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五(三十一段)

關燈
許此心一息遊移,一念放蕩,不許此氣一息荒怠,一念孱弱。

    如此有主,自然無欲,無欲則此心圓明洞達,了無一物而虛,虛則無論事物之繁冗,皆有主而不亂,可以順應無差。

    到得順應無差,内無愧怍,外無艱難,此氣不長長浩然直貫兩大者乎?且人無欲而靜,不但靜能靜,即動亦能靜。

    夫以無欲之心猶如明鏡高懸,物來自照,雖時來時去,層出不窮,而其中湛寂光明之體自然常存。

    此可見有主于中之義矣。

    生等知得有主于中,自然無私無欲,以之應天下事,雖百感而不擾,縱千慮而不煩,以其純任乎天,不參以人也。

    生等務于主宰二字加意焉可。

     二十 聖門一貫之道也,何道也?即吾所示玄關一竅是也。

    若離此一竅,即是旁門。

    夫以人之生也,生于此一氣,人之死也,死于此一氣。

    究之人身雖滅,此氣不滅。

    未有天地之前,此氣自若;既有天地之後,此氣依然。

    人未生,而此氣在于虛空;人既生,而此氣畀于人身。

    誠能了悟此氣,真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生有何榮,死有何辱境況。

    無奈世人不聞真訣,日夜營營逐逐,總于聲色貨利、富貴榮華之途是戀。

    又誰知因幾十年之塵緣,害卻千萬年不壞之真身也。

    人可不自省乎?若必如文帝十七世而始得,斯亦已矣,隻在辛苦兩三載,即可快樂幾千年,又何憚而不為哉?聞而不煉,真是愚夫,甘自陷于泥塗而不思跳出也。

    雖然,跳出之法豈有他哉?隻在此一竅而已矣。

    又豈必幾十百年哉?隻在頃刻之間而已矣。

    或謂爾弟子已數年于茲,如今始有聞者,先生何談之易易耶?不知積功累行與積精累氣,須在平日慢慢操持,若了悟之機,隻在一時也。

    果能一絲不挂,萬緣齊消,此一刻中,未必無所得焉。

    無如後之修士鮮有此般真志氣、大力量耳。

    如能一朝脫然,自能一旦豁然。

    故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此頓法也,如此之勇猛精進者最少。

    下此循序漸進,日充月盛,忽然醒悟,即入大乘,此漸法也。

    無奈人自有生後,無一個不染紅塵、不是破體。

    所以吾道教人,教先斷除塵緣,填補精氣,子精固,然後神火一煅,方得元氣發生,玄關現象。

    了悟此個玄關,始知吾之生而入世也,非此竅無由來;吾之化而出世也,非此竅無由往,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理有必然者。

    學道人隻要凝神壹志,常将此氣收于虛無窟子之中,生固生,死亦生也。

    夫以此虛靈長存而不昧,縱脫卻幻化之身,而我依然如生。

    若使失卻此氣,雖血肉之軀獨存,終日昏昏罔罔,無可奈何,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故雖生而猶死,且不如凡人之竟死也。

