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五(三十一段)
關燈
小
中
大
即儒者克去己私,非禮勿視聽言動之法也。
此二法門,一去私欲于無形無象之際,一去私僞于有作有為之間,正是儒者動靜交修、内外兼養之道。
如此去欲,方能去得氣質之偏、物欲之累。
否則,但止觀不持戒,但持戒不止觀,此中人為之僞、外來之私,恐不能淨盡無遺也。
如此欲去即理存,猶雲消即日現,不必于遏欲之外又加一番存理工夫。
若再加之以存理,是加以後起之私識心,反把本來一點無聲無臭無作無為之真空妙有障礙矣。
今之學人多于去欲之外又加存理,所以明明天光日色當空了照,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一動知覺之識神,亦猶太空本空,而又以浮障浪煙遮蔽太空。
若此者,雖與妄心惡心迥别,然其障蔽太空則一而已。
以故終身學道,究之一事來前,不能應酬得恰好至當,或當事而退縮,或臨事而躁迫,種種滋僞了不能除,般般惡習究常時在,無怪乎真性不見,惡念難除,以至于求道而不能得道也。
此豈不辜負一生心血哉?總之,性本虛也,一旦清淨自如,即見性矣。
心本靈也,一旦光明覺照,洞達無礙,即明心矣。
于此心明性見之後,著不得一毫思議想象,惟有順其天然自然而已矣。
生等若未臻此神化之境,一旦此心空洞,此性圓明,而養之未深,調之未熟,稍縱即逝,又不妨振頓精神,提撕喚醒。
《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十六字之心傳,皆不無提撕喚醒之力也。
雖然,著提撕喚醒四字,亦是疵病。
不善會通微意,又不免于提撕之外加一提撕,喚醒之外加一喚醒,又若浮雲之障太空一般也。
吾為生等示一要訣:心神若昏而不覺,不妨提之喚之。
然亦惟一覺照、一常惺而已矣。
一覺之外,不容再覺,一惺之後,不容再惺。
此為不二法門,用工真際。
十五 修煉之道,第一要識得心性,直切了當,然後火候藥物合清空一氣以為煅,而後不至于頑空,亦不至于固執。
夫性者何?《詩》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至矣,妙矣,性之為義,無以加于此矣。
爾等既明得此旨,猶當以渾渾淪淪、不識不知之神守之,一純任乎天然自然,即可與太虛同其體也。
何為心?即吾人之靈知真覺,孟子所謂良知是也。
總之,此個真心,不同凡心。
凡心則有有無生滅等相,或因緣而起見,或随境而生心,種種變幻,不可端倪,此之謂私識之心,不可以雲真心,不可以為煉丹修道之本。
惟有真心之覺,不因緣起,不自境生,湛然常照,真淨妙明,所謂“能應萬事,無有滞礙”者,此也。
而要必存靈覺之心,然後可養虛無之性。
若不先存此心,則本性亦昏而不明,其堕于頑空者多。
爾等既明此性與虛空法界無有二體,當以吾心之靈覺了照之、管攝之,而主持之,而後此性之大,大于太虛,任一切生死常變、順逆境遇而皆不能亂我性天。
故存心所以養性,而養性又莫先于存心。
宋儒以心性分為體用,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亦差近理。
然細按其微,亦不能盡其妙也。
夫性無動靜,卻又赅乎動靜之中,貫乎動靜之内,不可以體分性、用分心,明矣。
雖然,為示後學方便法門,不得不分心性為二物,以性無端倪,無從下手,惟存後天真知真覺之心,以養先天無聲無臭之性,其實存而不存,不存而存,養而不養,不養而養,庶得心性之本原,而不流于後起人為之造作。
此在生等默會其機,吾亦不過道其大概如此。
吾願生等一動一靜之間,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則虛靈之體用已立其極。
久久涵養,心與性融,性與心洽,渾化為一,杳無迹象之可尋,要不外虛而有覺、覺而常虛也。
果然靜定如止水,澄清如皓月,不照而照,照而不照,無時不打成一片,渾化無痕,由此應事,一任千條萬緒,無不有條有理。
此一真湛寂,俨如天地之無不覆載,如日月之無不照臨者。
然此個地位,是大化流行,與天無二,實不容易到此。
吾亦不責諸子。
為爾等計,隻順一個從容靜鎮,無事則心性不昏,有事則心性不亂,閑閑雅雅,疏疏落落,因物而施,随緣以應,我不于事之方來生一厭心,亦不于事之未來生一幸心,如鏡光然,清清朗朗,無塵無垢,不增不減。
此無事時之養也。
及事物紛投,勢難一二遍悉,惟有不煩不躁、不怠不荒,次第以處之,優遊以應之。
此即真心,不參人心,以之應事接物,自能千頭一貫。
苟雜一有無生滅喜怒哀樂愛惡之凡心,則一靈炯炯洞徹十方娑婆諸界者,因此後天陰識為之攪亂、為之遮障,而我能靜能應之靈神,亦為其所污染而不靈矣。
生等近已明心見性,務要時時涵養,始而勉強支持,久之義精仁熟,無在不适其天懷。
