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師三尼醫世功訣
關燈
小
中
大
跋
箧中書刻本,原無卦畫,餘所得朱氏抄本,各步前有卦象,或疑是後之學道者所拟。
餘謂抄本傳世已久,不可删,故疏解卦義而存之。
或又疑而問曰:“世之為病多端,醫世之事亦多術,如禳旱澇,消沴祿,厭兵燹,除疾痰,救焚拯溺,捍大災大患,皆當有大神通,大法力,施符持咒,分應而不窮。
今是書以一法而欲治衆病,若是其疏乎,抑全書中諸法皆備,而子未見乎?”予應之曰:“子之所言術也,此書中所言道也,吾知此書必不言術。
明玄學者,不屑為觸石鬥棋之幻;握神機者,不屑為羽扇反風,杯酒巽雨之事。
曾謂聖人之大道,而可雜以技術乎?謂吾未見全書,信也;謂吾未見全書中之法術,吾不信也。
是書所見異詞,所傳聞又異詞,安知不有好奇之士,竊取他書符咒之說,附入此書?見者迷以為是書之本文,訛以傳訛,流于方技,作僞欺人,勿為所惑,勿為所愚,焚之可也”。
曰:“然,則災患多端,執一說可盡之乎,抑将束手而聽之乎。
”曰:“子未知道而好言術,術小而道大,非子所知也。
凡世間之病,皆五行偏勝之氣,吾人一身之中,具五行之正氣,應五方分野,察其受病之源,攻其受病之方,合人世之氣于一身,内不見我,外不見人,過者損之,不及者益之,郁者散之,頑者化之,逆者順之,病不可悉數,醫道亦不可殚述,消息盈虛,各視其症而理之。
人或有病,以吾身之陰陽運化之。
世或有病,亦以吾身之陰陽調攝之。
不疾而速,神乎神乎!然而非人所能為也,乾元也,坤元也,真一也,迎而存之,乃如響斯應耳。
況大道之行,何待患至而後為之,補偏救敝哉!知斯理者可不為符咒術數之所惑矣。
”道光戊子孟夏浙湖金蓋山人嗣龍門正宗第十一代闵一得謹跋于金陵之甘露園。
太虛大師沈一炳授 門弟闵一得重述并注 三尼者,仲尼,牟尼,青尼也。
世,世界也。
按此世字,兼身而言,乃是即身以醫世也。
呂祖舊有三尼醫世說述刻本,餘曾得而疏之,而功訣未備,功訣一冊,得自太虛翁,翁謂功惟神持玉經,而訣自玄蘊咒入手雲雲。
中為友人攜去,歲越四十春秋,始得重事。
乃為重述而手注之,後更以祝詞以示我功用。
如是,訣功乃備。
不取自私,謹以公布諸同學雲。
玄蘊咒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沈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餘。
謹按功訣,師命輯從玄蘊開張者,欲學者遊心于物之初也。
夫我未寓形,原與太虛同體,如雲篆于浩劫之初,遐迩浮沉于五方,不出乎一丈天心之外。
及至寓形成物,初尚未失真元,迨後外物交錯,識神用事,莫知自返,久之習染疴塵,将且求醫之不暇,更何能從事此訣?吾故願志此者,首格物緻知,以誠已意。
已意一誠,乃可學此。
每于持經之先,體誦此咒,以新心目,而返吾初。
使彼識神,無從駐足,本命乃安,心乃泰定。
既安且定,真元乃複,此雲篆方得遍羅太虛,是得靜極而動之明證。
然其動出無心,遐迩浮沉,徘徊未定。
其為物也,至虛至靈,忽隐忽現。
惟五方既現端倪,太虛已有雲篆,自可演象成文。
總蘊有增損于其間,究莫漓天心之方丈,是又動不移極之至理。
猶言吾心,不離方寸是也。
方寸,心也。
人心曰方寸,天心曰方丈雲。
天真皇人 謹按道典,在天曰天真皇人,在人曰本命元神。
按筆乃書,以演洞章 洞章,即玉經,按為生天生地生人物把之文。
皇人,乃先天之真,故能體演成經。
以人而言,乃為先覺之靈。
朕兆未現,靈先覺焉,此玉經正旨,學者毋或背焉。
次書靈符 按即洞章之文,皇人剖而書之,乃為一字一符。
元始下降,真文誕敷 謹按此元始,乃即元始法王在天之靈,三才真一之精是也。
下句真文,乃為三才所生之聖,乘時流演之聖訓,三教經書是也。
