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釋(《東嚴正義》)

關燈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太上之言皆道也,然道不外乎人身,故曰易知、易行。

    然天下卒無能知、能行者,《中庸》所謂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以敵莫能知、莫能行也。

    然其言可為修治之祖,而其事實提出身世之綱,故曰有宗、有君。

    此太上之經義也。

    人惟不知此道,是以不知太上耳。

    太上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如聖人之被褐懷玉也。

    褐:賤者之服。

    賤服被于外,美玉懷其中,即知希而貴無損也。

    所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人能之也。

     第七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此為知病章,彭本作病病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人所不知者,則道明德着,故為上也。

    強不知以為知者,則身贻大患,故曰病也。

    夫惟以強不知之病為疚心之病,則即無強不知之病也,是以不病也。

    聖人之不病,亦是如此。

     第七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為愛己章,彭本作畏威章) 民不畏威,威至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威具肅殺之氣,民不畏威,天将大其肅殺也。

    然天本好生不好殺也,皆人之自其殺耳。

    故當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狹:窄也。

    居:神舍也。

    厭:絕也。

    生:氣機也。

    言當寬其舍以安其神,續其機以引其氣也。

    夫惟不絕其氣,是以養氣不絕也。

    惟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自知則幽獨自慎,而不敢炫耀于人。

    自愛則保養為重,而不敢矜尚于人。

    故去其自見、自貴之心,而取其自知、自愛之心。

    凡皆以切身為務而已。

     第七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任為章,彭本作天網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勇:果也。

    殺,令妄心皆死。

    活,令元神複生。

    欲死妄心在于決,故當敢也。

    而生元神在于漸,故不敢焉。

    殺與活兩者,害中有利,死心所以活神也。

    利中有害,活神先要死心也。

    故曰:“或利或害”,言其利害相濟也。

    此其中有天道焉。

    天有好惡,默施刑德,世人難知其故。

    單言所惡者,好生是彼蒼本體,而殺機獨有不可測者也。

    是以聖人言天道,亦不敢于輕易也。

     天之道何如哉不與下民争理論,而修短憑臨,則皆勝矣。

    不與下民言善淫,而禍福到頭,則皆應矣。

    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極言其遲速美惡之報,因人而施,毫無差忒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何其包羅之大而密哉修身者,當恒其德以承天焉可也。

     第七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制惑章,彭本作司殺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手矣。

     民不畏死,則不懼殺矣,又何必再以死懼之若使民心常存一畏死之念,則衆人之中,獨有奇詭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狃于常習而不畏殺也昔孔子與康子言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及其相魯,獨誅少正卯一人,以懾群奇,即此意也。

    如是者,乃可稱為天吏。

    天吏:司殺者也。

    天有司殺者,殺其奇邪,使無司殺之權。

    強代司殺者行殺事,是如大匠之所斫,而我以不能斫者代之也。

    以能斫者代大匠斫,鮮有不傷其手者。

    然後知以非司殺者代司殺者殺,鮮有不傷其仁心者也。

    焉用殺哉不如為善服人也。

     愚按:用殺:比有心殺欲。

    不用殺:比無心殺欲。

    人能一正其神則諸邪自不敢犯,此善殺不勞之秘訣也。

     第七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貪損章,彭本作無生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上之食稅多,民之饑荒起矣。

    上之有為多,民之難治見矣。

    民之輕死,為貪貨利,欲厚其生,是以輕身不顧。

    諺所謂人為财死者,此也。

    夫惟不以貨利為重,則心清欲寡,是賢于貴生者也。

     愚按:稅多民饑,比形太勞則枯。

    有為難治,比神太用則亂。

     第七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戒強章,彭本作處上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柔弱者,氣堅強者,骨氣聚而身和則生,氣散而骨立則死。

    萬物之生死,亦相類焉。

    柔脆則水氣足,故生。

    枯槁則水氣竭,故死。

    堅強關乎死,柔弱關乎生。

    不可即形質之易見者而曉然哉更有取譬者:兵強不勝,我氣先衰,敵氣方旺矣。

    木強則拱節,硬氣不達,大止于拱把矣。

    是故上下之分,亦分于堅強柔弱焉耳。

    修身者,可不以謙和為上乎 第七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天道章,彭本同)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太上以易見者言。

