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黃庭外景經》

關燈
明之所以見其本來之真焉。

    大道之門,先教人盡性,亦在乎修德明善而已矣。

     第十二章 作道優遊身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

    恬淡無為何思慮,羽翼已成正扶疏。

    長生久視乃飛去。

     作道,言修道也。

    修道之士,或在人間,或出世外,須要優遊自适,守吾身而獨居焉。

    身中有性命,一者日日扶持,時時養育。

    先修玉煉以明性,後修金煉以立命,其秘要隻是内守虛無耳。

    人生天地間,多思多慮,能守虛無,則恬然淡然,無為而為,何思何慮之有。

    仙家以煉氣為煉羽翼,神完氣足,則羽翼已成。

    扶疏者,神氣條茂也。

    從此内全性命,外固形軀,隐顯人間,長生久視,厭居塵寰,乃脫殼飛去。

     第十三章 五行參差同根節,三五合契要本一。

    誰與共之鬥日月,抱珠懷玉和子室。

    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毋失。

    子欲不死藏金室。

     參差者,錯綜互用也。

    五行順序,則金水木火土相生相養。

    五行錯綜,則金木水火土相克相制。

    其間有木降金升,水主火賓之用,道有不可等齊者,故曰五行參差。

    然其一炁相成,則同根共節也。

    三與五合契,其數為八,分陰分陽,适當七日來複之後。

    溯其本則自虛無生一炁,一炁産陰陽,故曰要本一。

    此一炁也,養在虛無。

    誰與共之者,北極二曜是也。

    鬥魁鬥杓星辰動靜而審時,離日坎月水火同宮而交煉,我隻抱明珠,懷美玉,修和子室耳。

    子室即虛無也。

    有能守虛無一炁,待其來而擒之,則性命在我,萬事皆畢矣。

    一之為物,子身自有,總要堅持勿失,失則死,不失則不死。

    子欲不死,必将此一藏之歸于黃金室内,永遠不離,則大丹成就矣。

     第十四章 出日入月是吾道,天七地二同相守。

    升降進退一合九,玉石珞珞是吾寶。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蒂養華采,服天順地藏精海,七日之内回相合,昆侖之性不迷惑。

     出日入月者,陽往陰來之路也,故曰是吾道。

    天七者,火之成數。

    火成于天,自上而下,未濟之卦也。

    地二者,火之生數,火生于地,自下而上,既濟之卦也。

    既未兩卦,互相保守,此金水之事也。

    升降進退,即上下也。

    一合九者,金水不可離也。

    進則水中金升,退則金中水降,此增減之妙也。

    玉石珞珞者,比金液顆顆,如卵如丸,下于喉嚨,而為吾身至寶也。

    金液還丹,人人自有,得之者可不守之乎守之之功,所以深根固蒂也。

    而知其道者,莫妙于心。

    心曉于根蒂,舉金水以養還丹,則灼灼陀陀,漸生華采。

    此等法功,要隻服事幹天,順承坤地,承天時行,收藏精海而已。

    精海者,元海也。

    七日來複之内,即起周星運回内院,與吾已結之丹,兩相并合,養于中昆侖,調于上昆侖,空清一片,本性圓明,故曰昆侖之性不迷惑雲。

     第十五章 九源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

    蔽以紫宮丹城樓,俠以日月如明珠。

    萬歲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内養三神可長生。

    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庶幾結珠固靈根。

     九源即《内景》所稱九液源也。

    九為金,源為水。

    上言金水之用,此章言金水之根。

    九源在下昆侖,故曰九源之山。

    亭亭,山高貌。

    山中有真人,号玄冥童子,又曰桃康,可備使令之用。

    蔽以紫宮丹城樓,俠以日月如明珠,言其藏護之嚴密也。

    藏護密,則内火精純,仙道可緻。

    萬歲昭昭,長明久視,非有期年之可計也。

    此大還之樂也。

    當其先修丹于内,創鼎于外,幹三陽而坤三陰,天地颠倒,賓主錯綜,以幹入坤,則三陽在外,霎時先天一物,不期而自來,名曰水中鉛。

    以鉛制汞,由外還内,聚精養神,以三陽補三陰,複成幹體,相接長生。

    三神者,三陰也。

    内養三神,外丹伏内丹也。

    内丹既伏,則清明鎮定,可以長生。

    彼不長生者,臨死之時,魂欲上天,魄欲入淵,魂魄不親,鉛汞各道。

    還魂返魄者,魂欲上而使之下,魄欲入而使之出,魂魄相拘,《悟真》謂“地魄擒朱汞,天魂制水金。

    ”此大道自然之事也。

    修丹至此,庶幾結就明珠,永固靈妙之根,而為仙人矣。

     第十六章 旋玑懸珠環無端,玉鑰[7]金鑰身完堅。

    載地旋天周乾坤,象以四時赤如丹。

    前仰後卑各異門,送以還丹與玄泉。

    象龜引氣至靈根。

     旋玑者,進陽火而旋玑上運。

    懸珠者,退陰符而珠玉下垂。

    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