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釋(《東嚴正義》)

關燈
之故官,既行除削,則元陽之盡失也。

    如田疇之疆畔,胥入荒蕪,則關竅之皆塞也。

    如倉廪之積儲,鹹歸虛耗,則精氣之皆亡也。

    彼但服文彩,帶利劍,征逐于飲食之徒,妄想乎資财之足。

    若是者,專以竊道名為心,如人隔牆用竿,暗挑對象,是稱為盜竿而已。

    必非道哉!必非道哉! 第五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修觀章,彭本作善建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國,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建中立極,故不拔。

    抱一無離,故不脫。

    子複生孫,分身現化,故祭祀不辍。

    身家鄉國與天下,曆言修德之地也。

    以:由也。

    觀:示法也。

    由身示法身,以及示法身于家、國、天下,皆此真身也。

    德備于身,示法無盡,故以此周知天下也。

     第五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玄符章,彭本作含德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鸷不抟。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終日号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含:懷也。

    懷德厚者,真人也。

    真人之心,不失赤子之心,故比于赤子,渾然忘物。

    斯惡蟲獸鳥,不加害焉。

    骨弱筋柔,孩體也,故能握固。

    人知牝牡交歡,則朘作喪命。

    赤子無知,則精純之至,蓋無欲也。

    朘,赤子之陰也,又,縮也。

    俗以肭縮為朘縮,蓋縮而不舉也。

    人以忿而和氣變,其聲嗄然,赤子則有号、有嗌而無嗄。

    号乃呼也,嗌乃咽也。

    終日呼咽而不嗄,則氣和之至也。

    人能知和,則守常不殆。

    我能知常,則真明自在。

    蓋有益于人生者,赤子祥和之氣也。

    倘其有知有識,以心使氣,則反乎柔而為強矣。

    世之好強者,亦嘗觀之于物乎。

    末三句解見前三十章。

     第五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玄德章,彭本作玄同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要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知者,是行有所得之人。

    不言者,難言也。

    蓋其深造自得,心欲言而口不逮也。

    若徒以言為尚,自謂某仙真書,真傳已盡,不必師指,其道可行。

    豈知真固真矣,其間細微節目,比喻深機,吾恐其未盡談也。

    又,況登真入道,不外還丹。

    還丹理明,乃能得道。

    今問汝,乾坤坎兌,是甚卦爻龍虎汞鉛,是甚法物賓主雌雄,是甚分用恍惚杳冥,從何體認浮沉颠倒,怎樣安排而且玄牝未明,不能造化。

    黃婆未請,安得成親兼之言語難通,恩威難布,首經難覓,火候難知。

    且更有說者,古人雲:金丹大事,須依有力者圖之。

    訪尋有力之妙用,問君載在何書矧其功夫行持,并有書不能貸者。

    絕色欲,輕财利,去恩愛,慎德行,此皆要身上持行,而非書所能了者也。

    夫惟真心好道,感動上蒼,塵念消除,神明默佑,乃能知其道也。

    按圖索骥,豈足以竟其微哉是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以其有難言者也。

     或曰:“知之者固屬難言,以彼未知之光,卻又從何聞之豈不有能言者導其知乎丹經雲:得師口訣,乃能成道。

    又似知者之必有言,言者之必有知也。

    請再為說之。

    ”曰:口訣者,親切語也,細微語也。

    重重抉破,乃為口訣。

    并非單詞隻字,三言兩句之為口訣也。

    黃帝訪廣成,細談三日。

    吾師遇鐘祖,坐論一旬。

    天亶聖人,上根仙器,猶非幾句可了,況其下乎今人以口訣為捷傳,皆非也。

    口訣未盡,師去還來。

    講究之時,熟聞心記。

    可以串通乎古書,發明乎層次。

    此即口訣之妙也,人讀丹經既多,一聞口訣,便可豁然開悟。

    以經印訣,以訣印經,真實不虛,合乎大道。

    此真師之所以當求,聰明之所以難恃也。

    又況真師本根,原系陰德之土,修煉而成,豈不知重玄秘語,天所以與善人,而不以與非人者若知之而輕言之,則紫陽何以三譴乎其不言也,實不敢輕言耳。

    即或大器相逢,傳薪念切,亦必屢試屢磨。

    弟勤師苦,而後盟香敷說缽傳。

    此日派衍将來,慎勿聞之而不行,又勿得之而自秘也。

    言之如此,不其難乎愚注《道德經》,雖比先賢解釋分外詳明,然其逐章注疏,依經遺言,而于丹道妙機,不能成段寫出。

    英雄志士,幸覓明師指破之,其得法更為易也。

    因注此章首二句而細論之。

     塞兌閉門,養神氣也。

    挫銳而不為銳挫,能守弱也。

    解紛而不為紛擾,能泰定也。

    和光而幽光,同塵而出塵。

    孟子曰:聖人之于民亦類也。

    此即玄同之旨也。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利害,不可貴賤,亦如此也。

    故為天下之至貴,無複有貴于聖德者。

     第五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淳風章,彭本作以正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乎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民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正,非徒端拱也,實有能敬之教,使之感孚。