此非難事也,近在吾身,俯視即是。
然亦非易易也,古人有一旦知之而有餘,百年成之而不足者。
法惟貴乎恒而有漸耳。
吾見生等處靜則惺惺寂寂,不昧心性之源;而其處動,因物為緣、随緣以應之機,尚未能十分周到、十分懇切,猶不免有勞倦厭煩之态。
何也?由養之未深,行之未至也。
如今已明此心、見此性矣,不妨随時随處都要空空洞洞,了了靈靈,使一塵不染,萬緣鹹空。
如此則真心常存,而凡心自不能幹矣。
再示生一法。
此心務如明鏡,物未來時,此心空洞如故,靜以養其本體;物既來時,此心靈覺如常,亦虛以養其神明。
更還要明得元性凡性、元神識神,而後不至于認賊作子也。
學人果知得本來心性個中消息,其味自有無窮,以視外之因緣,不染他,而且視如糞土,了無一點趣味,惟有保護靈軀,真常時在,其樂有不可得而名者焉。
生等若到時時俱樂之候,真有千金不能換我一刻光陰者。
特恐學人不見真性,不得真樂耳。
果然一得,自然永得。
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于此識得真,養得定,雖刀鋸在前,鼎镬在後,甯喪身殒命,不肯昧心失性。
不然,彼獨非人邪,何以不畏生死如此?殆由見道明,守道力,而得個中真藥也。
願生等由一點真藥養而至于浩氣流行,洋洋灑灑,此時縱有絕色之嬌姝,至貴之良玉,亦不肯以此而易彼也。
此非勉強而為之也。
聖人之學,原無強制,強制非道也。
惟任其天然,不勞一毫心力,方是聖賢真正學問。
苟未到此際,縱雲心性洞徹,亦不免遊移兩可。
若造其巅,真有遺千金而不顧、棄萬乘而不惜者。
吾觀生等洞徹心性源頭,真是無憂無懼,應不随富貴貧賤而變遷者焉。
三教聖人言仁言丹言空,各有不同,總不出一性字。
至若心之一字,不過以性無為而為者必出于心之知覺,其實皆性中自然之靈覺也。
古人于性之渾渾淪淪,無可捉摸以為下手,故教人于氣機之動靜處審其端倪。
又雲:“靜則為性,動則為心。
”其實皆有語病。
性無物事,何有動靜?動靜者,氣機之升降進退也。
佛有雲:“動作世界,靜為虛空。
”世界有成敗生滅,虛空無成敗生滅。
古佛如來教人,不過以人知慮紛纭時,無從見其性之真際,猶空中樓閣,旋起旋滅,旋滅旋起,無端憧擾,難以見天光明月也,故教人于一切萬緣放下時,瞥見清空一氣中無個物事,但覺渾淪磅礴,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不可名而名,無可狀而狀,故曰性也。
性則無為而無不為,無在而無不在,古佛如來靈山說法四十餘年,實未曾道著一字,即性之無可端倪者也。
生等不必另尋真性,但能虛靜即是性。
知得虛靜,了無物事,即是見性。
我以無為無慮、勿助勿忘處之,即常見性,而性常在我矣。
至于心又怎解?吾想人之生也,得天之理以成性,得天之氣以成形。
心即氣之虛靈,有知識思慮作為者也。
舜告禹曰:“人心惟危。
”下個危字,舜之親身閱曆。
此個知覺一起,稍縱即流于僞妄,堕于禽獸路上。
人禽之關,正在此一息之頃。
克念作聖,罔念作狂,真危乎危乎,險矣險矣。
爾等明得玄關竅開,忽然一覺,實為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大覺金仙即在此一覺中,雖一覺不能盡其妙,然莫不由此一覺而起也。
此一覺也,爾等切不可輕視之。
自此以後,覺而迷,迷而覺,總從覺一邊去,久之自然無覺而無不覺。
如此者,非所謂不神之神乎?生等莫視為難事,隻是用一個覺字靜字常字,即可為正法眼矣。
否則,靜而不覺,覺而不常,神有間斷,何時而後心定如止水,月印萬川而無波哉?亦不必深山枯兀靜坐為也。
隻要我心一靜,自然了覺,常常如是,無論千兵萬馬營中,皆是清淨靈山也。
總在各人自靜,自覺,自常,即可證無上菩提矣。
否則,能靜而不能動,還是一偏之學,非吾道全體大用、治身治世之大法也。
但自孔孟而後,明心見性之說雖時在人口,顧其所明之心概是識神,所以造出刑名法術奸盜詐僞出來;縱雲見性,隻是從性中發出仁義禮智來的;偶然見仁,便以為性隻是愛,墨子所以堕于兼愛也;偶然見義,便以為性隻是和,子思所以流于執中也。
甚至縱情任性,各成好惡之私。
言功烈者不喜清談,甘泉石者羞雲仕宦,各執氣質之偏,各從所好,所以一點真靈之性、知覺之心,本是我一元真氣可以随緣順應、無好無惡、直造一重天地、證波羅密,無奈不知存有覺之真心、養無為之真性,由是縱其私情,蕩其防檢,不知返本,天理滅矣。
若此者,其與禽獸之困于氣質、蠢蠢然一無靈明者,豈不相近哉!所以愈迷愈肆,愈肆愈滅,雖在光天化日之下,亦如黑暗地獄一般。
生等思之,苟一時有錯,一念有差,不能明心見性,是不是昏昏沉沉、愁眉蹙眼?噫!這就堕無間地獄。
苟能猛然思省,掃去塵氛,拔除雜妄,清清朗朗,便是天堂路上,由此直入清虛,跳出孽海,大放毫光,上照三十六天,下照七十二地,雖至細至微之處,無不明明洞徹。
