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類解
關燈
小
中
大
門,日與月消長之會,大與小往來之路,死與生制伏之根,恩與害相乘之地,水與火進退之鄉也。
陰陽相制,則陰陽相勝。
陰符操變化之神焉,但掌陰符者,須知身有奇器。
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則卦象甲子、天地鬼神無不合道,又何難富國安民、強兵戰勝、抱一全真而已哉鄭氏《藝文略》載《陰符經》傳注凡三十八部五十一卷,迄今數百年,其增注又不知幾何矣。
餘複合老、《易》、《參同》解之,名曰:《類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天之道”,開口便說陰符。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執天之行”,接口便補陽火。
《易·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觀天道者,觀其生成暢遂,至冬令而退藏。
坤六道窮之義在其中矣。
執天行者,執其潛見,惕躍,至九五而飛龍在天。
坤承天行之義乘其後矣。
首二句暗将乾坤二卦,包括在前,陰符即易道也。
盡矣:歎觀止已。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賊即下文克字、盜字之義。
五賊:五行也。
天有五行,相克寓相生之妙,相盜藏相宜之機。
人能洞見其理,則道氣昌隆。
夫五行在人心中,倒行逆施,方能相克、相生,相盜、相宜。
觀此妙義,在天已然。
人能體天施行,則宇宙在手,萬化生身矣。
既矣。
既曰生身,則五賊非賊也。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生。
性,即理也。
五賊者,天之理,即人之理也。
在人則運于心,而使之克中相生,盜中相宜,隻用一個機字。
《易·翼》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言天而地在,言地而人在,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陰陽包五行在内,人豈能外陰陽哉 天發殺機,星辰隐(一作隕)伏。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複。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發者,生機也。
殺者,死機也。
生死即動靜機括。
藏生機于死機之中,靜而後動也。
隐伏者,暗地轉移。
以靜言,言靜而動在。
起陸者,奮地飛出。
以動言,言動而靜在。
《陰符》句語,每每各吐半邊,使人隅反。
“人發殺機,天地反複。
”人與天地為三,其殺機亦自相類,《易》所謂“反複其道,七日來複”是也。
反複者,轉生殺之柄,握消長之權也。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此機同,此理同也。
昔呂祖化身為陳家傭,陳與一道者講人發殺機,天地反複,未曉殺機之旨。
呂祖從旁接聲曰:“生者不生,死者不死。
已生而殺生,未死而學死,則長生矣。
”今按呂祖此語,知殺機乃生死關頭。
惜陳為道士所迷,甫驚異而旋惑也。
性有朽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于木,禍發必克。
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有氣質之性,有本來之性。
氣質之性,似巧實拙。
本來之性,似拙實巧。
此二者可以伏藏。
伏藏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巧藏拙,拙藏巧矣。
夫人之所以不能伏藏者,以其有九竅之邪耳。
九竅之邪,又以耳、目、口為三要。
此三者,可以動,可以靜。
靜則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三要反為三寶。
動則色令人盲、音令人聾、味令人爽,三要适成三災。
不見夫火乎火生于木而反克木,猶之視生于目,而反傷目。
聽生于耳,而反傷耳。
味生于口,而反爽口。
又如奸生于國,靜則邪伏,動則邪潰也。
若知動靜之機,主靜修煉,則可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體理;動其機,萬化安。
” 生殺者,天之妙理,即至道之妙理也。
殺之者,先盜藏其生氣也。
天地為萬物之盜。
故冬至春回,生氣先藏于歸根之處。
萬物為人之盜,故勾萌甲坼,生氣先藏于媾精之中。
人為萬物之盜,故取多用宏,生氣先藏于存養之内。
殺中有生,培元氣以待時,盜之謂也。
夫一動一靜,兩儀之常,而并育并行,三盜相養。
既相養,則天地人物互藏其用矣。
三才者天、地、人,不言物而物在。
有一不安,必有不相宜者。
三盜既宜,則三才亦安矣。
三才既安,則發育萬物,因時而動也。
“故曰”二字,承上文而引古語時,即生機初動之時。
食時者,氣機初動,即時吞入我家,則百骸俱理。
機乃殺機,大靜之後,初出生機随其時而服食之,則萬象太平。
故曰:“動其機,萬化安”雲。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修煉之功,莫妙于神。
人知靈動者之為神,而不知不用靈動者之所以神也。
此神從靜極而生,時至神知,善審動機。
其動機也,如日月之有數焉。
《參同》雲:“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
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十五幹體就,盛甲滿東方。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
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