    此可見玄關之妙,非同人間勢力隻可守之數十年,又非若勢力之有患得患失,百憂慮心,萬事勞形也。

    生等了悟到此,再加涵養之工,随時操存,不要間斷,即可證無上涅槃。

    然操存之法,始而不入靜中,不能了照收持,如今工夫已久,還要在應事接物時,處煩處變時,略用些兒意思照管,即如靜中修持一般。

    果然能常常收攝,其得力更勝于靜中萬萬倍也。

    如此動靜交養,本末無遺,一任錯雜紛纭,而主人自不亂,此即仁熟義精之候也。

    豈有他哉?不過于玄關動時,要乘得此機、不失其候,以前要涵養此機,毋忘于心;以後要操持此機,不許走作,久久純熟,自然不思而勉而從容中道也。

    但玄液玄關,要凡息停,真息見,方得現象。

    若到胎息停,六脈俱盡,則玄關竅開更有不同。

    非玄關有二也,隻是氣質之性淨與未淨之分耳。

    吾引孟子乍見孺子入井,恻隐之端發動,此是性陽生。

    若混混沌沌中,一觸而動,此是命陽生。

    必如今日所示,乃是性命合一之旨。

    何也?以其虛而靈也。

    當其寂然不動之中,而虛靈之性常在。

    何以見之?以其未開之前,了照此中,一無所有,而實有清明廣大之機,此所以養虛靈于未動之先也。

    及其感而遂通,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在己亦不知也,此虛靈亦常存也。

    要有此番涵養操持,性命始得合一。

    且凝神即性,調息即命,有動有覺,為命為氣,而無動無覺,即性即神。

    此個玄關,不在動靜,而在動靜之間,方是真正玄關,随時皆有,特患人不細心讨探耳。

    諸子諸子,著意著意,于此切勿忽略焉。

     二十一 煉丹瑣事,自古聖賢千經萬典說不盡金丹妙蘊,而其的的真宗,隻須一言可盡。

    昔人雲玄關竅,可以了結千經萬典之義。

    夫以天地未開之前一元真氣主宰于一理之中,古人無可名而名之曰無極;然而宇宙間生生化化、有形無形、有聲無聲之物類,無不包括于其中,又名之曰太極。

    此實為天下萬事萬物之大根本、大樞紐也。

    所以動而生物,則為陽;靜而歸根,則為陰。

    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間,為天地人之最玄最妙者也。

    修道人欲修大道、煉金丹,又豈可離此無極太極之理、陰陽動靜之氣,而能有成耶?學者必識得此理此氣,返之于身心日用之間,而後有道可修,有丹可煉也。

    呂祖雲:“未采藥,立匡廓,交合之時用橐籥”二語,實為金丹之本。

    蓋藥物未生,此時須如天地未分、鴻濛未判之初,渾渾淪淪,混混沌沌,無可見為陰,又無可名為陽,此殆無極之極,不神之神者也。

    我于此将此心安放在虛無窟子,若有知,若無知,若有想,若無想。

    孔子雲“君子坦坦蕩蕩”者,其殆是欤?此時雖無陰陽理氣,然此理此氣,為陰為陽,皆蘊蓄于其内。

    及乎一感而動,則陽生矣。

    迨至動極而靜,陰又從此生焉。

    此陰陽之大端有如此者。

    學道人果能于鴻鴻濛濛、杳無朕兆之時,似有似無,如癡如醉,寂寂無蹤之内,有惺惺不昧之情,此即無極而太極,理氣混合為一之際也,此玄關也。

    至忽焉有知有覺,此玄關開時,即如天地初辟一般。

    天地辟,而萬物叢生;人身開,而毛竅畢露。

    此一覺也,誠為萬劫之主宰欤?生識得此旨,金丹之道過半矣。

     二十二 夫人為學,欲成千古人品,須具一付大肚腸,然後志氣清明,神魂爽快,自足以配天地而立極,與古今而共遙也。

    不然,以區區鬥筲之量,而欲上出雲霄,共樂彌羅之殿,莫道上帝不許,即使容之,而以一片私情上對至尊,其自顧當亦赧然,有覥面目,而不能片刻安也。

    又況上界天府,無界有界,無府有府,猶生等之見性明心,立命了道,适于一無所有中立腳,又豈容鄙陋之姿、穢濁之腸、一腔俗慮者所得而參耶?蓋以清空一氣,原要斯人之清空一氣方能吻合,若投以昏濁,是猶冰炭之不相入也。

    吾見生等既已知性知命,實實于無象中有象,無形中有形,如此方見真精、真氣、真神;且即此而混合為一,誠不知有真精、真氣、真神哉;巍巍不動,立清淨之元基;蕩蕩無痕,為仙人之妙境。

    爾等已尋得真際而入矣,然猶是見道之影,而未能實實行到其間也。

    吾示生等,從此見道之後,務要将所得所見之神氣與太空而俱融,常常以此自甘,以此自樂,渾不知天地間富貴榮華、兒女妻妾更有大于此、勝于此之快暢者,而惟戀其真,不慕其假,立其大,不務其小;位置不妨自高,志氣不妨自壯,曰:彼何人也,我何人也,我焉肯為彼所困哉?大丈夫四海為家,萬年為業,一時浮榮事物、因緣子女,無非是一場春夢,轉眼成空,即吾人血肉之軀,不過臭囊朽皮,生而寄之于此,死仍還諸太虛,縱受盡磋磨,寸寸割裂,亦不關我真身上事。