    奇,非同詭詐也,實有靜鎮之教,使人難測。

    故必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焉。

    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成功也。

    以此者,以治身之道,知治世之道也。

    朝多忌諱,則貪鄙之臣進,故能使民貧。

    民多利器,則機詐之徒起,故國家滋昏。

    至于技巧悅君,必多奇淫之物。

    法令侮民,必多盜賊之屬。

    此皆治理之變也。

    故複引聖人所言,以觀其治道之常,蓋在于有欲、無欲之分耳。

     第五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順化章,彭本作其政章) 其政閟閟,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耶。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不而耀。

     閟閟:敦樸貌。

    醇醇:安靜貌。

    政敦其樸,民安于靜矣。

    察察:刻核也。

    缺缺:疏忽也。

    政好刻核,民多疏忽矣。

    禍福倚伏之端,人正知其極而守其正。

    敦知二字,言外有歎人不知之意。

    不知其極,則亦無守正者耶。

    夫正本直道,乃複變為奇邪,因無正也。

    善本祥和,乃複變為妖孽,亦因無正也。

    然則民入迷途,夫豈朝夕之故哉割:裁截。

    刿:傷殘也。

    肆:徑行。

    耀:炫異也。

    四者皆民之迷也。

    惟聖人大方無隅,而不假裁截。

    清廉自守,而不緻傷殘。

    履直韬光,則得道之正軌也。

     第五十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守道章,彭本作根蒂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

    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啬:儉也。

    早服:以富國安民言。

    積德;以民安國富言。

    克,勝也。

    猶言治事崇儉,則能富國安民,而使民安國富,戰無不勝也。

    戰無不勝,則莫知其所窮極。

    馴至于澤厚仁深,必可以得國矣。

    國,指邦本言。

    邦本既立,則投真砂于玉池,而先造其鉛母。

    鉛母擒汞子,則可以享國長久矣。

    是謂深根固蒂之修,長生久視之道。

    根蒂者,歸根以伏其氣,養蒂以全其神也。

     第六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居位章,彭本作烹鮮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烹與割不同,割尚分析,烹尚調和。

    小鮮:小物也。

    視大國如小物,隻在乎調和民情而已。

    鬼:魔也。

    神:靈也。

    不傷:不擾也。

    猶言以道立治,魔雖靈而不擾。

    非不擾人也,聖人以靜治而不擾人,魔又何敢擾人哉故魔與人兩忘,而為聖德治伏也。

    交歸:鹹服也。

     第六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謙德章,彭本作下流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大過,欲兼畜人。

