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心傳

關燈
運到庚辰,神母懿旨,持世承頒,洩罰律恕,太虛承之,乃敢诰世。

     斯旨何指,學成純(音整)純(音繩),中無意必, 更藉人更,行必乃爾,人須成人。

     中和靖念,不為人侵,維之持之,身靖世甯,苟學未極,适足亂心。

     某故遲遲,是慎非輕,今惟自勉,不敢勉人,世各自問,毋貳爾心。

     同志悟之,中各自省,虛寂恒誠,或昧立醒,亦即醫世,身世不梗。

     男尚中正,女尚幽貞,從而涵育,盡此報身,得沐佛應,磔迦烏能。

     應固乃爾,不應亦承,行我本分,不行非人,願我同志,隻如如行。

     世佥曰諾,子且力持,禀有厚薄,征驗自殊,行藏顯晦,一付如如。

     右篇十有九章,題曰自警,以束心傳全部也。

    時為道光甲午仲春之望,地曰瑤壇,宮曰贊化,堂曰葆元,中奉呂邱白黃沈真,乃屬累行積功之所,肇于忍奄春帆蘭坡鏡軒南崖心鄉,成于晴波蘭雲直鄉鏡唐稼堂補愚春泉懋唐希唐時香雲伯等。

    若而同學意在謹承金蓋宗壇而設也,餘則以為行屬有為,人存則存,人亡則亡者。

    乃為宣示呂祖醫世聖功,真瀉心傳,主在率淑人心。

    乃為醫運之抽薪,順作修身之寶筏,總名天仙心傳,三冊而二種。

    所以申明身世,行功一緻之義。

    而身運适蹇,鏡軒懋唐得而梓之。

    餘遂續篡自警一十九章以為殿,豈非及時之勝會乎。

    跋此數行以志幸。

    金蓋山人定梵氏闵一得謹篡并跋。

     天仙心傳 太虛氏授後學闵一得小艮氏篡述 内篇 師曰混化 師乃泥丸李祖也。

    謹按混化,乃即呂祖三尼醫世功訣。

    法造身等虛無,迎罡下照純行三才卵守,中無他念雜入而已。

    太虛氏曰:此是無上上乘丹訣,然可心領,不可言傳者。

    我師泥丸氏,述授餘曰:是真太上心傳,而入手務先止念,或預存運,繼事存思,尤要明夫宗旨。

    宗旨惟何,知還知返而已。

    蓋還乃還元,返乃返本也。

    苟昧,道本至虛,體本至無,則還失其還,返失其返,此而還返,不猶南轅而北轍乎。

    宗旨一明,始可從事有為不為不為有為棘手,而頭頭合道矣。

    其訣,在知假法也。

    假法惟何,或由假虛以涵實,或由假實以煅虛。

    是兩法門,皆屬假幻成真之法。

    要皆引入究竟,執一以持,皆名執着。

    執着之者,不明道德。

    世之丹書,皆本黃老,莫非緻中寶筏,而各宗其宗,不識葉參,适足贻誤,動有毫厘千裡之差。

    我宗溯自秦漢,直承單傳,始自關尹,呂祖承之,宗旨複振,既而中晦,我師泥丸氏承之,炳得竊襲(炳乃太虛派名),自慚德薄,第謹識授。

    學者得之,務望參諸道籍,證諸佛經,不立有無,一循道體,而事兼存導,尤必造至自然,庶幾不負所示雲爾。

     天仙功夫 仙有五等,按即天仙水仙地仙神仙鬼仙也。

    等雖有五,事之成者,統号真人,謂惟真人克事斯爾。

    然人禀習殊異,則修養功作,萬難一緻,此仙有五等之由。

    後學述之,各述所事終始,以承以授。

    世存丹籍,大率類此,不有心傳,茫無入手。

    白祖瓊管先生憫之,乃着修仙辯惑論,以授世。

    無如世乏上智,而自問卑下,每置斯論而罔參。

    我師泥丸氏體之,謂可直承呂祖天尼醫世功訣入手,則便身世兩利,毋勞續事,功圓一宗者。

    究其功法,不外混化。

    故立标曰:天仙功夫。

    謂非水仙地仙所得與行也。

     萬緣放下 緣者何,情塵情根是也。

    不由内蘊,即由外觸,必須放下,天心乃現,此是入手第一步。

    修性始此,修命亦始此。

    個中妙義,行者自悟,無勞贅述者。

    第其入下,功法不一,擇其至精而無流弊者言之。

    泥丸氏曰:緣起立除,一法也。

    緣起成猬,中如焚灸,聚而坡放,一法也。

    緣起膜視,聽緣自緣,一法也。

    三法之中,末後一着,乃為仙着。

    斯則如雲點虛,虛自無染,故無損益者。

    後學從事,但自顧密而已。

    太虛氏曰:然。

    師故不曰掃除,而曰放下也。

    蓋緣乃意成,意乃心發,心泯意自化,而緣自脫根,不勞作為者。

    學者體之。

     身自寂虛 身,身中。

    自,自然。

    氣靜曰寂,念無曰虛。

    如是則身等虛無,而容光必照。

    按此一句,乃混化入手第一步秘訣,而功從存思入。

    存思惟何,初則即外以證内,次則即内以證外,再次内外如如,無可分刖。

    泥丸氏曰:此等功驗,不從眼得,得乃真。

    第非初學所能,故如即外證内一法,是乃從眼入意之法。

    次之即内證外者,乃是從意入眼之法。

    再次如如,乃是無意無眼之驗。

    學者造此,乃可從事迎罡,而行不虛行,行久無間,乃造真心常存而若虛,真炁常充而若無。

    此種玄況,不存而現,不思而得,乃合自然。

    行功到此,談何容易哉。

    而訣惟念中無念焉爾。

     爰引天罡,晉照常持 是承上句功驗。

    再加引罡假法,以造真虛真無玄境,而其晉照,自有方所(晉乃晉卦之①,進義也)。

    泥丸氏曰:晉而不照,乃自頂蓋,前下眉心,複由眉心,照注山根。

    尤須先以真意,直由頂門,透迎上天鎮星,自能引到天罡,下合身罡,聚存山根,彙照阙盆。

    加行虛極靜笃,自能深透玄竅。

    覺已透竅,加造自然,堅持無念一訣,自得胎息真驗。

    然非常持不能得也。

    要知此一功法,終始賴之。

    行到化凡成聖,無遺毫發未化地位,乃可歇手。

     于天于淵,無間刻時 天,天靈蓋骨是也。

    淵,乃腳底,湧泉是也。

    按天鎮星,位在中天,高過日月星辰,為大地精華上升所結,實為鬥口天罡之主。

    又為五星之中星,煥明五方,而不改其常度。

    下有北辰(即天樞也),主宰森羅萬象,在人身為囟門蓋骨。

    此骨乃人身生炁所結,成于落地之後者,上通天上鎮星。

    故欲引天罡,須迎鎮星。

    鎮星既接,天罡自注。

    從此晉照,晝夜長存,猶如品瓶,仰承日下,内外通明,上下透徹,而後後天化盡矣。

    按此一步,正屬還元要訣。

    訣曰歸黃,乃是呼吸氣停,炁由闾前透達,直由下中中道,抵至項骨,而若無升無降者,先天炁清,無質可體故耳。

    先哲循之,謂惟行于一念無雜之時,則所升降,盡屬先天,故無流弊,而驗自極神。

    苟或虛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