    如此眼界,如此胸襟,始不愧天地生我,聖賢教我,父母養我。

    到得功完道備,自然永證清虛,題名仙塔,方是大丈夫功成之候。

    生等如今用工,總要淡一切塵情,空一切俗慮,打起精神,整頓志氣,以天地第一等心為心,以古今第一人為人,此性命方算雙融。

    倘明道而不能造道,還是半邊學問,算不得将性立命,知之否?生本有根之士,心性純良,可以入道,無奈牽纏太甚,一時殊難撒手。

    然古人玉液之時,還要大隐廛市。

    是知天下事不累人,人自累耳。

    凡人一生衣食與妻室兒女,未必教人廢棄,廢棄即滅紀壞倫矣,如此道何有欤?然其中有義在,不可外義以求也。

    古人于義所當取者取之,雖千金萬兩不為貪;于義所不當取者取之,即一絲半粟亦為過,其戒欺求慊為何如哉!他如窮通得喪,原主其權于天,不可越分而求;如逆天命而求得來,則奸詐之徒皆身家富足,無稍欠缺矣。

    顧何以不求而不得,愈求而愈不得者多也?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古人之言,洵不誣矣。

    是何如安分守命、順時聽天之為得乎?又況“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如此之求,天亦聽其人之自修自造,而假其權于人也。

    故曰:“病能養性魔無術,貧到忘愁鬼失權。

    ”君子所以有傲命之學也。

    彼庸夫俗子謂學道必遭魔折,受窮苦。

    試思道為大道,天地人公共之善也。

    為善反不得好,未必為惡反得福乎?且天之愛有道者,不啻慈母之保赤子,一見其人好道,此心即契天心,猶兒子合父母之心意,父母甯有不保之愛之耶?雖百般至寶,亦必留以與之矣。

    切勿疑時人之言,而自阻行程可也。

    就說孔子厄陳蔡,文王囚羑裡,下至韓公朱子,個個皆遭魔折,然後成一聖賢。

    噫!此亦偶然氣數之逢,不可拘以為常也。

    但天神考較人材,亦有以魔苦定其德性志向,以分别賢否智愚,此亦恒有之事。

    然而諸子已曆試諸艱,皆無退志,諒必為出類拔萃之人。

    生呀生,曩者屢遭魔折,尚能不二其操,今将告厥成功,切勿區區于身家小願是務而不直上菩提也。

    《書》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吾為生戒之。

    爾生其亦自戒焉否耶? 二十三 昨日秋雨淋漓,不啻春雨潤物。

    顧何以春夏之交不見如此膏澤,而乃于秋深之際始行夏令,猛似翻盆哉?夫以今世人心大都敗常亂俗,天地因之而變節;幸于反常之中,尚有正氣森森上沖霄漢,故其感孚之妙如此神速也。