    天之道,有如張弓,體尚平正而已。

    高者抑,下者舉,則兩臂平。

    有餘損,不足補,則一身正。

    天道以齊七政、序五行為調燮之妙,亦在乎平正己也。

    故又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是使不足者益加不足,有餘者益加有餘也。

    誰能以有餘奉天下之不足者哉惟有體天立道,欲萬物之各得其所者,是可即聖人觀之。

    為不恃,功不處,損有餘以奉天下,而不自居其德也,其不以賢德自見者耶。

     鄙注詩曰:天道虧盈謙受益,人情消耗損彌兇。

    若能會得經中義,砂種金丹合聖宗。

     第七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任信章,彭本作柔弱章) 天下柔弱,莫過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起三句,即前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者也。

    無以易之,言無他物能易此攻堅者也。

    柔弱勝剛強,天下皆知此理,而卒無有行之者。

    故太上複引聖人之言,以喻柔弱之盛德。

    受國之垢,受國不祥,皆聖人躬自責備,所謂朕實多咎,民有何辜朕德涼薄,天降此殃也。

    正言若反者,言此聖人之正言,皆反求其身,不敢責人。

    蓋亦柔弱之道也。

     第七十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任契章,彭本同) 和大怨,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萬方多怨,君德必薄。

    遇民怨而猶不自責,反欲解和大怨,即有能和者,必有未和者在内,則餘怨難消矣,安得謂為全善哉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是以聖人治世,必修自厚之德,取信于百姓,不責人而人自孚。

    譬如合同約契,分左右而各執之,永以為憑,則爾無我詐,我無爾虞也。

    聖人執德如執左契,民奚有不樂者哉是以有德者司契,無德者司徹也。

    徹:考過也。

    察察然以考過為事,全不自省,而民弗從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書》所謂“皇天無親,克敬為親。

    民罔常懷,懷于有仁”者也。

     第八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獨立章,彭本作小國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客有欲為國大民衆者,使有億兆人之器而不用,斯其用必愈足矣。

    拟将返古還初也。

    太上則不然,舉小以例大,言其小而大者可知。

    夫國小民寡,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則其用必愈多矣,何難返樸還淳乎故使民不用其器,惟寶其身。

    隻居本土,弗徙他邦。

    重死而不死,養生而長生,外何有乎斯時也,國中之人步履輕健,故有舟車不乘也。

    國中之境,盜賊全無,故有甲兵不陳也。

    國中之治,渾厚質實,結繩之風可續也。

    甘食美服,安居樂俗,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則應酬簡而不啟繁華,物用豐而各安家室。

    國之高人曰:一丘一壑,自謂過于人間也。

    一春一秋,宛若忘于壺中也。

    爺爺母母康永壽,夫夫婦婦長相随。

    兄兄弟弟吹埙篪,子子孫孫調鸾鶴。

    又何異洞天福地,極樂世界哉 第八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顯質章,彭本作不積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信、善、知,皆主立言,說此,全經結義也。

    笃實之論,一真而已,不尚虛華以悅世。

    求悅世者,虛華也,非笃實也,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繼術之嘉,一是而已,不尚穿鑿以惑人。