”此日月消長之數也。
夫六門大藥,聖人以日月之盈虛測之。
陰陽相制,則陰陽相勝。
陰符操變化之神焉,但掌陰符者,須知身有奇器。
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則卦象甲子、天地鬼神無不合道,又何難富國安民、強兵戰勝、抱一全真而已哉鄭氏《藝文略》載《陰符經》傳注凡三十八部五十一卷,迄今數百年,其增注又不知幾何矣。
餘複合老、《易》、《參同》解之,名曰:《類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天之道”,開口便說陰符。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執天之行”,接口便補陽火。
《易·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觀天道者,觀其生成暢遂,至冬令而退藏。
坤六道窮之義在其中矣。
執天行者,執其潛見,惕躍,至九五而飛龍在天。
坤承天行之義乘其後矣。
首二句暗将乾坤二卦,包括在前,陰符即易道也。
盡矣:歎觀止已。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賊即下文克字、盜字之義。
五賊:五行也。
天有五行,相克寓相生之妙,相盜藏相宜之機。
人能洞見其理,則道氣昌隆。
夫五行在人心中,倒行逆施,方能相克、相生,相盜、相宜。
觀此妙義,在天已然。
人能體天施行,則宇宙在手,萬化生身矣。
既矣。
既曰生身,則五賊非賊也。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生。
性,即理也。
五賊者,天之理,即人之理也。
在人則運于心,而使之克中相生,盜中相宜,隻用一個機字。
《易·翼》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言天而地在,言地而人在,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陰陽包五行在内,人豈能外陰陽哉 天發殺機,星辰隐(一作隕)伏。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複。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發者,生機也。
殺者,死機也。
生死即動靜機括。
藏生機于死機之中,靜而後動也。
隐伏者,暗地轉移。
以靜言,言靜而動在。
起陸者,奮地飛出。
以動言,言動而靜在。
《陰符》句語,每每各吐半邊,使人隅反。
“人發殺機,天地反複。
”人與天地為三,其殺機亦自相類,《易》所謂“反複其道,七日來複”是也。
反複者,轉生殺之柄,握消長之權也。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此機同,此理同也。
昔呂祖化身為陳家傭,陳與一道者講人發殺機,天地反複,未曉殺機之旨。
呂祖從旁接聲曰:“生者不生,死者不死。
已生而殺生,未死而學死,則長生矣。
”今按呂祖此語,知殺機乃生死關頭。
惜陳為道士所迷,甫驚異而旋惑也。
性有朽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于木,禍發必克。
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有氣質之性,有本來之性。
氣質之性,似巧實拙。
本來之性,似拙實巧。
此二者可以伏藏。
伏藏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巧藏拙,拙藏巧矣。
夫人之所以不能伏藏者,以其有九竅之邪耳。
九竅之邪,又以耳、目、口為三要。
此三者,可以動,可以靜。
靜則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三要反為三寶。
動則色令人盲、音令人聾、味令人爽,三要适成三災。
不見夫火乎火生于木而反克木,猶之視生于目,而反傷目。
聽生于耳,而反傷耳。
味生于口,而反爽口。
又如奸生于國,靜則邪伏,動則邪潰也。
若知動靜之機,主靜修煉,則可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體理;動其機,萬化安。
” 生殺者,天之妙理,即至道之妙理也。
殺之者,先盜藏其生氣也。
天地為萬物之盜。
故冬至春回,生氣先藏于歸根之處。
萬物為人之盜,故勾萌甲坼,生氣先藏于媾精之中。
人為萬物之盜,故取多用宏,生氣先藏于存養之内。
殺中有生,培元氣以待時,盜之謂也。
夫一動一靜,兩儀之常,而并育并行,三盜相養。
既相養,則天地人物互藏其用矣。
三才者天、地、人,不言物而物在。
有一不安,必有不相宜者。
三盜既宜,則三才亦安矣。
三才既安,則發育萬物,因時而動也。
“故曰”二字,承上文而引古語時,即生機初動之時。
食時者,氣機初動,即時吞入我家,則百骸俱理。
機乃殺機,大靜之後,初出生機随其時而服食之,則萬象太平。
故曰:“動其機,萬化安”雲。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修煉之功,莫妙于神。
人知靈動者之為神,而不知不用靈動者之所以神也。
此神從靜極而生,時至神知,善審動機。
其動機也,如日月之有數焉。
《參同》雲:“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
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十五幹體就,盛甲滿東方。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
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
”此日月消長之數也。
夫六門大藥,聖人以日月之盈虛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