    小國小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此章示天下諸侯當修下以懷小邦也。

    下流為衆水所歸,比大國之統下國,故曰大國者下流,非言居下流也。

    管合附庸,故稱為天下之交。

    當用柔德,故譬以天下之牝。

    牝:柔道也。

    牡,剛道也。

    小國雖剛,大國以柔靜勝之,故靜為謙下之德也。

    大國謙下于小國,則小國樂為社稷之臣,每歲可收其供給。

    小國謙下于大國,則大國嘗有獎賞之意,每年可邀其赍予。

    故或謙下以取之,或居下而取之。

    大小本相資也。

    大國有大過象,老夫得女,過以相與,故有欲兼畜人之德,言欲生全小國也。

    小國有小過亨,與時偕行,過以利貞,故有欲入事人之道,言欲依附大國也。

    大小各得其欲,皆因大之下小也。

    否則小國之君,雖欲臣事大國,而大國強淩,小亦不悅服于大也。

     太上大旨,本為大國諸侯講柔遠相資之義,而于修身微旨,亦自雙關得妙。

    今試言之: 大國者,昆侖也。

    下流者,元海也。

    昆侖之津,下歸于元海,言元海而昆侖相接,故曰大國者下流,非言昆侖居下流也。

    下流之地,當天下之交。

    交者,附也。

    衆服依附在于此,即所謂黃庭也。

    下流之德,為天下之牝。

    牝,柔也。

    專氣緻柔在于此,故稱為牝戶也。

    牝戶一穴,元精在内,靜攝腎氣于其中,故其先以腎為牝門,以心為牡。

    而今又以我為牝,以彼為牡。

    蓋颠倒其剛柔,非颠倒其牝牡也。

    心火,其性剛躁,水之靜能制火之動,此即鉛之來,能制汞之飛也。

    以靜為下者,用默、用柔,修謙下以定心性也。

    故昆侖美液,流入元海。

    液又化氣,而入丹田。

     大國下小國,即由昆侖到丹田也。

    取小國者,采取丹田金水,逆轉天谷也。

    小國下大國,又從丹田到昆侖也。

    取大國者,并合昆侖金液,共落黃庭也。

    故或昆侖之液,流下丹田以生氣,則取丹田之氣者,是為下以取也。

    抑或丹田之氣,逆上昆侖以生液,則吞昆侖之液者,是為下而取也。

    大國大過者,實取法于易道矣。

    澤風之卦,利于攸往,故象詞以澤滅木為喻。

    蓋言澤水高漲,而其木皆淹,是為大過之象也。

    上昆侖之甘露下降,原以攸往為亨,與大過正相合焉,神化氣而氣化精,将以充滿丹田也。

    故有欲兼畜人之德。

    小國小過者,亦取法于易道矣。

    雷山之卦,利于守貞,故象詞以鳥遺音為喻,猶言飛鳥宜下,則其音可聞,是為小過之象也。

    下丹田之真液中涵,原以守貞為吉,與小過正相符焉。

    精生氣而氣生神,将以飛依黃庭也,故有欲入事人之道。

    一上一下,相資相守,颠倒乾坤,逆運黃河。

    修身妙訣,莫過于此。

     補注:故或數句,一作故黃庭居下,以收昆侖之液者,則為下以取。

    又,或黃庭照下,以攝丹田之氣者,則為下而取。

    此義亦可參觀。

     吾山評:黃庭為養心之府,牝戶為養腎之源。

    今以養心者,稱為牝戶,蓋以存神保精,道貴靜也。

    凝神聚氣,道貴柔也。

    虛神受氣,道貴謙也。

    守神候氣,道貴弱也。

    以神交氣,道貴下也。

    調和神氣,道貴和也。

    牝道有靜、柔、謙、弱、下和之六德,故借牝戶之名,權易黃庭之名,非移戶之地于黃庭間也。

    修丹家颠倒法物卦爻,每多互相借名耳。

    涵虛直言之,回道人更加發明,一句一真訣,掃盡千百譬喻也。

    得者寶之,非人勿示。

     第六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為道章,彭本作道奧道)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萬物之奧,猶言造化之源也。

    善人則寶重之,以修丹而作聖。

    不善人亦保全之,可補氣而延年。

    此道之至公也。

    善言此道,可使從者如市。

    尊行此道,可以加人一等。

    此道之不負人也。

    世之棄道之馳者,人自不善耳,道何嘗棄人者故以天子三公之貴人,拱璧驷馬之貴物,而與道相較,終不如坐進此道之為貴也。

    坐:守也。

    《左傳》:楚人坐其北門是也。

    又,跪也。

    《曲禮》:坐則遷之是也。

    夫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以其求則得之,得則免罪也。

    故天下之貴,莫貴于此。

    不曰者,古不雲乎之詞也。

     第六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恩始章,彭本作為大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為無為之為,事無為之事,味無味之味,皆指恬靜澹泊也。

    大小多少,稱物平施也。

    報怨以德者,以直報,即以德報也,非有所加厚也。

    圖難于易者,人之輕易,我獨難之,不是先難後易也。

    為大于細者,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此與書言同也,故又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可曉然也。

    作于易,始于戒輕易也。

    作于細,始于矜細行也。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益明上文之必作于細也。

    其必作于易者,更立論以明之。

    譬如輕諾之人,必為寡信之人。

    可知言多輕易之人,必終為行多難成之人也。

    是以不難者,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也。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凡修大道者,從安定時持之則易持,否則欲起難持也。

    從未兆時謀之則易謀,否則物走難謀也。

    脆弱者易破,微芒者易散,蓋言嫩之難得,小之難捉也。

    為之于未有,則安可持而未兆可謀也。

    治之于未亂,則脆不破而微不散也。

    人可不慎其術乎 又,要功夫漸進,乃無退機。

    如生木然,由小及大;如築台然,由下累高;如行路然,由近及遠。

    此明證也。

    有為者,欲成反敗。

    有執者,欲得反失。

    而聖人則無為也。

    然無為、無執,又要始終不變,乃克有成。

    嘗見愚民作事,多有垂成敗功者。

    人可不慎終如始乎惟聖人欲而不欲,欲則好道,不欲則賤貨貴德。

    且學而不學,學則有術,不學則澹然無為。

    蓋所以反衆人過用之心,輔萬物自然之理,而不敢有為者也。

    前五十七章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亦即此也。

     第六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淳德章,彭本作愚民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

