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卷之一

關燈
不為心役,行於世而不為世移,行於事而不為事礙,力行也。

    深知其理者,可以變亂為治,變危為安,變亡為存,變禍為福。

    力行其道者,可以緻身於壽域,緻心於玄境,緻世於太平,緻事於大成。

    非大智大行者,其孰能及此。

     明時第九 通變莫若識時,識時莫若通理,明理莫若虛靜。

    虛則明,靜則清,清明在躬,天理昭明。

    天之變化,觀易可見。

    世之時勢,觀象可驗。

    物之情僞,觀形可辨。

    麗於形者,不能無偶。

    施於色者,不能無辨。

    天将陰雨,氣必先蒸。

    山将崩裂,下必先隳。

    人将利害,貌必先變。

    譬如巢知風,穴知雨,蟄蟲應候,葉落知秋。

    又如商人置雉尾於舟車之上,以候陰晴,天常晴則尾直堅,天将雨則尾下垂。

    無情之物尚爾,而況人乎。

    今人不識時變者,燭理未明也。

     正己第十 進德修業,莫若正己。

    己一正,則無所不正。

    一切形名,非正不立。

    一切事故,非正不成。

    日用平常,設施酬酢,未有不始於己者。

    一切事事理理、頭頭物物,亦未有不自己出者。

    是故進修之要,必以正己為立基。

    正已接人,人亦歸正。

    正己處事,事亦歸正。

    正己應物,物亦歸正。

    惟天下之一正,為能通天下之萬變。

    是知正己者,進修之大用也,入聖之階梯也。

     工夫第十- 清心釋累,絕慮忘情,少私寡欲,見素抱樸,易道之工夫也。

    心清累釋,足以盡理。

    慮絕情忘,足以盡性。

    私欲俱泯,足以造道。

    素樸純一,足以知天。

     感應第十二 寂然而通,無為而成,不見而知,易道之感應也。

    寂然而通,無所不通。

    無為而成,無所不成。

    不見而知,無所不知。

    動而感通,不足謂之通。

    為而後成,不足謂之成。

    見而後知,不足謂之知。

    此三者,其於感應之道也遠矣。

    誠能為之於未有,感之於未動,見之於未萌,三者相須而進,無所感而不通也,無所事而不應也,無所住而非利也。

    盡此道者,其惟顔子乎。

     三易第十三 三易者,一曰天易,二曰聖易,三曰心易。

    天易者,易之理也。

    聖易者,易之象也。

    心易者,易之道也。

    觀聖易,貴在明象,象明則入聖。

    觀天易,貴在窮理,理窮則知天。

    觀心易,貴在行道,道行則盡心。

    不讀聖人之易,則不明天易;不明天易,則不知心易;不知心易,則不足以通變。

    是知易者,通變之書也。

     解惑第十四 氣之消長,時之升降,運之否泰,世之通塞,天易也。

    卦之吉兇,爻之得失,辭之險易,象之貞晦,聖易也。

    命之窮達,身之進退,世之成敗,位之安危,心易也。

    深造天易,則知時勢。

    深造聖易,則知變化。

    深造心易,則知性命。

    以心易會聖易,以聖易拟天易,以天易參心易,一以貫之,是名至士。

     釋疑第十五 變動有時,安危在己。

    禍福得喪,皆自己始。

    是故、通變者,趨時者也。

    趨時者,危亦安。

    通變者,亂亦治。

    不失其所守者,困亦亨。

    不謹其所行者,豐亦昧。

    晦其明者,處明夷而無傷。

    恃其有者,居大有而必害。

    至遠而可應者,其士省也。

    至近而無與者,其意乖也。

    至弱而能勝者,得其輔也。

    至剛而無過者,有其道也。

    益之用,兇事濟難也。

    睽之見,惡人免怨也。

    不怕其德者,無所容。

    不有其躬者,無所利。

    獨立自恃者,無功。

    恐懼修省者,獲福。

    益於人者,人益之。

    利於人者,人利之。

    信於人者,人信之。

    惠於人者,人惠之。

    畏兇者,無兇。

    畏眚者,無眚。

    畏禍者,福必至。

    忽福者,禍必至。

    予所謂安危在己,複何疑哉。

     聖功第十六 聖人所以為聖者,用易而已矣。

    用易所以成功者,虛靜而已矣。

    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察。

    虛則能受物,靜則能應事,虛靜久久,則靈明。

    虛者,天之象也。

    靜者,地之象也。

    自強不息,天之虛也。

    厚德載物,地之靜也。

    空闊無涯,天之虛也。

    方廣無際,地之靜也。

    天地之道,惟虛惟靜。

    虛靜在己,則是天地在己也。

    道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其斯之謂欤。

    清即虛也,虛靜也者,其神德聖功乎。

     中和集卷之一竟 #1底本為『王』,疑為『工』,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