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心傳
關燈
小
中
大
豈喉舌持誦者,所得造至哉。
然而道不離世,緻造入聖,端自喉舌起也。
學者不可不悟焉。
雲篆 按此雲篆,太乙有言,名曰玄蘊。
蓋言先天真炁之所凝,神母之心華,篆篆蘊有天地山川。
三教經義者,其體可究,其用不可窮也。
爾時果老會之,為着玄蘊真言以授世。
世故假作開經偈,烏知專貼雲篆而說哉。
其體可究,元命是也,故可假以醫世運。
凡從持運,功行兩全,世身并利。
蓋此篆蘊道體,體既至真,其用自神,第非私智可測。
故謂用不可窮,玄蘊偈釋,非虛語也。
③ 有八十四篆。
神母布之,皇人摹之,谌母訂之,旌陽集之,果老闡之,純陽用之,泥丸襲之,一炳承之。
我師泥丸氏曰:太素雲篆,散布太虛,一時之勝因,皇人天真,見而摹之藏諸天府,授諸世真。
譬猶一斛牟尼,散盛(音成)人世,并無句讀(音豆),亦無音韻可稽,旌陽集得而慨曰:散壽無方,壽難圓壽。
兼之篆體離奇,摹仿真非易也,谌母因而感降,為授音韻,使人可讀。
旌陽領之,從而翻譯成楷,随更集而成文,始有大洞玉經之名。
然猶未輯入藏者,延至劉宋,烏程陸靜修,奉诏輯入。
餘按世用,蓋有用④,而統将譯楷,逐字分砌鈎中,均有玄義存焉者。
呂祖醫科,獨取玩包,稽謂元始玉法為爾,乃即篆集經文南無珏法句義也。
我師又曰:物物有自而生者。
雲篆之生,生自金書。
金書之現,現在王倪。
王倪惟何,元命是也。
學如假究,是為窮源。
知而謹運,化化生生,不違道體。
要知道本太虛,體本至無。
此義一明,虛無二字,又為王倪所自出也矣。
此之謂澈,學者凜體毋忽。
以下十二篆,呂祖所續,然其玄義,可度而測者。
⑤ 蓋指儒宗禀承之道。
⑥ 蓋指玄宗禀承之道。
⑦ 蓋指釋宗禀承之道。
⑧ 右二十四篆,泥丸氏所續,按即祝詞也。
泥丸诰曰:斯宗乃至道,雲篆是真文。
一篆由心運,三才神仰臨。
所求無不驗,有願自圓成。
能将全篆運,運運出天心。
不落有無界,烏魯斯得征。
燃燈曾有記,隐現立随心。
泥丸又曰:持運有遺制,無緣難見聞也。
遺制惟何,道祖純陽翁曰:士學持運,隻将雲篆依次分存,或臍或腦,而序有先後。
準而持之,先運王倪,次運金書,再次運篆,不可倒置。
王倪惟何,○是也。
金書惟何,⑨是也。
泥丸又曰:呂祖之運王倪金書也,乃用天目。
而其口功,惟假唵②兩字,法如磨鏡,是正用神以持者。
故其運篆,變用天目,向空而運。
篆成,攝存臍存腦,個中尚至精玄義。
篆雖運承金書起手,而此王倪,三才之元命,極極化生之自出。
以身而言,未出母胎時,本位在腦;既出母胎,便落氣海。
又按金書,三才之元性,物物隐現之所仰。
以身而言,物未感應時,本位在離;既感而應,乃臨天谷。
故凡篆承金書而運,則由天谷前降,故以降得清明為妙。
篆承王倪而運,則由氣海後升,故以升得沖和為妙。
準此而運,⑩則存腦,⑾則存臍,且必篆篆默持全篆一周者,所以緻無偏勝也。
準而持之,升降平,陰陽調,呼吸均。
學造自然,三元機氣,自返先天,元造返先,身世不已治乎。
從而時不刻間,三年五載,以涵以煉,世有不化,運有不昌,天其不天,地其不地乎哉。
要知災劫頻臨,皆由人造者。
故爾仙佛聖賢,教主修省身心,返還道體,天壽不之貳焉。
醫世之學,呂祖肇而集示。
乃假雲篆,加修加證。
功訣簡易,端在維持一念。
所謂意誠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齊,家齊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
夫豈專利一身哉。
至謂道不外我,其義精玄而切實也。
太乙不雲乎,人身一世身,心即天也,身即地也,念即人也。
人處天地之中,渺如一粟,而天實包地,地則載物而承天。
形如雞卵,天則清如,地則黃如,人物森森于其間。
主之裁之,惟人乃能。