    是豈人世忠孝節義區區一德之能者所得而格耶?良以世人學習大道,身心泰然,一股清靈之氣上蟠下際,彌綸宇宙,故于肅殺橫沖之候而有一段祥和元氣,克享天心如此也。

    總之,天何心哉?不過一元之氣為之旋運。

    人若無清靈之氣,則天地元和盡為所蔽,猶如冬日陰霾推之不去,照之難開。

    茲遇一堂仙材,清氣上升,适與天心相合,感通之神遂有如是之速也。

    “一人元良,萬國以貞。

    ”生等當了然矣。

    看來人心一正,天心即正,人氣一和,天氣即和,不必人人而有之也。

    隻要于亂離難堪之日,有一個正人君子渾然與道為一,即與天合德,在一邑即能沖開一邑煙霧,在一鄉即能沖開一鄉濁垢,非虛語也。

    試觀污積之中,臭不堪聞,若以清淨上品之香薰之,而臭氣自消散矣。

    又如大暗大黑中,忽有一盞長明燈當空了照,而黑暗自放光明,無微之不照矣。

    故曰:“一人之心,即千萬人之心;一人之氣,即千萬人之氣。

    ”有如斯也。

    生等隻管自修,至于通天達地,其機之速而神感之應,實有如此者。

    吾故常言修真之子為天地第一人物,上參造化,下澤人民,何等功業!即使泉石自安,亦有如此旋乾轉坤手段,宜乎一登仙冊、永受無窮之明禋也。

    “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

    ”誠不虛矣。

    門外漢見不及此,切勿為外人言也。

    夫煉丹之道還須以靈光為之覺照,以沖和為之運用,才是一片純陽、至清至潔、不雜半點陰濁之品。

    雖曰命工有作有為,其實有作為中仍當聽其自然之度。

    些些出以私意,則後天陰識夾入其間,陰識一起,天寶即閉,不說大丹不成,且于大道精微,雖明明近在目前、了無奇異,亦見之而不知,知之而不明也。

    夫以陰濁不消,而慧性難長,故如是其昏愦也。

    生等務于下手時,未得真谛,不妨出以猛力,苟得真實地位,急須拿定此境,下榻時,無論有事無事,亦要常常細玩,久久操持,熟極自巧生矣。

    至于子進火、午退符者,是坎離交媾于曲江之下,聚火載之而上升于乾。

    乾即鼎,鼎即首也。

    乾坤交媾于泥丸之地,聚火凝之,而下降于坤。

    坤即爐,爐即腹也。

    是聚火之法,為修丹要旨。

    昔人雲:“下不閉,則火不聚,而金不升。

    ”金即氣,氣即藥也。

    “上不閉,則火不凝,而丹不結。

    ”丹即外之陽氣以合人身之陰精,兩相交合為丹,猶夫婦交會精血結為子也。

    總之,得藥結丹,火為要矣。

    火即神,神即我,修道之主帥也。

    下閉即凝神下田,上閉即凝神上田。

    世之修士多有知下田凝神之法,而泥丸一所能知凝神片晌者少矣。

    蓋此時金氣雖升泥丸,要知此氣從至陰濁穢之中煅出,雖名真陽,其實夾雜欲火者多。

    既上泥丸,無非神火猛烹追逐之力為之上騰其中,渣滓尚未能淘汰得淨、煅煉得清,于此不凝神一刻,則陽氣不真,安得收歸爐内而成丹?故曰:“都來片晌工夫。

    ”輕清者上升于天,重濁者下降于地。

    故經一番洗刷,然後收歸鼎爐,加以神火溫養,自然緝熙光明。

    猶太陽之洗刷于海中,然後旭日曈昽,越見光華可愛,清淨無塵耳。

    此理同也。

    他如卯酉周天,即東木西金平時兩相間隔,不能大暢所懷。

    惟卯酉為生殺之門,卯酉正令一行,而陰自消,陽自純。

    金木合而為一,即性情合而為一也。

    何以卯酉為生殺哉?以喻卯酉沐浴之時,洗心滌慮,息氣存神,庶幾陰私盡消,陽氣長凝,即去欲存誠以比生殺也。

    生等行工,不但身有煩熱當停符退火、行卯門酉門之沐浴,即行之已久而得玄關妙竅,猶天地開辟其間,生齒日繁,世道人心不無變遷,故當頓除思慮以溫養之。

    故曰:“忘機絕慮為生殺”是,是即長保玄關而使之常與天合,不雜以人。

    所以每行進火,數至百遍,即當停火,職此故也。

    古雲:“一年沐浴防危險。

    ”是言子午卯酉之工具,當防危慮險,不可大意也。

    夫以金丹即真陽,無雜之物而成者也。

    稍夾雜外物,即如刀斧之鐵夾有灰滓,即不中用,何況丹道?第一要收得純清藥物,始無傾丹倒鼎之患焉。

     二十四 昔人雲:“玄關竅開,即如夢如迷,如癡如醉。

    ”此時渾諸于穆,還于太空,故有如此之無知無覺者。

    然非全無知覺也,不過一神為主,入于渾忘之天,其間一盞長明燈猶昭然而不昧也。

    及乎一覺而動,不由感孚,忽焉從無知而有知,自無覺而有覺,此即無中生有,鴻濛一判,太極開基。

    從此陰降陽升,而人物之生于此始。

    學者悟得此旨,于混沌時,一切渾化,于開辟時,以入化之元神發為一點真意,主宰此升降往來、陰陽開辟之機,自然身心内外一如天地之清升于上、濁降于下,而天清地甯、人物生育無疆焉。

    修士至此,務要振頓精神,提撕喚醒,其氣機之動也,主宰其動,不使有過焉;其氣機之靜也,主宰其靜,不使有不及焉。

    且升之降之,在初學不能自升自降,我以真意順而導之,逆而修之,斯合天地之造化,而為人身之主宰,庶乎其有據矣。

    要之,氣機靜時,了無一物在胸,但覺一靈炯炯,洞照無遺,而又非出以有心也,故曰:混混沌沌中,而知覺常存,不過主宰不動而已矣。

    即混沌中而有知覺之心,又要明得神氣打成一片,如癡如醉一般。

    若明覺一起,先天元氣即為後天陰識所遮,又隐而不見矣。

    太上雲:“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是可見恍惚而得之,即當恍惚而待之,如酒醉之人一樣,方不将神氣打成兩橛。

    神氣既已混合如此,運動河車上下往來,庶無處不是太和元氣。

    有此一點元氣,即是真陽。

    真陽者何?即神依氣而凝,氣戀神而住,兩兩不分者也。

    若行工時不知深入混沌,“恍惚裡相逢,杳冥中有變”,而惟喜清淨光明之緻,則神氣不交,中無玄黃至寶,又焉有确确可憑而深自信者哉?故曰:“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若先天後天不并為一,即水火不交,金木不并,安有四象會中宮而結為完完全全之真身耶?生等務從混沌時,會萃五行,和合四象,以後依此為符,常存混沌之機,但有了照之神足矣。

