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書,亦屬謄本,而無名人手跋。
其一為吾山石奄律師手錄于龍峤山房,輯題于隐真黃祖者,文義更為明暢,殆雞足真人所稱詳善本也。
因乞攜歸,其時未聞個中玄理,妄期道成而後行之。
遲至道光五年,蒙吾太虛翁洵呈昔授醫世功訣,又沐呂祖臨沙,洋洋萬言,玄理乃明。
始悔師傳功訣,為友攜赴晉甯,迄今未歸。
幸有雞足真人,謂必自得。
爰詳節錄沙示,又采聞見,集而注之。
儒釋二家之說,則分引經義以補之,以未讀《持世經》故,爰附管窺七則,抄成一冊,詳述得詳書颠末,以祛無征之惑,将以公諸同志。
稿既成,或有見而問曰:“是道,惟存心濟世者可行之,若私心用事之,亦可行乎?”餘悚然起立曰:“是何言欤!挾私則背道,必不可行,呂祖嘗降壇,誠告曰,‘二氣之用,陽為德,陰為刑,動于私,即入于陰。
中正慈祥則為德,邪忒兇暴則為刑,苟非利物濟人心之心,而欲以吾氣引動乾坤之氣,則刑氣所召,間不容發,天魔應之,天神弑之,其禍甚速,自取滅亡,曆劫不赦,悔不可追,’祖師明訓如此。
”故學道者,正心為第一義,識此,以為玩亵是書者鑒焉。
時道光戊子年孟夏望日嗣龍門正宗第十一代闵一得謹序。
原序 太始之初,道立于一。
确不可拔,而無所倚;堅不可破,而無所住。
無貳無間,無内無外,靜而無靜,動而無動。
剛柔健順之示判,而為至剛至柔至順之所由出。
大生之母,大道之原,是曰真一。
真一者,先天之精活潑潑地,其發不可遏。
發則通,通則為陽,其複則為陰,通複是氣之始。
陽清則升,陰濁則降,清濁為形之始。
故真一為生天生地之始,體萬有而空萬有,無極是也。
惟無,故無隔閡,故極靈極明;惟無,故無挂無礙,故能屈能伸。
人物得其靈明之理而為性,得其屈伸之氣而為命。
萬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
性命之外無道,性命之外無教,三教同出于一也。
儒盡性以立命;釋見性而度命;道成性以複命。
儒貫一,釋皈一,道得一。
而其功化之極,則皆無遠勿屆,流行于四大部洲而無所底止。
儒家之道,至于位天地育萬物,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謝按:先天一炁運動于“某處”,則某處必被改變、融化。
先天一炁伏于某處不用,則某處必生靈覺之神。
有“某處”否?實無某處也!真一者,先天一炁也。
故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斯一言刮盡金丹全部作用。
〉釋家之道,至于無住相布施,四維上下虛空福德,不可思量;道家之道,至于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恃,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其宗旨,皆無為而濟世,豈舍己而從事于世哉!有生一來,人我同此一性,同此一命,即同此一道。
形隔而氣通,氣通則性命通,極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一氣呼吸之所通。
道在我,則我為宰。
其始,一物不有;其終,一物不遺。
而其妙萬物也,仍一物不有。
斯道也,何道也?真一之道也。
成己成物,皆道中之事。
萬物各正性命,而後道之量于是乎全,遺世獨立,不可以言道,此醫世之說所由來也。
醫世之說,其本經全書,自有金簡玉函,藏在天府,世不概見。
此書全部,尚有儒釋醫世說述。
太律師昆陽王祖聞諸異人雲:“儒毀于秦,釋毀于晉,世不可得而見矣。
”世所流傳者,特道宗醫世入手之則。
蓋呂祖駐世時,得聞是說,闡述本經之義,授之法嗣,乃本經注疏,不是經文,故其文平近易曉,而于經中玄微功候,尚未述及。
第就道宗醫世入手次第叙起焉耳!其大要與儒釋兩門,雖殊途,而同歸于一,故此書有三尼之名,且經呂祖升證金仙後,嘗親印證于三尼者。
是三尼在天之靈,宣說參天地,贊化育之大道。
俾有志斯道者,聞而傳之,踵而行之,世世可登仁壽之域也。
讀是書者,慎毋亵視焉!是書,本書世有藏本,不知誰氏攜去,蒙呂祖降壇,宣示辭意尤詳,爰敬錄之,牟數言于首。
時康熙甲辰旦日,嗣龍門正宗第九代陶太定謹叙于金蓋之龍峤山房。
下十二卦,陽長則陰消,陰來則陽全,循環十二支中,各應其氣,以着陰陽進退之象。
道有變動,爻位互易而成六十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六十四卦,不出此十二卦中,推遷以盡其變,随體察易,天下之理得矣。