登道岸,非俗所謂登天堂乎?生等細思,是耶否耶?以後盡管從“虛靜覺常”四字用工,即可直超無漏矣。
十六 大道原是本來物事,一毫增減不得。
而論我道家将性立命之法,其間工夫,非真仙不能傳授而得其真谛也。
夫性之一字,的是金丹種子。
單言修性,亦是孤陰不生,莫說千變萬化、出沒神奇,不能得其妙奧,即肉身亦不能保其長存而自主持其生死也。
古人謂“陽裡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尪。
”所以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謂之“獨坐孤修氣轉枯”,良不虛矣。
夫以性本虛也,無天地靈陽之實者以配合之,猶人世獨收得有五谷糧種,不置之于糞土之中,受天地風雨、日月寒暑、陽陰之變化,雖有真種,而不能自生自長于倉廪中。
所以人欲長生不老,以成百千萬億化身,必如五谷之美得種于地,而後母生子,子生孫,生生不已,化化無窮也。
要之,性本無物事,非實非虛,至于言虛言實,皆是後起塵垢,不關性分上事。
蓋以氣質之性皆由物欲為之拘滞而夾雜,所以紛紛不一,難以名狀。
若言真性,則空而已。
孟子雲:“夫道一而已”,二之則不是。
若果了性,莫說修之一字著不得,即悟之一字亦講不得,蓋以性本無迷悟也。
所雲明暗清濁、斷續真幻,皆後天氣質之純駁、人欲之生滅為之,非性之真有此變幻離奇也。
生等明得此旨,則知本來心性無染無淨,原是湛寂光明,無論賢智之士有之,即愚夫愚婦亦莫不然。
莫說人為物靈有此真性,即下至鳥獸草木亦莫不如是,蓋以人、物本無間也。
生等既明心見性,須求向上之事,才能使此凡軀化為真軀,使此有限之身化為無窮之身。
此非别有工夫也,即古人謂“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
《悟真》雲:“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原是藥王。
”此即吾師指示玄關妙竅,一陽一陰之道,是藥王也,即真種也。
夫人未成胎,身心性命渾受天地之涵濡、陰陽之鼓蕩,故天寒亦寒,天熱亦熱,自家一毫主張不得,亦猶人在母胎中,随母呼吸以為呼吸;一經性命合一,加以文武火溫養成形,即是“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鬼神不能拘,天地不能囿,陰陽不能鑄”,“我之為我别有一重天地,不與衆同生同滅”者,此也。
而要不過先得性真,繼加命學,于以采取烹煉成丹而已矣。
如今儒佛之教,大抵隻言心性,到得空洞了靈,即以為道盡于是。
不知此但性學之歸根,猶非吾人托生父母成形受氣之全量也。
爾生等既得真性,知真常大道無稀異之為,不過将此了靈空洞傾下造化爐中,再加煅煉工夫,異日必現千百萬億法身,或霎時而升天,頃刻而降地,無不随心運用。
如不修命以實性,吾恐心性雖極圓明,要皆虛而無實、散而不斂,不能有此大力量、大智慧、大精神、大威武也。
吾道家六通具足,天地人物、幽明鬼神之微無不前知後曉者,此豈别有術乎?即此一靈炯炯,洞照當中,積而至于陰盡陽純,是以化機盎盎,昭著人寰,随時皆在目前,當下即能取證。
又非此時而後有也。
當其掃卻塵緣、真如獨現之時,即此一知一覺之微,即是将來六通具足之根。
諸子修養有年,亦能實實取證否耶?生等業已明心見性,要知心性非他,即吾人固有之物,但能心中無物即是性,一心無二即是心,明之見之,必返觀内照而後知也。
此可随地随時立地取證,當下圓成。
諸子已了然無疑,決不穿鑿以失本來真性真心。
況此心此性,人人具足,隻要去其閑思雜慮,心性即在是矣。
切勿于心無一物之候,又去思量忖度曰:如何為心,如何是性。
若是,則本明之心、本見之性,又因後天私識計較,反不明不見矣。
此際分别,殆些須耳。
生等須具慧照以了徹之,快劍以斬斷之,庶幾由一線之明積而至于神光普照,實有與日月同其光明者。
隻怕不肯耐心習靜、日夜勉強而積累耳。
十七 天地人,一氣相貫注者也。
但天地無為,而為之機在乎人,所以人與天地号為三才,而人又為天地之主也。
古人每見天地變幻,星辰異常,不歸咎于天之所為,而歸咎于人事之感召。
故齊有彗星而知警,以後仍然無事;晉有石言而忽略,以後遂成殺劫。
此古來回人心以轉天心,事之可憑可據者也。
故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于人心之順逆,觀天心之從違。
”此言洵不誣也。
否則,不自回心以挽天意,而概诿諸氣數之适然,未有不亡身滅家者。
噫!若果氣數之逢一定不易,生于中者,盡可如泥塑木雕,毫不須自謀身家矣。
古今來有如是之事乎?吾知天定勝人,人定亦可勝天。
旋乾轉坤之為在人,自強不息而已矣。
目今天氣晴紅已經數月之久,不見甘霖之降,此豈天為之乎?殆人為之也。