    此為河車築基之要法。

    苟未至河車大動,不妨以此存守規中,久之而真氣自生矣。

    吾前雲抽添者,即升降往來之用也。

    若無此抽取真鉛以添陰汞之法,則陰氣不除,陽氣何長?學者河車已動,必須行子午逐日抽添無間之工,無躁進之性,細細密密,不貳不息,久之鉛将盡,汞亦幹,化成一粒靈丹。

    故曰:“兩物将來共一爐,一泓神水結靈酥”是也。

    他如龍虎之說,尤有道焉。

    龍行則雨降,虎嘯則風生。

    果是初弦龍氣之升降,必化神水降于中宮;果是初弦虎氣之升降,必有真息往還于上下。

    此所以真陽一動,而呼吸起矣,而神水亦生矣。

    如非真陽,抑或間以陰濁之私,必不能風生雨降如此其快遂焉。

    生等知此,庶可保正氣常存焉。

    至若河車未動,不妨以守中為主,養育胎息為是。

    這個胎息,非易事也,即元始虛懸一氣,落在人身,即胎息也。

    夫人自父母媾精之初,斯時一點精血相凝,而其間氤氲活動、似有似無者,即胎息也,即天地靈陽之氣也。

    由此胎息,而後胎成有象,初生鼻孔,呼吸之氣生焉。

    夫自胎息而生凡息者,人道之順行也。

    仙家逆煉,必從凡息而複還胎息,以此胎息變煉形骸濁垢,又将元精合一,于以日充月盛,而成能有能無、能升能降之身者,由此胎息不順行而逆修,不煉凡氣而煉真氣,所以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生等務要煉出胎息,色身方有主宰,且有變化之妙。

    夫此胎息,非徒凝氣調息之謂也。

    此息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太極,既生後一點元陽,性依此氣以為主,命得此氣而不壞,在天為天樞,在地為地軸,在人為北鬥。

    天地必有樞軸,而後可以長存;人身有此北鬥,而後可以長生。

    此氣誠元氣也。

    所謂真陽一氣之動,即此胎息所積累也。

    生等第一要積胎息,不但卻病延年,即仙體亦于此固結焉。

    夫以丹即胎息之所凝也,神仙即胎息之所成也。

    胎息之在人身,最關緊要者也,生等切勿小視焉。

    第二行工要在于元神。

    元神者何?即吾身心中之主宰也。

    天地未生我時,此神在于虛空,隻一氣渾然而已。

    然在天為命,命即氣也;在人為性,性即神也。

    人欲煉神,離不得此元氣。

    夫以氣之精爽者,為我之元神;氣之重濁者,為我之形體。

    欲得元神長住,日見精純,至于六通具足,必須采清空元氣斂之于身心之内,久久烹煉,穢濁之體變為純陽之軀。

    此氣是何如之靈哉!故曰靈陽是也。

    然欲采外來靈氣,務先空其心,絕無翳障,而後天地元氣得以入之,且人之胎息與此元氣合一。

    胎息究在人身,是有形之氣,非至靈之神,不比先天未兆、氣即神、神即氣也。

    又須知人之神在于兩目之光,此光超日月,出三界,逃卻生死輪回。

    故人受胎之初,先生兩目;其死也,亦先化兩目,故眼光落面,萬古長夜。

    學者欲煉元神,離不得先煉兩目。

    煉目之法,不外垂簾以養神而已,調息以養氣而已。

    生等河車未動,不妨用此二者之工可也。

     二十五 守中一步,雖屬入道之初基,其實徹始徹終皆離不得這守中二字。

    始也以有形之中,用有為之守,所謂“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作何氣象”是,終則以無形之中,用無為之守,所謂“凝神于虛無一竅,實無虛無竅,與太虛同體者”是。

    吾向傳工,隻将守中一步工夫教之從色身修煉,及至外陽勃舉,然後用采取烹煉、升降進退、歸爐封固之工,不曾與生等抉破煉氣一層者,非秘而不宣也,蓋以人生天地,食五味,需百物,聲色貨利之私日夜營擾、夢魂宛轉,不經神火煅煉,化濁為清,則色身所有盡是渣滓有形之精氣,驟而示之煉氣,則所煉之氣概屬凡氣,有何益哉?且未到淘汰之時,精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