昭昭其有,冥冥其無 言皆真一所生所化,無非妙有妙無之隐現,二而一者也,故統以其字該之。
餘謂抄本傳世已久,不可删,故疏解卦義而存之。
或又疑而問曰:“世之為病多端,醫世之事亦多術,如禳旱澇,消沴祿,厭兵燹,除疾痰,救焚拯溺,捍大災大患,皆當有大神通,大法力,施符持咒,分應而不窮。
今是書以一法而欲治衆病,若是其疏乎,抑全書中諸法皆備,而子未見乎?”予應之曰:“子之所言術也,此書中所言道也,吾知此書必不言術。
明玄學者,不屑為觸石鬥棋之幻;握神機者,不屑為羽扇反風,杯酒巽雨之事。
曾謂聖人之大道,而可雜以技術乎?謂吾未見全書,信也;謂吾未見全書中之法術,吾不信也。
是書所見異詞,所傳聞又異詞,安知不有好奇之士,竊取他書符咒之說,附入此書?見者迷以為是書之本文,訛以傳訛,流于方技,作僞欺人,勿為所惑,勿為所愚,焚之可也”。
曰:“然,則災患多端,執一說可盡之乎,抑将束手而聽之乎。
”曰:“子未知道而好言術,術小而道大,非子所知也。
凡世間之病,皆五行偏勝之氣,吾人一身之中,具五行之正氣,應五方分野,察其受病之源,攻其受病之方,合人世之氣于一身,内不見我,外不見人,過者損之,不及者益之,郁者散之,頑者化之,逆者順之,病不可悉數,醫道亦不可殚述,消息盈虛,各視其症而理之。
人或有病,以吾身之陰陽運化之。
世或有病,亦以吾身之陰陽調攝之。
不疾而速,神乎神乎!然而非人所能為也,乾元也,坤元也,真一也,迎而存之,乃如響斯應耳。
況大道之行,何待患至而後為之,補偏救敝哉!知斯理者可不為符咒術數之所惑矣。
”道光戊子孟夏浙湖金蓋山人嗣龍門正宗第十一代闵一得謹跋于金陵之甘露園。
太虛大師沈一炳授 門弟闵一得重述并注 三尼者,仲尼,牟尼,青尼也。
世,世界也。
按此世字,兼身而言,乃是即身以醫世也。
呂祖舊有三尼醫世說述刻本,餘曾得而疏之,而功訣未備,功訣一冊,得自太虛翁,翁謂功惟神持玉經,而訣自玄蘊咒入手雲雲。
中為友人攜去,歲越四十春秋,始得重事。
乃為重述而手注之,後更以祝詞以示我功用。
如是,訣功乃備。
不取自私,謹以公布諸同學雲。
玄蘊咒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沈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餘。
謹按功訣,師命輯從玄蘊開張者,欲學者遊心于物之初也。
夫我未寓形,原與太虛同體,如雲篆于浩劫之初,遐迩浮沉于五方,不出乎一丈天心之外。
及至寓形成物,初尚未失真元,迨後外物交錯,識神用事,莫知自返,久之習染疴塵,将且求醫之不暇,更何能從事此訣?吾故願志此者,首格物緻知,以誠已意。
已意一誠,乃可學此。
每于持經之先,體誦此咒,以新心目,而返吾初。
使彼識神,無從駐足,本命乃安,心乃泰定。
既安且定,真元乃複,此雲篆方得遍羅太虛,是得靜極而動之明證。
然其動出無心,遐迩浮沉,徘徊未定。
其為物也,至虛至靈,忽隐忽現。
惟五方既現端倪,太虛已有雲篆,自可演象成文。
總蘊有增損于其間,究莫漓天心之方丈,是又動不移極之至理。
猶言吾心,不離方寸是也。
方寸,心也。
人心曰方寸,天心曰方丈雲。
天真皇人 謹按道典,在天曰天真皇人,在人曰本命元神。
按筆乃書,以演洞章 洞章,即玉經,按為生天生地生人物把之文。
皇人,乃先天之真,故能體演成經。
以人而言,乃為先覺之靈。
朕兆未現,靈先覺焉,此玉經正旨,學者毋或背焉。
次書靈符 按即洞章之文,皇人剖而書之,乃為一字一符。
元始下降,真文誕敷 謹按此元始,乃即元始法王在天之靈,三才真一之精是也。
下句真文,乃為三才所生之聖,乘時流演之聖訓,三教經書是也。
昭昭其有,冥冥其無 言皆真一所生所化,無非妙有妙無之隐現,二而一者也,故統以其字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