《書》言休征咎征概屬人事之默召,古聖人豈有欺人之語哉?足見天無心,以人之心為心;天無為,以人之為為為,其權總在乎人,不必上希乎蒼蒼之天也明矣。
然合之則三千大千世界共一天,分之則蠢靈民物各一天。
俗雲:“各人頭上一重天。
”天者何?即理也,即吾心之主宰此理者也。
我能時時了照,主宰吾固有之天,即是生生不息,内之則神恬氣靜,四大皆守;外之則甘雨和風,一時疊降。
此不易之道也。
吾見生等,近見天氣亢陽,回念身家,幾有愀然不安之意。
噫!如此設想,想何益焉?夫既以其權歸諸天,則天主宰其間,斯人不能為力。
雖然,亦不得诿之天,而漫不經心也。
果能修德于身,未有不自全其天而為天所厭棄者,足征人各一天,天不在外而在内也。
生等明得此旨,自然素位而行,無入不得也。
吾上年為生等示大道在茲,即天命在茲,雖有種種劫難,能奈人何,不能奈天何,但須各自默驗,我之天果常在當中否?若在當中,一切外侮不須慮矣。
如不在中,莫說大劫臨頭、燊有兇災,就是太平盛世,未有不罹于兇咎者。
此可見順理則吉,從欲則兇,隻在各人自奮自勉,自辦前程,又何論大劫之有無耶?生等屬知道者,而今業已見道若此,體道奉道若此,隻管平平常常度去,晴也由他,雨也由他,惟有一點虛靈之性、覺照之心,時時涵養之而保護之,即是修德回天大妙法。
夫以天與人同此一氣者也,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如谷應聲,如月照影,自然感召,不必有心為之,而自能格天者矣。
否則,不惟憂之無益,反将此心三分四裂,私僞雜起,始與天相懸絕,而天愈無由回也。
故曰:“感之而有以感,則必不能相孚;感之而無以感,适乃與天為一。
”若在他人,吾不敢說此上乘格天之法,而在生等業已升堂,深得個中三昧,吾故以此道教之修也,即以此道教之格天,聖道王功合而為一也。
十八 聖凡原無他異,隻是聖人塵情不染,即空洞了靈,以成聖座;凡人塵情常著,即生死系縛,以壞真心,故曰同源共流,大相懸遠。
即如伏羲一畫開天之後,至人借此一覺,以返本還原,歸于靜定海中;凡人因此一覺,以生心起事,入于沉淪獄底。
生等已明玄關,認得一覺,從此一覺之後不容再覺。
舉凡一切事物來前,不必另尋意見,惟聽我一覺之真,是非善惡平常應去,自然頭頭是道,無處不是中和,無物不歸化育。
此王霸之分,有為無為之别。
孟子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此是何等境界,何等襟懷!而要不過一覺之積累而成也。
生等勿疑吾大道真傳别有妙谛,但從此一覺一動,将神氣合而為一,還丹在此,成仙證聖在此,贊天地之化育、參造化之經綸,亦無不在此。
《書》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
”其信然欤?雖然一人甚微也,何以使萬姓生靈盡入帡幪之内,鹹沾雨露之恩哉?以迹而論,荒渺不足信也。
豈知我能盡己之性,即是盡人物之性,能盡人物之性,即是贊參天地經綸造化之旨。
朱子謂“吾心即天心,吾氣即天氣。
”誠見此天人一貫、物我同源之道,形動于此,影照于彼,無有或爽也。
上年每逢幹旱水溢,與一切不虞之患,常以此理示之。
夫道之所在,即天之所在,道之發皇,即天之春風流行。
焉有斯文在茲,而猶令其室家啼饑号寒、受窮遭厄者乎?無是理也。
況斯文在茲,天心默契,即一鄉一邑,鳥獸草木,幽明人鬼,亦無不包涵遍覆,盡得托蔭受生。
生等亦能了照否耶?隻怕認道不真,信道不笃,自小其器局,褊其心性,是以神氣間隔,無由得感孚之妙也。
苟能明心見性,一真自如,天地定位,人鬼鹹安矣。
由此日充月盛,神與氣融,氣與神洽,即太和在抱,四時皆春,生生不已,化化無窮焉。
總之,心能打掃幹淨,不令放縱逐物,則性即天性,命即天命。
倘到自然境界,則我即天,天即我,不但如此,且我能包羅乎天地,化育乎天地,我不受天地鼓鑄,天地反賴我栽培矣。
孔子雲:“知我其天”,豈在蒼蒼之表、漠漠之外耶?殆一内省間,而即通其微矣。
十九 昨聞生講論工夫,我亦為之感觸,而有開發之機。
生言主宰在我,須常常把持,不可一息放過。
此語直貫古今聖賢、天地人物之學。
無論為聖為凡,皆少不得這個主宰。
若無主宰,則頹然一物,必散漫而無存矣。
聖人一生别無工夫,即到真空地位,此理此氣自然真機流行、流通無間,猶必有個主宰存而不失方可。
故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念者何?即主宰也。
一息稍放,即無主宰。
無主宰,即流于人欲之僞而不覺。
所以聖人猶必以罔念為戒。
生等知此身此心要有主宰,日夜間,無論有為無為,處靜處動,總總一了照心常常知覺,即有主宰矣。
吾見某生事物牽纏,精神疲憊,皆由心無主宰,為外邊事物所困,是以千頭萬緒、千感萬應,因之阻塞其真機、勞擾其志氣,是以為事所役所苦,直至精竭神疲如此。