故爾兩造,翻若人承然者,人乃天地之神耳。
是以神貴虛寂,偈有諸:一腳踏翻塵世界,情忘念絕見天心。
此之謂緻虛,此之謂守靜,從而精進,乃造宥密。
學造宥密而自然,始可醫世,不為世惑矣,談何容易哉。
不誠不進,不恒不證。
可見斯學,隻在虛靜恒誠四字焉。
普應真言 唵引⑿⒀(二合)娑诃 按出内典,而用法随心。
故爾佛法鬥法,統取用之。
謹按爾法,⑿⒀之下亦即直接娑诃。
而于娑诃之上,亦皆注曰二合。
第按西法,合音葛者。
故其念法,唵韻隐于喉鼻間,其韻長而幽。
開口念之,乃始合訣,其下⑿韻短而縮,⒀韻放而洪。
再下兩字,娑音速,诃音霍,義蓋用以降(音杭)伏諸魔,故名一字頂輪王真言。
此咒聲出,四十裡内,諸魔器械,盡自震落。
我宗宗鬥,鬥法合音喝者,義則重(平聲)言以申之。
故有一合二合,以至八合九合者。
呂祖用從鬥,故名普應真言,意在普感普應焉爾。
泥丸又曰:持運已畢,總應禮诰而退。
至如次數,學戒貪多。
即日持八篆,亦不為少。
總以神完無漏為主,而功法惟以升得沖和,降得清明為真驗焉。
回向誓偈 二氏科本或經或忏,均有回向文言。
蓋以所持所運精義,回存個中,令守勿失。
是即釋茲在茲也。
願承宥密,攝世入微,假虛涵靜,假靜還虛,虛極靜笃,三無合化,互相醫運,征驗新奇(音幾),刻斯時斯,毋間須臾,志心完神,願達希夷。
願,乃醫世宏願。
承者,踵而承行是也。
宥乃安義,密乃不見不聞,鬼神莫測是也。
假,借也,即此明彼,對治功法乃爾。
攝乃收攝,世兼身世而言。
征乃幾征,元性性源是也。
虛指心,靜指身。
涵乃涵養,還乃還元,極乃極處,笃乃笃實。
三元,天元地元人無也。
機乃真機,先天真一之炁機。
互乃交互,征乃征信,驗乃應驗。
奇音幾,不貳之義。
刻乃片刻,時乃暫時,間乃間斷。
視之不見曰希,聽之不聞曰夷。
念畢三叩,起詣聖前,肅禮三禮而退。
右科乃正本,而所持惟八,可謂簡易之至。
準而行之,捷應如響者,為能緻虛緻寂而緻誠耳。
學鮮克成,乃在不恒。
學用體注,功法并行也。
然而道不離世,緻造入聖,端自喉舌起也。
學者不可不悟焉。
雲篆 按此雲篆,太乙有言,名曰玄蘊。
蓋言先天真炁之所凝,神母之心華,篆篆蘊有天地山川。
三教經義者,其體可究,其用不可窮也。
爾時果老會之,為着玄蘊真言以授世。
世故假作開經偈,烏知專貼雲篆而說哉。
其體可究,元命是也,故可假以醫世運。
凡從持運,功行兩全,世身并利。
蓋此篆蘊道體,體既至真,其用自神,第非私智可測。
故謂用不可窮,玄蘊偈釋,非虛語也。
③ 有八十四篆。
神母布之,皇人摹之,谌母訂之,旌陽集之,果老闡之,純陽用之,泥丸襲之,一炳承之。
我師泥丸氏曰:太素雲篆,散布太虛,一時之勝因,皇人天真,見而摹之藏諸天府,授諸世真。
譬猶一斛牟尼,散盛(音成)人世,并無句讀(音豆),亦無音韻可稽,旌陽集得而慨曰:散壽無方,壽難圓壽。
兼之篆體離奇,摹仿真非易也,谌母因而感降,為授音韻,使人可讀。
旌陽領之,從而翻譯成楷,随更集而成文,始有大洞玉經之名。
然猶未輯入藏者,延至劉宋,烏程陸靜修,奉诏輯入。
餘按世用,蓋有用④,而統将譯楷,逐字分砌鈎中,均有玄義存焉者。
呂祖醫科,獨取玩包,稽謂元始玉法為爾,乃即篆集經文南無珏法句義也。
我師又曰:物物有自而生者。
雲篆之生,生自金書。
金書之現,現在王倪。
王倪惟何,元命是也。
學如假究,是為窮源。
知而謹運,化化生生,不違道體。
要知道本太虛,體本至無。
此義一明,虛無二字,又為王倪所自出也矣。
此之謂澈,學者凜體毋忽。
以下十二篆,呂祖所續,然其玄義,可度而測者。
⑤ 蓋指儒宗禀承之道。
⑥ 蓋指玄宗禀承之道。
⑦ 蓋指釋宗禀承之道。
⑧ 右二十四篆,泥丸氏所續,按即祝詞也。
泥丸诰曰:斯宗乃至道,雲篆是真文。
一篆由心運,三才神仰臨。
所求無不驗,有願自圓成。
能将全篆運,運運出天心。
不落有無界,烏魯斯得征。
燃燈曾有記,隐現立随心。
泥丸又曰:持運有遺制,無緣難見聞也。
