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李蓬頭法言一則
關燈
小
中
大
何為混化,繼何加以混忘乎。
曰混化之義,猶以晶瓶,承照日下也。
其入手,乃由假始。
假法惟何。
存此身世,等同晶若也。
誠而行之,切戒期效,毋住見聞。
法惟混化此身世,于虛寂之中⒁。
在汝入手,須先明澈其義,方不堕入幻妄,何可草草。
體會明澈,乃可行焉。
我為言之,其義惟何。
有形之實,不是真實。
可見之虛,不是真虛。
故爾古哲有言,真實之虛,金玉得之故堅。
真實之實,虛空得之故溥。
我今更以兩造言之,蒼蒼之天,乃合地炁結成者,然而不可不謂天也。
塊然之地,乃承天炁結成者,然而不可不謂之地也。
學由是義,以行混照,念自無得而着,心自得而不貳焉。
如是體行,實虛必自镕一,功到镕一,已造化境,以無分别,故名曰渾。
而必繼以渾忘者,并此存渾體用而悉釋之,乃得深造自然地位耳。
學造自然,永無流弊,古哲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層是也。
右乃授出神人李蓬頭,而得自門下徐生。
生号根雲,泰州人氏。
誠信有餘,靈慧阙然者,授以書,曉夜對以泣拜。
誠極感神,李真乃至,聞竟授生大道。
乃竊詢之,述謂授以一紙書,口謂道以止念為經,渾照渾化為緯,繼以渾忘為境。
所授紙書,受而未能讀也。
即取與(得),言計二百九十有零。
按即我師太虛翁所事之學,紙色亦黯談。
蓋非為生而出,假以授(得)者也。
爰熟讀之,今因彙錄心傳,筆此數行,以志得讀得事之由。
小艮氏謹跋。
真師太虛氏法言一則 太虛氏曰:三才曰世,我身亦曰世。
故世與身,可分可合。
我師泥丸氏曰:以修法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義言之,自然,體也;道,乃用也。
蓋體本至虛,道本自無者。
準此而事,法惟虛無而已。
住作住為,即背自然,去體遠矣,是名小道,志士勿之事也。
然而古哲古德不有言乎,始因有作人不誠,乃至無為衆始知。
其說何說,曰:此之謂法,法乃法則是也。
謂須有用用中無用,無為功裡施功耳。
古哲故曰:那麼不那麼,不那麼卻那麼。
才是那麼不背那麼。
惟誠與恒者可以入道,可以證道。
太虛又曰:人身一小天地。
言天地,而人在其中。
太乙不雲乎,我心即天,我身即地,我念即人。
如是體之,三才一我也,何身何世之可分哉。
此我道祖純陽呂翁,肇有醫世聖功之原由。
後學承之,身治而世甯,其驗疾于影響。
而體驗,隻在一身,天地鬼神不得而測者。
蓋得周易盜宇之義。
其義惟何,乃完密字而已。
究其功法,隻惟止念二字。
呂祖不雲乎: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所雲大道,指此一宗。
學者承之,三千功,八百行,片刻可圓。
第患不信不明,明而不恒不誠爾。
太虛又曰:人身難得,大道難聞。
我師泥丸氏曰:汝既為人,先修人道。
汝等要知,不修人道,如何合道。
道無人我,中無意必者,故能常應常靜而能常湛者,心知止念也。
念何能止,法惟勿逐勿聽而已。
蓋猶雲掩太空然,法惟聽之,太空自空,無能為害也。
古哲不雲乎:不怕念起,隻怕覺遲。
太虛曰:我師雲,人有幾等人,道有幾等道。
我今不怕洩露,為汝言之。
世間人,碌碌庸庸,随波逐浪者,衆生也。
知修知省者
曰混化之義,猶以晶瓶,承照日下也。
其入手,乃由假始。
假法惟何。
存此身世,等同晶若也。
誠而行之,切戒期效,毋住見聞。
法惟混化此身世,于虛寂之中⒁。
在汝入手,須先明澈其義,方不堕入幻妄,何可草草。
體會明澈,乃可行焉。
我為言之,其義惟何。
有形之實,不是真實。
可見之虛,不是真虛。
故爾古哲有言,真實之虛,金玉得之故堅。
真實之實,虛空得之故溥。
我今更以兩造言之,蒼蒼之天,乃合地炁結成者,然而不可不謂天也。
塊然之地,乃承天炁結成者,然而不可不謂之地也。
學由是義,以行混照,念自無得而着,心自得而不貳焉。
如是體行,實虛必自镕一,功到镕一,已造化境,以無分别,故名曰渾。
而必繼以渾忘者,并此存渾體用而悉釋之,乃得深造自然地位耳。
學造自然,永無流弊,古哲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層是也。
右乃授出神人李蓬頭,而得自門下徐生。
生号根雲,泰州人氏。
誠信有餘,靈慧阙然者,授以書,曉夜對以泣拜。
誠極感神,李真乃至,聞竟授生大道。
乃竊詢之,述謂授以一紙書,口謂道以止念為經,渾照渾化為緯,繼以渾忘為境。
所授紙書,受而未能讀也。
即取與(得),言計二百九十有零。
按即我師太虛翁所事之學,紙色亦黯談。
蓋非為生而出,假以授(得)者也。
爰熟讀之,今因彙錄心傳,筆此數行,以志得讀得事之由。
小艮氏謹跋。
真師太虛氏法言一則 太虛氏曰:三才曰世,我身亦曰世。
故世與身,可分可合。
我師泥丸氏曰:以修法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義言之,自然,體也;道,乃用也。
蓋體本至虛,道本自無者。
準此而事,法惟虛無而已。
住作住為,即背自然,去體遠矣,是名小道,志士勿之事也。
然而古哲古德不有言乎,始因有作人不誠,乃至無為衆始知。
其說何說,曰:此之謂法,法乃法則是也。
謂須有用用中無用,無為功裡施功耳。
古哲故曰:那麼不那麼,不那麼卻那麼。
才是那麼不背那麼。
惟誠與恒者可以入道,可以證道。
太虛又曰:人身一小天地。
言天地,而人在其中。
太乙不雲乎,我心即天,我身即地,我念即人。
如是體之,三才一我也,何身何世之可分哉。
此我道祖純陽呂翁,肇有醫世聖功之原由。
後學承之,身治而世甯,其驗疾于影響。
而體驗,隻在一身,天地鬼神不得而測者。
蓋得周易盜宇之義。
其義惟何,乃完密字而已。
究其功法,隻惟止念二字。
呂祖不雲乎: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所雲大道,指此一宗。
學者承之,三千功,八百行,片刻可圓。
第患不信不明,明而不恒不誠爾。
太虛又曰:人身難得,大道難聞。
我師泥丸氏曰:汝既為人,先修人道。
汝等要知,不修人道,如何合道。
道無人我,中無意必者,故能常應常靜而能常湛者,心知止念也。
念何能止,法惟勿逐勿聽而已。
蓋猶雲掩太空然,法惟聽之,太空自空,無能為害也。
古哲不雲乎:不怕念起,隻怕覺遲。
太虛曰:我師雲,人有幾等人,道有幾等道。
我今不怕洩露,為汝言之。
世間人,碌碌庸庸,随波逐浪者,衆生也。
知修知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