若能收拾此心此氣不令昏怠,常常提撕喚醒,有個主宰,以之嚴密管攝,不
此二法門,一去私欲于無形無象之際,一去私僞于有作有為之間,正是儒者動靜交修、内外兼養之道。
如此去欲,方能去得氣質之偏、物欲之累。
否則,但止觀不持戒,但持戒不止觀,此中人為之僞、外來之私,恐不能淨盡無遺也。
如此欲去即理存,猶雲消即日現,不必于遏欲之外又加一番存理工夫。
若再加之以存理,是加以後起之私識心,反把本來一點無聲無臭無作無為之真空妙有障礙矣。
今之學人多于去欲之外又加存理,所以明明天光日色當空了照,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一動知覺之識神,亦猶太空本空,而又以浮障浪煙遮蔽太空。
若此者,雖與妄心惡心迥别,然其障蔽太空則一而已。
以故終身學道,究之一事來前,不能應酬得恰好至當,或當事而退縮,或臨事而躁迫,種種滋僞了不能除,般般惡習究常時在,無怪乎真性不見,惡念難除,以至于求道而不能得道也。
此豈不辜負一生心血哉?總之,性本虛也,一旦清淨自如,即見性矣。
心本靈也,一旦光明覺照,洞達無礙,即明心矣。
于此心明性見之後,著不得一毫思議想象,惟有順其天然自然而已矣。
生等若未臻此神化之境,一旦此心空洞,此性圓明,而養之未深,調之未熟,稍縱即逝,又不妨振頓精神,提撕喚醒。
《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十六字之心傳,皆不無提撕喚醒之力也。
雖然,著提撕喚醒四字,亦是疵病。
不善會通微意,又不免于提撕之外加一提撕,喚醒之外加一喚醒,又若浮雲之障太空一般也。
吾為生等示一要訣:心神若昏而不覺,不妨提之喚之。
然亦惟一覺照、一常惺而已矣。
一覺之外,不容再覺,一惺之後,不容再惺。
此為不二法門,用工真際。
十五 修煉之道,第一要識得心性,直切了當,然後火候藥物合清空一氣以為煅,而後不至于頑空,亦不至于固執。
夫性者何?《詩》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至矣,妙矣,性之為義,無以加于此矣。
爾等既明得此旨,猶當以渾渾淪淪、不識不知之神守之,一純任乎天然自然,即可與太虛同其體也。
何為心?即吾人之靈知真覺,孟子所謂良知是也。
總之,此個真心,不同凡心。
凡心則有有無生滅等相,或因緣而起見,或随境而生心,種種變幻,不可端倪,此之謂私識之心,不可以雲真心,不可以為煉丹修道之本。
惟有真心之覺,不因緣起,不自境生,湛然常照,真淨妙明,所謂“能應萬事,無有滞礙”者,此也。
而要必存靈覺之心,然後可養虛無之性。
若不先存此心,則本性亦昏而不明,其堕于頑空者多。
爾等既明此性與虛空法界無有二體,當以吾心之靈覺了照之、管攝之,而主持之,而後此性之大,大于太虛,任一切生死常變、順逆境遇而皆不能亂我性天。
故存心所以養性,而養性又莫先于存心。
宋儒以心性分為體用,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亦差近理。
然細按其微,亦不能盡其妙也。
夫性無動靜,卻又赅乎動靜之中,貫乎動靜之内,不可以體分性、用分心,明矣。
雖然,為示後學方便法門,不得不分心性為二物,以性無端倪,無從下手,惟存後天真知真覺之心,以養先天無聲無臭之性,其實存而不存,不存而存,養而不養,不養而養,庶得心性之本原,而不流于後起人為之造作。
此在生等默會其機,吾亦不過道其大概如此。
吾願生等一動一靜之間,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則虛靈之體用已立其極。
久久涵養,心與性融,性與心洽,渾化為一,杳無迹象之可尋,要不外虛而有覺、覺而常虛也。
果然靜定如止水,澄清如皓月,不照而照,照而不照,無時不打成一片,渾化無痕,由此應事,一任千條萬緒,無不有條有理。
此一真湛寂,俨如天地之無不覆載,如日月之無不照臨者。
然此個地位,是大化流行,與天無二,實不容易到此。
吾亦不責諸子。
為爾等計,隻順一個從容靜鎮,無事則心性不昏,有事則心性不亂,閑閑雅雅,疏疏落落,因物而施,随緣以應,我不于事之方來生一厭心,亦不于事之未來生一幸心,如鏡光然,清清朗朗,無塵無垢,不增不減。
此無事時之養也。
及事物紛投,勢難一二遍悉,惟有不煩不躁、不怠不荒,次第以處之,優遊以應之。
此即真心,不參人心,以之應事接物,自能千頭一貫。
苟雜一有無生滅喜怒哀樂愛惡之凡心,則一靈炯炯洞徹十方娑婆諸界者,因此後天陰識為之攪亂、為之遮障,而我能靜能應之靈神,亦為其所污染而不靈矣。
生等近已明心見性,務要時時涵養,始而勉強支持,久之義精仁熟,無在不适其天懷。
此非難事也,近在吾身,俯視即是。
然亦非易易也,古人有一旦知之而有餘,百年成之而不足者。
