,内外圓通,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