     道不重有知、有識,以損其渾淪;而重不知、不識,以全其無名。

    故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前所謂“智慧出,有大僞”也。

    “以智治國,國之賊”。

    前所謂“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前所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也。

    智、不智兩者,實關治國之利害,亦即治國之楷模也。

    人能知此,則可稱為玄德。

    玄德者,其鑒深,其光遠,愚而不愚,與物之蠢蠢者反矣。

    大順:大化也。

    如此玄德,乃可及于大化也。

     第六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後已章,彭本作善下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

    欲先人,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江海善下,群流歸之,故稱為百谷王,以觀聖人。

    欲上民而言下者,前所謂“高以下為基”也。

    欲先人而身後者,前所謂“後其身而身先”也。

    是以聖德沖和,在上無震懾之威,而民不飾矜重也。

    當前無淩厲之氣,而民不防患害也。

    故天下推戴聖人,樂而不厭也.莫能與争者,聖人如江海之善下,百谷皆莫能分其勢也。

     第六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三寶章,彭本同)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而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道本無方無體,以大稱之。

    是必有方體可拟,反不肖其大也。

    惟大莫名其大,故不肖人之所謂大。

    若肖人之所謂大,則大者而亦小也。

    故曰“久矣其細”也。

    太上以三寶為言,亦大之散見者耳。

    一曰慈,慈必果于仁,故能勇。

    二曰儉,儉必善于積,故能廣。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先則大器晚成,故能成器長也。

    然而舍慈為勇,必有忍心。

    舍儉為廣,必有貪心,舍後為先,必有争心。

    皆取死之道也。

    但以一、二、三分陳三寶,則一之為貴,故舉慈以畢言之。

    慈以戰則勝,見義必為也。

    以守則固,存仁必堅也。

    救之者,以指人言。

    天将救人,亦必以慈衛人也。

    慈之為道大矣哉! 第六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配天章,彭本同)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争。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恃力曰武,恃氣曰怒,接殺曰争,皆非善為士,善為戰,善勝敵者也。

    古之用人者,敵中有虎将,常為謙下以招之,使彼釋甲而來投,是謂不争之德,即所謂用人之力也。

    且其德足以配天,天不競功而成,曠古之極則也。

     此章秘義,為修丹者言之欲伏白虎,先降真龍。

    蓋白虎為難制之物,龍不謙下,虎必奔逸。

    煉己無淨,乃能用虎之力也。

     第六十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玄用章,彭本作輕敵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用兵者,他主我客,讓他挑戰,則能以逸待勞,進寸退尺。

    讓彼來追,則能出奇擒伏。

    此用兵之妙策也。

    無行者,無兩足也。

    左步為彳,右步為亍,行無兩足,不能行也。

    攘恃乎臂,無臂何能攘也扔,相因也。

    敵相因而相敵,無相扔,則無相敵也。

    兵,利器也,戰者執之而沖鋒。

    執無兵,則不能戰也。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寶莫寶于仁義,故抗兵相加,必許勝于哀者矣,哀即前章慈以戰之義也。

     此章内包還丹之妙訣,以用兵比臨爐也。

    吾者,砂也。

    我家之砂,不敢為主,必投彼家之玉池,就彼家造出真精,則是彼為主而我為客,所謂颠倒主賓也。

    進退指行火,過寸而退尺,非是有火不行。

    蓋其謹于行火,臨事而懼也。

    行無行。

    言語不通,恩威不到也。

    攘無臂,火候未明,媒婆未覓也。

    扔無敵,龍虎不調,斤兩不稱也。

    執無兵,符信未傳,藥材未得也。

    焉敢臨爐施功,緻喪吾寶哉吾寶:朱砂也。

    紫陽雲:“用将須分左右軍(上陽注雲:左右即彼我也),饒他為主我為賓。

    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

    ”意本此也。

    抗兵相加,即指彼我相對,我能以本性慈仁,結彼金情順義,則金來投木,我必勝矣。

    故曰:哀者勝矣。

     吾山評:真訣盡憑此處得,更從何處覓仙書 第七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知難章,彭本作知我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