法惟貴乎恒而有漸耳。
吾見生等處靜則惺惺寂寂,不昧心性之源;而其處動,因物為緣、随緣以應之機,尚未能十分周到、十分懇切,猶不免有勞倦厭煩之态。
何也?由養之未深,行之未至也。
如今已明此心、見此性矣,不妨随時随處都要空空洞洞,了了靈靈,使一塵不染,萬緣鹹空。
如此則真心常存,而凡心自不能幹矣。
再示生一法。
此心務如明鏡,物未來時,此心空洞如故,靜以養其本體;物既來時,此心靈覺如常,亦虛以養其神明。
更還要明得元性凡性、元神識神,而後不至于認賊作子也。
學人果知得本來心性個中消息,其味自有無窮,以視外之因緣,不染他,而且視如糞土,了無一點趣味,惟有保護靈軀,真常時在,其樂有不可得而名者焉。
生等若到時時俱樂之候,真有千金不能換我一刻光陰者。
特恐學人不見真性,不得真樂耳。
果然一得,自然永得。
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于此識得真,養得定,雖刀鋸在前,鼎镬在後,甯喪身殒命,不肯昧心失性。
不然,彼獨非人邪,何以不畏生死如此?殆由見道明,守道力,而得個中真藥也。
願生等由一點真藥養而至于浩氣流行,洋洋灑灑,此時縱有絕色之嬌姝,至貴之良玉,亦不肯以此而易彼也。
此非勉強而為之也。
聖人之學,原無強制,強制非道也。
惟任其天然,不勞一毫心力,方是聖賢真正學問。
苟未到此際,縱雲心性洞徹,亦不免遊移兩可。
若造其巅,真有遺千金而不顧、棄萬乘而不惜者。
吾觀生等洞徹心性源頭,真是無憂無懼,應不随富貴貧賤而變遷者焉。
三教聖人言仁言丹言空,各有不同,總不出一性字。
至若心之一字,不過以性無為而為者必出于心之知覺,其實皆性中自然之靈覺也。
古人于性之渾渾淪淪,無可捉摸以為下手,故教人于氣機之動靜處審其端倪。
又雲:“靜則為性,動則為心。
”其實皆有語病。
性無物事,何有動靜?動靜者,氣機之升降進退也。
佛有雲:“動作世界,靜為虛空。
”世界有成敗生滅,虛空無成敗生滅。
古佛如來教人,不過以人知慮紛纭時,無從見其性之真際,猶空中樓閣,旋起旋滅,旋滅旋起,無端憧擾,難以見天光明月也,故教人于一切萬緣放下時,瞥見清空一氣中無個物事,但覺渾淪磅礴,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不可名而名,無可狀而狀,故曰性也。
性則無為而無不為,無在而無不在,古佛如來靈山說法四十餘年,實未曾道著一字,即性之無可端倪者也。
生等不必另尋真性,但能虛靜即是性。
知得虛靜,了無物事,即是見性。
我以無為無慮、勿助勿忘處之,即常見性,而性常在我矣。
至于心又怎解?吾想人之生也,得天之理以成性,得天之氣以成形。
心即氣之虛靈,有知識思慮作為者也。
舜告禹曰:“人心惟危。
”下個危字,舜之親身閱曆。
此個知覺一起,稍縱即流于僞妄,堕于禽獸路上。
人禽之關,正在此一息之頃。
克念作聖,罔念作狂,真危乎危乎,險矣險矣。
爾等明得玄關竅開,忽然一覺,實為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大覺金仙即在此一覺中,雖一覺不能盡其妙,然莫不由此一覺而起也。
此一覺也,爾等切不可輕視之。
自此以後,覺而迷,迷而覺,總從覺一邊去,久之自然無覺而無不覺。
如此者,非所謂不神之神乎?生等莫視為難事,隻是用一個覺字靜字常字,即可為正法眼矣。
否則,靜而不覺,覺而不常,神有間斷,何時而後心定如止水,月印萬川而無波哉?亦不必深山枯兀靜坐為也。
隻要我心一靜,自然了覺,常常如是,無論千兵萬馬營中,皆是清淨靈山也。
總在各人自靜,自覺,自常,即可證無上菩提矣。
否則,能靜而不能動,還是一偏之學,非吾道全體大用、治身治世之大法也。
但自孔孟而後,明心見性之說雖時在人口,顧其所明之心概是識神,所以造出刑名法術奸盜詐僞出來;縱雲見性,隻是從性中發出仁義禮智來的;偶然見仁,便以為性隻是愛,墨子所以堕于兼愛也;偶然見義,便以為性隻是和,子思所以流于執中也。
甚至縱情任性,各成好惡之私。
言功烈者不喜清談,甘泉石者羞雲仕宦,各執氣質之偏,各從所好,所以一點真靈之性、知覺之心,本是我一元真氣可以随緣順應、無好無惡、直造一重天地、證波羅密,無奈不知存有覺之真心、養無為之真性,由是縱其私情,蕩其防檢,不知返本,天理滅矣。
若此者,其與禽獸之困于氣質、蠢蠢然一無靈明者,豈不相近哉!所以愈迷愈肆,愈肆愈滅,雖在光天化日之下,亦如黑暗地獄一般。
生等思之,苟一時有錯,一念有差,不能明心見性,是不是昏昏沉沉、愁眉蹙眼?噫!這就堕無間地獄。
苟能猛然思省,掃去塵氛,拔除雜妄,清清朗朗,便是天堂路上,由此直入清虛,跳出孽海,大放毫光,上照三十六天,下照七十二地,雖至細至微之處,無不明明洞徹。
登道岸,非俗所謂登天堂乎?生等細思,是耶否耶?以後盡管從“虛靜覺常”四字用工,即可直超無漏矣。