    求惑人者,穿鑿也,非繼述也。

    故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通達之文,一理而已,不欲泛濫以逞才。

    求逞才者,泛濫也。

    非通達也,故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而又從立德、立功。

    以全此經之大用。

    積者,積善也。

    聖人不言積善,隻立己之大功、大德。

    而功無不宏,德無不普,故以功德為人,己愈有其功德。

    更以功德與人,己愈多其功德。

    道以默運為生成,故有利而無害。

    聖人之道,以無心為造化,不與人争積善行,故其大與天同。

    古語雲: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

    三者俱不朽。

    可移跋于斯雲。

     涵虛子注此經畢後,時繹時尋,言行相印,自謂其不立文字,能吐真機矣。

    尾章以功德言作結注,亦自謂其美善矣。

    既而想起“為而不争”四字如何以作八十一章之歸根忽恍然曰:是也,是也,此一句尤足為全經之谷王也。

    修士所懼者,在聞道不為徒争小功、小德、小文名與一切浮雲富貴競相征逐空消有用之軀耳。

    夫聖道與天道相同,天道主生成,原有利而無害也;聖道統造化,不亦有利無害乎我願功成名遂,孝盡忠全之士,人人栖真,人人得道。

    先行玉煉之事,大隐市廛。

    次行金煉之功,深居崖谷。

    内盡其所為,外絕其争念。

    夫惟不争,則天下且莫能與之争也,至人也。

    聖經大結之意,至矣哉。

     老子真傳 老子,楚人也。

    父幹元杲,為商(别作周)上禦史。

    娶洪氏,諱嬰敷。

    晝寝,見五色霞光擁太一老君降于空際,倏變為流星,飛入口中。

    遂凝瓊胎,十二年而生于苦縣之賴鄉曲仁裡李樹下。

    即李為姓,以夢老君生,故稱老子,以耳長,故名重耳,号白陽甫。

    時商武丁元年三月十五日也。

    (以上見仙經及《路史》。

     《内傳》雲:“姓李,名耳,其母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中,因有娠。

    懷之七十二年,于陳國渦水旁李樹下生。

    指李樹曰,此為我姓。

    生而白首,故号老子。

    耳有三漏,故号老聃。

    ” 《五宗網紀》雲:“姓李,名宰,定王丁巳九月十四日生。

    ” 《月令廣義》雲:“玉女者,老子之母也。

    夢五色霞光,結如彈丸,流入口中,吞之有娠。

    懷胎八十一年,息苑樹下,剖左腋而生。

    時武丁元年三月十五日也。

    ” 《索綏前涼錄》雲:“幹元杲,七十二無妻。

    與鄰婦益壽氏為隅,娠八十年而生。

    ” 《酉陽雜俎》雲:“李母,元君也。

    日精入口,吞而有孕,如此七十二年而生。

    ” 劉勰《新論》雲:“老子感火星而生。

    ” 《路史》雲:“感流星而震,十有二年而生。

    生而能語,黃面皓首,故曰老子。

    邑于苦之賴鄉,賴乃萊也,故又曰老萊子。

    ” 《高士傳》:“老子生于殷時。

    ” 《神仙傳》:“老子,名重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

    或雲懷之七十二年乃生。

    或雲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

    或雲老子之母,适至李樹下而生。

    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

    ’” 《列仙傳》雲:“老子乘白鹿入母胎。

    ” 《唐紀》雲:“老子之母,食李有孕,父母棄之,八十年而始生于李樹下。

    唐高祖追宗老子,故曰仙李蟠根。

    ” 《雜俎》雲:“玄妙玉女,天降玄黃氣,入口而孕,三千七百年生于西那王國,此乃道德天尊事,非老子也。

    ”) 至性純孝,賴俗化之。

    平生恬淡無欲,外損榮華,内養精氣。

    商周之際,曆數百年不衰,時稱古隐君子。

     《史記》:“百有六十餘歲,或雲二百餘歲。

     稚川雲:“老子在周三百餘歲。

    ” 《路史》雲:“母四百有四十,或雲二百二十。

    ” 《廣記》雲:“二百七十歲。

    ” 《山堂肆考》雲:“生于殷武丁,至始皇九年,曆年九百九十六歲。

    ” 考武丁元年,至始皇九年,實共一千零八十七歲。

    老子在周,多更易名字。

    文王時,号燮邑子(一作支邑先生),為守藏史。

    武王時,号育成子,為柱下史。

    康王時,号郭叔子,頃王時,号老萊子。

    夫人甚賢哲,同老萊子隐于耕桑。

    着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楚莊王聞之而方之,時老萊子方織,王進而問曰:“守國之政,願先生佐孤。

    ”老子曰:“諾。

    ”王去。

    其妻樵還,曰:“子許之乎”曰:“焉。

    ”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

    可授以官祿者,可随而斧钺。

    ’妾不能為人所制也。

    ”投畚而去。

    老萊子欣然,即時與妻偕遁。

     史遷雲:“老子之子名宗,仕魏為将軍,封于段。

    宗之子汪。

    汪之子言。

    言之玄孫瑕,仕于漢。

    瑕子解為膠西王太傅,家于齊。

    ”當時祖孫父子,想必播遷無定,支分派别欤 或雲: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鸱夷,在吳為陶朱公,漢初為黃石公,文帝時為河上公,此皆不可測者也。

     葛稚川雲:老子無世不出,數易名字。

    其所以然者,按《九宮》及《三五經》、《元辰經》雲:人生各有厄會,至其時,必易名字,以随元氣之變,乃可以度厄延年。

    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

    老子在周數百餘年,其中必在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

    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并老子有經秘文以相參審,其它若俗說多虛妄。

     又《西升中胎》及《複命苞》、《珠韬玉機》、《金篇内經》皆雲:老子白色,美眉廣颡,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長九尺,齒六八,此聖人之儀表也。

    夫人受命,自有通神遠見者,與常人不同,應為道主,故能為天神所濟,衆仙所從。

    是以所出度世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

    目錄尚在,信而可征。

    其不在此數者,皆後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稚川)。

     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

    專以長生為務,故在周雖久,而名位不遷。

    蓋欲和光同塵,内實自然。

    道成乃去,蓋仙人也(《神仙傳》)。

     孔子适周,将問禮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猶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也。

