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心傳

關燈
守者,蓋以太虛為爐鼎,而以三才為藥物。

    混化總訣如此。

     我處其中,混化坤乾 我,真我。

    處,處守。

    中,黃中。

    而曰其者,真我之所自成,故以其字言之。

    謹按功法,乃混身世于黃中,但循道體,一念虛無而寂靜,寂靜而虛無,不住方所,不雜知識,自造天炁下注,聽炁上升,化否成泰。

    混化初驗則如此,故曰混化坤乾。

     知還知返,無後非先 還,乃還元。

    返,乃返本。

    後,乃後天。

    先,乃先天。

    知,乃知覺,猶夫明也。

    惟明而後能誠,誠無不還,誠無不返。

    如是返還,則自無後非先矣。

    是乃自然之神驗。

    蓋乃貼精氣神而言,尚屬内篇作用。

     克純(音繩)克純(音整),無地非天 克,能也。

    純,專一也,蓋貼用說。

    純,整片也,蓋貼驗說。

    地道耦,天道奇(音機),奇陽而耦陰,混化至此,乃成純陽,無縷陰存,故曰無地非天。

    是乃外篇之造驗也,豈易造及哉。

     常真真常,玄之又玄 謹按恒久曰常,不假曰真。

    蓋言所事所造,恒而且實,實而且恒,功造其極,而驗自造真矣。

    故曰玄之又玄,蓋已造至無極而極也。

    究其終始,不出還返兩字。

    窮其所極,還返乎道體為爾。

     綿綿密密,道無不圓 謹按常真曰綿,真常曰密。

    密密綿綿,乃造至誠而無息也矣,更何道之不圓。

    師故斷曰:道無不圓。

     功超其極,我即佛仙 功,乃還返之功。

    超,乃超出。

    其,乃其道。

    極,則無極之極。

    我乃真我。

    核即外篇所言之身外身,無質而質,正猶佛氏紫磨金身,玄宗真常種子,故曰我即佛仙。

     羲皇齊驅,元始比肩 羲,乃天皇伏羲氏也。

    齊驅,即并駕。

    元始,萬有萬無之祖号。

    比肩,并立之義。

    是足上文比喻也。

    學者慎毋住相,是即舜何人也,子何人也雲爾。

     天仙心傳 太虛氏授後學闵一得小艮氏篡述 醫世玄科儀則 設壇 鬥室一間,中陳淨幾一張,矮幾一張,一置聖前,一置室東。

    室不必大,以淨以明。

    門窗緊閉,所以避風也。

    蒲團兩個,一置聖前,一置室東。

    棕毯一席,桌圍一條,三事件一副,中供白米一盤,上供淨水一杯,明燈一盞,供燭一對,香用好線香三枝,淨衣一件,淨履一雙。

    此外不置一物。

     進壇 毋不敬,俨若愚,後乃入。

    入則端直其體,空洞其心,真一其念,無視無聽之後,方向上行三朝禮。

    畢側退,西向端坐坐前,侍以矮幾一隻,上陳玄科,下安薄團一個。

    士則端坐,俟氣已靜,然後展科,默持唵(左口右藍)兩字,或三遍五遍七遍,所以淨身淨心淨意也。

    故于持唵時,須存中無一念,以觀造清空一炁,如水如天後,方出(左口右藍)字。

    故西法唵下,注一引字。

    若按引義,隻将唵韻拖長而已。

    士能如法,誠觀誠存而誠持,三遍亦足矣。

    持畢,接行禮诰,而不載儀注者,法用神禮耳。

    若欲退出,必須起詣聖前,如上肅禮,三禮而退。

    又按神禮,須以神向清空而神叩,色身寂不動也。

     退休 身出而神内凝,不但不言不視不聽,内惟存守清和景象。

    遇事則應,應畢立釋,毋逐情,緻失存趣。

    失則立凝,凝則釋如,則神自常清,氣自常靜也。

    複進,儀注如初。

    功課既圓,退而獨處,總以念絕情忘為宗。

    始而強,終而純,毋畏難,毋苟安。

     告圓 須具恒誠,發大誓願,存有偈言,伏而默忘曰:某沐師授雲,假虛涵靜,假靜還虛,虛極靜笃,三元合機,互相醫世,證驗新奇(音幾),刻斯時斯,毋問須臾,懇心懇禱,願造希夷。

    念畢三叩,起詣聖前,如初肅禮,三禮而退。

     右科,儀則惟四。

    曆聖之所遺,簡易之至,然屬入門規則,故有進退儀文。

    志士行之,總在一身也。

    修仙辨惑雲,以身為壇爐鼎竈,以心為神室。

    茲則以心為天,以身為地,以念為人,從而緻虛緻靜,緻中緻和,緻圓緻極,身世自化。

    于斯時也,色法兩身,自必與若勿與,而卻無或昧,此之謂混,謂化。

    呂祖開科心學則如此,苟或拘儀拘境,其去科教遠矣。

     玄科正本并注 開科偈 即虛涵實,即實返虛,實虛镕一,身世可醫。

     功法詳後。

     镕一真言 唵引② 不計遍,以造清空一炁,無世無身聲臭亦泯,乃為镕一焉。

    體其功用,乃在唵字,故其音韻綿長。

    蓋括②字精義于唵字韻中耳。

    然按内典,是名淨界,不名镕一也。

     聖诰 天寶靈寶神寶,玉清上清太清,一炁流行,三清演化,含光默默,不言而運布四時,正色空空,無為而化生三境,大羅天上,金阙宮中,虛無自然,三清三境三寶天尊。

     此即玉清神母诰,太乙所頒,元初乃出,世本稱為三清總诰,其來舊矣。

    泥丸氏曰:士育此诰,忌雜知見,總以空洞無涯,聲臭亦泯為宗。

    餘體诰文,直寫道體,聖非神母,不足當也;筆非太乙,不能述也。

    士修至道,當刻内持,世雖訛認,三清全義備焉,謂之總诰,亦無不可。

     情詞 伏以運值下元,惟一能更,我承宥密,攝世歸心,崇仁崇順,凡庶炁新,伏望宏慈,普垂照注。

     天炁下施曰仁,地炁上承曰順。

    一呼一吸間,兩義互自循環者,初則存運,純則自緻,總以毋住毋所乃妙。

     忏解真言 考諸内典,乃大明咒,自在菩薩之心音。

    人誠持誦,世感物化,身屍應順,能發無上菩提念,故能消釋業案。

    然按功法,精嚴之至也。

    泥丸氏曰:呂祖取用者。

    下元劫厄,皆由人造。

    造物因而運行爾,業案不消,世運難亨也。

     唵引吆呢缽納銘吽(音吼) 功法,還自觀空始,須觀造身心兩忘,世身乃一。

    自得現有粟如,遊行于中,而色黑如漆者,乃是下元身世,黑乃習染所緻。

    法于現時,神憶真言,而須造至持若勿持,乃有聲入心通之應。

    切戒起有思議,斯便緻得無音之音,響徹十方,不識聲音自何來。

    乃自學造誠極,得于不持持中者,乃猶魂夢持誦之驗也。

    學既造此,方有世感而物化,身應而炁凝焉。

    呂祖醫科聖功如此。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