遺制惟何,道祖純陽翁曰:士學持運,隻将雲篆依次分存,或臍或腦,而序有先後。
準而持之,先運王倪,次運金書,再次運篆,不可倒置。
王倪惟何,○是也。
金書惟何,⑨是也。
泥丸又曰:呂祖之運王倪金書也,乃用天目。
而其口功,惟假唵②兩字,法如磨鏡,是正用神以持者。
故其運篆,變用天目,向空而運。
篆成,攝存臍存腦,個中尚至精玄義。
篆雖運承金書起手,而此王倪,三才之元命,極極化生之自出。
以身而言,未出母胎時,本位在腦;既出母胎,便落氣海。
又按金書,三才之元性,物物隐現之所仰。
以身而言,物未感應時,本位在離;既感而應,乃臨天谷。
故凡篆承金書而運,則由天谷前降,故以降得清明為妙。
篆承王倪而運,則由氣海後升,故以升得沖和為妙。
準此而運,⑩則存腦,⑾則存臍,且必篆篆默持全篆一周者,所以緻無偏勝也。
準而持之,升降平,陰陽調,呼吸均。
學造自然,三元機氣,自返先天,元造返先,身世不已治乎。
從而時不刻間,三年五載,以涵以煉,世有不化,運有不昌,天其不天,地其不地乎哉。
要知災劫頻臨,皆由人造者。
故爾仙佛聖賢,教主修省身心,返還道體,天壽不之貳焉。
醫世之學,呂祖肇而集示。
乃假雲篆,加修加證。
功訣簡易,端在維持一念。
所謂意誠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齊,家齊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
夫豈專利一身哉。
至謂道不外我,其義精玄而切實也。
太乙不雲乎,人身一世身,心即天也,身即地也,念即人也。
人處天地之中,渺如一粟,而天實包地,地則載物而承天。
形如雞卵,天則清如,地則黃如,人物森森于其間。
主之裁之,惟人乃能。
故爾兩造,翻若人承然者,人乃天地之神耳。
是以神貴虛寂,偈有諸:一腳踏翻塵世界,情忘念絕見天心。
此之謂緻虛,此之謂守靜,從而精進,乃造宥密。
學造宥密而自然,始可醫世,不為世惑矣,談何容易哉。
不誠不進,不恒不證。
可見斯學,隻在虛靜恒誠四字焉。
普應真言 唵引⑿⒀(二合)娑诃 按出内典,而用法随心。
故爾佛法鬥法,統取用之。
謹按爾法,⑿⒀之下亦即直接娑诃。
而于娑诃之上,亦皆注曰二合。
第按西法,合音葛者。
故其念法,唵韻隐于喉鼻間,其韻長而幽。
開口念之,乃始合訣,其下⑿韻短而縮,⒀韻放而洪。
再下兩字,娑音速,诃音霍,義蓋用以降(音杭)伏諸魔,故名一字頂輪王真言。
此咒聲出,四十裡内,諸魔器械,盡自震落。
我宗宗鬥,鬥法合音喝者,義則重(平聲)言以申之。
故有一合二合,以至八合九合者。
呂祖用從鬥,故名普應真言,意在普感普應焉爾。
泥丸又曰:持運已畢,總應禮诰而退。
至如次數,學戒貪多。
即日持八篆,亦不為少。
總以神完無漏為主,而功法惟以升得沖和,降得清明為真驗焉。
回向誓偈 二氏科本或經或忏,均有回向文言。
蓋以所持所運精義,回存個中,令守勿失。
是即釋茲在茲也。
願承宥密,攝世入微,假虛涵靜,假靜還虛,虛極靜笃,三無合化,互相醫運,征驗新奇(音幾),刻斯時斯,毋間須臾,志心完神,願達希夷。
願,乃醫世宏願。
承者,踵而承行是也。
宥乃安義,密乃不見不聞,鬼神莫測是也。
假,借也,即此明彼,對治功法乃爾。
攝乃收攝,世兼身世而言。
征乃幾征,元性性源是也。
虛指心,靜指身。
涵乃涵養,還乃還元,極乃極處,笃乃笃實。
三元,天元地元人無也。
機乃真機,先天真一之炁機。
互乃交互,征乃征信,驗乃應驗。
奇音幾,不貳之義。
刻乃片刻,時乃暫時,間乃間斷。
視之不見曰希,聽之不聞曰夷。
念畢三叩,起詣聖前,肅禮三禮而退。
右科乃正本,而所持惟八,可謂簡易之至。
準而行之,捷應如響者,為能緻虛緻寂而緻誠耳。
學鮮克成,乃在不恒。
學用體注,功法并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