圖如下: 三才一氣之圖。
其一為吾山石奄律師手錄于龍峤山房,輯題于隐真黃祖者,文義更為明暢,殆雞足真人所稱詳善本也。
因乞攜歸,其時未聞個中玄理,妄期道成而後行之。
遲至道光五年,蒙吾太虛翁洵呈昔授醫世功訣,又沐呂祖臨沙,洋洋萬言,玄理乃明。
始悔師傳功訣,為友攜赴晉甯,迄今未歸。
幸有雞足真人,謂必自得。
爰詳節錄沙示,又采聞見,集而注之。
儒釋二家之說,則分引經義以補之,以未讀《持世經》故,爰附管窺七則,抄成一冊,詳述得詳書颠末,以祛無征之惑,将以公諸同志。
稿既成,或有見而問曰:“是道,惟存心濟世者可行之,若私心用事之,亦可行乎?”餘悚然起立曰:“是何言欤!挾私則背道,必不可行,呂祖嘗降壇,誠告曰,‘二氣之用,陽為德,陰為刑,動于私,即入于陰。
中正慈祥則為德,邪忒兇暴則為刑,苟非利物濟人心之心,而欲以吾氣引動乾坤之氣,則刑氣所召,間不容發,天魔應之,天神弑之,其禍甚速,自取滅亡,曆劫不赦,悔不可追,’祖師明訓如此。
”故學道者,正心為第一義,識此,以為玩亵是書者鑒焉。
時道光戊子年孟夏望日嗣龍門正宗第十一代闵一得謹序。
原序 太始之初,道立于一。
确不可拔,而無所倚;堅不可破,而無所住。
無貳無間,無内無外,靜而無靜,動而無動。
剛柔健順之示判,而為至剛至柔至順之所由出。
大生之母,大道之原,是曰真一。
真一者,先天之精活潑潑地,其發不可遏。
發則通,通則為陽,其複則為陰,通複是氣之始。
陽清則升,陰濁則降,清濁為形之始。
故真一為生天生地之始,體萬有而空萬有,無極是也。
惟無,故無隔閡,故極靈極明;惟無,故無挂無礙,故能屈能伸。
人物得其靈明之理而為性,得其屈伸之氣而為命。
萬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
性命之外無道,性命之外無教,三教同出于一也。
儒盡性以立命;釋見性而度命;道成性以複命。
儒貫一,釋皈一,道得一。
而其功化之極,則皆無遠勿屆,流行于四大部洲而無所底止。
儒家之道,至于位天地育萬物,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謝按:先天一炁運動于“某處”,則某處必被改變、融化。
先天一炁伏于某處不用,則某處必生靈覺之神。
有“某處”否?實無某處也!真一者,先天一炁也。
故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斯一言刮盡金丹全部作用。
〉釋家之道,至于無住相布施,四維上下虛空福德,不可思量;道家之道,至于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恃,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其宗旨,皆無為而濟世,豈舍己而從事于世哉!有生一來,人我同此一性,同此一命,即同此一道。
形隔而氣通,氣通則性命通,極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一氣呼吸之所通。
道在我,則我為宰。
其始,一物不有;其終,一物不遺。
而其妙萬物也,仍一物不有。
斯道也,何道也?真一之道也。
成己成物,皆道中之事。
萬物各正性命,而後道之量于是乎全,遺世獨立,不可以言道,此醫世之說所由來也。
醫世之說,其本經全書,自有金簡玉函,藏在天府,世不概見。
此書全部,尚有儒釋醫世說述。
太律師昆陽王祖聞諸異人雲:“儒毀于秦,釋毀于晉,世不可得而見矣。
”世所流傳者,特道宗醫世入手之則。
蓋呂祖駐世時,得聞是說,闡述本經之義,授之法嗣,乃本經注疏,不是經文,故其文平近易曉,而于經中玄微功候,尚未述及。
第就道宗醫世入手次第叙起焉耳!其大要與儒釋兩門,雖殊途,而同歸于一,故此書有三尼之名,且經呂祖升證金仙後,嘗親印證于三尼者。
是三尼在天之靈,宣說參天地,贊化育之大道。
俾有志斯道者,聞而傳之,踵而行之,世世可登仁壽之域也。
讀是書者,慎毋亵視焉!是書,本書世有藏本,不知誰氏攜去,蒙呂祖降壇,宣示辭意尤詳,爰敬錄之,牟數言于首。
時康熙甲辰旦日,嗣龍門正宗第九代陶太定謹叙于金蓋之龍峤山房。
下十二卦,陽長則陰消,陰來則陽全,循環十二支中,各應其氣,以着陰陽進退之象。
道有變動,爻位互易而成六十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六十四卦,不出此十二卦中,推遷以盡其變,随體察易,天下之理得矣。
圖如下: 三才一氣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