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卷之三

關燈
都梁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撰 門弟子損庵寶蟾子蔡志頤編 問答語錄 潔庵瓊蟾子程安道問三教一貫之道 瑩蟾子宴坐蟾窟,是夜寒光清氣,真潔可掏。

    門人瓊蟾子,猛思生死事大,神仙不可不敬慕,功行不可不專修,稽首拜問曰:弟子嘗聞,自古上聖高真、曆代仙師,皆因修真而成道,必以鉛汞為金丹之根蒂,不知鉛汞是何物? 師曰:夫鉛汞者,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金丹之本也。

    非凡鉛、黑錫、水銀、朱砂。

    奈何謬者不知真玄,私意揣度,惑壞後學,徒費歲時,擔閣一生,深可憐憫。

    若不遇真師點化,皆妄為矣。

    紫陽真人曰:饒君聰慧過顔闵,不遇真師莫強猜。

    正謂此也。

    我今為汝指出,真鉛真汞身心是也。

    聖師雲:身心兩個字,是藥也,是火也。

    又雲:要知産藥川源處,隻在西南是本鄉。

    西南者,坤也。

    坤屬身,身中之精乃陰中之陽也。

    如乾中一爻,入坤而成坎,外陰内陽,外柔内剛,外坤内乾,坎水之中有乾金,故強名曰水中金也。

    夫汞者,心中之氣也,陽中之陰也。

    如坤中一爻,入乾而成離,外陽内陰,外剛内柔,外乾内坤,離火之中有坤土,故強名曰砂中汞也。

    精氣感合之妙,故強名立象,以鉛汞喻之,使學者知有體用耳。

    以此推之,無出身心兩字,身心合一之後,鉛汞皆無也。

     問:如何是抽添?曰:身不動氣定,謂之抽;心不動神定,謂之添。

    身心不動,神凝氣結,謂之還元。

    所以取坎中之陽,補離中之陰而成乾,謂抽鉛添汞也。

     問:如何是烹煉?曰:身心欲合未合之際,若有一毫相撓,便以剛決之心敵之,為武煉也。

    身心既合,精氣既交之後,以柔和之心守之,為文烹也。

    此理無他,隻是降伏身心,便是烹鉛煉汞也。

    忘情養性,虛心養神,萬緣頓息,百慮俱澄,身心不動,神凝氣結,是謂丹基,喻曰聖胎也。

    以上異名,隻是以性攝情而已。

    性寂情冥,照見本來,抱本還虛,歸根複命,謂之丹成也,喻曰脫胎。

     問:諸丹經雲用工之妙,要在玄關,不知玄關正在何處?曰:玄關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

    甯有定位?着在身上,即不是;離了此身向外尋求,亦不是。

    泥於身則着於形,泥於外則着於物。

    夫玄關者,隻於四大五行不着處是也。

    餘今設一譬喻,令汝易於曉會。

    且如傀儡手足舉動,百般舞蹈,在乎線上關捩,實由主人使之。

    傀儡比得人之四大一身,線比得玄關,抽牽底主人比得本來真性。

    傀儡無線财不能動,人無玄關亦不能運動。

    汝但於二六時中,行住坐卧,着工夫向内求之,語默視聽是個甚麼?若身心靜定,方寸堪然,真機妙應處,自然見之也。

    《易·系》雲:寂然不動。

    即玄關之體也。

    感而遂通。

    即玄關之用也。

    自見得玄關,一得求得,藥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

    時人若以有形着落處為玄關者,縱動功苦志,事終不成。

    欲直拾出來,恐汝倩不及,亦不得用,須是自見始得。

    譬如儒家先天之學,亦要默而識之。

    孟子雲: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曰難言也。

    且難言之妙,非玄關乎。

    且如釋氏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使人神領意會,謂之不傳之妙。

    能知此理者,則能一徹萬融也。

     問:或謂崇釋與修道,可以斷生死,出輪回;學儒可盡人倫,不能了生死。

    豈非三教異同乎?曰:達理者奚患生死耶?且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原始返終,知周萬物,則知生死之說。

    所以性命之學,實儒家正傳。

    窮得理徹,了然自知,豈可不能斷生死輸回乎?且如羲皇初畫易之時,體天設教,以道化人,未嘗有三教之分。

    故曰皇天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當來初畫一者,象太極也。

    有一便有二,象兩儀也。

    一者陽也,一者陰也,一陰一陽之謂道。

    仰則觀於天上,畫一畫以象 天;俯則察於地下,畫一畫以象地;中畫一畫以象人。

    故三畫以成乾,象三才也。

    兩乾斷而成坤,象六合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二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畫而成坤。

    以一身言之,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心之一神氣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身之形體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意之情性也?心、身、意,象乾三才也;神氣、性情、形體,象坤之六合也。

    《易》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此之謂也。

     問:《系辭》雲六畫而成卦,先生雲六畫而成坤者,何也?曰:汝未知之,若謂六畫而成卦者,文王重卦也。

    文王未重卦之前,豈可謂無三才六合乎?先賢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天之乾坤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地之乾坤也。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之乾坤也。

    以此推之,乾坤兩卦,三才六合備矣,又豈以重卦言之哉?所謂六畫而成卦者,重卦之後,名為後天〔卦〕也。

     問:若謂未重卦之前,三才六合備矣。

    而《系辭》雲:以制器者尚其象。

    未必因器而設象,因象而制器乎?曰:因象而制器。

     問:三皇以下,聖人制器皆以重卦言之。

    若謂因象制器,文王未重易之前,豈有重卦之名乎?曰:非也。

    前賢雲:須信畫前元有易。

    所以文王未重卦之前,六十四卦俱備。

     問:卦若不重,六十四卦從何而得?曰:變卦所生也。

    一卦變八卦,八卦變六十四卦。

    且如乾卦三爻,上兩爻少陽,下一爻老陽,支出巽卦來,陽變為陰,乾之巽,天風姤也。

    舉此一卦,諸卦皆然。

     問:卦不重而有六十四卦,文王如何又重之?曰:卦不重而變六十四卦,乃羲皇心法,道統正傳,誘萬世之下學者,同入聖門。

    重卦而生六十四卦者,乃文王、周孔立民極,正人倫,使世人趨吉避兇,立萬世君臣父子之綱耳。

    故性命之學,不敢輕明於言,亦不忍隐斯道。

    孔子微露於《系辭》,濂溪發明於《太極通書》也。

    蓋欲來者熟咀之,而自得之,此學不泯其傳矣。

     問:一陰一陽之謂道,如何說?曰:陰陽者,乾坤也。

    乾坤出於太極,太極判而兩儀立焉。

    兩儀,天地也。

    不言天地,而言乾坤者,貴其用不貴其體也。

    或曰:乾陽也,坤陰也,如何又雲天地?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以太極言之,則曰天地;以易言之,則曰乾坤;以道言之,則曰陰陽。

    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體也,乾坤性情也,陰陽神氣也。

    以法象言之,天龍地虎也,乾馬坤牛也,陽烏陰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爐也,乾金坤土也,陰汞陽鉛也。

    散而言之,種種異名,合而言之,一陰一陽也。

    修仙之人,煉鉛汞而成丹者,即身心合而還其本初,陰陽合而複歸太極也。

     問:三五一,是何也?曰:三元五行也。

    東三南二是一個五,北一西四是兩個五,中土是三個五,是謂三五也。

    以人身言之,性三神二是一個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