    ” 一日,問孔子曰:“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使道可獻人,則人莫不獻之其君矣。

    使道可進人,則人莫不進之其親矣。

    使道可告人,則人莫不告之其兄弟矣。

    使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之其子矣。

    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

    ” 孔子見老子而語仁義,老子曰:“播糠眯目,則四方易位。

    蚊虻咂膚,則通夕不寐。

    今仁義慘然,乃憤吾心志,亂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放風而動,總德而立,同歸自然可也,又奚傑然若負大鼓而求亡子邪夫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黑白之樸,不足以辨媸妍。

    不譽之觀,不足以廣本性。

    泉涸魚相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 孔了謂老子曰:“某治詩、書、禮、樂、易象、春秋,以幹七十二君。

    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無所鈎用,甚矣!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皆猶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 孔子歸,三日不談。

    子貢怪而問之,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遊。

    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網,遊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矰。

    至于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九天矣。

    今見老子,其猶龍乎”(集史遷、《莊子》)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德衰,乃乘青牛車,西出秦關,以升昆侖。

    關令尹喜望紫氣,先知焉,乃掃道四十裡以迎之。

    已而老子果至,尹喜曰:“翁将隐矣,強為我着書。

    ”乃停車關中,作《道德》五千餘言,盡授尹喜而去。

     東漢間,青州有王氏子者,名成,字玄甫,道号東華,遇昆侖西母王啟珠。

    珠喜其同姓,賜号白雲上真,授以老子之青符玉篆,金科靈文。

    玄甫服習三年,勤心弗懈。

    老子感而降之,即以《黃庭·内景》删為一卷,名曰《外景》,以授玄甫修持,兼示九轉八瓊丹火候。

    玄甫乃韬光晦迹,結庵靜煉。

    功成,号東華帝君,理東方少陽之氣。

    複稱紫府少陽,為扶桑大帝,君輔相。

     三傳至純陽先生,先生雲:老子之《外景》及玉宸之《内景》皆藏于扶桑宮中,東華祖贊而傳之,所以着老子度世之心也。

    夫老子,前身本太上老君所托,故隐顯變化,與老君如一轍。

    老君在上古,首化三清。

    天皇時變名萬法天師,地皇時變名玄中法師,人皇時變名堅固先生,三皇後變名金阙帝君,伏羲時為郁華子(又改郁密),神農時為九靈老子,帝喾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商湯時為錫則子。

    至商武丁時,始降全神為老子。

    此又别開生面,再造乾坤之時也。

    後人不知,混以老君為老子,遂以前身之事攢入後身。

    或雲老子是先天地生,或雲老子是天之精魄。

    使核實者歎為虛渺,不出《老仙正經》。

    《抱樸子》雲:夫有天德,則有道術。

    道術之士,何時暫之是以羲軒以來,至于三代,顯名道術者,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

     其實論之,老子蓋得道之尤精者,非神異也。

    何者若謂老子是得道,則人必勉力追慕。

    若謂是神異,則長生不可學也。

    以愚論之,老君在前為神異,老子在後與人同。

    為神異者不可學,與人同者則可學也。

    稚川之心,隻從實據而已。

    儒者謂聖人之生,因人氣而禀天精,其言最允。

    老子生身,借四大以成形,精修盛業,為神仙模範,道德宗風。

    功完行滿,歸總諸天。

    分而為萬,合而為一。

    分神降世,俱以修道為本,其不可學者在此,其有可學者亦在此也。

    至若莊生、方朔輩,謂為老子易名者,皆不可信,此蓋老子所賜者也。

    寶頌雲:“産漆園、方朔之輩,丹析微芒。

    是乃如丹陽之母,夢受神人丹篆,而産大仙才也。

    ”仙傳曰:“世遵老子之教者,皆清虛恬靜,與世無争,故能被褐懷玉,無有颠沛于險世。

    ”其源遠流長,汪洋若此,豈非乾坤所定萬世之師表哉 月居青島數載,嘗以老子清淨法指示晚成朱子、結成李子、回風劉子,蓋兢兢恐懼,不敢忘家法雲。

     前有老君,後有老子,是一是二,融洽分明。

    其文品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者也。

    (吾山) 夾叙夾議,亦史亦莊。

    所集諸家傳記,皆能撷秀餐英。

    此老子第一篇寶傳也。

    (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