十六 大道原是本來物事,一毫增減不得。
而論我道家将性立命之法,其間工夫,非真仙不能傳授而得其真谛也。
夫性之一字,的是金丹種子。
單言修性,亦是孤陰不生,莫說千變萬化、出沒神奇,不能得其妙奧,即肉身亦不能保其長存而自主持其生死也。
古人謂“陽裡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尪。
”所以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謂之“獨坐孤修氣轉枯”,良不虛矣。
夫以性本虛也,無天地靈陽之實者以配合之,猶人世獨收得有五谷糧種,不置之于糞土之中,受天地風雨、日月寒暑、陽陰之變化,雖有真種,而不能自生自長于倉廪中。
所以人欲長生不老,以成百千萬億化身,必如五谷之美得種于地,而後母生子,子生孫,生生不已,化化無窮也。
要之,性本無物事,非實非虛,至于言虛言實,皆是後起塵垢,不關性分上事。
蓋以氣質之性皆由物欲為之拘滞而夾雜,所以紛紛不一,難以名狀。
若言真性,則空而已。
孟子雲:“夫道一而已”,二之則不是。
若果了性,莫說修之一字著不得,即悟之一字亦講不得,蓋以性本無迷悟也。
所雲明暗清濁、斷續真幻,皆後天氣質之純駁、人欲之生滅為之,非性之真有此變幻離奇也。
生等明得此旨,則知本來心性無染無淨,原是湛寂光明,無論賢智之士有之,即愚夫愚婦亦莫不然。
莫說人為物靈有此真性,即下至鳥獸草木亦莫不如是,蓋以人、物本無間也。
生等既明心見性,須求向上之事,才能使此凡軀化為真軀,使此有限之身化為無窮之身。
此非别有工夫也,即古人謂“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
《悟真》雲:“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原是藥王。
”此即吾師指示玄關妙竅,一陽一陰之道,是藥王也,即真種也。
夫人未成胎,身心性命渾受天地之涵濡、陰陽之鼓蕩,故天寒亦寒,天熱亦熱,自家一毫主張不得,亦猶人在母胎中,随母呼吸以為呼吸;一經性命合一,加以文武火溫養成形,即是“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鬼神不能拘,天地不能囿,陰陽不能鑄”,“我之為我别有一重天地,不與衆同生同滅”者,此也。
而要不過先得性真,繼加命學,于以采取烹煉成丹而已矣。
如今儒佛之教,大抵隻言心性,到得空洞了靈,即以為道盡于是。
不知此但性學之歸根,猶非吾人托生父母成形受氣之全量也。
爾生等既得真性,知真常大道無稀異之為,不過将此了靈空洞傾下造化爐中,再加煅煉工夫,異日必現千百萬億法身,或霎時而升天,頃刻而降地,無不随心運用。
如不修命以實性,吾恐心性雖極圓明,要皆虛而無實、散而不斂,不能有此大力量、大智慧、大精神、大威武也。
吾道家六通具足,天地人物、幽明鬼神之微無不前知後曉者,此豈别有術乎?即此一靈炯炯,洞照當中,積而至于陰盡陽純,是以化機盎盎,昭著人寰,随時皆在目前,當下即能取證。
又非此時而後有也。
當其掃卻塵緣、真如獨現之時,即此一知一覺之微,即是将來六通具足之根。
諸子修養有年,亦能實實取證否耶?生等業已明心見性,要知心性非他,即吾人固有之物,但能心中無物即是性,一心無二即是心,明之見之,必返觀内照而後知也。
此可随地随時立地取證,當下圓成。
諸子已了然無疑,決不穿鑿以失本來真性真心。
況此心此性,人人具足,隻要去其閑思雜慮,心性即在是矣。
切勿于心無一物之候,又去思量忖度曰:如何為心,如何是性。
若是,則本明之心、本見之性,又因後天私識計較,反不明不見矣。
此際分别,殆些須耳。
生等須具慧照以了徹之,快劍以斬斷之,庶幾由一線之明積而至于神光普照,實有與日月同其光明者。
隻怕不肯耐心習靜、日夜勉強而積累耳。
十七 天地人,一氣相貫注者也。
但天地無為,而為之機在乎人,所以人與天地号為三才,而人又為天地之主也。
古人每見天地變幻,星辰異常,不歸咎于天之所為,而歸咎于人事之感召。
故齊有彗星而知警,以後仍然無事;晉有石言而忽略,以後遂成殺劫。
此古來回人心以轉天心,事之可憑可據者也。
故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于人心之順逆,觀天心之從違。
”此言洵不誣也。
否則,不自回心以挽天意,而概诿諸氣數之适然,未有不亡身滅家者。
噫!若果氣數之逢一定不易,生于中者,盡可如泥塑木雕,毫不須自謀身家矣。
古今來有如是之事乎?吾知天定勝人,人定亦可勝天。
旋乾轉坤之為在人,自強不息而已矣。
目今天氣晴紅已經數月之久,不見甘霖之降,此豈天為之乎?殆人為之也。
《書》言休征咎征概屬人事之默召,古聖人豈有欺人之語哉?足見天無心,以人之心為心;天無為,以人之為為為,其權總在乎人,不必上希乎蒼蒼之天也明矣。
