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卷之四

關燈
都梁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撰 門弟子損庵寶蟾子蔡志頤編 論 性命論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

    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

    精與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見解智識,出於心也。

    思慮念想,心役性也。

    舉動應酬,出於身也。

    語默視聽,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則有生有死。

    性受心役,則有往有來。

    是知身心兩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

    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

    嗟乎,今之學徒、缁流道子,以性命分為二,各執一邊,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陰寡陽,皆不能成全大事。

    修命者不明其性,甯逃劫運;見性者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仙師雲:煉金丹,不達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隻修真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

    誠哉言欤。

    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

    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

    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死無生。

    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

    雖然,卻不可謂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說,本一而用則二也。

    苟或執着偏枯,各立一門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

    不明性命,則支離為二矣。

    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蹑境者哉。

     卦象論 海瓊真人雲:上品丹法無卦爻。

    諸丹書皆用卦爻者,何也?此聖人設教而顯道也。

    古雲:大道無言,無言不顯其道。

    即此義也。

    所謂卦者,挂也。

    如挂物於空懸示人,猶天垂象見吉兇,使人易見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卦有三爻,象三才,即我之三元也。

    畫卦六爻,象六虛,即我之六合也。

    丹書用卦用爻者,蓋欲學者法象安爐,依爻進火,易為取 則也。

    海瓊真人謂無卦爻者,警拔後人不可泥於爻象,即此用而離此用也。

    譬如此身未生之前,如如不動,即太極未分之詩。

    因有此身,立性立命,即太極生兩儀也。

    有形體便有性情,即兩儀生四象也。

    至於精神魂魄、意氣身心,悉皆足具,即四象生八卦也。

    先賢雲:名不釋則離宮修定,歸道乃水府求玄。

    謂修煉性命之要也。

    離宮修定者,持戒定慧,使諸塵不染,萬有一空,即去離中之陰也。

    水府求玄者,煉精氣神,使三花聚鼎,五氣朝元,而存坎中之陽也。

    特達之士,二理總持。

    負陰抱陽,虛心實腹,即取坎中之陽,而補離中之陰,再成乾體也。

    紫陽真人雲:取将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裹陰。

    自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盡由心。

    正謂此也。

    行火候用卦爻者,乾坤二卦,健順相因,往來推蕩,定四時成歲,四德運化,無有窮也。

    行火進退,抽添加減,則而象之。

    簇一年於一月,簇一月於一日,簇一日於一時,簇一時於一、刻,簇一刻於一息。

    大自元會運世,細至一息之微,皆有一周之運。

    達此理者,進火退符之要得矣。

    雖然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皆是譬喻,卻不可執在卦爻上。

    當知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可也。

    紫陽真人雲: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謾役情。

    又雲:不刻時中分子午,無爻卦内定乾坤。

    皆謂此也。

    予謂生而知之者,不求自得,不勉而中,又豈在誘喻。

    故上品丹法,不用卦爻也。

    中下之士,不能直下了達,須從漸入。

    故諸丹書皆以卦爻為法則也,達者味之而自得之矣。

     說 死生說 太上雲: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又曰: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是謂求生了不可得,安得有死耶。

    有生即有死,無死便無生,故知性命之大事,死生為重焉。

    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則自然知死也。

    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哉聖人之言也。

    《易擊》所謂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其斯之謂欤。

    予謂學道底人,欲要其終,先原其始,欲明末後,究竟隻今。

    隻今脫灑,末後脫灑;隻今自由,末後自由。

    亘古亘今,曆代聖師脫胎神化,應變無窮者,良由從前淘汰得淨潔,末後所以輕舉。

    若複有人,於平常一一境界觀得破,打得徹,不為物眩,不被緣牽,則末後一一境界眩他不得,一一情緣牽他不住。

    我見今時打坐底人,才合眼,一切妄幻魔境都在目前,既入魔境,與那陰魔打成一片,不自知覺。

    間有覺者,亦不能排遣,卻如個有氣底死人,六根具足不能施為,被他撓亂擺撥不下。

    隻今既不得自由,生死岸頭怎生得自由去也?若是個決烈漢,合眼時與開眼時則一同,於一一妄幻境界都無染着,去來無得,得大自在。

    隻今既脫灑,末後奚患其不脫灑耶。

    清庵道人不惜兩片皮,為損庵輩饒舌,隻如今做底工夫,便是末後大事,隻今是因,末後是果。

    隻今一切念慮都屬陰趣,一切幻緣都屬魔境,若於平常間打并得潔淨,末後不被他惑亂。

    念慮當以理遣,幻緣當以志斷。

    念慮絕則陰消,幻緣空則魔滅,陽所以生也。

    積習久久,陰盡陽純,是謂仙也。

    或念增緣起,縱意随順,則陰長魔盛,陽所以消也。

    積習久久,陽盡陰純,死矣。

    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

    一切常人分陽未盡,則不死。

    作是見者,玄門高士、諸法眷等,立決定志,存不疑心,直下打并,教赤灑灑、空蕩蕩,勿令秋毫許塵染着,便是清靜法身也。

    汝若不着一切相,則一切相亦不着汝;汝若不染一切法,則一切法亦不執汝;汝若不見一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