然合之則三千大千世界共一天,分之則蠢靈民物各一天。
俗雲:“各人頭上一重天。
”天者何?即理也,即吾心之主宰此理者也。
我能時時了照,主宰吾固有之天,即是生生不息,内之則神恬氣靜,四大皆守;外之則甘雨和風,一時疊降。
此不易之道也。
吾見生等,近見天氣亢陽,回念身家,幾有愀然不安之意。
噫!如此設想,想何益焉?夫既以其權歸諸天,則天主宰其間,斯人不能為力。
雖然,亦不得诿之天,而漫不經心也。
果能修德于身,未有不自全其天而為天所厭棄者,足征人各一天,天不在外而在内也。
生等明得此旨,自然素位而行,無入不得也。
吾上年為生等示大道在茲,即天命在茲,雖有種種劫難,能奈人何,不能奈天何,但須各自默驗,我之天果常在當中否?若在當中,一切外侮不須慮矣。
如不在中,莫說大劫臨頭、燊有兇災,就是太平盛世,未有不罹于兇咎者。
此可見順理則吉,從欲則兇,隻在各人自奮自勉,自辦前程,又何論大劫之有無耶?生等屬知道者,而今業已見道若此,體道奉道若此,隻管平平常常度去,晴也由他,雨也由他,惟有一點虛靈之性、覺照之心,時時涵養之而保護之,即是修德回天大妙法。
夫以天與人同此一氣者也,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如谷應聲,如月照影,自然感召,不必有心為之,而自能格天者矣。
否則,不惟憂之無益,反将此心三分四裂,私僞雜起,始與天相懸絕,而天愈無由回也。
故曰:“感之而有以感,則必不能相孚;感之而無以感,适乃與天為一。
”若在他人,吾不敢說此上乘格天之法,而在生等業已升堂,深得個中三昧,吾故以此道教之修也,即以此道教之格天,聖道王功合而為一也。
十八 聖凡原無他異,隻是聖人塵情不染,即空洞了靈,以成聖座;凡人塵情常著,即生死系縛,以壞真心,故曰同源共流,大相懸遠。
即如伏羲一畫開天之後,至人借此一覺,以返本還原,歸于靜定海中;凡人因此一覺,以生心起事,入于沉淪獄底。
生等已明玄關,認得一覺,從此一覺之後不容再覺。
舉凡一切事物來前,不必另尋意見,惟聽我一覺之真,是非善惡平常應去,自然頭頭是道,無處不是中和,無物不歸化育。
此王霸之分,有為無為之别。
孟子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此是何等境界,何等襟懷!而要不過一覺之積累而成也。
生等勿疑吾大道真傳别有妙谛,但從此一覺一動,将神氣合而為一,還丹在此,成仙證聖在此,贊天地之化育、參造化之經綸,亦無不在此。
《書》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
”其信然欤?雖然一人甚微也,何以使萬姓生靈盡入帡幪之内,鹹沾雨露之恩哉?以迹而論,荒渺不足信也。
豈知我能盡己之性,即是盡人物之性,能盡人物之性,即是贊參天地經綸造化之旨。
朱子謂“吾心即天心,吾氣即天氣。
”誠見此天人一貫、物我同源之道,形動于此,影照于彼,無有或爽也。
上年每逢幹旱水溢,與一切不虞之患,常以此理示之。
夫道之所在,即天之所在,道之發皇,即天之春風流行。
焉有斯文在茲,而猶令其室家啼饑号寒、受窮遭厄者乎?無是理也。
況斯文在茲,天心默契,即一鄉一邑,鳥獸草木,幽明人鬼,亦無不包涵遍覆,盡得托蔭受生。
生等亦能了照否耶?隻怕認道不真,信道不笃,自小其器局,褊其心性,是以神氣間隔,無由得感孚之妙也。
苟能明心見性,一真自如,天地定位,人鬼鹹安矣。
由此日充月盛,神與氣融,氣與神洽,即太和在抱,四時皆春,生生不已,化化無窮焉。
總之,心能打掃幹淨,不令放縱逐物,則性即天性,命即天命。
倘到自然境界,則我即天,天即我,不但如此,且我能包羅乎天地,化育乎天地,我不受天地鼓鑄,天地反賴我栽培矣。
孔子雲:“知我其天”,豈在蒼蒼之表、漠漠之外耶?殆一内省間,而即通其微矣。
十九 昨聞生講論工夫,我亦為之感觸,而有開發之機。
生言主宰在我,須常常把持,不可一息放過。
此語直貫古今聖賢、天地人物之學。
無論為聖為凡,皆少不得這個主宰。
若無主宰,則頹然一物,必散漫而無存矣。
聖人一生别無工夫,即到真空地位,此理此氣自然真機流行、流通無間,猶必有個主宰存而不失方可。
故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念者何?即主宰也。
一息稍放,即無主宰。
無主宰,即流于人欲之僞而不覺。
所以聖人猶必以罔念為戒。
生等知此身此心要有主宰,日夜間,無論有為無為,處靜處動,總總一了照心常常知覺,即有主宰矣。
吾見某生事物牽纏,精神疲憊,皆由心無主宰,為外邊事物所困,是以千頭萬緒、千感萬應,因之阻塞其真機、勞擾其志氣,是以為事所役所苦,直至精竭神疲如此。
若能收拾此心此氣不令昏怠,常常提撕喚醒,有個主宰,以之嚴密管攝,不